实际上,我们不必害怕,鲁迅杂文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形神兼备,不光深刻,还很形象,你看,“拿来”就很形象。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是“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前者说的是鲁迅写杂文的态度,针砭社会痼疾弊端常常一针见血;后者说的是鲁迅写作杂文的手段,所谓“常取类型”,就是对论说对象的特征做高度概括,进行分类,再把这一特征转化为典型的形象,议论出来,从而达到让读者深刻认识的目的。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一下鲁迅先生杂文的这一特点。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1.作者鼓吹对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源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很多痼疾弊端,面对众多的痼弊,作者高度抽象概括为几类?或者说除了作者倡导“拿来主义”,还有哪些其它的“主义”?
(1)能做到吗?不去,不来?
2.对这几种“主义”,作者是怎样形象化的议论的呢?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丧权辱国
(2)闭关主义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不能,枪炮打破大门,碰了一串钉子,丧权辱国。
——送去,送来。(自己不能不去,别人也不会不来)
——这是闭关主义导致的必然结果,作者第一句话就点中了问题的要害,这就是不留情面,一针见血。
送去主义:捧,几张,一路,挂过去,活人替代了古董——文化贫乏
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物产贫乏
——诚惶诚恐地“捧”,描摹丑态;古画和新画加起来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过去”,太可怜了,太寒酸了,这就暗示出中国学艺上的东西已相当贫乏,没什么能够代表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艺作品了,文化何其贫乏。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1)一生读(别的且不说罢……),他生思考:那句是很形象的议论。
(2)第一段还有哪句也体现了这种文化上的贫乏?
(3)送去的只是学艺上的东西吗?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别的且不说吧”,有没有说别的?
快到没什么可送的地步了,只好“活人替代了古董,把国粹拿出来,我敢说,也可以算是显出一点进步了”。(四大发明,长城,京剧,脸谱,针灸,秧歌……)
——物产贫乏
这就是鲁迅说话的艺术,我且不说他上课睡觉,下课胡闹,我单说他不交作业……
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完全国货”的东西——经济损失,精神颓靡
(1)在这里,鲁迅辨析了几个词语,他是这样写的: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我朝你抛来一样东西,我抛给你一样东西)
(2)“抛给”了什么?有何危害?
“抛来”表示趋向,“抛给”表示目的,就是要给你,这一定是别有企图的。
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经济损失,精神颓靡
4.对于拿来主义,鲁迅是怎样高度概括,形象化的议论出来的呢?
3.至此,鲁迅对社会种种痼弊概括完毕,所以接下来一句话,提出观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倡导对外来文化要采取拿来主义。
混蛋: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斥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恐惧
拿来主义:
废物: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全盘接受
(1)生读第8节,他生思考。这里写了什么?
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外来文化中也就是大宅子里有哪些东西?——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
对待外来文化的几种错误态度,这个问题很大,要对此做一番分析批判,要花多少字?而鲁迅先生只是画了一所大宅子和三个人,就说清楚了。
(2)怎样“拿来”,正确的态度是什么呢?
——这样,主人才是新主人,文艺才能成为新文艺。
三、小结
作者提出了什么主张?——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先后顺序)
五、延伸。
四、再读体会。
六、作业。
对待外来文化如何“拿来”,作者是怎样高度归纳概括并形象化地议论出来的呢?请分析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