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史学的祛魅及去熟

“微观史学”在学界是个“出圈”的概念。它经常被作为理论与方法创新的醒目标签出现在史学科研和教研的描述中。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若想切实了解微观史学的理论价值,既要“祛魅”,也要“去熟”。

微观史学理论价值评定中的问题

其一,学界在分析微观史学的模式特色时,喜谈其如何“微”,少有深究其何以“以小见大”。成功的微观史作品擅从观念冲突强、情节张力大的事件入手。人们常乐于玩味微观史学所涉事件的特殊性,有时却疏于深入思考其研究者何以从个体奇事中得出有价值的历史普遍性认识。介绍性文字中往往只说微观史学呈现了个体小人物的鲜活形象和生动言行,由此称其“反映了大众群体的真实状态”。可是,这个鲜活的个体真能代表人数颇多的大众群体吗?这由“小”到“大”的论证过渡是基于什么?能说清楚的人不多。

其二,微观史学经常被理解成一些更常见的具体性研究,以至很多读者难以从概念上辨清它是什么。微观史学多是针对底层小人物的主观言行,“自下而上”地反映旧时代群体间的观念冲突。可是,对地方社会进行系统性调查的地方史或区域史有时也被视为微观史学。地方史在研究模式和方法上与传统大历史一致,是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结构和发展趋势,与微观史学的路径完全不同。还有人认为讲述社会小单元发展史的作品(如家族史、企业史等),或针对某单一历史事件(如一场战役、刺杀、政变等)的细节复原是微观史学。这种研究是就事论事的调查,与微观史学“以小见大”的研究特色有性质差异。如果将在范围上有所限定的研究类型都冠以“微观”之名固然可以,但却使微观史学的理论特色稀释在常见的史学类型中。

醒目标签下的复杂性和有限性

尽管微观史学在当代学术界享有盛名,但其切实状态可能与常见的介绍性文字多有出入。首先,在“以小见大”的鲜明特征下,各微观史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论证逻辑实际差异很大。《蒙塔尤》仿照功能主义人类学,认为研究群体中的单一个体就可以知晓其他众多个体。《罗芒狂欢节》则借鉴结构主义人类学,将个体活动视作社会宏观因素的微观演示。关于印刷工“屠猫”的研究则效仿象征主义人类学,将怪异行为作为文化符号进行意义解读。《奶酪与蛆虫》则独创了一套“例外反推”的逻辑,通过论证孤证何以具有代表性做“以小见大”的论证。不辨清这些作品间复杂的论证逻辑差异,微观史学的理论探讨就难到深处,模仿它所做的实践也只会敷于皮毛。

其次,一些微观史论证逻辑的合理性有待商榷。《蒙塔尤》将一个村子默认为14世纪法国西南地区数千个村庄的代表,但何以知道该村具有代表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其他村庄,作者竟没有分析或解释。

最后,微观史学的结论认知往往并不新鲜,有些判断仅凭日常经验就可想见。《奶酪与蛆虫》试图论证16世纪的意大利社会底层民众拥有自主的文化。作者意在借此破除以往文艺复兴史书写中对精英文化进步性的片面强调。可是,任何社会文明必然总是多元智识交融的结果。学界常赞赏《马丁·盖尔归来》体现女性视角,认为其反映了前工业文明时期法国社会的伦理观念。然而,对于一个婚姻有名无实、地位弱势无助、财产权利岌岌可危的女子而言,出于功能性考虑选择一个男人填补家庭的角色空白没必要大惊小怪。在其他历史时段和文明社会中,孤立无援的人也会有类似的做法。“屠猫”研究经过炫目的文化符号阐释,最终得出的结论也不过就是工人阶级面对剥削敢怒不敢言。读者只有通过故意地忘记自己的常识储备才会觉得这种结论有价值。

微观史学多是聚焦底层大众,这也是史料观照的盲薄地带。因此,微观史学者总要在材料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书写小人物的历史。如果史家无法通过有限材料确证一些关键环节,致使事实因果及其性质的判断都算不上坚实的时候,史家可以推断吗?如果史家无法确证事实的来龙去脉,在书写该历史时,如何保证自己是在如实叙事?实证求真是不容撼动的史学最高原则,但史料不足也的确是难以克服的客观条件。研究微观史的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和卡洛·金兹伯格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基于此,微观史研究者也追问了如何在事实难以确定的情况下保证叙事如实性的问题。在戴维斯和金兹伯格看来,如果史家承认历史解释难免与事实存在不一致性,那么就不应该以言之凿凿的口吻和看似连贯的因果陈述进行历史书写。他们设想了一种新型的历史书写形式,即如果不能保证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推理是客观准确的,那么史家就应该将研究中所有主观的因素都暴露在写作中。这是因为,史家的表述越是暴露调查中的主观取舍过程,读者阅读时就越是能清晰地看到史料的复杂性和史家论断的选择性,他们的历史认知也就越能保证客观,这种历史书写也就越是如实。戴维斯的微观史采用了这种叙事,她称之为“历史实验室”,即在书写时诚实地交代基于主观材料产生的各种可能性推断,谨慎地不去左右读者的理解。金兹伯格总是将调查中遇到的各种不确定局面和“死胡同”向读者阐明,使之意识到基于现有材料,事实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被知晓。

微观史学各种“以小见大”的论证本身其实并不成功,但在以此为目标的持续摸索和反思中,研究者触及了关涉史学论证基本原则的问题。他们就此阐发的理论分析和应对策略极富启示性。

THE END
1.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周树人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周树人 “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大抵在于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和本土传统时,需保持理性之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既非盲目排外,亦非全盘接受,而是要有选择地“拿”,有批判地“取”。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拿来主义”尤为重要。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文化的独立https://agents.baidu.com/content/question/fb7d7409a3c6020d90dc9aa9
2.8拿来主义说课稿一等奖4、讨论现实意义 鲁迅写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拿来主义”,在2010年有没有现实意义呢? (1)1996年10月16日《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作《鲁迅论九十年代文化》。鲁迅真的会活到九十年代吗?原来,这篇文章的作者把鲁迅当年写的文章照抄一遍,然后加上一个小标题,来讨论九十年代的很多文化现象。鲁迅当年的https://www.21cnjy.com/A/130/136/V409714.shtml
3.纪念刘和珍君解析(全文)学生极易将“拿来主义”仅仅理解为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接受,而缺乏用现代的眼光去关照“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整体教学流程中对课文两个层次的定位大致为“读好”前半部分,“读懂”后半部分。加之,意将本课教学时间定为2课时,因而,第一课时主要重在对文本的解读,回到作者那个背景中去理解文章。第二课时重在对文章https://www.99xueshu.com/w/qamjdamnj5lt.html
4.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拿来主义》教学案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https://www.jianshu.com/p/7643302aa443
5.略谈鲁迅的《拿来主义》——兼论其现实意义略谈鲁迅的《拿来主义》——兼论其现实意义,文化遗产,《拿来主义》, 鲁讯的《拿来主义》这篇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这篇杂文不仅代表了鲁讯先生继承和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而且有其深刻的思想https://wap.cnki.net/qikan-GSXB199802025.html
6.拿来主义3.第六段区分“送来”与“拿来”有什么意义? 这一段对“送来”的东西举例,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等等,指出帝国主义的“送来”不仅毒害中国人的肉体,也毒害中国人的精神;不仅进行经济侵略,也进行文化侵略。“清醒的青年们”是指看到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的严重后果的青年们。“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https://www.diyifanwen.com/jiaoan/gaoeryuwenjiaoan/042539076104253957964649.htm
7.手把手教你玩转“ebay流量”之“title”定位1、拿来主义误区: 自认为抄袭排名最靠前或者最热卖的listing就可以获得好的效果,优秀的listing值得借鉴,但是,不了解listing背后每个词最终的匹配效果,盲目抄袭,却是永远只能在入门级别徘徊,丧失动脑筋的自我知识提升的能力;比如,这个产品的关键词在美国ebay市场我们可以看看; https://www.cifnews.com/article/24366
8.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栏目 现代文阅读同步作文教案课件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专题热门资讯 热门文章 阅读《学弈》回答问题拿来主义的前提 阅读《三国演义》倡议书 阅读《在希望的田野上》 阅读《抬起头来做人》 阅读《目送》 阅读《手》 阅读《爱我中华》读后感 https://www.scfaying.com/k/nalaizhuyidexianshiyiyi/
9.维持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用“拿来主义孔子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仁爱”、“德教”、“礼治”是孔子论语中管理思想的精华。过去这种思想对维护君主统治,维持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在管理方面,对国家、社会、企业、军队仍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正在翻译,请等待 [translate] http://eyu.zaixian-fanyi.com/fan_yi_11664446
10.全书摘抄三、鲁迅对现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1、必须抛弃畸形心理,对待外来文明,才能有大度开放的健全的立场。 2、拿来主义 3、西方文明——物语膨胀带来人文衰落,时代病、文明病。对传统批判继承,对外来文明有选择地借鉴吸取,而这一切努力的指向,就是要落实到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从根本上“立人”。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1072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