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人教版高一必修)

1.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能够用多种论证方法,特别是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针对某事发表看法。

2.让学生能够由此体味并赏析鲁迅先生幽默讽刺的文风。

情感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2、设喻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1、重要词语的含义

2、重要句子的含义

3、语言特点

四、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适时点拨引导。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工具:电脑、投影机、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到法国访问,在欢迎宴会上,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回答:“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的回答很精彩。是的,我们学习西方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学习。

二、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此文,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三、朗读课文

1.放录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冠冕(miǎn)堂皇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ǚ)

残羹(gēng)冷炙(zhì)孱头(càn)脑髓(suǐ)

蹩进(bié)玄虚(xuán)

(老师在学生朗读后要注意对学生评价,指出朗读中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要对学生的优点表扬,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能力。)

四、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1、课文的第五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2、前面四段讲的是什么问题?后面五段讲的又是什么问题?

前四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其危害。

后五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之。

3﹑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卖国,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即,破“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

五、分析课文

思考1: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请完成小练习。

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__________,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________和_________,以及________。接着,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__________,最后又形象的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一是导致__________,二是导致_________。

表现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实质

危害

思考2: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主张的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不敢进门逃避害怕

昏蛋放火烧光全盘否定

废物接受一切全盘肯定

拿来占有挑选辩证吸收

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3)“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鱼翅―――吃掉-――喻文化精华

鸦片―――送药房――喻益害并存

烟枪烟灯-送,毁掉――喻文化糟粕

姨太太――走散―――喻封建文化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五个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2).拿来后,怎样区别对待

(3).“拿来”有何意义

(4).怎样才能“拿来”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两个字概括)

六、总结全文

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现实意义:鲁迅的见解,与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主张是一致的,这写对我们今天,是仍有借鉴意义的

THE END
1.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周树人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周树人 “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大抵在于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和本土传统时,需保持理性之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既非盲目排外,亦非全盘接受,而是要有选择地“拿”,有批判地“取”。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拿来主义”尤为重要。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文化的独立https://agents.baidu.com/content/question/fb7d7409a3c6020d90dc9aa9
2.8拿来主义说课稿一等奖4、讨论现实意义 鲁迅写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拿来主义”,在2010年有没有现实意义呢? (1)1996年10月16日《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作《鲁迅论九十年代文化》。鲁迅真的会活到九十年代吗?原来,这篇文章的作者把鲁迅当年写的文章照抄一遍,然后加上一个小标题,来讨论九十年代的很多文化现象。鲁迅当年的https://www.21cnjy.com/A/130/136/V409714.shtml
3.纪念刘和珍君解析(全文)学生极易将“拿来主义”仅仅理解为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接受,而缺乏用现代的眼光去关照“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整体教学流程中对课文两个层次的定位大致为“读好”前半部分,“读懂”后半部分。加之,意将本课教学时间定为2课时,因而,第一课时主要重在对文本的解读,回到作者那个背景中去理解文章。第二课时重在对文章https://www.99xueshu.com/w/qamjdamnj5lt.html
4.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拿来主义》教学案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https://www.jianshu.com/p/7643302aa443
5.略谈鲁迅的《拿来主义》——兼论其现实意义略谈鲁迅的《拿来主义》——兼论其现实意义,文化遗产,《拿来主义》, 鲁讯的《拿来主义》这篇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这篇杂文不仅代表了鲁讯先生继承和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而且有其深刻的思想https://wap.cnki.net/qikan-GSXB199802025.html
6.拿来主义3.第六段区分“送来”与“拿来”有什么意义? 这一段对“送来”的东西举例,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等等,指出帝国主义的“送来”不仅毒害中国人的肉体,也毒害中国人的精神;不仅进行经济侵略,也进行文化侵略。“清醒的青年们”是指看到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的严重后果的青年们。“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https://www.diyifanwen.com/jiaoan/gaoeryuwenjiaoan/042539076104253957964649.htm
7.手把手教你玩转“ebay流量”之“title”定位1、拿来主义误区: 自认为抄袭排名最靠前或者最热卖的listing就可以获得好的效果,优秀的listing值得借鉴,但是,不了解listing背后每个词最终的匹配效果,盲目抄袭,却是永远只能在入门级别徘徊,丧失动脑筋的自我知识提升的能力;比如,这个产品的关键词在美国ebay市场我们可以看看; https://www.cifnews.com/article/24366
8.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栏目 现代文阅读同步作文教案课件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专题热门资讯 热门文章 阅读《学弈》回答问题拿来主义的前提 阅读《三国演义》倡议书 阅读《在希望的田野上》 阅读《抬起头来做人》 阅读《目送》 阅读《手》 阅读《爱我中华》读后感 https://www.scfaying.com/k/nalaizhuyidexianshiyiyi/
9.维持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用“拿来主义孔子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仁爱”、“德教”、“礼治”是孔子论语中管理思想的精华。过去这种思想对维护君主统治,维持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在管理方面,对国家、社会、企业、军队仍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正在翻译,请等待 [translate] http://eyu.zaixian-fanyi.com/fan_yi_11664446
10.全书摘抄三、鲁迅对现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1、必须抛弃畸形心理,对待外来文明,才能有大度开放的健全的立场。 2、拿来主义 3、西方文明——物语膨胀带来人文衰落,时代病、文明病。对传统批判继承,对外来文明有选择地借鉴吸取,而这一切努力的指向,就是要落实到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从根本上“立人”。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1072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