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能够用多种论证方法,特别是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针对某事发表看法。
2.让学生能够由此体味并赏析鲁迅先生幽默讽刺的文风。
情感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2、设喻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1、重要词语的含义
2、重要句子的含义
3、语言特点
四、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适时点拨引导。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工具:电脑、投影机、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到法国访问,在欢迎宴会上,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回答:“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的回答很精彩。是的,我们学习西方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学习。
二、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此文,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三、朗读课文
1.放录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冠冕(miǎn)堂皇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ǚ)
残羹(gēng)冷炙(zhì)孱头(càn)脑髓(suǐ)
蹩进(bié)玄虚(xuán)
(老师在学生朗读后要注意对学生评价,指出朗读中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要对学生的优点表扬,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能力。)
四、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1、课文的第五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2、前面四段讲的是什么问题?后面五段讲的又是什么问题?
前四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其危害。
后五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之。
3﹑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卖国,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即,破“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
五、分析课文
思考1: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请完成小练习。
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__________,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________和_________,以及________。接着,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__________,最后又形象的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一是导致__________,二是导致_________。
表现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实质
危害
思考2: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主张的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不敢进门逃避害怕
昏蛋放火烧光全盘否定
废物接受一切全盘肯定
拿来占有挑选辩证吸收
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3)“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鱼翅―――吃掉-――喻文化精华
鸦片―――送药房――喻益害并存
烟枪烟灯-送,毁掉――喻文化糟粕
姨太太――走散―――喻封建文化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五个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2).拿来后,怎样区别对待
(3).“拿来”有何意义
(4).怎样才能“拿来”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两个字概括)
六、总结全文
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现实意义:鲁迅的见解,与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主张是一致的,这写对我们今天,是仍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