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在中国乡村出现了一种奇怪的黑色裤子——它结实,耐磨,久穿不坏。就是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上面印有字,有的裤子经过长期洗涤后,字迹更明晰,什么“25kg”“日本制造”看得一清二楚。这种奇怪的裤子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全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即使在首都北京,每人每年也发2.5尺布票,基本上一家三口的布票凑一起,才够裁一条裤子。正因供应极度紧张,很多家庭多年都没有增添新衣服,甚至把大孩子穿过的衣服给小孩子穿。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1978年,筹建指挥部在仪征县招待所的办公旧址▲1983年12月,全国取消布票,棉布敞开供应,老百姓不再为穿衣发愁。
1984年12月30日,仪征化纤涤纶一厂第一条聚酯生产线全线打通,生产出合格的聚酯切片。
1984年12月,仪化一期建成投产报喜▲1985年4月26日,涤纶一厂第一条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的涤纶短纤维。
1985年涤纶一厂纺丝投产▲
1989年6月,公司首次时装表演▲20世纪90年代,仪征化纤一、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化纤和原料的生产能力,占中国合成纤维产量的三分之一,可以为中国每人每年提供一套“的确良”新衣,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百姓穿衣难的问题。(了解更多,请点击:仪征化纤)
但是芳烃生产的一个重要难关--吸附剂,始终没有研发成功。没有合格的吸附剂,就无法获得高纯度的芳烃产品对二甲苯。经历数次失败,2008年,第二代吸附剂研制成功,芳烃成套技术只剩下最关键的一座堡垒--吸附分离装置没有攻克。因为国外技术的全面封锁,项目初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进行了几十年研发工作的专家学者们都感到束手无策,这几乎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顶着各方的压力,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丽丽开始带领大家从原理和功能进行分析,针对最关键的技术难点,吸附分离装置中承托着吸附剂的一层一层格栅进行重点研究。2013年12月15日,海南炼化芳烃联合装置生产出一级对二甲苯产品,中国石化成为全球第3家拥有整套芳烃生产专利技术的公司。中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