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不忘来时路,担使命奋进正当时。
作为我国第一个利用天然气资源发展化工产品的重要基地,泸天化20世纪60年代如何打破封锁从西欧引进成套化肥装置?这套装置如何克服无大型起重、基建设备困难进行配套建设?建成后如何弥补装置“先天性缺陷”、解决操作人员与设备磨合期短的问题?
为此,记者采访了泸天化股份公司原党委书记金灼麟、原总经理傅建章,原副总工程师茅启昌、马志勇,原质量标准计量处处长张先政等,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情景再现。
泸天化股份公司原党委书记金灼麟。曾涛摄
为何引进:将我国化肥总产量提高一倍
1963年,全国化肥总产量仍不足10万吨,而提高粮食产量需要更多的化肥。在一份高层到泸天化的调研报告——《关于利用和发展四川天然气化工问题的报告》中,充分肯定了引进先进技术的必要性和发展化肥工业的紧迫性。
在天然气化工生产方面,任何工艺方案的实现,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装备和手段。天然气蒸汽转化制合成气生产合成氨的工艺方案,一开始就因高温转化管的制造困难,而没有安排试验。天然气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生产合成氨的工艺方案,虽然取得了中间试验成果(石马河年产400吨合成氨装置),但由于没有大型空分配套设备,限制了造气能力的提升,使年产万吨以上的大、中型天然气合成氨工厂的建设仍然存在困难。
1962年,为了冲破一些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加快发展天然气化学工业,从西欧、日本引进成套技术装置势在必行。根据专家国外考察的建议,原化学工业部于1962年9月18日向原国家计委提交了再次修订的《泸州天然气化工厂设计任务书》,第一次提出了从西欧引进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尿素成套技术装置的方案。1963年1月11日,国家同意了引进方案。
从西欧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装置,这在我国化肥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开创了我国化工对外经济技术交往史上的先例,对促进中国化肥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粮食产量的增长,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按照原化学工业部批示,泸天化于1963年9月29日与荷兰大陆工程公司,在北京签订了以2200万荷兰盾的价格,购买年产16万吨尿素成套技术装置的合同;10月25日,又与英国汉格公司签订了以269.4万英镑的价格,购买年产10万吨合成氨成套技术装置的合同。这意味着:大手笔引建成功的话,我国化肥总产量将提高一倍。
泸天化引进新中国第一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中型化肥装置,这在当时国内规模最大,不仅是泸州人民的荣幸,也是全川人民的骄傲。为了不辜负中央的厚爱与重托,时任省委主要领导于1963年10月专程来泸天化作了以“外国专家要来纳溪”为题的专题报告,向该厂全体职工发出了“不在外国人面前丢脸,要为社会主义争光,要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的号召。
建设者们用肩抗、用马驮修建老系统尿素转运栈桥。
金灼麟回忆,那些超长、超高、超重的“洋设备”到达泸州的长江码头时,吸引了无数人好奇的目光,大家成群结队地站在公路两边观看,谁也没见过这样的庞然大物。要把这些大家伙毫发无损地卸下船、搬上坡、运到现场安装,在当时的条件下困难重重。工人们采取蚂蚁搬家的滚筒土法,硬是一毫米一厘米地挪动,将这些宝贝运到该落脚的位置。
合成塔不仅运输是难题,安装也需攻坚克难。尤其是要把长60米、重300吨的合成塔从平躺的地面垂直“站”起来,在没有大型吊装设备的情况下,让不少工程技术人员伤透了脑筋。当时,外国专家以为中国人不可能把这个大家伙给撑起来,说他们可以组织大型起重设备来吊装,但要价很高。
“我们自己干。”泸天化七级起重工许魁金和七化建“张八级”等人决定用“土法”:在塔下掘洞,用钢管立柱,用人力和土卷扬机同时拉动。那号子声响彻云霄,那场景、那气概感天动地,最终大家按时让20层楼高的合成塔梦幻般地矗立在蓝天之下。
那位外国专家从未见过如此气势恢宏的场景,伸出大拇指连声说:“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中国工人。”
如何建设:创造性劳动大幅提前工期
按照合同规定,合成氨装置必须在合同生效后38个月内建成,尿素装置必须在合同生效后39个月内建成。
两套装置都具有布置紧凑、占地少、产量大、用人少、自动化程度较高等特点,是当时世界上的先进装置。两套装置的引进,不仅结束了天然气化工基地建设在产品选择和建设规模上选择难的局面,而且推动了全国化肥生产技术的提高。
为了加强对现场11个设计单位、7个施工单位的协同配合和统一领导,1964年8月24日,原化学工业部批准了泸天化厂现场指挥部的组成,确定李鸣鹏任指挥长。
与此相应,原化学工业部将拟建的泸州化工安装公司改名为西南化工建设公司,由该公司对泸天化厂的建设工程实行“基建全包制”,直接接受国家任务,承包从委托设计到工程验收的全部基建工作。这个分工旨在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能够充分做好生产准备工作。
随后,原化学工业部又从全国化工系统抽调了部分领导和技术骨干充实了化建公司,及时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化工建设队伍,为完成引进装置的安装任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后来发展壮大的综合性国际公司——七化建来自于此,也让在一段时期内泸天化与七化建密不可分。
建设中的泸天化老系统合成氨装置现场。
1964年,开始了泸天化厂基建码头、3.5吨/秒供水工程、两套1.2万千瓦发电机组等主要配套工程的土建施工;1965年初,实施配套工程设备安装和合成、尿素主厂房建设;1966年,配套工程相继完工,合成氨、尿素装置安装完毕,并于当年9月底前通过试车考核,第一期主体工程提前建成投产,其中合成氨、尿素装置分别提前85天和150天建成投产。
大幅提前工期,除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援外,与现场参战干部职工的创造性劳动不无关系。在供水设计上,充分利用了长江水源水温较低的特点,供水采取了先用于合成氨、尿素,再用于电站的“一条龙”供水方案,并加装小水电装置节约能源;在工业水处理上,因地制宜地套用了北京市政工程设计院为北京水源六厂所作的最新加速澄清池设计;在电站工程上,选用了国内最新研制的1.2万千瓦大型发电机组,并首次扩大设计了国内最大的75吨/小时天然气锅炉;在厂房设计时,广泛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预制结构等,减少了建筑工程总量,提高了施工机械化程度等。
1966年1月,由安装单位和生产单位共同参加,组成了合成氨、尿素车间的联合试车小组。在一个半月的化工试车过程中,对二氧化碳压缩机、高压氨泵、合成塔等重要设备暴露出的缺陷进行了消除。
1966年7月27日,泸天化10万吨合成氨装置产出了合成氨;7月31日,16万吨尿素装置产出了合格的尿素。当第一代创业者热泪盈眶手捧洁白的尿素时,当珍珠般的尿素洒向茫茫田野时,那种用金钱无法买到的自豪感、荣耀感、崇高感、满足感,全都印在了一张张灿烂的脸上。
保障运行:把“洋设备”开好才是本事
10万吨合成氨装置投产后,由于存在“先天性缺陷”、操作人员与设备磨合期短等问题,运行并不正常。“把‘洋设备’开起来不算本事,开得长才是本事。”这个口号,成了泸天化人的信念。
有一年,“洋设备”1个月“停车”10次,甚至有个月出现了“停车”次数比“开车”次数多的情况。
当时,省上领导重言批评:“要把粮食产量搞上去,需要更多的化肥,农民都在盼望,你们泸天化人究竟行不行?马上成立工作组,必须把装置开正常。”
泸天化股份公司原总经理傅建章接受泸州日报记者采访。曾涛摄
为此,泸天化成立了由时任党委办公室主任金灼麟担任组长、时任合成一车间副主任傅建章担任副组长的工作组。两人都曾在合成一车间当过操作工,对生产情况比较熟悉。
工作组到车间,跟随操作工人一起“倒班”。他们在班组发现了问题:轮班之间操作方法不一样。原因是之前操作方法是粗线条的,没有细化,操作工人凭感觉干活,致使出现了“设备有了运行不稳定”的现象。
对此,工作组从操作管理上下功夫,组织技术骨干重新编写了操作规程,将其从单页变成了一本手册,组织操作工学习培训,考试合格了才准上岗;落实岗位责任制,要求操作工必须每个小时巡检一次,加强对装置的监控。
作为10万吨合成氨装置的核心设备——从意大利引进生产压力为600公斤的压缩机,总是问题不断。
当时,国内化工厂的压缩机生产压力多是300公斤。与之相比,泸天化的压缩机生产压力高了1倍,虽然压力高有其好处:消耗的材料少,占地面积小。但由于压力太高,压缩机密封圈就会出现不是太紧就是太松问题:过紧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导致设备磨损;太松了,又会漏气。
考虑到设备材质、密封等方面达不到生产压力太高这个水平,傅建章把压力降到了300公斤,就攻下了这个“拦路虎”。
后来,10万吨合成氨装置产量、质量、产值突飞猛进,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整个石化系统自动化仪表都较落后,多是手动控制。
随着主体设备一起引进,10万吨合成氨和16万尿素自动化装置在当时我国是首套,既能做到现场操作,又能做到控制室操作,即远程操作。
“洋设备”自动化程度越高,对仪表的依赖就越高。当时的首要目标——仪表自动化必须确保整个系统安全。如果装置“开车”显示的参数不准确,未及时提醒当班工人进行相应操作,致使设备出了问题,就会让整个系统“停车”。这对仪表工人的压力很大。
泸天化股份公司原质量标准计量处处长张先政(左一),泸天化股份公司原副总工程师马志勇(左二)接受泸州日报记者采访。曾涛摄
泸天化股份公司原副总工程师马志勇、原质量标准计量处处长张先政回忆:平时,他们拿着说明书、图纸跟到装置路线一一走到,摸清装置自动化仪表的“脾气”。当班工人一反映问题,他们就去检查、处理。后来,他们确保了这个目标的实现。
中型化肥装置作为“老系统”技术改造后,历时半年运行不正常,生产1吨尿素消耗了1吨氨。除了生产成本太高外,还由于无氨原料,泸天化“404”厂难以生产。
泸天化股份公司原副总工程师茅启昌接受泸州日报记者采访。曾涛摄
茅启昌到了尿素一车间,跟着操作工一起“倒班”,观察每个轮班之间操作有何差别,以找出问题症结。
很快,茅启昌观察到了加热设备没开启使用,便问当班工人为何不加热提温?工人说超过温度要扣奖金,所以不敢加热。
原来,管理部门制定设备温度172℃的考核指标太低。如果加热的话,温度就会超标。操作工为避免被扣奖金没用蒸汽加热,结果循环系统无法承受,就大量排放甲铵,造成了氨耗较大。
后来,管理部门听从了茅启昌的建议,提高了设备温度的考核指标,便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简放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