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大家没想到,形容今年“双十一”的词汇里,会有“冷清”这个词。
有句歌词这样唱道:“你变了,你变了,你变得那样突然。”对于这届年轻人的消费观,我们同样有此感受。
从低价“盲买”到回归理性,从热衷国外大品牌到排队争抢“国货”,从把“清空”购物车当作人生大事,到不该花的绝不出手……年轻群体消费习惯的转变,反映出当下消费环境的诸多变化。
互联网下半场,光环效应逐步消失。以“双十一”为例,在走过十五个年头后,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普通消费者的平视。
重庆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成林指出,今年的“双十一”相较往年变得“冷清”,实际也是“光环效应”逐步退却的结果。过去,互联网消费可选择的范围较少,如今,网购变得更为方便、选择性也更多,对于各种打折、优惠、福利早已见怪不怪。再加上,部分商家将打折促销变成“空玩概念”,并没有多少实际让利。这些都在“透支”着年轻消费群体对各类消费节日的热情。
经历过冲动消费、盲目消费、提前消费等各种消费观念,在物质和精神层面见过“世面”的年轻消费群体,正变得更为理性、更加务实。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想要“买买买”的欲望,同样是买衣服,几千元一件的奢侈品,和一两百元一件的普通服装,都可以穿。“只买对的、不买贵的”“非必要不购物”的务实消费观念,正逐渐融入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07亿元,同比增长6.8%;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中国商业智能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数据显示,“双十一”首波售卖期间2023年10月31日—11月3日,淘宝APP日活跃用户数连续4天破5亿,打破历史纪录。
如此看来,年轻人也并不是不爱“买买买”,说白了,你得拿出一个让我“买买买”的理由;对于商家而言,要考虑的,则是该“拿什么来吸引年轻人的钱包”。
让品质更优质。如今,“可以少买点,但要买好点”成为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口头禅。在见多识广,更加务实的年轻人面前,光靠打折、促销、降价的“价格战”,很难博得其欢心。在消费上的“精打细算”,并不意味着,探索新事物、追求新生活、感受新变化的冲动就没有了。要想让年轻消费者有“掏钱”的动力,各大商家要在品质上多下功夫。
今年“双十一”,精细化家电家居产品就受到不少消费者追捧,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能够提升居家生活体验感的智能家居产品销售增长明显。
华为Mate60Pro自推出以来,迅速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追捧,尽管价格偏贵,但其凭借领先的技术和精湛的设计,特别是“遥遥领先”的实力,让众多年轻人愿意为其买单。
换句话说,年轻消费群体的“省”,并不意味着消费降级和消费缩减,而是在省去“品牌溢价”的同时,换取和支付更多的“情绪溢价”。
有一个鲜活的案例,就是“积木经济”的发展。2023年、2022年的“618”购物节,国产积木销售同比增长60%和100%,成为天猫、京东增长最快的玩具品类之一。过去一些不玩积木、不关心乐高的年轻人转变成了新增客群。在堆积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释放压力,还可以搭建新的社交圈子。其自带的情绪价值,提供了“价值加成”。
在新消费趋势和背景下,如何让年轻人“肯花钱”“愿花钱”,商家必须得要“号准脉”“开好方”,了解年轻消费群体真正需要什么、在乎什么,提升供给质量,改善消费环境,创新消费模式,如此,才能跟得上年轻人的步伐,跟得上消费趋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