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并落地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迎来一次影响深远的变革。作为“双减”首批试点的城市,北京市快速采取多项重要举措,先行先试,协同发力,各项工作正在坚定有序推进。各区教委、中小学校也结合本区、本校实际情况、教育资源等探索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教育“微创新”。
由京城教育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推出的首届京城中小学“双减”教育创新案例评选活动自2022年1月正式启动以来,通过自荐、他荐、媒体推荐等多种征集方式,面向本市各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教研部门、中小学校,以及媒体记者、教育专家等征集“双减”教育创新案例。
截至3月底,已收到200多所学校300余个“双减”教育创新案例。目前,经京城教育圈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专家初评,80篇“双减”教育创新初选入围案例将参加展示和复评,结合网友投票和专家意见,主办方最终将评选出“首届京城中小学‘双减’教育创新案例”,并举办“双减”教育论坛。
01
主要做法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要贯彻落实“双减”意见,确保各项具体要求落地落实,紧扣总体目标要求,突出抓好关键重点,即在减轻培训负担、作业负担的同时,要促进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的双升。基于此,形成“在教师引导下,基于学生学情设计分层作业,促进不同能力水平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促进质量提升,进一步展开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系列活动”闭环,不断践行双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学科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一定角度上来说,核心素养是结构化思维品质与能力的体现。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教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搭建思维与知识结构,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要以思维结构化为导向,树立系统数学理念,从知识的整体性出发,锻炼学生思维结构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设计分层作业
自主创设单元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整理单元知识,将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思维水平。
完成分层作业
学生初次按照自己的想法创设单元思维导图;
教师整理学生作品,班级展示学生作品,点评优势和不足;
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班级展示栏展示作品
收集学生最终的作品,对于整体构思巧妙、有创意的学生作品在班级展示栏中展示。
02
组织形式
集中式:教师班级讲解完成思维导图基本要求,并对于基本框架做简单示范;
探究式: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03
创新思路
整理单元知识形式有创新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模式化和抽象化特征的数学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思维导图却能清晰直观地展示每个思维触点并把它们连接成通达的思维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提升其应用能力,成为拓展学生思维通道的新路径。
思维导图框架形式有创新
基于思维导图基本框架,学生综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单元知识的理解,可以自主创设有新意的思维导图框架,表达自己对单元知识独特的想法。
思维导图具体内容有创新
在思维导图框架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将具体的内容补充完整,对于学生不同的想法,需要在图中展示自己侧重的一点,有的学生侧重重难点,有的学生由错题整理,而有的学生则是对单元知识的细致整理,不同的侧重点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在不同思维交流碰撞之中,又能擦出不一样的创新智慧火花。
04
实际效果
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更深刻
通过对单元知识的梳理,学生不仅对各个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单元知识的联系也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自然单元到主题单元,学生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达到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理解数学知识。
对思考问题的思维更灵活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学生可以从宏观、微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将积累的经验迁移至新知识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灵活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