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周颂·我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王祭天而以周文王配享的诗,据学者考证,是中国古代舞蹈乐曲《大武》一成的歌诗。全诗一章,共十句。通篇都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即周武王出兵之前向父亲的神灵和上帝陈述出兵的目的,并祈求保佑。其语言质朴,充满敬畏之情。
⑴我:周武王自称。将:捧。
⑵享:献祭品。
⑶右:通“佑”,保佑。
⑷仪式:法度。刑:通“型”,效法。典:典章制度。
⑸靖:平定,治理。
⑹伊:语助词。嘏(gǔ):福。一说通“假”,伟大。
⑺既:尽。右:助。朱熹《诗集传》则以为神灵“降而在祭牛羊之右”。飨(xiǎng):享用祭品。
⑻夙夜:早晚,指勤政。
⑼于时:于是。
奉上祭品献神灵,祭品有牛还有羊,祈求上天佑周邦。效法文王的典章,日日谋求安四方。伟大文王英名扬,配祀上帝祭品享。我们早晚勤努力,遵循天道畏天威,才能保佑我周邦。
《周颂·我将》是中国古代舞蹈乐曲《大武》一成的歌诗。《大武》原作于武王伐纣成功告庙之时,当时只有三成。《逸周书·世俘》中也有记载,武王班师回镐京之四月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第四天,“甲寅,谒(告)我(伐)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旂,籥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故王国维《说勺舞象舞》一文推测,《大武》之六成是原先的三成和《三象》合并的,这六成可以分开来表演,还可以独立表演,于是名称也就随之而不同。据学者考证,《周颂·我将》为《大武》一成的歌诗。
《大武》一成的舞蹈表现周武王观兵于盟津的历史事件。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出发前曾往毕地文王墓上举行过祭祀。他这次出兵伐纣,是以文王为号召,自称“太子发”,军中载着文王的牌位,用以召集诸侯会师。所以这首诗原来盖为出兵前祭祀文王的祷词,后来伐纣成功,又将此诗确定为《大武》一成的歌诗。《毛诗序》曰:“《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盖《大武》之六篇诗,周代常单独使用,故于明堂祀文王亦可用该诗。
《周颂·我将》诗始言奉献牺牲于天帝,祈求天帝保佑。据《乐记》,《大武》一成象征武王出征,周人出征,必先祭祀天帝,求得天帝的保佑,此诗的首三句说的就是这事。次言继承文王之遗志,以求“日靖四方”,也就是统一并安定天下。文王时代,伐犬戎,伐密须,伐耆,伐邘,伐崇,文王殁后,武王欲完成文王未竟事业,伐纣克商,追思文王创业之功,深觉当遵循文王行之有效的种种法典。末言夙夜“畏天之威”,是说自己日夜不忘天帝和文王之命,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早日安定天下。对武王而言,天命和文王之典是一致的,文王的遗志也就是“天威”(天命之威)。这就是此诗把祭祀文王和祷告上天合而为一的缘故。全诗自始至终,都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即周武王出兵之前向父亲的神灵和上帝陈述出兵的目的,并祈求保佑。其语言质朴,充满敬畏之情。
佚名
贰/
朱熹解曰:“赋也。此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之乐歌。言奉其牛羊以享上帝而曰:天庶其降,而在此牛羊之右乎?盖不敢必也。”
“言我仪式刑文王之典,以靖天下,则此能锡福之文王,既降而在此之右,以飨我祭,若有以见其必然矣。”
“又言天与文王,既皆右享我矣。则我其敢不夙夜、畏天之威,以保天与文王所以降鉴之意乎?”
“程子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冬至祭天而以祖配之,以冬至,气之始也。万物成形于帝,而人成形于父,故季秋享帝以父配之,以季秋,成物之时也。陈氏曰:古者祭天于圆丘,扫地以行事,器用陶匏,牲用犊,其礼极简,圣人之意以为未足以尽其意之委曲,故于季秋之月,有大享之礼焉。天,即帝也,郊而曰天,所以尊之也,故以后稷配焉。后稷远矣,配稷于郊,亦以尊稷也。明堂而曰帝,所以亲之也,以文王配焉。文王亲也,配文王于明堂,亦以亲文王也。尊尊而亲亲,周道配矣。然则郊者古礼,而明堂者,周制也,周公以义起之也。东莱吕氏曰:於天!维庶其飨之。不敢加辞焉。於文王,则言式其典,日靖四方,天不待赞法文王,所以法天也。卒章惟言畏天之威,而不及文王者,统于尊也。畏天,所以畏文王也,天与文王,一也。”
明堂,创始于黄帝,夏代叫“世室”,商代叫“重屋”,周代才叫“明堂”。古代文化的中心在宗教,而明堂则是以宗教为中心,集宗教、政事、教化为一体的所在,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大本营”。清代学者阮元在《明堂论》中说:“明堂,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天子在这里祭祀上帝和祖先,在这里举行养老尊贤的典礼,在这里举行宴飨、射箭比赛、献俘等仪式,在这里颁布教化、发布政令,在这里朝见四方诸侯。”商周以后,明堂的职能渐渐发生分化,主要是天子祭天祀祖的所在,实际上就是皇家教堂。能在明堂与上帝一起共享祭祀的先祖,自然是最受后世尊崇的帝王。例如,西周是周文王。
这是一首祭祀文王,表达景仰之情的乐诗。
我要向先祖奉献牺牲品,包括肥美的羔羊和牛犊,希望上天保佑我大周啊!我时时处处遵奉文王的典章制度,每天用来治理天下,安定邦国。上天向我先祖文王降禄赐福,仿佛已来到我身旁配飨我的祭品了。我一定要夙兴夜寐,夙夜在公,敬畏天威,时时刻刻保重禄位,决不懈怠!
叁/
这是一首祭天祀祖、祈福禳灾的祀诗。
前三句诗为第一层意思,写敬祭苍天,祈求苍天保佑。在周人眼里,苍天主宰着一切,所以他们对苍天无比敬仰虔诚。在敬祭苍天时,供品需要“维羊维牛”,缺一不行,还得精心蒸煮烹调,只有这样,才能感动苍天的保佑并恩赐安宁。中间四句是赞颂文王丰功伟绩,并祈祷文王显灵保平安的。文王“改法度,制正朔”,制定的典章制度被周人视为典范,惟有“仪式刑文王之典”,周朝才能国运兴旺;文王积善累德,诸侯心皆向之,百姓心皆向之;文王为安定四方、振兴周邦作出的巨大贡献,赢得了周人的爱戴,“伊嘏文王,既右飨之”充分表达了周人对文王赞颂和祈望之情。最后三句写了周人“畏天之威”,其敬畏苍天之情溢于言表:只有敬畏天威,忠于职守,勤于祭祷,才能治国安邦。末三句是祭者的本旨,是全诗阐发的核心内容。
我们早已说过,周人的“敬畏天威”,并不可仅作迷信讲,而说明他们已经看到了历史规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位置。什么是“天”?“天”就是自然规律,“天”就是祖宗未竟的事业,“天”就是民心所向。所以,周人的天道观,其实也就是人道观。一个人总还是有所畏惧才好。如果一个人、尤其是对于权力至尊高高在上的君主来说,心无畏惧,“天不怕地不怕”,岂不肆意妄为了?所以孔子曾说:“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什么是“天命”呢?天命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规律,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历史趋势而造成的命运和归宿,可以说是经天纬地包容个人,关乎到人的信仰,是一部人生理念和救世济众的百科全书。它不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你不能够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没有自知之明,怎么能够熟巧地驾驭人生,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呢?作为一个君主,你怎么能够率领亿万民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畏天比畏民强。我们现在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其实还不如让老天爷来监督更实在。因为,民众毕竟还有监督不到的地方,即使小民百姓看在眼里也大多只敢怒在心里,又有几个敢于“舍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只有时刻睁大双眼的苍天才是无处不在的,不管你躲在任何叽哩旯旮干不可告人的勾当,苍天都会一览无遗,而且它不惧怕任何人的打击报复。
假如我们当今的领导干部都树立起敬畏苍天的信念,他们也定会像周人希望的那样,“昼夜奋勉勤谨理国政,敬畏明明苍天不敢施张狂”,保廉防腐的压力还像今天这样沉重吗?
肆/
《我将》这是一首描写祭祀文王保佑民众享安康的叙事诗。属于“诗经、颂、周颂”的第七篇。构成一幅祭祀文王保佑民众享安康的画面。
请看祭祀文王保佑民众享安康的画面:“我将(1)我享(2),维(3)羊维牛,维天其右(4)之。仪(5)式(6)刑(7)文王之典(8),日靖(9)四方。伊(10)嘏(11)文王,既(12)右飨(13)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我把祭品来献上,是那红牛和白羊,祈求老天保周邦。效法文王好典章,四方每天都安康。文王赐下这大福,保佑民众都能享。我日夜勤勉不懈怠,害怕老天发威狂。时时保佑把安享。
注释:(1)将:进献。(2)享:祭祀。(3)维:表示判断,相当于乃、是、为。(4)右:帮助,同佑。(5)仪:效法。(6)式:效法。(7)刑:取法,以······为法。刑,法也。(8)典:法令,制度。(9)靖:安定。(10)伊:代词,此,这。(11)嘏gu:福,赐福。(12)既:代词,他,其。(13)飨xiang:接受酒食。
《我将》这首诗,勾画了一幅祭祀文王保佑民众享安康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到文王所定法典的力量。文王虽然早已离开人世,但只要能够“仪式刑文王之典”效法文王所制定的法令制度,就能“日靖四方”四方每天都能享受安定。可见,文王所制定的法令制度,充满了人性化,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人民的愿望,不然,也不会有这样强大的威力。值得今人借鉴!
伍/
夏禹治水成功作《大夏》,商汤统一天下后作《大濩》,周武王灭殷之后作《大武》。
看百度百科如何说:‘《我将》是《大武》一成的歌诗。《大武》原作于武王伐纣成功告庙之时,当时只有三成。《逸周书·世俘》中也有记载,武王班师回镐京之四月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第四天,“甲寅,谒(告)我(伐)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旂,籥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故王国维《说勺舞象舞》一文推测,《大武》之六成是原先的三成和《三象》合并的,这六成可以分开来表演,还可以独立表演,于是名称也就随之而不同。这一推测大约是正确的。
《我将》作为《大武》一成的歌诗。其舞蹈表现周武王观兵于盟津的历史事件,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出发前曾往毕地文王墓上举行过祭祀。他这次出兵伐纣,是以文王为号召,自称“太子发”,军中载着文王的牌位,用以召集诸侯会师。所以这首诗原来盖为出兵前祭祀文王的祷词,后来伐纣成功,又将该诗确定为《大武》一成的歌诗。《毛诗序》曰:“《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盖《大武》之六篇诗,周代常单独使用,故于明堂祀文王亦可用该诗。
《我将》诗始言奉献牺牲于天帝,祈求天帝保佑。据《乐记》,《大武》一成象征武王出征,周人出征,必先祭祀天帝,求得天帝的保佑,此诗的首三句说的就是这事。次言继承文王之遗志,以求“日靖四方”,也就是统一并安定天下。文王时代,伐犬戎,伐密须,伐耆,伐邘,伐崇,文王殁后,武王欲完成文王未竟事业,伐纣克商,追思文王创业之功,深觉当遵循文王行之有效的种种法典。末言夙夜“畏天之威”,是说自己日夜不忘天帝和文王之命,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早日安定天下。对武王而言,天命和文王之典是一致的,文王的遗志也就是“天威”(天命之威)。这就是该诗把祭祀文王和祷告上天合而为一的缘故。全诗自始至终,都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即周武王出兵之前向父亲的神灵和上帝陈述出兵的目的,并祈求保佑。其语言质朴,充满敬畏之情。’
讲解的这样详尽,叫人不得不信。周公借用武王的诗歌也不是没有先例,在《周颂.维清》里就有说,周公借用武王的《象舞》作祭奠文王的礼乐。所以这里又借用也无可不可。只是,这《我将》的故事就又复杂了许多。莫非真的如上所说,《我将》是武王出兵伐纣时祭告文王的诗歌,后被用作《大武》一成,后又被周公拿来配以明堂用于祭祀五帝的礼乐,并以此进入《周颂》?好曲折动人的故事,又曲折的令人难以置信。希望如此。
博友边镇东风附加注释:明堂《逸周书.明堂解》和《礼记.明堂位》都记载明堂是周公旦创建的,用以安排天子接见诸侯与蛮夷君长。明堂位于王宫内天子主要办公建筑群的正南方位,诸侯与四方蛮夷朝觐周王时所有人等的位置都有明确而细致的安排。按照汉儒的说法,相传明堂最早首创于轩辕黄帝,夏朝叫“世室”,商朝称“重屋”,到了周朝才改名“明堂”。大体上在轩辕黄帝时,明堂其实就是他老人家的行营大帐;夏后氏则习惯以世室为住宿办公合一的王者之居;在宗教活动频繁的商朝,“重屋”多扮演王室教堂的角色;周公把“明堂”又设计成宣示王威、慑服臣下的王家公共场所。商周两朝,重屋或明堂经常被用来当作天子祭天祭祖的地方,伟大的祖先一般属于克配上帝共享祭祀的情况,汉朝承袭了此种传统。西汉以降,明堂基本是皇帝宣明政教的地方,像朝会、祭祀、选士、庆赏、兴学等诸般大典一般都在这个地方举行。关于明堂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木兰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战国时代的《孟子.梁惠王下》则记载:“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注云:“礼东方以立春,谓苍精之帝。礼南方以立夏,谓赤精之帝。礼西方以立秋,谓白精之帝。礼北方以立冬,谓黑精之帝。”然则彼称礼四方者,谓四时迎气,牲如其器之色,则五帝之牲,当用五色矣。然则大享五帝,虽是施设一祭,必周五种之牲’。四时祭中秋祭是大祭,主祭五帝。好了,明白了就读诗歌: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我将我的供品献上,贡品是羊是牛,唯是天其佑助之。右:通“佑”,保佑。《诗集传》:‘右、尊也。神坐东向、在馔之右。所以尊之也。’维天其右之,两解,一是正义:‘为佑助牛羊者,以下句乃云“既佑飨之”,则此未是佑人,文连牛羊,知是佑助牛羊,亦是飨人之德,故助之也。’二解祈祷神佑助人也。我对‘其’字在这里的作用吃拿不准,不敢妄猜。特别是还涉及到‘我其夙夜’之‘其’。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威仪法式和刑罚是文王之宝典,以此日可安定四方。您嘏福于文王,既佑助之就飨享之。正义曰:‘仪者威仪,式者法式,故以仪式为则象,谓则象法行文王之常道也’。嘏,古代祭祀时,执事人(祝)为受祭者(尸)致福于主人。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意为:您已通过执事人(祝)转达的嘏辞祝福了文王,既然佑助于文王就飨享我的贡品吧。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我呢日日夜夜都畏惧着天威,求天于时于刻保佑之。于时,解释颇多。但我仍坚持我的解法。
说心里话,这颂歌似乎文词平平,并不讲究,不像周公的风格。
《我将》[诗经·周颂·清庙之什]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译文:
“奉上祭品献神灵,祭品有牛还有羊,祈求上天佑周邦。效法文王的典章,日日谋求安四方。伟大文王英名扬,配祀上帝祭品享。我们早晚勤努力,遵循天道畏天威,才能保佑我周邦。“
关于《我将》的诗旨,历代基本无争议。
《毛诗序》曰:“《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
何谓“明堂”?明堂乃被周天子用来祭天祭祖的地方或非常重要的办公场所。
宋代朱熹《诗集传》细解之曰:“此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之乐歌。言奉其牛羊以享上帝而曰:天庶其降,而在此牛羊之右乎?盖不敢必也。”“言我仪式刑文王之典,以靖天下,则此能锡福之文王,既降而在此之右,以飨我祭,若有以见其必然矣。”“又言天与文王,既皆右享我矣。则我其敢不夙夜、畏天之威,以保天与文王所以降鉴之意乎?”
一句话,《我将》就是周天子祭天而以周文王配享的诗。据专家考证,《我将》是武王出兵伐纣时祭告文王的诗歌,后被用作中国古代舞蹈乐曲《大武》一成的歌诗,后又被周公拿来配以明堂用于祭祀五帝的礼乐。其用意当然就祭天祀祖、祈福禳灾。
◆◆◆◆◆
心·养性·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