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花友@towerman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2020年,我想试试带孩子学习诗经和论语。抱着“育娃先育己”的态度,我自己先了解和学习了一下诗经。
重温诗经之前,我对诗经的印象还主要停留在中学阶段的所学,感觉诗经都是拗口的古文,满眼都是难记的知识点。
感谢这个出版物和网络内容极其丰富的时代,这次的重温带来了截然不同以往的观感和认识。
为什么我会选择带孩子读诗经
首先是诗经中的文字
以下文字主要来自杨照的书,中国的文字自发明之始就不是表音文字,诗经可以说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将文字和口语相结合的实验,给我们的汉字引入了表音的基因。
因为是语言实验品以及秦始皇焚书的影响,诗经的文字很多仅仅是表音而没有实义的,早期诗经的流传都是靠口传,使得在传承的过程中文字的形式也是多变的。
杨照的《诗人的黄金存折》
最近发掘出来的很多先秦古简都显示了古时的文字与现今流传版本的很大差异(不是小篆楷书之类的字形差异,而是用字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读诗经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望文生义,把字按现今字义来理解。
因此找一本靠谱的详注诗经做参考是很有必要的。即使是读音,从先秦至今,汉语口音变化也是极大的。
我在网上见过一个用不同历史时期的口音朗读诗经的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安大简”诗经——目前发现的最早诗经版本,图片里有“关雎”片段
其次,诗经不是简单的诗集,而是唱出来的
它在出现之初是始终伴随歌舞和典礼仪式的,只是在秦以后才单独存留于文字。
如果脱离这个背景去以普通诗歌来理解诗经,有时就容易不得其解或误读。比如诗经之首的“关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再者,“诗无达诂”
由于各种原因,诗经的理解是没有定解的,关于诗经的诠释和引用的历史,也是很有历史故事和研究意义的。
早在先秦,引用诗经就有“断章取义”的传统,在一些史书中就有类似的例子。断章取义使得诗经的内涵得到很大延伸,并且深深影响中国文化。
逃之夭夭,鸠占鹊巢这些现在的成语也是诗经被引申后的例子。
汉代以后,为了抬高儒学,神化孔子,诗经被搞得“微言大义”,非要字字都往圣贤上扯。
但是在主流之外,也是有暗流在传承诗经真正的诗性。直到近代,在打破旧传统的潮流中重解诗经,我觉得又有点矫枉过正了。
一些近现代解读有些望文生义,无视古代文化传统事实,过多的用现代经验去解释诗经,曲解古人。
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一些重要的先秦竹简被发掘出来,以及古籍文本电子化后对古籍研究的帮助,对西方理论的应用及中西文化比较,都对诗经研究有很大影响,有了很多新成果。
学习诗经的过程
我目前觉得,作为普通人来如何理解诗经,有点全凭个人的喜好和钻研程度了。
我的诗经学习路线大致规划有三个轮回。
第一轮大致了解名篇
借助普及性著作,概括的了解诗经的背景和概貌,着重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用悦耳的吟诵版本熏陶孩子,不多做仔细讲解,不要求跟读和背诵,全凭孩子喜好。
因为诗经故事性不强,可以从成语和音律美上来吸引孩子。即使不解其意,孩子也被诗经的优美音韵所打动。
我经常在睡前放给孩子听,慢慢孩子也能背上几句,有时也会主动问问诗句大意。
另外,我们正在学习的《声律启蒙》里也有不少引用诗经,让孩子倍觉亲切。
第二轮系统了解和熟读成诵
这一轮也是可以带着孩子走的,可能会要求他熟读成诵一些名篇名句。
第三轮辨析后有自己理解
应该就是遍读诗经全篇,浏览众多版本的诠释,仔细辨析,形成自己的对诗经的理解。
“诗经在流传过程中,其经学意义要大于它的文学意义。”——刘毓庆
其经学诠释的历史反映了主流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的演变史,所以那些看似老旧的诠释提供了很多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演变的信息,值得以新的角度去审视。
从易到难带孩子读诗经的书目
大部分可以找到电子版。
初级:
1.《中国成语故事:诗经》,本书从成语入手,吸引孩子接近诗经。
2.《蟋蟀歌手读诗经》一本关于诗经的儿童小说,粗略的展示了诗经是如何影响中国文化的。
3.《诗经》:唱了三千年的民歌,杨照先生写的很好的入门读物,前半本书的概论很精彩,比如关于诗经与中国文字的发展。
4.《讲给大家的诗经》,李山教授的初级诗经普及读物,很好的讲述了诗经的文化历史背景。
5.《陪孩子读诗经》,名句注音诵读,插图精美。
6.《诗经诵读本》,大字注音,名社出版。
中级:
《诗经应该这样读》,李山教授的诗经普及读物,按主题系统讲述诗经。
2.《对话诗经》,李山教授的诗经普及读物,里面有一节为希望深入了解诗经的读者列出了一个书目。后面诗经选读部分为《诗经析读》的节选。
高级:
1.《诗经析读》,李山教授的详注诗经全集解析,包括了如《孔子诗论》之类的最新成果。
2.刘毓庆,《诗经二南汇通》,汇集辨析古今中外众多诗经诠释的浩大工程,目前只有周南和召南两部分。
让孩子读经典是一种“磨性子”,也是一种思想上的爬坡,虽然有些艰难和累,但每一次攀登,都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