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读诗经信仰的进化:我读《小雅·出车》

学经典,贵在追根溯源,返璞归真,从源中得到真知,从“真”中悟出今天乃至今后我们可以吸取的养分。受凤凰网国学频道之“非常国学课”邀约,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中学语文名师陶妙如开设《妙读诗经》连载专栏,包括爱情、战情、孝情、颂情、离别、发泄反抗、自然背景、守业、创世等系列解读,用“一诗(文)一本一时代”或者“一诗(文)一人一朝代”的思路,引导大家读一篇翻一本品一个时代。书要浸读,方可悟得,不求数量,只求读懂、读通、读活。

【妙读诗经·战争篇】

战术已难运用于今日,战略却具有永久的价值。

——题记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方向

和几位同事在一块儿闲聊。

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我说,不是知识,也不是技术。

那是什么?

方向!教育最首要的任务是指导人选择正确的方向。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三个主要问题。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教育的方向就是培养具有真善美人性的人!

您现在给学生讲《诗经》里的战争篇,战争诗里也能体现真善美?

战争本身是残酷的,发生了,但谁都不希望再发生,或者希望尽可能的少发生,如此,我们需要将已往记录战争的文字情景回放,在回放中去发现那些触动心灵的只言片语,从字里行间去体悟,去思考,从而反思昨天,观照今天,规划明天,避免重蹈覆辙,若能将战争转化为良性的竞争,这便是大善大美了!

读《小雅·出车》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点兵郊外,天子发令,命我率兵。下令车夫,速赴边防。王事多难,边关吃紧。

【第一章听命天子】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我出我车,都城门外。树起大旗,插旄旗巅。龟蛇鹰隼,猎猎招展。忧心悄悄,征夫疲惫。

【第二章沙场点兵】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战车嘭嘭,旌旗扬扬。天子命我,筑城北方。赫赫南仲,玁狁归降。

【第三章受命北伐】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昔我往矣,秀穗花繁。今我来思,雨飞雪伴。王事多难,难得舒缓。能不思归?畏此简书。

【第四章服从再战】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zhōng)。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草虫喓喓,阜螽趯趯。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躁动必安。赫赫南仲,征服西戎。

【第五章相从转战】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春日渐长,草木苍苍。黄莺喈喈,采蘩祁祁。统计战俘,再言回家。赫赫南仲,玁狁已平。

【第六章凯旋复命】

《诗经》中的诗,不是空洞的宣传口号,而是真实的场景记录,真切的情感表达,我们今天读诗,就是在文字中进行情境回放,重新回到那些画面中去体验亲历者的感受,从而唤醒我们的生命意识和人文情怀。

《出车》中的追随意识

《小雅·出车》应是随军出征者所作,其意在颂南仲将军。与之前所赏关于战争诗篇一样,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选择的是将战前、转战、凯旋等几个典型场景串联起来,把一场历时长、空间地点频繁转换的战争浓缩在一首短短的诗里,构成一幅历史画卷。

细细品读,除了文学上的可鉴之处外,我从这首诗里,读出了礼治下的另一种文化——追随意识。

追随先要有一种认同,进而才有坚定有坚持。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这里体现大将南仲对宣王的追随,主要在服从二字上。

要我率兵出征,我就率兵出征。为王克难,那怕棘丛!

知难而上,这是认同之后的坚定。

“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猃狁之战结束,战场位移,尽管思家,却敬畏“简书”,一切听从调遣。(简书:当时的盟书)

服从先要有一种意识,才会成一种习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大概也始于此吧。下级服从上级,若不然,秩序乱。春秋末期、战国时期正是镜鉴。

这里要说另外一句话“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从”本义并不是不听从调遣,而是率兵在外因天气、地理、战况发生了变化,按照事先的布局不能确保战争胜利,在外领军的将帅根据现实状况而作出的战术调整。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春去冬来春又来,归家心切,但工作一点儿都不马虎“执讯获丑,薄言还归。”将事情处理得尽善尽美。这是坚定后的坚持。

追随已定,怎样于行?

听命出征,服从转战,战后尽管归心似箭,依然将本职做得尽善尽美,这便是追随之行。

服从,如果只是完成任务,那不叫服从,而叫做胁从。认同前提下的服从那是怎样的呢?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征服西戎。”

这一章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闻歌起舞的螽斯。

草虫属直翅目螽斯科、鸣螽亚科,最善鸣。阜螽,则“为草螽之牝者,此虫在草上鸣,草下必有牝者随之。牝者背上微有小翅,不能鸣,而尾长针,身大于壮,故曰阜螽,阜者,大也。”“喓喓草虫”是有发音器而善鸣之雄虫。“趯趯阜螽”是体大善跃之雌虫。雄者能鸣,像是召唤;雌者善跳,乃像相从。

此处用虫儿雄唱雌跃相从之意起兴,作比,与“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勾连,表达南仲大将军及其所部的追随行动。虫尚如此,何况人哉!

关于草虫和阜螽在《诗经》中有单篇。在此,一并附之:

国风·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臣子思君,未可显言,故每假思妇情以写忠君爱国意,使读者自得其意于言外。则情以愈曲而愈深,词以益隐而益显。然后世之人从而歌咏之,亦不觉其忠君爱国之心油然而自生,乃所以为诗之至也。”

国风·周南·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以螽繁殖快而希望家庭欢畅、家族兴旺、家世绵长。

第二层,用夫妻之间的思念之情,夫唱妇随,有夫则安作托,夫妻之间如此,家如此,进一步表达南仲将军相随之意。

第三层,君臣之间。南仲将军,像螽斯鸣跃,像和睦夫妻间的相随,忠于王室,猃狁(秦汉时曰匈奴)战斗结束后又战西戎,君臣之间理应如此。

由自然界的虫儿,到家中的夫妻,到国家层面的君臣之间,层层铺垫,步步递进,将一种相从之意写得情所应该,理所当然。

作为随军者,也是浓浓的追随意识。六个场景,正面描写战场之语无一词一句,却无处不显示出对南仲将军的认同欣赏和赞美。字里行间渗透了随军者从忧到喜的深刻而细微的心理变化,比正面描写来得更细腻、更真切,更感人。

当有一种意识统帅了全文的时候,情脉会因之起伏,文脉会随之跌宕。

如此,便想起《易经·艮卦》给提示的追随总则: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给出的操作步骤:艮其趾,艮其腓,艮其限,艮其身,艮其辅,敦艮,吉。

追随是有原则的,也是有尺度的,当然,追随也是要有本事儿的,“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信仰的进化

从终极意义上来说,追随是信仰后的一种行为。可追随一个人,追随一个团体,追随一个国家......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国家,因为信仰,所以追随。

人类是不断进化的,信仰也一样是进化的。我将信仰概括为六个时代:

信神的时代、“信神+信人”的时代、“信人+信神”的时代、信人的时代、“信人+信真理”的时代和信真理的时代。追随真理者是信仰的最高境界。

这六个时代是逐步进化的,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整体进化到何种信仰层次体现出文明的层次。

中国远古时期,是信神的时代。

这里的神是自然神,指上天,上帝。与西方宗教所信奉的上帝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

殷商西周开始进入“信神+信人”的时代。

皇权神授,代天监下,天(神)人(王)合一。此时,王的信仰是担当天下生民的责任,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思想;而王昭示民众的信仰是:“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易经·坤卦》六三)。

秦汉开始进入“信人+信神”的时代。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唐宋开始进入“信人”时代。

强者书写规则,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中华民国开始进入“信人+信真理”时代。

民族、民权、民生。

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进入“信人+信真理”并在逐渐趋向信真理的时代。

人民就是上帝。

——毛泽东

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习近平

人是需要有信仰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经典要生活化,任何传统文化,只有经过时代的阐释、吸纳和发展才能真正为今人所用,才能具有不竭活力。

历史是发展的,万事万物是变化的,变是常态,在这瞬息万变中,也有不变的瞬间,那就是规律,是原理。重温《诗经》,回放历史,就是要从历史的常量中发现变量,从时代的变量中探寻常量,从而在常与变中获得平衡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战争史》台湾三军大学编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2

2.毛诗注疏/(汉)郑玄笺/(唐)孔颖达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3.12

3.《诗经原始》[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

4.诗经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4

5.《诗经名物新证》/扬之水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古典论著丛书)

【作者简介】

陶妙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湖南省中学语文专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让爱智慧》《做温暖的教育》《中华最美诗文选》12册、《大国教育》《心界》《丈量》《易经里的教育》等,与张修明合著《最美易经》《最美论语》中英文版,主编的《最美唐诗》《最美宋词》输出新加坡,成为国际中文教材。

【推荐阅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诗经》颂·我将原文带拼音解释传统上,《诗经》被视为配乐舞的歌词,诗乐舞三位一体。尽管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但在研究《大武》歌辞时,仍遵循这一原则。据《毛诗序》等文献记载,《大武》六成有诗六篇。经过学者的考辨,《大武》六篇诗的排列次序得以确定:《我将》、《武》、《赉》、《般》、《酌》、《桓》。 《周颂·我将》一https://guoxue.httpcn.com/html/book/TBMEUYPW/UYMETB.shtml
2.诗经300首全集全文翻译注释和赏析(共收录305首)《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https://www.taowo2sc.com/shijing/p5.html
3.读懂了《诗经》,你就读懂了生活在《诗经》中,古人的情感和日常场景,都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人感到既亲切又真实。 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即使时隔数千年,也会启发到我们。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反复斟酌千百次,不如亲自去实践一次。与其在脑海中反复思考,不如迈开脚步,去尝试、去体验。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NjM5Mjk2MA==&mid=2247537111&idx=2&sn=6f86c8b9d5beaf28b00908f473b86bbd&chksm=f9aa00b8cedd89ae36f211d8aa7e2742e12c14e7dffca33bff99c7d5454f0470a3d9b6519154&scene=27
4.补关于诗经中的“言”这两条材料加上《毛诗》“如食宜饇”《经典释文》所引《韩诗》的异文,其价值在于,它可能反映了一个语言事实,即《诗经》里第一人称代词主格(施格)作“言”乃是“我”的弱化形式,上古“元”部“言”的n韵尾乃是“歌”部“我”字l韵尾的弱化变体。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87539464/
5.诗经名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表示相互赠答,“琼琚”指问题:诗经名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表示相互赠答,“琼琚”指? 选项:一种珍贵的水果、美玉 答案:美玉 “琼琚”是指一种精美的玉佩,“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译文: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美玉作回报。 出自于《诗经·国风·卫风·木瓜》,整句诗句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https://tech.wmzhe.com/article/43413.html
6.小鸡宝宝考考你诗经名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琼琚指本句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木瓜》。全句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意思是: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美玉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推荐阅读:小鸡宝宝考考你答案汇总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支付宝蚂蚁庄园今日答案了,是否有帮到你们呢?https://m.ali213.net/news/gl2012/527065.html
7.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出自《诗经·卫风·木瓜》,它的原意是指你给我一个木桃(果名,即楂子),我还你美玉。其实这句话完整的应该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它不仅是体现了知恩图报,更多的是要把这样的情意永远珍藏。 http://www.ychedu.com/CRJY/shici/61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