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周末的图书馆,随手翻开一部《诗经》,轻念其中诗句,感受绵绵情谊穿越千年而来,似窗外春雨淅沥,划过窗棂,落入心田。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里曾说:“诗的源头是歌谣。”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在古时候有关联政治教化的作用,语言形式重章叠句,表达情感纯真质朴,一唱三叹,余音绕梁。
《诗经》由《风》《雅》《颂》三个部分组成。《风》寄托了当时人民对劳动精神与对男女之情的赞美与歌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便是用亲切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于女子出嫁的美好祝愿。但同时,其中也蕴含了对压迫与欺凌的反抗与愤怒。“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描绘了一幅西周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淳朴画卷。《雅》中多为贵族祭祀、宴会上的诗歌,其中部分内容暗含讽刺之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作者对于不公的悲吟。《颂》多讲宗庙祭祀之礼,同时影射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在《周颂青庙之什维清》中写道“维清缉熙,文王之典。”,可见其对“文王之典”的赞美与尊崇。
曾有人说《诗经》是周代王朝的一面镜子。它用最为简单淳朴的语句,描绘了最为真醇的情感,向书外之人吐露那时人民的一生一息。
《诗经》在先秦时候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成为《诗经》。但儒家在对《诗经》进行解读时,却是采取了断章取义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人的道理。可即便世人对诗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它仍传承了诗中的精神,将那份乡土情蕴与劳动人民的质朴纯真流传下来,它更是那些文学家、作词家精神的延续,架起了前人与后世的沟通桥梁。《诗经》中的每一句诗都是前人为后世留下的珍礼。
“诗无邪思三千载。”拨开历史的云雾,在《诗经》中,我窥见了那灵动明丽的花鸟虫鱼。在我们身边,同样的一株植物,同样的一只动物,任谁能想,在千年前,它所拥有的又是别样的一番韵味呢?“尹其将谑,赠之以芍药。”芍药有将离草之名,但它却以离别之意,唤起了古代许多文学大家的共鸣,千年后再读,不失为一种重逢。“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在文人墨客笔下,荷花象征了宁静与淡泊。“有狐绥绥,在彼淇梁。”狐狸由初周的君子之姿再到被妖化,但它的灵动与高贵却仍旧未变,穿过时光洪流,在许多名家笔下留下足迹……《诗经》给予了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读一本诗经,观一幅周朝的时代风貌图,它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凝成清亮的一滴文化之露,化为不朽的生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