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美食博主”张爱玲的“网红吃播”秀

摘自:时报出版《民国文人档案,重建中》

张爱玲(一九二〇年九月三十日~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华人现代女性小说家。出身名门世家,二十岁开始在出版社发表小说,以生动的故事场景、真挚的感情纠葛,令文坛为之惊艳,是当代少见的天才型女作家。

在众多美食纪录中,除了康有为的世界美食之旅外,就属张爱玲的美食纪录最为知名。张爱玲的饮食习惯非常大胆,常常显得别具一格,民国文人的口味虽然变得多元,但主轴还是离不开所谓的中国味,人们在纪录中留下的文字,大多只是千篇一律的中式料理。

张爱玲是当时的特例,若说她是民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可能尚存争议,不过如果说她是民国最不挑剔的美食家,可能没有人会反对。当其他人还在吃天津饺子、饮中式黄酒时,张爱玲已经会用奶油刀将奶油均匀涂抹在英式司康松饼(Scone)了。综观她的饮食经历,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她简直就是一位美食网红。从德式吉士林(Kiessling)面包,到平民小吃油条,凡张爱玲所到之处,能接触到的一切美食,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她品尝了。

一、被家庭遗弃的孩子

要谈论张爱玲爱好食物的习惯,就必须先提她的童年。

张爱玲是所有民国文人出身最高的,祖上都是大名鼎鼎的当官者,祖父是两广总督张佩纶,祖母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长女,光是他们的资产就够遗老遗少坐吃几辈子了。不过富足的家庭,并没有给张爱玲一个幸福童年。她的父亲不是一个称职的人,整天只知道抽鸦片,彷佛是具生命空壳;母亲无法忍受丈夫的纨裤作风,在张爱玲还小时就离家出走了。

张爱玲十四岁时,父亲迎娶了另一位名门出身的千金小姐,以古鉴今,继母大多不疼爱原配的孩子,张爱玲的故事亦然。继母不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张爱玲喜欢穿新衣服,继母便给她旧衣服穿;张爱玲喜欢自由,继母便给她严厉的家训,一次面对继母的殴打,张爱玲本能地还击,却遭来父亲的一阵毒打。

▲幼年张爱玲和弟弟

继母和父亲张廷重志同道合,每天一起躺在床上抽鸦片,在吞云吐雾中散尽了金钱与时光。张爱玲从小培养出羞耻与憎恶的潜意识,也许是为了转移心情,张爱玲开始找寻提供慰藉的兴趣,除了《红楼梦》等文学名著外,她最喜欢的当属食物了。

台湾人现在提到天津著名美食,会无意识地联想到「狗不理包子」,此一小吃号称「天津三绝」之首,被誉为「津门老字号,中华第一包」,但它放在小吃店林立的民国时期可上不了排行榜。张爱玲小时候家里有钱,天津大街的小吃肯定都吃过,但在十多年后,当她回首这段往事时,能让她念念不忘的唯有家里附近的萝卜汤店:

咬住鸭舌头根上的一只小扁骨头,往外一抽抽出来,像拔鞋拔……汤里的鸭舌头淡白色,非常清腴嫩滑。

张爱玲出生在贵族世家,但喜欢的饭菜却不贵族。鸭舌是那时候的平民美食,不用花太多钱就能喝上一碗,只能说,专业老饕的见解,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

二、逃离老家

张爱玲长大后,与继母的关系并没有好转,新仇旧恨反而愈来愈严重。有一次,张爱玲得了严重的痢疾,父母却假装没有看见,害她差点命丧黄泉。张爱玲病愈后愈想愈怒,气得逃出家门,奔向亲生母亲的家。

那时候亲生母亲黄素琼住在上海,经济状况拮据,远不如之前世家大族的风范。但张爱玲不介意,因为在那里,她第一次感受到人性温暖,不再受到无端指责,而是友爱与包容。饮食方面更是如此,张爱玲四岁时亲生母亲就逃走了,继母从来没有为她煮过一餐饭,吃的东西不是外食,就是家仆煮的饭。而在上海,虽然没有锦衣玉食,张爱玲却初次尝到了母亲的拿手好菜。

张爱玲笔下,母亲煮的菜是感情深厚、饱满丰富的:

苋菜上市的季节,我总是捧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里面一颗颗肥白的蒜瓣染成浅粉红。在天光下过街,像捧着一盆常见的不知名的西洋盆栽,小粉红花,斑斑点点暗红苔绿相同的锯齿边大尖叶子,朱翠离披,不过这花不香,没有热呼呼的苋菜香。

一、德式吉士林面包:「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新搬来的吉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

二、英式司康松饼下午茶:「这司康松饼的确名下无虚,比蛋糕都细润,面粉颗粒小些,吃着更『面』些,但是轻清而不甜腻。」

三、俄式老大昌(Tchakalian)面包:「各色小面包皮中有一种特别小些,半球型,上面略有点酥皮,底下镶着一支半寸宽的十字托子,这十字大概面和得比较硬,里面掺了点奶酪,微咸,与不大甜的面包皮同吃,微妙可口。」

四、美式热巧克力(Hotchocolate):「在咖啡馆里,每人一块奶油蛋糕,另外要一份奶油;一杯热巧克力加奶油,另外要一份奶油。虽然是各自出钱,仍旧非常热心地互相劝诱。」

三、与胡兰成的认识

张爱玲的文笔不仅触动大批读者内心,也触动了命中注定的那个人——胡兰成。

两人约在胡兰成家中见面,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成熟稳重,张爱玲特意找出许久没穿的貂皮大衣,但在老熟的胡兰成面前——「只觉与我所想的全不对」、「她又像十七、八岁正在成长中,身体与衣裳彼此叛逆。她的神情是小女孩放学回家,路上一人独行肚里在想什么心事,遇见小同学叫她,她亦不理,她脸上的那种正经样子」。

他们在谈话期间有吃什么吗?史料没有记载,但依照胡兰成对吃不挑剔的个性,也许只是一杯淡茶而已。这不是重点,总而言之,两人在谈话期间畅所欲言、心花怒放,张爱玲欣喜地发现,胡兰成读懂了她。张爱玲因童年不顺在心中筑起的厚厚围墙,竟在短短几天就被胡兰成奋力推倒,彻底被这位充满神秘感的男人征服。张爱玲全然爱上了胡兰成,不管他的特殊身分,也不顾他已有妻室。

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张爱玲度过了最幸福的爱情时光。胡兰成知道张爱玲喜欢吃甜食,便时常买各国点心给她;胡兰成说:「每天必吃点心,她调养自己像只红嘴绿鹦哥。」有一次张爱玲的朋友周瘦鹃造访,瞬间被下午茶的阵仗吓傻:「茶是牛酪红茶,点心是甜咸俱备的西点,十分精美,连茶杯与碟箸也都是十分精美的。」

张爱玲不会做饭,胡兰成也不会,两人是标准的「外食族」。胡兰成的薪水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高,可以让张爱玲吃遍上海洋场的所有美食,但从张爱玲的角度来看,美食从来无法用价格衡量。有人说那时张爱玲最喜欢的美食是油条,就她的回忆录来看,油条被提起次数确实最多,诸如「人把油条塞在烧饼里吃,但是油条压扁了就又稍差,因为它里面的空气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大饼油条同吃,由于甜咸与质地厚韧脆薄的对照,与光吃烧饼味道大不相同」等。

胡兰成对吃没有特别的欲望,小时候除三餐外从不吃零食,长大后也常言一句「女子嘴馋容易失节,男子嘴馋容易夺志」,但他仍宠溺着爱吃零食的张爱玲,张爱玲则牵着他的手腕,带领这个不懂美食的爱人体验世间美好。

四、爱情幻梦的破灭

好景不常,张爱玲幸福生活很快就幻灭了。战争结束后,境内反日情绪高涨,大力搜捕依附汪精卫政府的官员。胡兰成为了避免被捕,打算逃回家乡浙江,临行前,张爱玲挽着他的手开玩笑说:「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张爱玲原本以为分开最多只是几个月,在谈笑中送走了胡兰成,没想到这次分离,却大大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胡兰成在家乡和比自己大一岁的寡妇范秀美恋爱了。

经过几个星期的奔波,张爱玲终于循着轨迹找到了胡兰成所在之处,没想到得来的却是冰冷现实。敏感细腻的张爱玲看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在胡兰成心中的位置,她已经愈来愈小,甚至不见了。

一日三餐都是阔米粉面条炒青菜肉片,比普通炒面干爽,不油腻。菜与肉虽少,都很新鲜。二等的出资显然不会做第二样菜,十天的航程里连吃了十天也吃不厌。

五、张爱玲的后半生

张爱玲平时不愿自己动手烹饪,也不愿到外面去吃,仅以罐头蔬菜、盒装鲜奶、鸡丁派、胡桃派、苏格兰松饼等做为饭食,罐头蔬菜用电炉加热一下就吃,充其量再煎个鸡蛋。如此长年累月,营养跟不上,免疫力下降,人都瘦干了。

昔日吃遍各地美食的张爱玲,最后却以最简单的食材为生,实在令人唏嘘。

一九九五年,张爱玲生命的最后一年里,身体状况严重恶化,对她的写作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由于早年期间好吃甜食,牙齿产生众多毛病,只能以稀烂的食品度日。

厨房里堆了许多纸碗、纸碟及塑料刀叉,吃剩的电视餐,连盒带刀叉统统塞进纸袋里丢掉,有些买来的金属刀叉也逃不了被丢的命运。她不常煮东西吃,锅子都很干凈,不怎么用,还留下些全新的。用得最多的算是那小烤箱了,又破又脏。她也喝浓咖啡、茶,有咖啡壶。

▲张爱玲晚年

注重餐饮质量的张爱玲,到人生的最后时光已顾不上那么多。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的中秋节晚间,张爱玲躺卧床上,一个人在纽约的公寓孤独离去。

张爱玲一生都想让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总归还是喜欢各地美食,美食伴随她的成长,并在各个时期中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也是她在孤寂中唯一的慰藉。但没想到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上天竟剥夺了她硕果仅存的嗜好,没有爱人、没有生活、没有美食,在极其孤单的环境下离开世间。

回看张爱玲的一生,快乐的日子稍纵即逝,痛苦的岁月却遥遥无期。「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用她悲凉的一生,揭示出大时代下,乃至世间百态的凄凉辛酸与无奈。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民国时期美食作家月照溪《民国时期美食作家》 祝大家新年快乐,狗年大吉 皇后厨房里的厨娘死在一杯毒酒下,等她再睁开眼,却成为了民国时期陆家的娇小姐陆妍。 陆妍有个未婚夫,读过洋书,不屑于她这个包办婚姻。 陆家有个大酒楼,日薄西山,客人寥寥眼看https://www.92k.tw/books/1439158/
2.美食图书馆+让我们在纸墨书香一起“食话食说”人说民国太太的客厅最是热闹,像林徽因,陆小曼等人举办的沙龙,多的是名士言谈相尽欢。不过我们想要探看一下风流雅士的风味美食还是得看《民国太太的厨房》。 9.民国太太的厨房(通俗读物) 我们通过美食了解民国大家名士的一角日常,通过食物细说他们的人生故事。冯远臣用这本《最是那碗人间烟火》让高高在上站立云端https://www.jianshu.com/p/bc5a1805bcdf
3.刚哥,什么菜刀好用啊,都问你好多次了啊//@美食作家王刚:厨师长教你刚哥,什么菜刀好用啊,都问你好多次了啊//@美食作家王刚:厨师长教你"上汤大白菜"的做法,重口味吃惯了偶尔清淡些https://www.toutiao.com/w/1600176006660109/
4.寻味东莞[作者签名书]本书是一本东莞美食集,是作者对故乡东莞美食的记录。东莞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这片土地上,除了有蕴含每个镇街不同风土的传统美味,还有来自各地的琳琅美食,四方之味在这里汇聚。 【作者简介】 嫣然,美酒美食专栏作家,知名美食美酒博主,新浪微博金V,多家著名平台如网易、UC、百度、新浪、https://mbook.kongfz.com/383854/7240734835/
5.复眼元通(未来熊猫古镇)昨天14:10 · 川菜美食作家 美食家 在成都都除了街子还有个古镇,它不张扬,但处处透着掩饰不住的贵气;它不出名,其气质与涵养已超过许多名声喧闹的古镇。现今的人们大多是沽名钓誉,挤闹热、钻人多,自讨没趣,自找苦吃也不在乎。于是乎,一窝蜂去怀远、街子、文锦江、鸡冠山、九龙沟等燥热旅游景点,不惜与元通擦肩https://www.meipian.cn/34aphxa0
6.民国吃家(豆瓣)民国吃家的创作者· ··· 二毛作者 作者简介· ··· 二毛,《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新周刊》、《中国经营报》等美食专栏作家。 1960年代生,重庆酉阳人,原名牟真理,80年代莽汉主义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有餐馆“天下盐”,著有《碗里江山》《妈妈的柴火灶》等。 目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15344/
7."西游"都是江淮美食?学者:作者不一定是吴承恩5号下午,一个有趣的新闻登上了热搜:“小学生发现《西游记》漏洞:一路吃的都是江淮美食。”杭州小学生马思齐在自己的作文里列举了《西游记》不同故事里的菜名,他发现,从东土大唐到西域,菜单似乎都是江淮美食。 比如,第54回西梁女儿国国王婚宴菜单: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黄花菜、紫菜、https://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UglFKJQbbN50wRfmT5Eo181207
8.民国吃家:鲁迅与美食文章及酒鲁迅的北京美食地图二毛这还是不完全的统计,鲁迅去过的餐馆应该超过百家。作为大文豪,鲁迅把吃饭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记中占了重要篇幅。这是民国新风尚,不同于古代文人“君子远庖厨”的习惯。 古代文人笔录中也有美食记录,如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但几乎不会提到餐馆的名字。鲁迅日记https://www.99csw.com/book/7468/257243.htm
9.写过200万+的影评,也曾打假鲍师傅,“民国人”李舒如何抓住粉丝的从媒体人转身,创立美食号“福桃九分饱”(以下简称“福桃”)这一年多来,快节奏的焦虑一直陪伴着李舒,那些因失眠而慢下来的深夜,“山河小岁月”就是她的情绪出口。 李舒自比为“民国人”,“有点慢”,没有狼性,如果不是想验证“新媒体时代深度内容也可以过得好”,她可能会继续埋头诗歌和风月。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38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