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美食故事多!本土美食作家许晓春聊闽南饮食文化

20世纪80年代绿岛饭店更名为绿岛大酒楼。

改革开放初期两大餐馆成头牌

许晓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厦门餐饮业的一时瑜亮、两大头牌当属绿岛和新南轩。“两家餐馆相隔不远,一到晚上,两家办桌的人各鸣鞭炮,谁家更响,通常办桌排场更大。而这两家‘头牌’自然也是各擅其长,暗暗较劲。”

绿岛当年的招牌菜,起名也颇有讲究,如“绿岛百花脯”“粮食丰收鸡(糯米鸡球)”“沙茶棋斗鸭”“海南烧肝(绿岛烧肝)”等,还有一些小吃名点和西餐、西饼点心,西餐套餐更是当时时髦的代名词。酸梅汤、绿豆汤、面包,想买的人太多,必须限量供应,买个面包经常要排长队或“走后门”。

“新南轩”的品牌可追溯到1911年水仙宫码头的南轩酒楼和20世纪30年代思明南路的“新南轩”。新中国成立后,新南轩扩大到10间店面、4层楼的餐厅;改革开放期间,不断改造装修,面貌焕然一新,楼下卖传统名点、名小吃,楼上有单间和雅座,可以办宴席。百年传承的名菜名点有上百种:“八宝芙蓉蟳”“蝴蝶肚尖”“状元拜塔”“西湖腰”等,不仅好吃,连名字也好听。

民国文人雅士也爱厦门美食

许晓春还讲述了鲁迅、林语堂、丰子恺、郁达夫、郭沫若、赵朴初等民国文人雅士与厦门美食的故事。

1926年9月初,鲁迅抵达厦大,直到1927年1月中旬离开。在厦门的130多天里,他在写给许广平及友人的书信里时常提及厦门美食,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鲁迅在厦门吃过的餐馆主要有闽菜馆、素菜馆。例如,鲁迅多次应邀到南普陀寺会友、参加活动,他几乎每月必去南普陀吃一顿素斋,一共去过五次。当时一些著名的闽菜馆也曾在鲁迅的笔下出现过,被他评价为“饮馔颇佳”。他曾体验过具有厦门特色的宴席格局:“这里的酒席,是先上甜菜,中间咸菜,末后又上一碗甜菜,听说这是厦门特别习惯,福州即不然。”

此外,作为地道的闽南人,林语堂经常请同事朋友品尝夫人廖翠凤做的美食;郭沫若、赵朴初与南普陀素菜亦有许多渊源。

厦门饮食文化具有“海丝风情”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的厦门,在中西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海丝风情”。经过这些年的研究,许晓春发现,厦门、闽南饮食文化史,可以说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的一个生动横截面。

如16世纪中叶古月港兴起,闽南先民漂洋过海下南洋勇敢拼搏,同时也把闽南特色美食和手艺带到了遥远的海外。经由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许多中国原本不产的食材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食,比如番薯、玉米、马铃薯、花生(小粒种)、辣椒、咖喱、沙茶。

THE END
1.民国时期美食作家月照溪《民国时期美食作家》 祝大家新年快乐,狗年大吉 皇后厨房里的厨娘死在一杯毒酒下,等她再睁开眼,却成为了民国时期陆家的娇小姐陆妍。 陆妍有个未婚夫,读过洋书,不屑于她这个包办婚姻。 陆家有个大酒楼,日薄西山,客人寥寥眼看https://www.92k.tw/books/1439158/
2.美食图书馆+让我们在纸墨书香一起“食话食说”人说民国太太的客厅最是热闹,像林徽因,陆小曼等人举办的沙龙,多的是名士言谈相尽欢。不过我们想要探看一下风流雅士的风味美食还是得看《民国太太的厨房》。 9.民国太太的厨房(通俗读物) 我们通过美食了解民国大家名士的一角日常,通过食物细说他们的人生故事。冯远臣用这本《最是那碗人间烟火》让高高在上站立云端https://www.jianshu.com/p/bc5a1805bcdf
3.刚哥,什么菜刀好用啊,都问你好多次了啊//@美食作家王刚:厨师长教你刚哥,什么菜刀好用啊,都问你好多次了啊//@美食作家王刚:厨师长教你"上汤大白菜"的做法,重口味吃惯了偶尔清淡些https://www.toutiao.com/w/1600176006660109/
4.寻味东莞[作者签名书]本书是一本东莞美食集,是作者对故乡东莞美食的记录。东莞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这片土地上,除了有蕴含每个镇街不同风土的传统美味,还有来自各地的琳琅美食,四方之味在这里汇聚。 【作者简介】 嫣然,美酒美食专栏作家,知名美食美酒博主,新浪微博金V,多家著名平台如网易、UC、百度、新浪、https://mbook.kongfz.com/383854/7240734835/
5.复眼元通(未来熊猫古镇)昨天14:10 · 川菜美食作家 美食家 在成都都除了街子还有个古镇,它不张扬,但处处透着掩饰不住的贵气;它不出名,其气质与涵养已超过许多名声喧闹的古镇。现今的人们大多是沽名钓誉,挤闹热、钻人多,自讨没趣,自找苦吃也不在乎。于是乎,一窝蜂去怀远、街子、文锦江、鸡冠山、九龙沟等燥热旅游景点,不惜与元通擦肩https://www.meipian.cn/34aphxa0
6.民国吃家(豆瓣)民国吃家的创作者· ··· 二毛作者 作者简介· ··· 二毛,《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新周刊》、《中国经营报》等美食专栏作家。 1960年代生,重庆酉阳人,原名牟真理,80年代莽汉主义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有餐馆“天下盐”,著有《碗里江山》《妈妈的柴火灶》等。 目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15344/
7."西游"都是江淮美食?学者:作者不一定是吴承恩5号下午,一个有趣的新闻登上了热搜:“小学生发现《西游记》漏洞:一路吃的都是江淮美食。”杭州小学生马思齐在自己的作文里列举了《西游记》不同故事里的菜名,他发现,从东土大唐到西域,菜单似乎都是江淮美食。 比如,第54回西梁女儿国国王婚宴菜单: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黄花菜、紫菜、https://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UglFKJQbbN50wRfmT5Eo181207
8.民国吃家:鲁迅与美食文章及酒鲁迅的北京美食地图二毛这还是不完全的统计,鲁迅去过的餐馆应该超过百家。作为大文豪,鲁迅把吃饭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记中占了重要篇幅。这是民国新风尚,不同于古代文人“君子远庖厨”的习惯。 古代文人笔录中也有美食记录,如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但几乎不会提到餐馆的名字。鲁迅日记https://www.99csw.com/book/7468/257243.htm
9.写过200万+的影评,也曾打假鲍师傅,“民国人”李舒如何抓住粉丝的从媒体人转身,创立美食号“福桃九分饱”(以下简称“福桃”)这一年多来,快节奏的焦虑一直陪伴着李舒,那些因失眠而慢下来的深夜,“山河小岁月”就是她的情绪出口。 李舒自比为“民国人”,“有点慢”,没有狼性,如果不是想验证“新媒体时代深度内容也可以过得好”,她可能会继续埋头诗歌和风月。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38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