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作者姑苏名士陆文夫对美食酒趣茶道有独特见解北晚新视觉

陆文夫(1928-2005)江苏作家,代表作有《美食家》、《小贩世家》、《围墙》等,清隽秀逸,具有浓厚姑苏风情。

快到清明了,想起一句话,“自古姑苏多名士”。近现代经叶圣陶、周瘦鹃之后,从小说、食经、酒趣、茶道及文化人格看,陆文夫算是苏州享有盛名的最后一位风雅之士了。重要的是,他于中国文化而言,体现着一种深远的文化承载。

陆文夫的小说,没有史诗,没有英雄,展示的是苏州市民生活的一幅绝妙的世俗风景。他总是在普通而平凡的人与事中,找出和历史的有机联系。比如《美食家》,便是在世俗的饮食天地里,写出了历史的难于理喻、世事的沧桑变化、生活的酸甜苦辣,呈现丰富的社会内涵与人生意义。

1985年,第三届全国中短篇小说奖颁奖大会在南京召开,陆文夫小说获奖,我以获奖的《麦客》责编,忝列编辑奖,我们相聚南京。会间游了秦淮河,品尝了扬州包子。散会时,陆文夫神秘地拉着我钻进一辆小轿车,说带我去一个地方,结果到了苏州。临近中午,在面水的小酒店,老哥点了笋丁炒蚕豆、肉馅鲫鱼等几个小菜,果然味道鲜美。晚上,老哥亲自下厨,弄了几个他拿手的好菜。我贪婪地吃着,他高兴地小口饮酒,说自己写了《美食家》,自己又得了美食家雅号,其时比起前辈名士周瘦鹃,只算个吃货。美食与饮食,完全不同。美食是一种艺术欣赏,饮食仅仅为了充饥。美食并非天生,实为后天养成,我之所以粗懂一点吃喝之道,是得益于前辈周瘦鹃的指点,学得一点皮毛而已。

周瘦鹃曾是民国初上海海派文坛巨擘,以写“哀情小说”名天下。“八一三”淞沪大战一起,他返故里苏州,购地建宅“紫兰小筑”,养花种草,研究美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陆文夫入苏州作协,总共有六七个会员,年过六旬的周瘦鹃是组长。按规定,每月有两次研讨文学的会议,会后一定要到松鹤楼聚餐。每人四元,由最年轻的陆文夫收付。近三十元一桌,在当时算是很排场的了。每次皆由周瘦鹃提前指定厨师,在他看来,不懂得吃的人吃饭店,懂美食者吃厨师。每次会餐,被点厨师恭站桌前,听周瘦鹃点菜。流水席开始,每上一道菜,周瘦鹃都悉数点评,大家动箸品尝。最后厨师忙来征求意见,周瘦鹃说:“唔,可以吃。”得到吃家肯定,厨师脸上绽出感激笑容。久而久之,陆文夫不仅得美食之道,更悟出周先生的小说之神韵。都是文化,自有相通之处。

说到“文革”中周瘦鹃受到冲击,老人后来投井自尽,陆文夫有些哽咽,然后不断往嘴里酒。我忙劝他,夺过酒杯替他喝。他知我平日滴酒不沾,又来夺我手中酒杯。大女儿见状把酒瓶酒杯拿走,我俩沉默相对。巧得很,戊戌年深秋,我在一次讲座后,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女站到我面前:“汪叔叔,我是陆文夫的大女儿呀!”她对那次夺杯的情景,记忆犹新,让人百感交集,不胜唏嘘。

1998年,《中篇小说选刊》在福州举行颁奖活动,张贤亮、陆文夫等获奖者云集榕城,颁奖大会之后,龙岩文联让我组织一个作家代表团,到冠豸山风景区举办一次笔会。我与陆文夫一商量,便组成有王旭峰、周梅森、航鹰等为成员的十位作家代表团,深夜乘火车赴冠豸山。笔会期间,便是流连于纯为自然造化的奇绝山水间,与陆文夫形影不离,有说不尽的文学、美食、酒趣、茶道之趣。龙岩朋友非常热情,按我的叮嘱准备了陆文夫最爱喝的五粮液。难得悠闲,老陆酒兴正好。他从不用别人殷勤劝酒,而是自斟自饮,总是呷一口,微眯眼睛,咂摸滋味,再呷一口,再咂摸滋味,流水般满斟慢饮,旁若无人般陶然、悠然、怡然。

爬山时,陆老哥讲了不少有关酒的趣事。他说,酒能怡情,可浇心中块垒。1958年他被错划成右派,以三十岁“高龄”被发配苏州机床厂当一名学徒。他不甘沉沦,自强不息,成了技术标兵,四次评为先进。日子过得苦,每夜面条就酒,以恢复体力。后他又被下放江陵劳动,每天挑泥,百十斤的担子往肩上一担,爬河坡,过田埂,一天下来,晚上连床都无力爬上去。一天他实在累得不行,不顾禁令,在夜色掩护下,敲开镇上小店,买了四两兔肉,半斤白酒,肉吃尽,酒喝干,一觉睡到天亮,早晨再去干活。他感慨:没有美味和美酒,活得就没了情趣。陆某是俗人,美食美酒一样不能少,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不能委屈自己。

我喜茶,自以为深谙品茶之道,敢在“懂茶的李国文”家里妄评茶艺,但读了陆文夫的《茶缘》,让我有些汗颜。他把品茶当成文化来写,其间有人文、精神、心态。在冠豸山,我嘱主人要以武夷岩茶“大红袍”招待陆文夫,谁知他却一人坐在茶农的小院里,怡然地品着主人自炒的土茶。等我上山找到他,他一定也要我“品一品”。我并未喝出其中的神味,他说这土茶有天然的香味,入口时略苦,苦中有甘,回味无穷,而那大红袍,匠气太重,虽香气浓郁,却失去茶的本味。夕阳染红重叠山峦时分,我们告别农家,老哥提着刚买的一大包土茶,寻径下山。一路上他哼着苏州评弹,有滋有味。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美食家》的主人公朱自冶这样一个中国文化下特殊产儿,与陆文夫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起码文化传统的因素和精神心理的因素,与朱自冶、周瘦鹃一脉相承。

2005年夏天,我在甘肃有个活动,得知陆文夫逝世的消息,想起他儒雅的微笑,不禁悲从中来,为现代中国文化铸造的一个鲜活的文化灵魂的陨落,不胜怆痛。

THE END
1.民国时期美食作家月照溪《民国时期美食作家》 祝大家新年快乐,狗年大吉 皇后厨房里的厨娘死在一杯毒酒下,等她再睁开眼,却成为了民国时期陆家的娇小姐陆妍。 陆妍有个未婚夫,读过洋书,不屑于她这个包办婚姻。 陆家有个大酒楼,日薄西山,客人寥寥眼看https://www.92k.tw/books/1439158/
2.美食图书馆+让我们在纸墨书香一起“食话食说”人说民国太太的客厅最是热闹,像林徽因,陆小曼等人举办的沙龙,多的是名士言谈相尽欢。不过我们想要探看一下风流雅士的风味美食还是得看《民国太太的厨房》。 9.民国太太的厨房(通俗读物) 我们通过美食了解民国大家名士的一角日常,通过食物细说他们的人生故事。冯远臣用这本《最是那碗人间烟火》让高高在上站立云端https://www.jianshu.com/p/bc5a1805bcdf
3.刚哥,什么菜刀好用啊,都问你好多次了啊//@美食作家王刚:厨师长教你刚哥,什么菜刀好用啊,都问你好多次了啊//@美食作家王刚:厨师长教你"上汤大白菜"的做法,重口味吃惯了偶尔清淡些https://www.toutiao.com/w/1600176006660109/
4.寻味东莞[作者签名书]本书是一本东莞美食集,是作者对故乡东莞美食的记录。东莞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这片土地上,除了有蕴含每个镇街不同风土的传统美味,还有来自各地的琳琅美食,四方之味在这里汇聚。 【作者简介】 嫣然,美酒美食专栏作家,知名美食美酒博主,新浪微博金V,多家著名平台如网易、UC、百度、新浪、https://mbook.kongfz.com/383854/7240734835/
5.复眼元通(未来熊猫古镇)昨天14:10 · 川菜美食作家 美食家 在成都都除了街子还有个古镇,它不张扬,但处处透着掩饰不住的贵气;它不出名,其气质与涵养已超过许多名声喧闹的古镇。现今的人们大多是沽名钓誉,挤闹热、钻人多,自讨没趣,自找苦吃也不在乎。于是乎,一窝蜂去怀远、街子、文锦江、鸡冠山、九龙沟等燥热旅游景点,不惜与元通擦肩https://www.meipian.cn/34aphxa0
6.民国吃家(豆瓣)民国吃家的创作者· ··· 二毛作者 作者简介· ··· 二毛,《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新周刊》、《中国经营报》等美食专栏作家。 1960年代生,重庆酉阳人,原名牟真理,80年代莽汉主义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有餐馆“天下盐”,著有《碗里江山》《妈妈的柴火灶》等。 目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15344/
7."西游"都是江淮美食?学者:作者不一定是吴承恩5号下午,一个有趣的新闻登上了热搜:“小学生发现《西游记》漏洞:一路吃的都是江淮美食。”杭州小学生马思齐在自己的作文里列举了《西游记》不同故事里的菜名,他发现,从东土大唐到西域,菜单似乎都是江淮美食。 比如,第54回西梁女儿国国王婚宴菜单: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黄花菜、紫菜、https://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UglFKJQbbN50wRfmT5Eo181207
8.民国吃家:鲁迅与美食文章及酒鲁迅的北京美食地图二毛这还是不完全的统计,鲁迅去过的餐馆应该超过百家。作为大文豪,鲁迅把吃饭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记中占了重要篇幅。这是民国新风尚,不同于古代文人“君子远庖厨”的习惯。 古代文人笔录中也有美食记录,如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但几乎不会提到餐馆的名字。鲁迅日记https://www.99csw.com/book/7468/257243.htm
9.写过200万+的影评,也曾打假鲍师傅,“民国人”李舒如何抓住粉丝的从媒体人转身,创立美食号“福桃九分饱”(以下简称“福桃”)这一年多来,快节奏的焦虑一直陪伴着李舒,那些因失眠而慢下来的深夜,“山河小岁月”就是她的情绪出口。 李舒自比为“民国人”,“有点慢”,没有狼性,如果不是想验证“新媒体时代深度内容也可以过得好”,她可能会继续埋头诗歌和风月。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38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