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是人类生存之必需,也是由生存通往生活的一条路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民国时期是中国饮食发展的关键期。
团结出版社最新策划“食尚民国”丛书,目前已出版《广东食语》《海上食韵》《八闽食记》三种。“食尚民国”丛书致力挖掘民国时期各地饮食的多重面向。在饮食研究的视野里,丰盛与饥馑是一个恒久的话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兴亡之思,在作品中时有反映。“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饮食节俭的美德,被具象地描绘出来。莼鲈之思所凝结的乡愁,对海外游子的深切呼唤,也为美味更添一种情韵。作者的文字透过饮食的香气触及时代人物的精神底色,引领读者认识到中华饮食文化生生不息源自人民的伟大智慧和伟大创造。
让我们通过阅读,以地域为纲,捡拾民国美食的碎片,拼凑一幕幕百年前的市井烟火。
广东食语
广东先贤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序中说,其书止语广东十郡,人以为小,而自以为“道无小大,大而天下,小而一乡一国,有不语,语则无小不大”,故“不出乎广东之内,而有以见夫广东之外。虽广东之外志,而广大精微,可以范围天下而不过”,并因此成为经典,被频繁征引;顶着“食在广州”这个金环,坊间征引最多的一句则是:“计天下所有之食货,东粤几尽有之;东粤之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之也。”只可惜大家都会错了意——这“食货”,绝非“吃货”或者说食材那么简单,有时根本无关乎饮食或食材。
“食货”典出《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唐孔颖达疏曰:“食,勤农业。”“货,宝用物。”与后来《史记·货殖列传》引申的“货殖”,都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即经济或商业行为,所以民国时期有一家老牌杂志,后来在台北还有延续,就叫《食货》。
回过头来说广州因为外贸致富的历史盛景。早在《晋书·吴隐之传》就有“广州包山带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的记录,并因此形成了“贪泉”传说,说广州附近有贪泉,官员饮之而致贪;吴引之当然不屑此说,“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愈厉”。个别的清官改变不了制度性的贪腐,稍后更有“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的传说,见于《南齐书·王琨传》。之所以絮絮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后来的“食在广州”,与广州两千年来以商立市,特别是后来一口通商关系甚巨;另一方面是想说明“食在广州”的历史并没有那么悠久——广州是富的,广东并不富,而饮食之誉,还需要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支撑,这些都是晚近才可能的事情。
海上食韵
“孤岛”时期的申城平民百姓如何对付一日三餐?
百年前的沪上文艺家们聚餐时,除了吃还有哪些游艺活动?
1945年的上海贫困家庭,曾经靠吃阳澄湖大闸蟹勉强度日吗?
民国上海人也喝“早酒”吗?
……
问题都来自我们对于民国上海既熟悉又陌生的经验,而问题的本质是民国上海的复杂与多样。
正如熊月之在《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一书的总序中所写的:
在古今中外城市史上,没有一个城市像近代上海那么内蕴丰富,情况复杂。
这里人口多元。域内人口八成以上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南、山东等18个省区。
这里货币多元。几乎所有重要的列强都有银行在上海发行过货币,确切可计的有18家。
这里教育多元。除了国人官办或民办的学校之外,有教会办的,租界工部局、公董局办的,外侨团体办的。
这里宗教多元。门类之多,教务之盛,信徒之众,均为全国其他城市所罕见。
人口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再加之文化多元的影响,让近代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冒险家的乐园、十里洋场、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等,同时也被誉为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红色中国的诞生地。这种复杂性,其实都可以在民国上海的多样美食中找到并存的痕迹。
我们要讲的不是那个局限在曾经租界或者上海郊县中某种具体美食的味道或做法,而是竭尽所能以美食为镜头,探寻其背后被遮蔽的历史故事。希望通过它,你可以看到老上海的人文风情、社会气质、民俗画卷、食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食物也是我们的向导。
八闽食记
福建,中国唯一一个名字带“福”的省份,在这里,人们的舌尖之“福”,有着山与海的交融与共鸣,闽菜之“鲜活醇厚,汤纳百味”,也在中国诸大菜系中,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美食谱系和独特标签。
“八闽”之称谓,始于宋朝的“一府五州二军”建构,而八闽大地的美食之源,自唐宋时期起,一面是古人视为畏途的“蛮荒之地”的未开发宝藏,一面又在自然的蓬勃野性和人文的繁衍开化之中,不断找到越来越妥帖的闽味表达范式。
当时光进入20世纪,中国与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碰撞、接轨,使得民国时期的福建,进入了更加复合的变革年代,闽菜真正的高光时刻由此开启。自清末“五口通商”始,闽地文化、海洋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以及中西交融文化的综合作用,映射在一百多年来八闽大地的一部部大“食”光和一帧帧小“食”记中,幻化出真切又迷人的风情和风味。
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分支”,是中华传统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日三餐,往往能因小见大,折射出别具一格的时代人文画卷。每一个菜系的饮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反映的也正是这一系列社会变革和地域文化交融的交互。
拓展阅读
《广东食语》
(点击封面购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粤菜形成关键期的饮食文化著作,以学术为底蕴,以随笔为表达的特色,通过海鲜、点心、腊味、鱼生、边炉、西餐、月饼等一些表征性的广东食品或饮食方式考证钩陈,以点带面地呈现广东饮食的历史发展,同时也给读者带来活色生香的美味诱惑。作者借“一个词是一部文化史”的方式,通过京沪的一些关键人物,如容庚、郑天锡、傅彦长等的饮食生活,考述了粤菜馆在北京和上海的传播发展史,使我们看到民国广东饮食更丰富的面向。此外,作者还通过谭延闿与江孔殷这对进士同年的饮食交往,余绍宋与梁鼎芬、梁启超、黄节等深厚情谊及饮食情缘,顾颉刚在广州两年的宴游生活,呈现了粤菜江湖的风雅情致以及粤菜史的文化特质。
作者简介
周松芳,文学博士、文史学者、专栏作家。近年致力岭南饮食文化研究,出版《岭南饕餮——广东饮膳九章》《民国味道——岭南饮食的黄金时代》《广东味道》《岭南饮食文化》《岭南饮食随谈》《海派粤菜与海外粤菜》《饮食西游记——晚清民国海外中餐馆的历史与文化》《民国粤味——粤菜师傅的老菜谱》《粤菜北渐记》《荔枝赋——岭南荔枝九章》等。
《海上食韵》
徐凡,上海图书馆文献研究与开发部主任,公众号“要文献找上图”的负责人,为该公众号中“大城小史”栏目撰写多篇推文。
《八闽食记》
该书是一部聚焦闽菜形成关键期的饮食文化著作。闽菜文化兼具闽地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融合的特点,位列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随着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福州、厦门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民国时期,闽菜技艺与文化进一步发展,与活跃在民国历史舞台的名人、轶事形成了诸多饮食文化上的交融与碰撞。本书将通过民国闽菜文化中的名菜、名菜馆(老字号)、名厨以及小吃、食材、特色烹饪方式、调味、茶香酒趣、食俗等,与民国时期的名士、时局、政治、经济、人文等相结合,通过闽菜的视角,以随笔的方式,展示民国闽菜色香味中的独特时代风貌、生活情趣、命运钩沉,勾勒出一幅舌尖上的民国风情画。
许晓春,闽菜文化专家,知名美食作家,中国饭店协会地标美食评审专家,福建省闽菜技艺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厦门老字号研究院副院长,泉州“宋元海丝宴”暨《山家清供》菜品复原专家组组长。《厦门饮食文化》《厦门大学餐饮百年》等专著作者。知名饮食文化自媒体“厦门沙坡一尾猫”公众号、视频号主理人。《中国国家地理》、《同舟共进》、菲律宾《商报》、《联合早报》、《中国烹饪》、《餐饮世界》、《羊城晚报》等媒体饮食文化特邀撰稿人。
杨炜峰,资深记者,文史学者,曾任厦门《海西晨报》财经新闻部主任,厦门海沧闽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潮涌沧江》《鼓浪屿故事》《海沧故事》等福建文史专著、丛书主笔,泉州地标美食名宴“宋元海丝宴”菜式复原及文化挖掘专家组成员、宴席文稿及推广内容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