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AR

▉中国的临床试验概况截至2021年11月15日,中国已有714项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研究注册,其中ClinicalTrials.gov510项、中国临床试验登记研究204项,到2021年,中美CAR-T临床试验注册总数出现了下滑,而在前几年一直是增加的态势(图1A)。

在地区分布方面,中国CAR-T细胞治疗临床研究主要分布在北京(n=84)、广东(n=65)、浙江(n=65)、江苏(n=59)和上海(n=54;图1B)等医疗资源集中、科研水平较高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图B)。

在临床试验阶段方面,320项CAR-T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其中大多数(约70%)仍处于PhaseI、PhaseI/II(图1C、D)。

图1.中国CAR-T细胞疗法临床试验情况,以及中美对比在适应症方面,在2021年正在进行的342项临床试验中,血液肿瘤占绝大多数,尤其是B细胞恶性肿瘤。有119项(23%)用于实体瘤,其中最常见实体瘤试验包括肝癌、胰腺癌和脑癌。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有部分企业在做肿瘤之外的适应症,并且比例有所增加(图D和图E),且疾病涵盖范围广泛,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和POEMS综合征。具体来说,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适应症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肾炎、干燥综合征、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针对传染病,则包括艾滋病、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新冠肺炎。

▉中国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概况中国CAR-T细胞疗法的IND数量不断增加,已有32家公司的73个CAR-T细胞产品提交IND申请,36个获得默示许可进入临床试验,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最常见适应症之一(表1.)。

虽然国内开展临床研究很多,但在中国上市并获得商业化的产品只有两款,这也反映出研究与产出的不平衡。

-02-中国CAR-T快速崛起的关键驱动因素

积极的政策和法规刺激(国内法律法规促进细胞疗法发展,加快细胞新药开发的步伐)、充足的资金支持(从2018年到2021年,累计融资23.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45%)、庞大的患者群体和快速增长的临床试验系统(人口庞大、临床试验认知和参与度提高、临床试验和研究者增长)。

-03-中国CAR-T疗法十年成就

▉靶向创新我国学者不仅首次利用CD5和CD7靶点的CAR-T细胞治疗T细胞恶性肿瘤,更致力于探索多靶点CAR-T细胞治疗从而减少复发率,例如CD19/CD22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ALL和B-NHL、BCMA/CD38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MM、CLL1/CD33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AML等。

在实体肿瘤领域,我国学者首次引入GPC3靶点治疗肝细胞肝癌、Claudin18.2靶点治疗胃癌、B7H3靶点治疗间变性脑膜瘤、EphA2靶点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非肿瘤疾病领域,CD19/BCMA双靶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HIV-1gp120靶点治疗艾滋病的CAR-T细胞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中。

▉功能增强提高CAR-T细胞疗效的方法之一是加强其功能。中国科学家通过化CAR结构、阻断免疫检查点受体(PD-1、Tim-3和Lag-3)、通过其他生化修饰增加CAR-T细胞抗肿瘤特性、药物联合CAR-T(地西他滨、索拉非尼、舒尼替尼、桥接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优化离体培养、鸡尾酒CAR-T细胞治疗(CD19联合CD22、BCMA联合CD19)等多种手段,不断增强CAR-T细胞功能,并抵抗CAR-T细胞耗竭使其持续发挥抗肿瘤作用。

▉精准调控我国学者在CAR-T细胞中引入“开/关”概念,精确调节其生物学功能,及时避免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神经毒性综合症(ICANS)、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毒副反应的发生。严重副作用仍是CAR-T细胞疗法临床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国内对CAR-T细胞精准调控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精准调控设计是中国下一代CAR-T细胞设计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建立新型制备平台传统CAR-T细胞,制备主要依赖慢病毒体系,随机整合的CAR插入位点具有一定的生产工艺风险。中国研究团队采用非病毒体系、定点CAR插入技术制备的CAR-T细胞治疗B-NHL,取得目前最好的疗效。

图3.CAR-T细胞疗法在中国的发展

-04-未来展望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细胞治疗研究从实验室走向临床。CAR-T细胞疗法成为一种富有前景的细胞免疫疗法,有可能使广大癌症患者受益,越来越多的CAR-T细胞产品进入治疗开发的试验性新药阶段。

然而,CAR-T细胞疗法成功之路并非坦途,靶点优化、精准调控、功能增强、合成生物学和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设计方面仍存在挑战。此外,实体瘤会阻碍CAR-T细胞治疗的广泛应用,而不良反应(包括CRS、ICANS和GVHD)的机制和复发风险也需要进一步探索。通过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精准调控,中国正在开发高效的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和iPSC衍生的细胞免疫疗法方面取得进展。中国CAR-T细胞治疗后桥接同种异体HSCT的新策略,有望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CAR-T细胞疗法的创新,有望提高我国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未来,以干细胞、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等技术为基础的下一代CAR-T细胞治疗,将在中国迅速崛起,且未来光明。

THE END
1.CARCRS可在CAR-T输注后的第一周内出现,并在1-2周内进一步进展。发烧通常是CRS的第一个也是最必然的迹象。患有更严重CRS的患者会更早出现发热,发热时间延长且体温峰值较高。因此,“发热时间”及其峰值已在CRS预测量表中得到充分利用。 图2:CRS和CRES的发病机制。https://www.yxj.org.cn/detailPage?articleId=304677
2.GMP级慢病毒载体制备CAR第四代CAR-T,被认为是T细胞重定向,普遍的细胞因子杀伤型CAR-T细胞(TRUCKs ),用于解决由于癌细胞表型异质性带来的杀伤作用降低等问题。在该策略中,CAR-T被修饰成当CAR-T被激活时,诱导表达细胞因子如IL-12(如NF-AT(激活的T细胞核因子)控制的表达)。因此,IL-12在肿瘤细胞周围积累,引起固有免疫反应杀伤肿瘤。图https://m.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fd06199863f5
3.一文盘点:TCRT细胞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TCR-T与CAR-T作用机制的差异 目前,CAR-T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由于实体肿瘤的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相关抗原表达率较低(1 - 10%)等因素,限制了CAR-T在实体肿瘤的临床应用。 不同于CAR-T细胞只能识别细胞膜外的蛋白质,TCR-T细胞的主要优势是能够识别细胞外和细胞内的蛋白,而http://www.leadingpharm.com/News/desc.html?id=24&aid=375
4.科学网—[转载]膳食真菌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从肠道微生物群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开始CAR-T治疗前,患者的基线肠道菌群特征可以预测之后对治疗的应答情况,但前提是这些患者没有预先使用广谱抗生素,因为这会破坏菌群与治疗反应间的关联。 然而,关于肠道微生物群在CAR-T治疗结果中的作用,仍然有很大程度的未知,并且仍然缺乏对其机理的认识,需要更多相关研究阐述其机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40048-1380749.html
5.CARTCART免疫细胞疗法CART详细介绍【作用机制】 如名字的意义一致,CAR-T代表着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该程序包括: 1.提取T细胞 —— 一种来自患者的子型白细胞 2.在体外从基因方面改变细胞,因此可以显示出一种CAR,以识别一种特定的肿瘤抗原。该程序也被称为是T细胞“活化”。 3.将新的T细胞重新摄入患者体内 http://cart.kangantu.org/
6.CART疗法迎来收获期,如何突破安全性瓶颈?目前报道的用于CAR-T开关设计的小分子化合物主要有FITC、叶酸、rimiducid、雷帕霉素、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 (PROTAC) 化合物和达沙替尼等。(图2)。 图2. 小分子化合物应用于安全开关的不同机制的示意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2.1 基于FITC/叶酸的安全开关介导的拟免疫突触的组装 https://newsh5.yaozh.com/newsDetail/34667
7.泛血管·学术进展李茂全:初探Trop2靶向CAR所以,为了进一步推动CAR-T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李茂全教授所在中心正在进行的研究包括: 1. 风险基因发现和作用机制研究(目前正在深化研究方案,拟提交伦理审查) (1)胰腺癌风险基因发现:大样本人群遗传学和疾病表型关联分析发现胰腺癌的遗传风险基因。 https://neuro.drvoice.cn/article/12371
8.一文读懂肿瘤免疫治疗新贵——CARCAR-T细胞免疫治疗流程图 资料来源:优卡迪官网 二CAR-T的结构 CAR通常由一个胞外抗原结合域(如识别CD19的单链抗体序列scFv),一个铰链区(促进抗原受体与肿瘤抗原的结合),一个跨膜区(用来固定CAR),一个T细胞激活结构域(CD3 ζ,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以及一个或多个胞内共刺激结构域组成(CD28/4-1BB,提供Thttps://www.douban.com/note/700518011/
9.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肿瘤治疗中的五大难点一周益读4.T细胞固有的阴性调节机制(比如细胞质或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的表达上调)以及抑制性分子的过度表达。 5.最后,由于它们的免疫原性和毒性CAR-T细胞自身也可以是个大的问题。 图一:CAR-T的“组件”:从单克隆抗体中获得的有特异性靶向抗体单(scFV)经穿胞膜结构域与CD3zeta的膜内结构域融合,这就是一代CAR-T的构https://www.bjsjth.cn/Html/Mobile/Articles/101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