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大食物观为粮食安全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农业食物系统(以下简称农食系统)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大食物观已经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大食物观为什么提出、内涵是什么、有什么新要求、如何践行,对于新形势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食系统面临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全民营养方面取得卓越成绩,到2021年年底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口粮绝对安全。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营养不足发生率显著降低,膳食能量供应不足问题已得到根本性改善(中国营养学会,2021),居民膳食消费结构由“粮菜型”向“粮肉菜果”多元型食物需求转变。
二、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
大食物观是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观的发展,是为了全面应对未来食物安全风险挑战,保障多元化食物供给安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在中央层面正式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022年,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大食物观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保障未来食物安全,不只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等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三、大食物观对农食系统提出新要求
实现“大食物观”引领下的食物安全“多维目标”需要系统性视角,而农食系统转型是新发展阶段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求。因此,应对营养健康、资源环境挑战以及国际市场多重风险,要求我们要树立大食物观,农食系统要向着高产高效、营养健康、绿色低碳、共同富裕和有韧性转型(Fanetal.,2021)。
第四,推动农食系统向更有韧性转型,有助于提高系统抵抗脆弱性、冲击和压力能力,确保我国多元化食物供应链稳定安全。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贸易摩擦和区域战争等多重风险叠加,国际粮食市场供给压力和不确定性剧增,我国食物安全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与挑战。通过完善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监测预警体系,推动粮食供应链技术、制度、政策创新,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等方式可提升我国农食系统韧性,可以应对国际局势变化以及多重风险叠加所带来的农产品贸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朱晶等,2021;李先德等,2022;王晶晶等,2022)。
第五,提高农食系统的包容性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人人都能享有营养而又安全的食物目标。农食系统是小农、涉农中小企业、小餐饮从业者等群体的生计基础(樊胜根等,2022a)。应扩大社会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城乡互融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脆弱人群尤其是小农的健康、营养和教育水平。女性是家庭食物选择的把关者,为妇女赋权、改善其营养和健康、给予欠发达地区妇女现金补贴以及营养教育方案培训,能够有效改善家庭饮食多样性、减少儿童营养不良现象的发生。
四、践行大食物观,转型农食系统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并践行大食物观,应有效发掘农食系统中自然资源和参与者的作用,以营养、高效、可持续、韧性为转型目标,从更广的维度提升食物保障能力,全面保障国民营养与食物安全。农食系统可持续性转型是践行大食物观,实现食物安全多维目标的必要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食物观下的食物供给,要向森林、江河湖海、生物资源要食物,也要向食品科学技术要食物。其一,以营养为导向的食物供应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资源和劳动力禀赋,发挥不同地区优势,在保证主粮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杂粮和豆类的生产,发展林下食物生产,扩大海洋可持续性养殖。其二,加强未来食物(如大豆蛋白、人造肉、微藻、菌体蛋白等)的科研投资,促进其产业链发展。
(二)加强农业科技及支持政策创新,提升多元化食物供给
农业科技及支持政策向营养、可持续方向调整,可为食品产业链转型提供市场和政策激励,有助于保障多元化食物供给数量。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统筹配置农业科研投资,支持涉农企业提升技术研发能力,聚焦全产业链“卡脖子”问题,提高食物产业链效率。二要将政策支持从农业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形成包括价格支持、农业投入、直接补贴、灾害救助、金融保险等在内的政策体系,提升多元化食物供给水平。三要推动食物供应链各部门共同参与构建以食品安全为基础、以营养为导向的食品价值链。鼓励产业加工技术革新、加工企业将食物营养纳入预期目标,并引导食物供应链参与者(例如小农、私营企业、加工商、中间商)共同参与决策咨询活动。
(三)引导消费者行为转型,优化食物消费结构
应进一步推动国民膳食结构从“有的吃,吃得饱”向“吃得丰富且平衡,吃出健康”转变,引导居民膳食结构向健康可持续膳食转型。一方面,通过公众教育、普及健康膳食知识等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引导消费者优化膳食结构。此外,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性的、适应当地膳食文化的健康可持续推荐膳食模式,以引导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居民因地制宜转型食物消费结构。另一方面,应强化消费者责任,调动消费者参与碳中和行动,进一步倡导节约习惯,鼓励居民科学转向健康可持续的膳食结构,引导居民减少食物浪费。
(四)加强粮食安全风险防范,强化食物供应链韧性
应进一步加强食物供应链的监测预警体系和机构协调能力,保障国内食物供给稳定性。一要建立健全食物全产业链的宏观调控、风险监测和应急预案体系,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与食物供应链的应急管理能力。二要提高和完善重要农产品的储备体系,加强食物购销及食物库存动态监管,以保障风险冲击下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三要加强保险制度建设,为农业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系统提供补贴和支持,进一步增强系统稳定性,提升多重风险下多元化食物的供给能力。
(五)统筹国内外资源,提高国际农产品贸易韧性
要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大食物安全”,必须进一步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要加强国际农产品市场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跟踪大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供需和贸易动态,以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二要完善全球农业食品供应链管理,采取农产品进口多源化策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畅通,以降低农产品贸易风险。三要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提高农业贸易开放与粮食安全互信,提高对国际农产品的控制权与话语权,加强食物系统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全球和地区合作。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经济》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