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顾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教授)
历史上的粮食系统峰会促成了一系列的变化,1943年之后创建了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之后加强了全球食物-研究合作伙伴“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以及建立了国际食物政策研究院(IFPRI);2002年加快推动食物权;2009年建立食物价格危机预警的监测体系。
第二个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到更多的认知。2000年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2002年农业部各级农机部门大力组织试验示范和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2007年发布《农业部关于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发挥保护性耕作的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04年开始测土配方施肥补贴。2009年发布《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
第三个阶段,农业-食物-环境的关系得以系统地呈现。2013年开始实施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不只是在环境保护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提出农产品质量的保障,如第二十二条指出:国家采取措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监督体系,按照有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卫生安全标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同时提及农业基础的稳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资源和环境的治理,以及食物质量的保障,之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继续发布相似的指导意见。
资料图: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梯田喜获丰收。(红河乡村振兴局供图,龙俊摄)
对于现代可持续农业-食物系统的认知和实践的变化,无论是生产者、研究者还是其他主体,均不是一个线性和独自行动的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的,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反思、尝试、相互学习、共同行动的过程。不同的实践范式,并不能简单地用“增长与保护”“生产与环境”等二分的标准去衡量其可行性。拓宽思路、放开视野、不局限于某个标准,正视并反思农业-食物系统面对的挑战,谦虚学习,为应对挑战而共同行动,才是对可持续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