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现象日渐增多,成为民众关切的社会问题。校园欺凌不仅破坏校园的正常秩序,也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青少年的生命安全,需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及时遏制并加以解决。日本是校园欺凌多发的国家之一,校园欺凌曾经给日本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面对不断增多的校园欺凌现象,日本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治理校园欺凌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日本经验或许可以为我国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日本校园欺凌的由来与成因
日本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除青少年处于青春期自身特点外,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首先,二战后,日本经过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发生变化,富裕的生活、精神上的空虚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膨胀。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下降。一些青少年在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就开始变得焦躁,表现强烈进攻性和掠夺性。其次,日本进入少子化社会,核心家庭逐渐增多,兄弟姐妹数量减少,儿童在团体中生活成长的机会大幅度减少。加上父母的过于保护、过于干涉导致不少青少年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逐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当孤独、郁闷的情绪无处发泄时候,很容易向比自己弱小的人发泄不满,甚至出现暴力行为。再次,日本是以学历为重的国家,企业和政府机关在招聘时有着根据学校名气来判断个人能力的高低,从而决定是否录用的传统。因此,孩子们从小开始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这又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很多学校仍单纯看重升学率,过分偏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则不够尊重。这些受到冷落的学生很容易被孤立,作为排解压力的方法之一,有的孩子走上了实施欺凌的道路。
日本校园欺凌的现状与特点
日本校园欺凌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通过辱骂、捉弄、孤立、殴打等形式对弱者进行身体、心理上的攻击;第二、通过手机和网络欺凌作为新的方式在日本快速发展起来,先进的设备使得暴力行为传播更为迅速,也更隐蔽,但对学生心灵的创伤更为严重;第三、欺凌现象涉及的人员多,不仅有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还有一旁起哄和无视的旁观者群体,但却没有“调停人”和“通报人”,这容易助长施暴者的气焰,并导致欺凌问题经常难以被发现。
日本校园欺凌对策及借鉴
面对连年延续、花样不断翻新的校园欺凌现象,日本多管齐下治理校园欺凌。
其次,加强校园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日本要求学校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相互尊重人格的态度。二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的地位曾被大大削弱,仅仅作为其他学科的补充,不被重视。2011年发生在滋贺县大津市一名受欺凌的中学生自杀事件成为教育改革的导火线,促成政府在教育改革中突出德育的主导地位。2013年文部科学省在“关于充实道德教育的恳谈会”上正式把“道德学科化”作为议题,主张用强有力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性”。2015年日本正式宣布将在中小学实行“道德学科化”,把德育上升到和国语、数学等学科同等重要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