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一个持续十几年的心理咨询案例
也许在专业的心理咨询室里,我们能听到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被欺侮的一方最真实的想法。天津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的首席心理专家东玉林老师跟本报记者讲述了一个他感触很深的咨询案例。
小李今年已经30岁了,在他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时候,就开始向12355热线求助了。小李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偏内向、不太擅长言辞的学生。在学校里,因为他这种个性也没有交到什么朋友。同学也常常因为他内向懦弱的性格嘲笑、孤立他,他的学习成绩也不是特别好。由于家里父母也是比较严厉的,所以在学校受到任何挫折、委屈,小李从不敢回家跟父母说,始终是一副淡然的样子。到了初二的时候,因为成绩不佳,小李被分流了,不能参加升学考试。而临到初三升学考试前父母才知道真相,自然是引发了一场大风暴。
后来,经过奔波协调,小李终于获得了上高中的机会。可是因为这样的个性特点,高中阶段,乃至最后跌跌撞撞考上大学以后,小李的成绩不但乏善可陈,人际交往也是一塌糊涂,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被人待见”。长期在家里、学校被压抑,小李变得极其不自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以至于现在工作了,也是一个“隐形人”,领导推一推,他才动一动。“好在工作是凭老爸的关系找的,否则可能早被辞退了。”小李说。除了工作被动不积极,就连谈恋爱,小李也是能推就推,不管多熟悉的亲戚朋友介绍的,他都想躲起来,总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女孩子。
东老师说,小李就是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因为长期被欺负,加上家长的严厉和忽视,小李本该放飞张扬的青春被灰色替代,压抑、不自信,谁看都觉得他没有活力。虽然现在小李也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也可以以积极阳光的言语行动感染被咨询者,可是轮到他本人,还是把自己蜷缩起来。所以说,被校园欺凌事件侵害的学生,其受到的伤害是长期的,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近日记者询问了在市区上学的20多名中小学生。大多数学生认为,说到“校园欺凌”或“校园霸凌”这样的词,感觉挺恐怖的,真正充满暴力的打架斗殴在他们周围几乎看不到,但是个别同学因为口角或打打闹闹的事情还是有的。像有的同学逗急了互相推搡或者对着骂两句,不过很快就被老师和同学劝开了。
在被询问的学生中,认为身边经常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是被同学冷嘲热讽或者孤立。一名初三学生表示,在名气比较大的学校里,同学之间学习竞争激烈,有的同学为了比过别人,就会想出一些馊招儿。一名高二的女生说,性格比较闷的同学往往会受到同学的冷落,要是再不太会跟人聊天,被孤立的事情在学校里也是经常出现的。
学生:受到欺负能忍就忍就怕被人笑话
如果你在学校里受到欺负,会怎么处理?是告诉老师和家长,让他们帮助解决?还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采访中,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表示,如果不是特别激化的矛盾,还是选择忍耐下来。假如被家长或老师看出来,也是能不说就不说。
高二学生小钰说,给同学起个外号,笑话别人几句,或是在学习上给竞争对手使点绊子,是最常见的同学之间的矛盾。要是遇上这样的事情,大多数同学还是能忍就忍,要是告诉了老师或家长,并不见得是件好事。有的家长对孩子挺严厉的,孩子要是把自己受欺负的事儿跟家长一说,备不住在家里就先挨一顿数落。要是告诉班主任,也许在别的同学看来,就是没本事,都上高中了,还摆不平这点小事。
小钰告诉记者,她的班里有一个特别“面”的女生,总是被另外几个女生借钱,借钱的同学说是“借”,但几乎就没还过。被借钱的同学不好意思总跟家里要钱,所以中午买的饭总是凑合的,几个跟她关系还行的同学都不敢明着帮她,因为那几个借钱的女孩特别厉害。上个月,老是挨饿的这位同学生了一场大病,被借钱的事儿才被家长知道。让我们惊奇的是,这位同学的家长到学校跟班主任大闹了一场,还把自己的孩子狠狠数落了一顿,数落她“怎么就不知道反抗”。“被欺负了不但得不到同情和支持,还要被同学笑话、被家长指责,谁还愿意说自己的糗事呢?”小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