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默杀》以其独特视角,深刻揭示了校园霸凌这一社会性问题,不仅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是对社会隐痛的一次直面审视。
随着影片热度的攀升,我们不得不正视那些因“沉默”而被纵容的伤害事件,从邯郸初中生杀人案到汤兰兰案,每一个惨痛案例的发生,一方面是对社会良知的再次拷问,而另外一方面,在这些事件发生的背后第三方,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媒体,应该具备怎样的立场和责任,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本文以电影《默杀》为引子,与大家一起探讨当类似的社会事件发生时,媒体作为第三方视角,应如何用镜头和文字让正义发声?
1
电影《默杀》上映
引发校园霸凌类事件的群体讨论
据了解该片围绕校园霸凌事件展开,其中涉及家庭暴力、性侵幼女、未成年人犯罪以及偷窥偷拍等社会敏感话题,一经上映就引发了大众热议,众多校园霸凌亲历者接连发声,让电影再度升华。
现如今,校园霸凌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近年来以现实题材为蓝本的电影也层出不穷。
郭敬明导演的《悲伤逆流成河》、入围93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少年的你》同样是以校园霸凌为题材,揭示了校园霸凌现象,引起了大家对于校园霸凌的讨论。
在更早之前,《熔炉》《素媛》两部以真实事件为原型的电影揭露了人性的黑暗,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了儿童保护上,促使人们反思如何保护孩子不被伤害。
当然,以上这些电影,虽然都是在反映社会问题,但是每个电影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默杀》为例,其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了展现人性的冷漠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众生相,在面对伤害出现时无人发声,这正是导演想要表达的:集体的沉默有时是会“杀人”的。而随着影片热度的攀升,也引发了观众对“沉默”这一现象的思考——当恶性事件发生时,除当事人之外,第三方的作为也非常值得探讨。尤其是媒体,作为社会事件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有着比普通人更加强大的能量,在此类事件中更是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2
社会事件频发,媒体在行动
事实上,在社会敏感事件发生时,基于不同事件的个性化特征,媒体在其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也不尽相同。
案例1:邯郸初中生将同学杀害埋尸案[1]
事件描述:2024年3月10日,河北邯郸肥乡区北高镇张庄村3名初中生霸凌同学,随后将被害人王某某残忍杀害并将尸体掩埋在蔬菜大棚里,情节之恶劣、手段之残忍,骇人听闻。
案例2:成都女子两年被家暴16次案[2]
事件描述:成都谢女士自2021年7月起到2023年4月,两年期间被丈夫家暴16次,导致内脏多处不同程度受损,需要终身戴着粪袋生活。
如果说上述真实案件,媒体在客观报道、推动案件进展、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反思和问题解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么在汤兰兰一案中的媒体行为则起到了警示作用,如果未有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真相时就采取不恰当的报道方式,只会加剧受害者的痛苦。
案例3:汤兰兰案
在这三个案例中,媒体均发挥了信息传递、社会监督、舆论引导等重要作用。但媒体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其实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尤其是对于社会敏感话题报道的重视和深入调查,把握好“度”很重要。
3
社会敏感话题报道,媒体如何把握好“度”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面对社会敏感问题,尤其涉及未成年人,媒体行业要把握好“度”,并且也给媒体行业带来了一些启示。
以邯郸初中生遇害案为例,因其性质极其恶劣,该案件的处理结果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遏制校园霸凌事件的再发生,震慑霸凌者甚至潜在霸凌者。
这也提醒了媒体,要及时跟进事件发展,既让热度一直存在,又对案件处理起到监督作用,尽量让事件“有头有尾”地结束。
第二,恪守原则,尊重保护受害人。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简称USC)健康报道中心的专家劳里·乌德斯基(LaurieUdesky)指出[3],保护当事人信息不仅仅是不说出真实姓名的问题。记者需要清楚地知道,哪些细节可能会间接透露当事人身份,比如他们在哪里上学,有多少兄弟姐妹,是否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参加了哪个运动队等,这些信息综合起来都可能让公众识别出当事人。也就是说这种保护不仅仅保护是名字,而是任何可能使受害者遭受“人肉”的信息。
第三,推动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
在履行职能之余,希望媒体能够发挥余热,通过报道为推动反校园霸凌、反家暴、保护受侵害儿童法律的健全和完善等社会问题贡献力量。
韩国"熔炉法"的推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电影《熔炉》力排众议成功上映后,引起大众声援,百万网友联名声讨,成功促成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的修订。
总结
《默杀》的上映不仅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更是对大众的一次警醒。不仅仅是学校,家长以及媒体这些第三方们,需要各自发挥自己的力量,只有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受害者,才能打破“沉默”的枷锁,最终为弱势群体发声,让负面事件减少发生的频次,让整个社会的健康度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