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记者沈静文)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教育部等十一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对学生欺凌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规范处置程序,明确不同情形的学生欺凌惩戒措施。
方案提出,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工读学校进行教育。
“欺凌”一词已为公众熟知,但事实上,当前实际工作中,对学生欺凌还缺乏明确定义。为此,《治理方案》首先明确,“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更具体、更易操作,这是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秀超概括的《治理方案》的特点。
《治理方案》对包括情节轻微、情节比较恶劣、情节恶劣和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四种情况规定了不同的惩戒措施。对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对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
放眼海外,其他国家如何界定学生欺凌?他们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如何处罚?处置中,学校担负哪些责任?
日本:制定防止校园暴力指导方针学校定期举行防止校园欺凌会议
日本文部科学省今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日本全国中小学经过确认的欺凌事件比上一年增加了98676起,达到历史新高323808起。
因欺凌问题日趋严重,日本文部科学省今年3月重新确定方针,将“争吵”、“打闹”列入“欺凌”的考查范围,学校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确认,因此数据上出现大幅增长。另外,2016年自杀儿童·学生达到244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9人。其中因欺凌自杀的为10人,增加1人。
《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介绍,日本法律规定学校要定期举行防止校园欺凌的会议,还要对学生进行定期的问卷调查,如果发生欺凌事件或者有欺凌的可能性,要立刻向学生确认,进行紧急问卷调查。地方政府的教育委员会也会参与调查。在调查中,只要学生本人申诉受到了欺凌,就马上作为欺凌事件开始应对。很多情况下欺负人的学生不承认欺凌,欺负与被欺负者之间经常有不少的纠葛,之后多数是让学生双方见面,让欺凌者道歉。学校让学生双方家长见面的情况也很多。在不少事件中,教师和教育机构的失职和故意隐瞒常常成为舆论声讨的焦点。为了杜绝欺凌,各地方政府专门成立了检查小组,监督教育无视甚至纵容校园欺凌的教师。
文部科学省还专门制定了防止校园暴力问题的指导方针,为鼓励受到欺负的学生不要一个人承担痛苦,开通了24小时对话热线,还定期举行防止欺凌对策的研讨会,出台了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很多地方教育委员会都会组织教师们进修,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加强欺凌现象随时会给学生造成悲剧的危机意识,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们热爱生命。
德国:校园霸凌问题严峻学校更多采取预防性措施
中新社驻德国记者彭大伟介绍,德国媒体曾援引一项研究显示,在德国,学校霸凌是一个严峻问题,特别是在5-8年级。而对于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德国专家表示,更多地还是采取预防性的措施。
德国对欺凌的定义是用英文的mobbing这一概念,是指包括在学校、工作场所、体育协会,甚至老人院或是监狱等地对他人持续地实施心理或生理上的刁难或者折磨。这本身在德国法律中就是被禁止的,具体到校园欺凌,德语也是借用英语中bullying一词,也就是现在中文的霸凌概念。
对于什么算是霸凌,德国专家也有不同观点,但有一点认识基本是共识性的,那就是给受害人造成了精神上的伤害,造成他无法正常地学习,甚至恐惧去学校。
在发生霸凌后,老师应该清楚地表明零容忍的立场,如果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就应该设法让双方家长和校方负责人坐下来谈一谈。
俄罗斯:校园欺凌十分普遍国家无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立法
《全球华语广播网》俄罗斯观察员张舜衡说,在俄罗斯,校园欺凌非常具有普遍性,甚至恶性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虽然法律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惩戒校园欺凌的手段,但迄今为止,俄罗斯并无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立法。
2016年,三名俄罗斯女生在厕所对另一名女生拳脚相加,甚至欲把受害者的头塞进马桶,该视频在俄网络爆传。对此,莫斯科科学院心理健康科研中心临床心理学负责人谢尔盖·叶宁科拉巴夫表示,此类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俄罗斯许多学生都有过校园施暴行为。俄罗斯媒体对于此类事件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20世纪70年代末,俄罗斯学者开始了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校园欺凌的含义包括:第一,行为具有重复性;第二,各类故意的言语或身体暴力;第三,欺凌者身体或社会力量强大于被欺凌者。俄罗斯对校园欺凌的界定反映了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特点,欺凌的方式包括身体暴力、语言暴力、网络暴力等具有欺负、侮辱性质的伤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