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工智能辅助量刑需要强化检察官主体地位
艾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法律应用的迅猛发展,其对传统的量刑思维与量刑规范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辅助量刑呈现出其独特的实践范式与运用机理,正在为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在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版中,智能量刑辅助系统作为检察官的办案辅助工具,成为重要的功能板块。各级检察机关在遵循“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平台等技术辅助量刑,深入推进量刑建议工作有效开展,坚持做到量刑建议“精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确保量刑结果公正。当然,对于人工智能和刑事司法的深层次互动还存在争议与分歧,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产生风险。因此,现阶段应当提高量刑活动的可预测性,同时强化量刑规范化制度的合法性和可行性,为公正量刑提供新动能。
人工智能辅助量刑的实践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如前所述,人工智能量刑辅助系统能够帮助检察官提出精准化量刑建议,同时也可以利用其对检察业务进行监督。因此,得益于检察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以及大数据技术与刑事司法的不断融合,人工智能辅助量刑发展迅速,但是,关于量刑公正、责任归属以及技术应用等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基于算法因素可能导致的量刑决策不透明、人工智能量刑辅助系统缺乏价值判断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促进“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基本价值目标的实现。
人工智能辅助量刑的完善路径
面对诸多挑战,我们有必要以量刑原理以及法律规定为基础,在现行法治体系下,充分融合司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客观审视人工智能辅助量刑的法律风险,探索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工智能辅助量刑的实施路径。
利用技术优势改进算法设置。首先,确立算法的正确价值导向。算法决定了辅助量刑决策的结果,正确的价值导向至关重要。一旦算法被带入具有偏见的价值导向,其所运算的结果也就失去了中立性。同时,为防止系统偏见,应当建立算法核查机制。在研发人员设计算法时,检察机关可以派员协助核查,对可能产生偏见的变量数据仔细筛查。其次,提升算法的透明度。为解决“算法黑箱”带来的实践问题,在不考虑算法本身的技术问题与商业秘密的因素外,可以尝试让量刑辅助系统的研发人员制作“系统说明书”。该说明书并不是对算法生成的详细解释,而是对量刑决策过程、参考类案等信息的介绍说明,确保使用量刑辅助系统的检察官知晓其运行原理,提高算法的透明度。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依托大数据平台正逐步成为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应用支撑。数字法治融合技术应用,检察人员应当不断深化对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工作原理以及应用前景的认识,推动检察工作数字化发展,不断提升检察工作质效。
[作者分别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刑事检察研究中心副主任,刑事检察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2022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证明责任减轻制度研究(课题编号:GJ2022D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艾明吴郑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