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辩护角度看现场勘验提取电子证据的可信性专业文章

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你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一、大数据信息化背景下犯罪侦查模式

电子证据取证早期称为数据取证,早在20世纪80年代,数字取证就在美国军方与司法部门出现,1984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计算机分析响应组就成立,90年代,美国联邦调查局又创建了“数字取证科学工作组”。1993年,第一届计算机证据的国际会议成功举办,1995年,致力于处理电子证据国际准则的计算机证据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onComputerEvidence,IOCE)正式成立。2000年,FBI建立正式的区域性计算机取证实验室。

国内电子证据在法庭上出现是21世纪以后的事,网络犯罪的出现使得一些国内法律、法规提及到了电子证据。国内传统的侦查模式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支笔、两条腿”,查询资料主要靠人力。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数据记录了人们大部分行为和生活轨迹,手机、电脑、网络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在这种情况下,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使侦查模式转型升级成为可能,以此作为基础,通过对犯罪嫌疑人员的如手机短信、通讯记录、电子文档、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等电子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研判,便能够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各种活动信息。随着电子数据取证工具由单机版的取证工具替换为综合取证系统,再加上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侦查人员、办案人员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基因”,即可为查明犯罪事实提供案件线索和指控证据。

作为辩护律师在实务中遇到过侦查机关对电子证据提取的形式主要有二种:一种是现场收集提取电子数据;一种是网络在线提取电子数据,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从辩护的角度解析现场收集提取的电子数据合规性以及此种电子数据作为证据具有的证明力和证明能力。

二、侦查机关现场勘验提取电子证据的标准流程及律师辩点

根据2016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颁发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2019年1月公安部正式出台《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取证规则》,要求电子证据取证主体适格,电子证据的取证程序规范,电子证据取证标准和技术规范适合国家和行业的要求,电子取证技术、取证工具符合可信性要求。

(一)现场提取电子数据

1.记录现场情况

2.全面搜查证据

3.固定易失证据

4.关闭计算机

侦查人员应尽量避免对证据造成破坏,并且不得在这些部件上留下调查人员的指纹。侦查人员需要养成从机箱背部拔下插头的习惯,以避免对数据造成潜在破坏。

5.封存与包装扣押设备

对于扣押的设备应当进行打包和贴标签处理。包装和标签的目的是防止证据在运输的过程中遭受破坏。

对于上述流程,作为辩护律师此时应该注意是:

1.收集、提取电子数据的侦查人员的人数为二名以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取证规则》(2019)第六条明确规定,收集、提取电子数据,应当由二名以上侦查人员进行。必要时,可以指派或者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侦查人员主持下进行收集、提取电子数据。

与此同时,根据《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条的规定,收集、提取电子数据,应当由二名以上侦查人员进行。

2.对于封存与包装要看侦查人员是否对标的物贴标签和封条,是否贴上具有唯一标识的封条,以证明同一性,嫌疑人需要在封条上签字确认,且要见证人签字。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取证规则》(2019)第十条的规定,在侦查活动中发现的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最轻或者罪重的电子数据,能够扣押原始储存介质的,应当扣押、封存原始存储介质,并制作笔录,记录原始介质的封存状态。《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取证规则》(2019)则详细地规定了封存的有关规范。

3.对于可移动介质,如移动硬盘、U盘,在贴上标签后,需要要用防静电袋装好。特别说明一下,对于扣押手机,依据《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规定,封存手机等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存储介质,应当采取信号屏蔽、信号阻断或者切断电源等措施。在笔者的办案实务中,几乎没有看到侦查人员完全按照如上规定取证。

与此同时,《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取证规则》(2019)中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对此也有相应规定。

(二)电子证据的提取和固定的方法

办案机关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接下来就需要根据规范要求提取电子数据,分析这些证据。实务中笔者代理的案件中发现侦查机关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使用硬盘复制机进行数据进行提取、固定。侦查机关或鉴定机构工作流程为以下步骤:记录现场计算机的连接现状→固定当前对讲算机的易失性数据→关闭不前计算机系统→拆卸当前计算机取出硬盘介质→对硬盘介质进行写保护处理→使用专用设备进行硬盘复制→计算原始硬盘介质并封存→封存硬盘介质副本→现场固定结束。

说实在的,作为律师可能对于有些电子数据专业性的知识可能比较陌生,有些方面不是很了解。笔者通过研究学习,了解到高速硬盘复制机是一种基于位对位复制原理的硬盘复制设备,通过MD5进行一致验证的。发现从以下方面去质疑即可:是否有二个哈希值,二个哈希值是否一致。因为笔者梳理代理的五个不同省份的案件中有的发现只有一个哈希值,不能满足计算完整性校验值的过程和结果,所以辩护律师的辩点可以从此处入手,其他的专业方面想搞懂确实有所难度。

三、电子证据可采信性的标准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将证据分为八种形式,这些证据都必须具备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电子证据亦不例外。

(一)电子证据的关联性

关联性是证据的自然属性,是指作为证据的内容与案件的事实之间客观存在某种联系,即证据相对于证明对象是否具有实质性,以及证据对于证明对象是否具有证明性。

(二)电子证据的合法性

电子证据的合法性是指电子证据的收集、固定及移送必须在主体、形态式程序方法上符合现行法律的规定。合法收集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证据形式,其收集的程序、方法都有具体的要求,前文对此已有叙述,在此不在赘述。

(三)电子证据的真实性

电子证据是借助于现代数字电子信息技术及其设备存储、处理、传输、输出的信息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形式。其本质上属于电子信息,具有脆弱性、隐蔽性、易失性等特点,加上易删除、易篡改、难发现等实务问题,因此对于电子证据真实性的要求就显得极其重要。

根据2016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颁发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2条规定,对电子数据是否真实,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二)电子数据是否具有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特殊标识;

(三)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过程是否可以重现;

(四)电子数据如有增加、删除、修改等情形的,是否附有说明;

(五)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是否可以保证。

以及第二十三条规定,对电子数据是否完整,应当根据保护电子数据完整性的相应方法进行验证:

(一)审查原始存储介质的扣押、封存状态;

(二)审查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过程,查看录像;

(三)比对电子数据完整性校验值;

(四)与备份的电子数据进行比较;

(五)审查冻结后的访问操作日志;

(六)其他方法。

从以上的法律规定可以看出,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不可分割的,电子数据的完整性是真实性的保障。作为辩护律师可通过比对备份电子数据审查电子数据的完整校验值。另,对侦查人员保存储存介质的方式方法是否合规,审查电子证据是否具有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特殊标识,审查电子证据的收集和提取过程是否可以重现等内容,判断电子证据是否真实。

THE END
1.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0条规定:“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 一、证据的真实性。所谓证据的真实性,是指证据作为已发生的案件事实的客观遗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现存在,真实性也叫做证据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326/10/53872997_740269379.shtml
2.法官如何审查认定电子数据三性新《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将电子数据新增为一种新的证据形式,但对电子数据的定义、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等内容未作详细规定,需要法官在审判实践中不断探索,秉持谨慎小心、公平正义的自由心证态度,严格把握,以便法官在审理案件中能否作为认定案件相关事实的证据。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7/11/id/3090971.shtml
3.论电子邮件证据的法律适用论电子邮件证据的法律适用 电子证据的认定,即对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进行评判。在真实性认定上,当事人自认、法院或公证机关保全、专家给出肯定意见、由可靠系统产生的电子证据真实性较强。在关联性认定上,电子证据和普通证据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合法性认定上,它包括收集证据的主体合法性,具备法定的形式https://lawyers.66law.cn/s2703321823226_i7815.aspx
4.独家重磅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原理·规范·实例基于传统的证据三性(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理论,刑事诉讼各阶段包括庭审阶段对证据的审查判断,重点关注证据的真实性,也就是证据的证明价值问题。这与早期刑事证据规则不够发达有很大关系。传统上以证据的真实性为导向的证据审查判断方法,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导致两类问题: 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283295987009585664
5.质证意见,证据的三性二力张茂金律师第一百零四条 人民法院应当组织当事人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进行质证,并针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说明和辩论。 能够反映案件真实情况、与待证事实相关联、来源和形式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应当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96be04350102zug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