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的最大意义到底是什么?电影号图文电影网

360度无死角围观基层法院的日常,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首部全景展现我国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剧《底线》自9月19日起在湖南卫视、芒果TV、爱奇艺开播以来,收视强势领跑,话题高热发酵。有网友表示“追剧追出了沉浸办案的既视感,太解渴,太过瘾,太提气,一分一秒都舍不得错过!”

作为由最高人民法院指派当地法院专家全程驻组协拍、潇湘电影集团旗下当燃影业制作发行的现实主义力作,《底线》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基层法官形象,一场场掷地有声的案例办理过程,把新时代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新理念、新成就、新面貌,进行了一次直击人心更鼓舞人心的“大型发布”。

今天,“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时代一去不返,公开透明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借助艺术表达和大众传播,《底线》用“公平正义的可视化”,在中国司法和亿万民心之间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它不仅增进了广大法治工作者们的法律信仰和职业荣誉,更把公平正义的回响传递到了千家万户。

让真相属于人民

中国司法用站在阳光下的坦荡,接受公众检阅

有人说,法庭上的监控镜头是伸进法庭的探照灯和显微镜,使法庭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跨时空被定格、被放大、被细读。这种特殊的全民围观场景,使人们深恶痛绝的司法干预、司法腐败难以藏身,使审判人员恪守公平公正,力求专业精准。唯其如此,才能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某种程度上,《底线》以影视文艺作品的方式,打造了一个兼具社会纵深和生活景深的“中国庭审公开网”。作品以薪火相传的三代法官为叙事载体,涵盖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以及基层人民法院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以及检察官、律师等群像人物图谱,涉及从立案、诉讼调解、司法文书制作、庭审到信访、调研、考核等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纵横交错的叙事体系,既勾连着司法改革历程,又串联起庭审台前幕后,一次性满足了大众对于法院工作的全部好奇。

完善司法责任制是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的“牛鼻子”。“雷星宇杀人案”为什么进行了三次合议庭审理?周亦安喜提的“员额法官”身份是什么?胡晓青要考的“人民陪审员”又是做什么的?案子一审误判的时候,方远、宋雨霏为什么那么不安和沮丧?随着《底线》用剧情打开法院工作的全景图,一整套将权力和责任紧扣起来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也在大众心目中愈发清晰、丰满、有力起来。

欲取公信,必先自信。《底线》的创作和播出,浓缩凸显出中国司法走在阳光下的坦荡。这种坦荡让每个公民确信:当个人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亦可以在自己国家的法庭上得到公平正义的裁决。

以专业服务人民

聚焦于“怎么判”,实力捍卫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法官能力建设是决定司法改革成败的关键。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官与法律相伴而行,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争做其最忠实崇尚者、最自觉遵守者和最坚定捍卫者是题中之义。

在《底线》中,令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一群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法官们。从民事到刑事、从小案到要案,从老案到新案,作品让观众看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基层法官司法为民、守护底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由此,大众对法官能力的认同,自然也就化作了对司法的认同。

尽管全剧涉及的案件众多,但总体来说,《底线》极具说服力地回应了公众最为关心的三大问题。

第一,别人眼中的“小事”可以立案吗?

依法立案是公正司法的开始,自立案审查制变立案登记制以来,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已成常态。《底线》让观众看到,尽管立案庭法官们依旧主张“逢案子必调解”,而不是直接立案、排庭、开庭,但法律也绝不会容忍恶人。

李芳凝案播出时,#遇到职场性骚扰维权有多难#登上热搜。围绕“触碰后背”这个看似性质并不恶劣的骚扰事件,两代法官展开争论。从业20多年的王秀芳认为,按照传统观念,息事宁人可能是对当事人最好的保护。而在“初生牛犊”叶芯看来,李芳凝应该大方捍卫权利,民法典第1010条就是她最有力的武器。

从《底线》涉及的“喝酒致死案”、“校园霸凌案”、“购物纠纷案”等案件的办理过程来看,许多在传统认知中“不值一提”的争议,都被摆上了台面。

今天,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升,且群众利益无小事,《底线》以接地气的案件呈现,科普了民法典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也让“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一理念深植人心。

第二,司法实践如何与时俱进应对新课题?

“主播直播猝死案”中,方远明知判决原告胜诉是“挑战现有的司法实践”,面对可能发生的二审改判,他直言“只是跟着之前的判例走因循守旧,是解决不了新问题的”,“新兴行业不断出现,劳动者和公司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在往前走,法律也得往前走”。

“雷星宇杀人案”二审改判,该判决让刑辩律师出身的匡律激动不已:“往大了说,它激活了正当防卫这款僵尸条款,遏制了这些年层出不穷的高利贷暴力催收行为;往大了讲,提振了老百姓对司法的信任。人民只有信任司法了,才能自愿地遵守规则,才能更尊重咱们律师。”

作为各类冲突的承受者和社会矛盾的化解者,法官也在不断成长。在面对一个个新时代的新问题时,法官们不回避、不推诿、不退缩,始终以审慎的态度,带着现实思考,也带着人性温度,将“纸上的法律”变为服务人民、落于民生的法律。

第三,司法审判会受到社会舆情的左右吗?

“谁闹谁有理”“谁弱谁有理”的风气长期困扰着广大群众。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以来,公众积极参与热点司法事件的讨论,但也很容易形成“公众陪审”,令司法审判陷入舆论场的漩涡。

《底线》中的多个案件都成了网络热点,在回应李芳凝的胜诉是不是因为受到网络舆情和媒体舆论的压力时,方远的回答掷地有声:“我们欢迎网络监督,但不能、也不会接受舆论审判,因为这恰恰破坏了整个司法的权威性。”

“希望社会各界能对我们法律工作者更有信心,不管多难,我们都会让公平公正在每一个案件中回响”,方远的这句台词,几乎可以代表中国司法对人民群众的庄重承诺。

用温度守护人民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向上向善

我国司法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何在?

有观众发现,方远在调解离婚案时抱孩子的温情一幕,原型来自河南省濮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张法官;剧中的基层法官会为了一个案件不厌其烦、不计成本地来回调解多次,直到群众事了宽心,而在现实众多的司法工作中,法官们不但能在田间地头为当事人解决问题,为了方便群众,甚至会坐着渔船去开庭……当剧情照进现实,“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我国司法制度既根植本土又面向世界、既立足时代又赓续传统的鲜明特点,也在《底线》中尽显无遗。

例如,对于“穆子琪案”的判决,方远、陈康等七人合议后最终形成一致意见。判词中写道这样:“扶危救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司法裁判应当维护社会道德底线,弘扬美德懿行,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

剧中人物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关于法官工作的定义,可以帮助观众更感性地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人文关怀和温暖底色。

张伟民说:“既然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无法完美,那法官必须存在。这世上只要还有不公,就总得有人来判个是非,判个公道,这才是法官真正的意义。”

周亦安说:“这就是法官的工作,天底下少一些仇恨和隔阂,多一些温暖和理解。”

宋羽霏说:“审判不是为了报复恶,而是为了提振善。”

所以,《底线》的最大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当观众随着法官的视角一点点剖析案件背后的社会万象、人生百态,那一份份符合时代精神、满足人民期盼、凝聚价值追求的判决,是最好的普法宣传教育,更是最好的社会风尚引领。

强大的文化自信,何尝不是法治中国建设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呢?

THE END
1.民法典新时代的法律之光一、民法典的重要性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法律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民法典作为中国最为全面的基本民事法律文本,其制定不仅标志着我国立法体系的一次重大调整,也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421220.html
2.普法宣传一起学习民法典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与 此同时,它也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 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 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http://www.tjbcwhg.com/portal/category/read/?id=2782
3.民法典全面内容中国新时代民事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民法典的重要性 民法典作为国家最基本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保障法律,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对现有法律进行整合、优化的结果,也是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预见。在这一背景下,民法典的内容具有深远意义,它将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huo-dong/455808.html
4.最新权威解读《民法典》总则编司法解释(共5篇)第三,民法典和单行法对同一民事关系都有具体规定的,应当共同适用。第四,如果民法典和单行法对同一民事关系都没有具体规定的,可以遵循民法典关于基本原则的规定。这些规定与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相关规则保持高度一致,妥善地处理了民法典与单行法的适用关系,维护了民法典作为基础性法律的地位。https://victory.itslaw.com/html/detail/f274db83-369e-4690-baa0-42bfc5a6ad41/
5.《民法典》中性无能能申请婚姻无效吗专家导读 《民法典》中性无能是不能申请婚姻无效。因为夫妻一方没有性能力,所以夫妻义务是不存在的。遇到这种情况时夫妻双方会感情破裂而离婚。所以当夫妻双方因性无能离婚时,如果夫妻双方均同意离婚的,可以通过签订协议进行离婚,但必须在协议中对财产分割及子女的抚养权进行约定。夫妻一方不同意离婚的,可采取诉讼手段https://mip.64365.com/zs/1520557.aspx
6.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民法典·侵权责任篇 第四编 以案释法 一、谁该为我的青春“买单”? 陈某秀被冒名顶替上大学案 二、自作孽,不可活 云南马建国刺死疫情防控人员案 三、有案必查,有错必纠 张玉环再审无罪案 四、刑事民事责任“算总账” 江西三清山巨蟒峰损毁案 https://www.xlgy.com/100/133/content_55697.html
7.民法典和民法有什么区别免费法律咨询民法典是系统整合了现行民法规范的综合性法律,它具有体系性、完整性和权威性。民法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https://www.66law.cn/question/49616278.aspx
8.民法典第1043条夫妻忠实义务立法者最高院法官权威学者民法典第1043条夫妻忠实义务 立法者、最高院法官、权威学者详细解读、关联法 条、相关案例裁判规则一、法条变迁对照、地方法院审理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1.01.01 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2001年施行、现己废止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婚姻家庭的倡导性规定】家庭应当 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https://www.mayiwenku.com/p-35186608.html
9.权威解读:新鲜出炉的7大民法典配套司法解释亮点都在这儿1、在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家庭暴力的基础上,将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认定为虐待,体现了对家庭暴力坚决说“不”的鲜明价值导向。 2、在未成年子女抚养权纠纷中,贯彻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原则,尊重8周岁以上子女的真实意愿,删除原来10周岁的规定。 3、婚姻法回归民法体系是此次民法典编撰的重要成果,新的司法解释也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012301757149218.html
10.民法典新增条文第1003条身体权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院法官三、从立法者、法官、学理角度解读民法典第1003条身体权(一)立法者角度:全国人大法工委 权威释义备注:本局部内容 参考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释义及适用指南(上册)》【黄薇主编,全国人大法工委 民法室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总那么编 条文释义” 的主体内容;第一千零三条 【身体权】自然人享有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720/8020020061004121.shtm
11.“人生行为规则”,《民法典》的百科全书(民法典讲义(上下))书评2024年5月28日,《民法典》颁布四周年。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民法典》的内容复杂且专业,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民法典》的书籍显得尤为重要。杨立新教授的《民法典讲义》(上下册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172065/
12.国务院国资委权威解答119个国资管理问题,你关心的问题都在这儿了8.关于国有企业出资设立境外分公司是否应办理国有产权登记的问题咨询。 9.关于32号令非公开协议转让相关问题的咨询。 10.关于国有股权转让相关情况的咨询。 11.关于32号令非公开协议转让相关问题的咨询。 12.关于境外国有资产登记有关问题的咨询。 13.融资性贸易的具体界定标准是什么? http://zctouhang.com/newsinfo/90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