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考犯罪学(一)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2018年自考犯罪学(一)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A)

A.托皮纳尔B.贝卡利亚C.费尔巴哈D.加罗法洛

2.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以色列律师(D)

A.汉斯冯亨蒂B.施奈德C.艾连伯修D.门德尔松

3.犯罪的产生与国家、法律紧密相连,表明了犯罪具有(C)

A.社会性B.稳定性C.阶级性D.普遍性

4.1956—1965年我国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C)

A.犯罪数量剧增B.发案率高C.反革命犯罪减少D.中老年犯罪逐渐增多

5.挫折攻击论认为挫折攻击是一种(B)

A.正常性反应B.侵犯性反映C.异常性反应D.变态性反应

6.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与犯罪之间(A)

7.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最多的犯罪种类是(B)

A.高技术犯罪B.暴力犯罪C.经济犯罪D.有组织犯罪

8.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介被称为(C)

9.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的因素,将被害人分为机会被害人与(D)

A.既然被害人B.潜在被害人C.复合被害人D.状态性被害人

10.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D)

A.疏导性预防B.保护性预防C.惩戒性预防D.重点预防

11.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综合治理具体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原则是(A)

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B.谁主管谁负责

C.属地管理D.系统实施

12.改变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主张是(A)

A.罪前预防B.罪中预防C.罪后预防D.罪中和罪后预防

13.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D)

A.塞林B.萨瑟兰C.塔尔德D.坦嫩鲍姆

14.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B)

A.研究各种社会动态B.侧重研究犯罪现象C.侧重研究社会发展规律D.侧重研究越轨行为

15.被尊为犯罪学鼻祖的是(A)

A.龙勃罗梭B.菲利C.加罗法洛D.费尔巴哈

16.菲利在其犯罪原因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著名的(B)

A.消长律B.犯罪饱和律C.辐射律D.起伏律

A.犯罪率B.发案率C.犯罪数量D.定罪率

18.涉及到犯罪分子犯罪时的时空、工具、对象因素的是(B)

19.研究犯罪原因可以为犯罪人的(A)

A.改造与矫治提供充分依据B.生活提供出路C.生产提供条件

D.安全提供保障

20.加罗法洛于《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B)

A.犯罪原因三元论B.自然犯罪概念C.天生犯罪人论D.犯罪饱和律

A.性别B.犯罪类型C.再犯的可能性D.文化程度

22.犯罪学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A)

A.青少年和中下层人犯罪的成因B.女性犯罪的成因

C.男性犯罪的成因D.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

A.直接关系的因素B.排他关系原因素

C.间接关系的因素D.必然关系的因素

24.自身已经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处于被害临界状态的人被称为(A)

A.潜在性被害人B.疏忽型被害人

C.机会性被害人D.有责任的被害人

A.回归法B.临床诊断法C.专家评估法D.问卷法

26.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被称为(B)

27.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D)

A.犯罪机会B.犯罪原因C.犯罪条件D.犯罪动机

28.研究者通过收集、考察文件,从中取得资料用于研究犯罪现象的方法被称作(A)

A.文献法B.访谈法C.问卷法D.观察法

29.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被称作(D)

3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C)

A.力量等同关系B.力量平行关系C.力量对比关系D.力量对等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对于'犯罪'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界定,对犯罪学影响较大的学科是(ABD)

A.法学B.社会学C.心理学D.生物学E.经济学

32.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禁绝了(AC)

A.烟毒灾害B.暴力犯罪C.卖淫嫖娼D.青少年犯罪E.女性犯罪

33.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在于促进(ACDE)

A.犯罪预防B.打击犯罪C.犯罪学学科的发展

D.从深层次上认识犯罪现象E.犯罪人的改造

34.家庭的功能有(ABCDE)

A.生产功能B.消费功能C.社会保障功能

D.教育功能E.精神生活功能

35.专家评估法的主要特点有(BCD)

A.连续性B.匿名性C.反馈性D.统计性E.准确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个案调查:是对一个调查单位相对完整的信息所进行的全面、深入、具体的调查。

37.犯罪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8.犯罪预防:是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止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39.犯罪预测:是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

40.犯罪消长律: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犯罪的升降取决于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和抑制犯罪的积极因素的彼此消长。

41.犯罪被害人:是指合法行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1)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生理特征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会对他们的犯罪倾向和犯罪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2)犯罪的高发年龄阶段是青少年时期;(3)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犯罪的类型和方法上存在诸多区别。

44.简述改革开放后犯罪类型结构的特点.

(1)犯罪数量大幅度增长,社会损失严重。(2)侵财犯罪突出。(3)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4)流动人口犯罪突出,群体性犯罪增多,犯罪呈低龄化趋势。(5)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45.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义.(1)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2)是为经济建设创造稳定、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3)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5)是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发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THE END
1.已掌握的事实达不到追诉标准情况下的自首认定行为人被动归案后,在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事实尚达不到犯罪追诉标准的情况下,主动交代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主要犯罪事实的行为,能否成立自首问题,法律以及司法解释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实践中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因行为人不具有到案的主动性,且供述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事实属同种罪行,因此不能认定自首。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104.shtml
2.刑事法律常识探究解读罪行界限与责任分配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刑事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刑事法律常识100条》作为一种概括性质的知识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理解和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及其相关责任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任何一项法律规定都必须以明确、具体、可执行为原则。在《https://www.3svb9bc3.cn/mei-ti-bao-dao/323335.html
3.法网天地刑事法律常识百问十三,对于犯罪行为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分析: 十四,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犯罪倾向的研究: 十五,技术进步对现代刑事司法系统的影响探讨: 十六,“零容忍”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及深度思考: 十七,从案例中看——典型案件分析与启示: 十八,“错峰施策”的有效性评价及未来发展方向: https://www.qtleqzhor.cn/xue-shu-bao-gao/402548.html
4.刑事法律常识100条解析深入理解罪行分类与法律责任体系在处理犯罪案件时,《刑事法律常識100條》详细规定了警察在侦查过程中的职责和行为规范,以及如何合法获取证据以及保护嫌疑人的基本权利。同时,也强调了警方必须遵守调查程序,不得违反相关规定进行逮捕或者搜查。 公诉机制下的司法独立性 《刑事法律常識100條》的实施促进了公诉机制下司法独立性的建立。这意味着检察院在起https://www.6vjxuc8a1.cn/zheng-ce-fa-gui/461114.html
5.江西警察学院法律系这导致司法实务对数据犯罪的认定更多依赖于技术判断。遗憾的是,我国《刑法》和2011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计算机安全解释》)都未对数据犯罪中“获取”“破坏”等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进行全面阐述,仅在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https://flx.jxga.edu.cn/news-show-224.html
6.罪刑法定范文8篇(全文)针对这种情况,有的论者从罪刑法定的实质侧面和形式侧面出发,提出在进行扩张解释时,应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在考虑用语可能具有的意义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处罚的必要性。对一个行为而言,其处罚的必要性越高,将其解释为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如果行为离刑法用语核心含义的距离越远,则解释为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https://www.99xueshu.com/w/fileho45991n.html
7.3.下列对于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要件的理解,正确的是?a.刑法总则该罪为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其侵犯的客体为航空运输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数旅客、机组人员的生命健康以及航空器及其运载物品的安全。但使用电子干扰手段劫持小型无人机行为,不具有危及航空运输安全的可能性,将该种行为解释为劫持航空器的行为,已经超出法条用语最大含义范围,不符合公民的合理预期,属于类推解释。因此,C项https://blog.csdn.net/xinxiangxukaoyan/article/details/122306452
8.法律法规盈科律师事务所刑事法律事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已于2012年7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52次会议、2012年9月12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7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9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http://criminal.yingkelawyer.com/ArticleView.aspx?link=1a61283fd7852be585535c8ad3f14412a36f03f204ebb160e29a6f93e817e398
9.刑事实务中认定自首的司法观点集成(3)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都被发现,在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之前,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 (4)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与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 (5)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关于“自动投案”的具体认定 http://www.nnyyyy.com/xs/154.html
10.理解和适用此刑法第255条中的“明知故犯”?头条新闻,但在实际操作中,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适用该法条时,会参照上述《解释》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理解和执行,以确保对类似案件的裁判尺度统一由于各地司法实践可能存在对具体情节认定上的细微差异,例如对“非法获取”、“非法控制”的程度与范围的理解,以及量刑情节的具体考量等,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司法判断不一致的可能性。https://www.maxlaw.cn/n/20240325/11030394679460.shtml
11.婚内强奸的入罪探讨法律知识第三章是基于上两张对于问题背景的阐述和域内外学者官方的观点,作者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从判例逻辑、文义解释、刑法原则及权利义务等方面对否定说进行反驳;其次,从我国现有法律对于婚内问题的规定和伦理感情入手,来论述婚内强奸入罪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http://m.110.com/flzs/958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