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到底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本文为华中师范大学张三夕教授公开课《中国文学与文化十讲》的发刊词。

谈到“文学”两个字,你不会陌生,因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文学的滋润和启迪。但我要进一步问你,文学到底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你不一定说得清。今天,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认为,文学对我们生活的意义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它让我们更加诗意地活着,它让我们学会更优雅地表达,它是我们亲近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下面我为你一一道来。

第一点,文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什么是文学呢?

中国先秦的古籍《尚书》提出“诗言志”的观点,意思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的感情和心志的。

文学所表达的感情和心志,能让我们真正地理解自己,理解人性。中外文学史上那些伟大的作品,都是洞悉人情与人性的。

比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式的情歌赠答,《离骚》中屈原坚贞不屈、高洁傲岸的伟大人格,都值得我们去体味。

又比如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体现了一种对复归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我们今天的人大概很难领会这种宁静之感了,不要说在闹市之中,就算是真的躲进了山林,也很难真正拥有宁静的心灵。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能这样呢?他为什么就能在闹市之中独守心灵的清静呢?

我想,这还是与诗人的心境有关系,文学给了他一份平和的心境,让他跳出这个复杂功利的世界,回避阿谀逢迎的官场,即使身处闹市之中,他的内心世界也是一片田园。

读陶渊明的诗,你的心里大概也会有那么一个平和而伟大的灵魂浮现出来,他可以对喧嚣和纷繁说不,可以将最本真的人格展现给你看。

再看《红楼梦》,这部书很多人读过,里面对美好青春和纯洁爱情的守护和追求,无论什么时候都让人感动。读完一遍后,哪怕过了几十年,一闭眼睛,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还是会打动你的心。很多迷恋《红楼梦》的朋友,不会去管它如何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而是对使小性子的林黛玉、稳重温柔的薛宝钗印象深刻。

所以,文学就是人学,它的基础就是建立在活生生的人性之上,文学能充分表达我们每个人共有的情感和希望。

第二点,文学能让我们诗意地活着,活得更像一个人。

阅读文学,我们就能真正发现隐藏在世间一草一木之中的情感与美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感情往往是被稀释的,而文学则是情感的凝聚。每个人一生会经历很多的情感波折,比如好友离别时的伤感,对亲人的思念、见到想见之人心中涌出的欢喜,等等。粗糙的生活让我们的感觉迟钝,无法去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美和感动。而文学能帮我们定格这些感受。

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代西方哲学大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然而,作为文明现代人的我们,达到上面这种境界了吗?

大多数的现代人,每天都面对着许许多多的压力。

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究竟是冲突的、紧张的、焦虑的,还是和谐的、欣赏的、审美的呢?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说:十八世纪一个普通人,能够拥有的物质享受可能超过了古代的君王,因为工业时代的生产力,比古代强大太多了。今天,我们能够享用的产品,也远远超过十八世纪的人们。我们社会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了,科技越来越发达了,商品越来越丰富了,生活方式也更多元了。但是,我们幸福了吗?满足了吗?愉悦了吗?活得更像一个人了吗?

先秦思想家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物质生活富足之后,人们就会有更多的精神需要,也才有能力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我们每天不再仅仅想着混一碗饭吃,还要有书读,要欣赏音乐,要有一定的精神修养,要有一个和谐宁静的环境来安放我们的心灵。文学与我们的精神修养就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比如你到机场送朋友,是否心中会涌现出李白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或者看着云层之中渐行渐远的机翼,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当看见一个很想见到的人,会否想起“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句诗,那种相见恨晚又忐忑不安的心境,一下子就诗化了。

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留住那些美好的感受,生活也就成了诗意的生活,我们活得也就更像一个人了。

第三点,文学能让我们学会更优雅地表达。

表达离我们的生活最近。社会交互性的越来越强,对我们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很多活动都不是靠一己之力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调动更多的资源和人力来协同工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有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就能更好地与别人交流协作。一个人如果拥有很高的语言交际能力,那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家庭中,都能取得很好的交流效果。

另一方面,语言表达是个体形象的标志,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古人非常看重对语言能力的训练。古代士大夫必备的九种技能之中,有一项是“登高能赋”,就是说你出去参加一些集会的时候要能很漂亮地发言,能优雅而不失礼节地抒发自己的心志。

春秋时期的外交家,如果不会引用《诗经》的句子来展开外交活动,就不是称职的外交官。这就是文学性表达的才能。

因此,孔子教诲他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不学习诗歌,你就不会说话。可见学习和应用诗歌对于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同样表达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表达出的效果和感觉会不一样。有的人,语言表达给人感觉简洁、明了、高效和舒服,让人愉悦;而有的人,语言表达充斥着混乱、冗杂、粗鲁和庸俗,令人反感。

所以,你如果想在他人面前呈现出优雅的语言形象,那就要好好学习文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提高的,而最好的训练方式就是文学。

第四点,文学是我们亲近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延续五千年,积累了众多的精华与智慧,我们该怎样继承这份遗产呢?我想,学习中国文学,就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最温情、最有效的方式。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意思是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战国时楚国浪漫瑰丽的楚辞、汉代铺张扬厉的汉赋、六朝精致华美的骈文、唐朝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杂剧和散曲,都是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文学样式。

我认为,王国维先生的这段话,还可以有另一个侧面的解读,即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最直观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和普通人的爱和恨。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触摸中国文化最真实的纹理和温度。

如果你想了解一种文化的真精神,那么,就去读这个国家的文学吧。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着俄国文化的厚重与深沉;卢梭和雨果,代表着法国文化的浪漫与激情。那么,中国文化是靠什么传达的呢?肯定是《诗经》的温柔敦厚,《楚辞》的雄奇瑰丽。王维的山水写意体现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空灵、静谧、自然的意境,李太白的豪情妙笔洋溢着道家文化的游仙、仗剑、任侠精神,杜甫的沉郁顿挫体现了儒家民胞物与的情怀,苏东坡的旷达悠远则融儒释道三家于一炉,进退自如,随遇而安。

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2003年出版了一部引起争议的著作《理论之后》,他认为,西方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人文科学研究应该返回到所谓“前理论”的“天真时代”。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分析二十世纪的世界形势时,提出过一个命题叫“文明冲突论”,说的是什么呢?

他说的就是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你别看表面上都因为领土的争端、意识形态冲突而引起,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文化不同、文明不同而造成的,文化的差异是最核心的差异。

在我看来,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学,这种方式永远不会过时。

每一部文学文本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文化文本。每一部古典文学作品都反映着一种文化不同的向度。可以说,文学是亲近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

我认为,以上四点可以概括文学与我们生活的主要关系。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亲近传统文化对我们过好当下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我想原因有很多,提升自我、发现新知、抚慰心灵,等等。但归根结底,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

我们读文学、读古书,不是为了做一个学究,咬文嚼字。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发现美,提升自己的见识和思想,优雅地表达,诗意地生活,做一个完善的现代人。因此,我给大学生和研究生提出的口号就是:读最古老的书,过最现代的生活。

在《中国文学与文化十讲》这门课程中,我会陪你与孔孟老庄聊聊天,聆听他们的智慧;和李白杜甫唱和、交往,发现诗歌永恒的魅力;我也会和你一起读《水浒传》《红楼梦》,发现那些故事背后的人性与人情。

这里没有高头讲章,没有繁琐的考证,只有最纯粹的中国文学与文化。

THE END
1.原创文集文艺与生活在这个充满可能的文艺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是创造者,也是欣赏者。或许,你只是在某个午后,随手写下的一段心情笔记;或许,是在朋友聚会上即兴哼唱的一首小曲;甚至,是拍摄下街头巷尾不经意间发现的美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都是文艺赋予生活的独特色彩。 https://www.jianshu.com/p/5fc5991125d9
2.文学与生活的交响杨绛经典语录探究文学与生活的交响:杨绛经典语录探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杨绛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更是文坛上的智者和文化批评家。她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变迁和人心变化,同时也展现了她对生活、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在她的文章中,我们常能找到许多让人深思的经典语录,它们如同一座座知识与情感的小屋,每一个都充满着哲理和启发https://www.topnv.cn/li-zhi-cheng-gong/410272.html
3.文学理论课程笔记雅俗关系——不同人的趣味 阶层 追求更加的纯粹之美 三、文学理论研究对象 四要素作品世界(跨学科问题),作家(作家与作品),读者(接受美学) 笔记补充: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1.理论是什么? 理论作为一种思考活动,它对事物进行分析,形成判断,这种判断常常是抽象的。作判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https://www.douban.com/note/802967117/?ivk_sa=1024320u
4.文学是对人和生活的态度性反应——论路遥与托尔斯泰的文学关系考察路遥与托尔斯泰的文学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那些重要的规律性问题:一个作家如何通过植根于伟大的文学的土壤,如何通过对伟大作家的经验的吸纳,来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写作能力,来调整自己对生活、人物、读者和作者自己的态度,从而最终使自己的创作臻于伟大的境界,使自己成为真正优秀的作家。 http://www.sass.cn/109002/60007.aspx
5.解读卡夫卡的个人生活和文学作品也就是说,在《判决》中,卡夫卡违背了读者的期待,即文本与现实之间有稳定的关系,还有文本会通篇遵循同一个文学样式。相反,他开始用的是现实主义形式,然后转向表现主义形式,其中更进一步暗示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实在,且这个实在的上述两种形式各自都不相配。由此所导致的困惑,与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的迷茫是一致的。世界能像http://www.northnews.cn/p/1431691
6.彩虹拾光~分享:绘本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别说是小孩,就连我看着绘本都爱不释手。现在生活在钢筋水泥间的小孩儿有谁真正去过森林、田野、农场、草原,形形色色的动物、光怪陆离的场景、充满童趣的历险,这些都是为小孩增加快乐、增加体验的一种方式,对想象力的提升也有好处。 7.增进亲子关系 亲子阅读时,父母可以进行有效的陪伴,在看绘本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https://www.meipian.cn/4znodz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