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与人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别:
音乐系
专业:
音乐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352-375.
[2]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19,(3):48-49.
[3]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2019-03-22.
[4]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EB/OL].
,2019-11-22.
[5]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9,05.7-9.
[6]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19.293-294.
[7]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03.
[8]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19,(4):36.
[9]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19.
[10]GB/T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态度决定一切。(Attitudeiseverything.)”不仅是生活的规律,还是教育的规律。美术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美术教学,而非美术创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教师不仅要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更要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时刻爱护学生,尤其是在面对来自校内外的貌似“科学”或“先进”的种种诱惑和“胁迫”时,要牢记自己的教育良知。只有具备了这种追求完美教育的态度,教师才能以高尚的教育道德精神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二、美术教师应该具有拓展科研的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不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美术教师也应该具备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这对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美术教育科研并非是画出几幅好作品入选高层次展览就可以替代的,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教的问题,只有懂得如何教,才能会教;只有懂得科研,才能研究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发展[2],也才能真正促进美术教育的进步。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收集与利用教学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开展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能力,承担美术教学研究课题的能力,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编写教材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一)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所以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3],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就必须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他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三、美术教师应该做到呼唤教育生活的和谐
人类之所以伟大,在于只有人类能够组成社群,这使人超越了自然性而形成了社会性的本质。具备这一本质后,人已经无法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自然性的衰退使个人简直无法孤独。尤其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人一方面发展了独具个性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他人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以至于人类社会强大到足以改造自然,而作为个体的人却在生存的高压中显得无比渺小。因此,绝对的自私如今简直是不可能的,当今以合作为基础的教育生活亦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善待同事和善待领导。在这些方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代教师角色的重大改变。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只有教师力行和谐教育生活的准则,学生才不会是可有可无的工具,而是被善待的顾客;家长是消费者,他们的权利应该获得充分的尊重和满足;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再紧张,而是让教育生活更富有理性。否则,个体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必然会产生冲突,从而痛楚一生。
总之,现代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变换[4],不仅要具备完美的教学态度,而且要有拓展科研的能力及和谐的教育生活关系,并能利用现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
角色内涵要求美术教师在以后的教师职场中索问一生,让自己有绝活并成为学校的“稀缺资源”。教师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而要当作一种事业。为此,可以概括地说,教师应该做好三件事情:首先是认识自己,这是一生的任务;其次是了解别人,别人在变,你也得变;再次是把握时空,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教育领域里的唯一。
关键词:安妮;社会环境影响;埃米莉
露西莫德蒙哥玛丽创作的《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备受读者喜爱的儿童小说,是安妮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它用细腻、甜美的语言描写了一位小姑娘安妮,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岁时被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领养。她善良活泼、富于幻想、勤奋爱学习,她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小说深受读者喜爱,使许多人从中获得感悟、净化心灵。
一、我国对《绿山墙的安妮》的研究概况
我国对安妮系列作品的研究论文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与圣经、基督有关的研究论文论文,例如:郑的《中的圣经原型初探》、宋双的《试析中的基督教思想》。这类论文都借用基督教思想和圣经原型故事情节去解读小说中人物的爱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以及小说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二是涉及自然环境的论文研究,例如:姜淼的《在自然意象中建构成长-的文学地理学解读》、田文芝的《论中的乌托邦图景》。三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小说,例如:陈秀君的《从女性主义解读中的生存主题》、何森梅的《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这些论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挖掘蒙哥玛丽小说中的加拿大的民族特性、生态美。四是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以及设计叙述方式、版本研究的论文,例如:夏宗凤的《的人物及叙述视角分析》、杨瑞君《童话的魅力―》等些作品。
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成长环境
1.坎坷的人生经历
蒙哥马利出生于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父亲是一名商人,母亲在她两岁时死于肺结,之后父亲便再婚并搬离了爱德华王子岛,从此露西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卡文迪许村一所老式的农舍里,外祖父母对露西的教育非常严厉,不过幸运的是她有爱德华王子岛美丽的风景相伴。露西从小就具有文学天赋,并且很勤奋,她在卡文迪许完成了学业后,在几个爱德华王子岛上的学校担任教职。在1902年,她为了照顾外祖母,再度回到卡文迪许,在此期间写下了第一部著作《绿山墙的安妮》。
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我们能看到安妮身上有作者的影子,安妮也经历了不幸的童年,但依然热爱生活和学习,而且安妮也成为一位教师。在第二章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马歇卡斯巴特和栗色马配合默契地在通往布莱特里巴的全程约八英里的路上走着。道路两旁散落着一些农庄,途中还穿过了几片美丽的枞树林和开满杏花的洼地。从附近的苹果园里,飘出一丝丝迷人的芳香,起伏平缓的原野与紫色的夜幕终于合到了一起,小鸟们也停止了歌唱。”作者小时候生活的农舍周围就是苹果园,所以这里提到的迷人的苹果园不是随便写的,沉醉于果园的芬芳之中的美好感受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于是安妮才这么真实、可人。
2.优美的自然风光
“雷切尔林德太太的家就在阿冯利干道插入一个小山谷的地方。小山谷两边桤树成荫,结满了象女士们的耳坠一样的果子。一条小溪横穿路面,这条小溪发源于远处古老的卡思伯特领地森林,流经部分的上游,有着幽僻的池塘和瀑布,以错综复杂的小溪著称;可当它流到林德山谷时,却变成了一条安安静静、规规矩矩的小河了。”[2]
大山能给人一种雄壮的气势,然而溪流却能带给人灵性,此处一开始作者就将安妮即将生活的环境描绘的那样清澈、活泼,渲染了一种美好的氛围。
三、地域文化对加拿大儿童文学的影响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天主教作为精神支柱维持着彼此的联系,但天主教对文化而言却是不利的,因为它这阻碍了世俗文学。19世纪中叶,一批自由派知识分子、作家为了唤醒人的民族意识,强调民族特色,以描写加拿大法语地区的历史和自然景色为主。诗歌领域的变化也带动了小说领域的发展,从19世纪末开始,初期小说中大多描写本地区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到了20世纪,则开启了加拿大法语文学的成熟期,文学的各种形式都有较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并开始形成本民族的体系和风格。
《绿山墙的安妮》展现了爱德华王子岛细腻、唯美的风景,许多人为之向往。然而,有“加拿大文学之父”之称的查尔斯罗伯茨却用完全不同的风格描述了加拿大的美。他的童年是在韦斯陶克坦特拉曼的沼泽地中度过的,并学习森林知识。后来搬到了离原始森林很近的弗雷德里克顿。这为他后来写作打下了一定基础。《野地亲族》,这是一本很好的动物故事集,与蒙哥玛丽相似的是他将冬季加拿大森林的美景描述的那么优美。该部作品是查尔斯以现实主义风格来写野生动物的传记,展现的是户外生存、自然与人关系的故事。但它并非用说教式的语言展现自然界与人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而是用一种自然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性。查尔斯还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动物是如何去解释周围环境的,其文学价值一直影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家庭故事、户外生存的叙事故事。
总之,无论是爱德华王子岛上那优美的田园风光、宁静的道路、麦浪起伏的农田,还是查尔斯所描述森林环境中的动物故事,它们都与加拿大辽阔的国土有关,正是复杂的地形孕育了人们勇于冒险的开拓精神,给予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当这些气质混合到作家身上,并展现在他们的作品中的时候就逐渐的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四、透过埃米莉形象来看安妮
在蒙哥玛丽笔下,除了安妮之外还塑造了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那就是埃米莉。作者用自然流畅的笔锋刻画了一个聪明、敏感、又早熟的女孩子,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快乐和烦恼的女孩子成长史。与安妮系列的小说不同,这部小说涉及了更为广泛的话题,比如:家庭暴力、仇恨等等,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小说展现了作者更高的创作水平。不过安妮和埃米莉的人物故事形象在几个方面是有可比性的:
首先,埃米莉同安妮一样,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过随着安妮不断成长和接受教育,安妮逐渐不会再异想天开的做错事了。而埃米莉常常在想象的王国忠梦呓般的自言自语,比安妮更爱独自想象,也正是安静的孤独感推动了埃米莉的写作梦想,为她日后的写作奠定了丰富的积淀。
其次,她们的身世坎坷,寄居乡村。不同的是,安妮并没有受到像伊丽莎白姨妈那样眼里的惩罚,而作者对埃米莉的一些不幸遭遇描写的更加生动形象,令人同情落泪,展现了人生痛苦的一面。不过虽然如此,两人却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到了快乐,与大自然做成了好朋友,并且慢慢的都赢得了周围人的喜爱和信任。
第三,两部小说都多少受到圣经的影响,但是我认为埃米莉小说系列更突出了圣经的意象。例如,埃米莉因为苹果与约翰争吵引,从而起两家的争吵,但是聪明的埃米莉又去求助神父,借助了上帝的力量平息了两家的宿怨。作家将圣经中引起矛盾的苹果直接借用到儿童小说中,让小说增添了童话色彩,而且也能带给你更多深思的空间。
总之,通过与埃米莉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之后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在安妮的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延伸,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安妮的单纯善良不是仅从她个人体现的,而是与她所生活的那个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环境有关,安妮的成长环境里没有完全的反面人物形象,没有埃米莉复杂的周围环境,因此,我们认识到小说人物的个性与特点不仅仅是来自于人物自身,还跟其生活的周围环境、周围人有关系。
五、小说人物形象与当时社会的关系
这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有关的,当时美国南北战争刚刚结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了障碍,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弊端仍然存在,所谓的民主与自由下面仍存在着虚伪。然而,安妮系列作品中并没有讽刺艺术,也没有反面形象的人物,因为当时的加拿大仍受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影响,人们都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又充满责任感。尤其是作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更是那个时代道德风尚的典范,她是贤妻,是良母,更像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此影响下,蒙哥玛丽塑造的安妮就是重视家庭、亲情、友情的好女孩,这是符合当时人们审美价值的。因此,社会大环境也可以影响一部作品的人物价值取向,反过来说,现代的我们也可以透过前人们的小说人物形象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
注释:
[1]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蒙哥玛利:《绿山墙的安妮》,马爱农译,第1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
参考文献:
[1]陈秀君:从女性主义解析《绿山墙的安妮》中的生存主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夏宗凤:《绿山墙的安妮》的人物及叙述视角分析[J].吉林省教学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3]张煜、郑芷莲:西顿动物小说的动物形象[J].《时代文学》,2009年10月
[4]田文芝:论《绿山墙的安妮》中的乌托邦图景[J].《学理论》2013年
[5]宋双:试析《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基督教思想[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
关键词:美术教师教学理念科研能力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学过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在朱光潜的重要著作中,《诗学》是另一部表现了尼采影响的著作。朱光潜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他的诗歌美学观念:诗歌的意象世界是一个情趣与意象契合的境界,而这两者契合的实质是“主观化为客观”——“情趣化为意象”。如果说情趣与意象的统一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传统观念,朱光潜对它的强调是突出了他的诗歌美学的中国化趋向;那么,以主观化为客观(情趣化为意象)来规定情趣与意象的统一,却又表明了朱光潜对传统中国诗学的创造性改造。然而,朱光潜这一思想,正是来自于尼采的悲剧诞生于“酒神智慧通过日神的艺术而获得象征表现”(Nietzsche,p.82)的观点。朱光潜移尼采的悲剧理论于诗歌(和一般艺术),认为尼采揭示出了主观的情趣与客观的意象之间的隔阂与冲突,同时也很具体地说明了冲突的调和。朱光潜说:“诗是情趣的流露,或者说,狄俄尼索斯精神的焕发。但是情趣每不能流露于诗,因为诗的情趣并不是生糙自然的情趣,它必定经过一番冷静的观照和熔化洗炼的功夫,它须受过阿波罗的洗礼。”(《朱光潜全集》第3卷,第63页)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指出诗人要经过两度客观化才能完成悲剧的创造:第一,摆脱个人的意志,成为与原始意志统一的酒神艺术家;第二,酒神状态的客观化,即酒神的冲动静化为日神的美丽梦象。朱光潜则把这两个过程统一为一个过程,他认为客观化就是诗人自我情感的客观化。华兹华斯说:“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来的情绪”,朱光潜则说:“感受情趣而能在沉静中回味,就是诗人的特殊本领”。所谓“在沉静中回味情感”,按照朱光潜的看法,就是在宁静的心态中将情感化为诗歌的意象。情感的形象化,即主观的客观化,也就是主体自我“由形象得解救”的过程。尼采认为由酒神冲动静化为日神的梦象是希腊人从形象中解脱苦难的历程,朱光潜则认为情趣化为意象,即诗的境界的构成,是诗人自我解放的实现。“在感受时,悲欢怨爱,两两相反;在回味时,欢爱固然可欣,悲怨亦复有趣。从感受到回味,是从现实世界跳到诗的境界,从实用态度变为美感态度。在现实世界中处处都是牵绊冲突,可喜者引起营求,可悲者引起畏避:在诗的境界中尘忧俗虑都洗濯净尽,可喜与可悲者一样看待,所以相冲突者各得其所,相安无碍。”(同上,第64页)
我们在前面已指出,朱光潜具体接受克罗齐美学是从《美学纲要》开始的。因此,克罗齐在《美学纲要》中偏重于情感、以情感为直觉的原动力,亦即“艺术即抒情的直觉”的观念首先影响了朱光潜。克罗齐修正后的直觉观念,富有浪漫主义诗学色彩,更接近于尼采的早期诗学观念,也使他更易为朱光潜认同。更重要的是,《美学纲要》也影响了朱光潜对《美学》的认识,它不仅使朱光潜把克罗齐前后的直觉观念混为一谈,而且使他将《美学》中的作为精神形式的直觉观念情感化、心理化。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没有对克罗齐直觉观的前后变化作区别说明,而是混同地引用了它们。共2页:1
论文出处(作者):三
朱光潜坚持人生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美感的人”和“伦理的人”与“科学的人”在根本上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艺术作为形象的直觉与人生“分离”,是暂时的、有限度的——只是艺术与实际生活的分离,而不是与人生本身的分离。他说:“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第2卷,第90-91页)
四
克罗齐与尼采,构成了朱光潜美学的二律背反。根据克罗齐的直觉说,朱光潜坚持艺术(审美意象)作为纯粹直观形象的独立完整,认为艺术(审美意象)是与概念、道德、功利脱离的直观形式:根据尼采的悲剧哲学,朱光潜坚持艺术(审美意象)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解救行为,艺术的造型活动本身就是人生(生命)的解放活动。朱光潜反对狭隘的“文以载道”、“为道德而艺术”,反对一切形式的艺术功利主义,这使他与克罗齐的直觉美学站在一起;但是,朱光潜也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而且主张艺术作为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根本上是“为人生的”,这又使他站在尼采的悲剧哲学立场上。
克罗齐与尼采是矛盾的——朱光潜既不能割舍克罗齐也不能割舍尼采,就是因为他的思想本身处于这个二律背反的立场上;他的意图不是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试图折衷调和两者。当然,克罗齐与尼采,并非单纯是对立的,而是仍然有统一点:审美形象。朱光潜正是在这个统一点上把两者结合为自己的美学思想。克罗齐的美学仍然把艺术归为认识问题,属于认识论的美学传统;尼采的美学则开始把艺术归为存在问题,是反认识论美学的开端。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朱光潜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根本区别,因为他长期主要在认识论美学传统中,这也使他更多地表现出克罗齐的趋向;但是,正如他晚年意识到的一样,在心灵根底上,他是以艺术为存在的解放形式的,他又是尼采主义的。
参考文献
《朱光潜全集》,1995年,安徽教育出版社。Nietzsche,F.,1995,TheBirthofTragedy,tr.byC.P.Fadiman,NewYork:DoverPublication,lnc..
摘要:
NietzscheandCroce:TheAntinomyofZhuGuangqian.sAesthetics
NietzscheandCrocewerethetwoWesternphilosophierfromwhomZhuGuangqiangotthemostimportantinfluenceonaesthetics.However,theirinfluencesonZhuGuangqianwereneverilluminateddeeplyinouracademicsocietytillnow,duetothemanysocial-historicalfactorsinChinain20thcentury,aswellasZhu’sinconsistentpresentationofhisthoughtindifferentperiods.BystudyingZhu’smainworks,thispapertakestheinfluencesofNietzscheandCoreonZhuGuangqianintoZhu’sinnerlogicofthewholedevelopmentofaestheticthought.First,Croce’sintuitionismandNietzsche’stragicphilosophyconjugatedintothedualitybetweenepistemologyandexistence.Second,uponthebaseofthisduality,ZhuGuanqian’saestheticsreceivedandadjustedNietzsche’sandCroce’saesthetics.
论文关键词:《安塞腰鼓》说课稿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通过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的主要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品味美句、主旨探究、课外拓展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三、说学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一)、情景导入:欣赏、了解中激发阅读的激情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绝活——安塞腰鼓表演短片,用一个词说说短片带给你的感受?。
(屏显介绍安塞腰的鼓配文图片)请同学们细看图片齐读文字,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安塞腰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又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它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它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语文教学论文,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整体感知:听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生命之劲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象安塞腰鼓表演带给我们的画面和鼓声。
2、听完老师的朗读,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屏显)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可以填词、短语或句子,最好用文中的语言。
4、请同学们仔细跳读课文,看看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学生回答,屏显“安塞腰鼓之劲”资料: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2、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评点并加强朗读指导)
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四)、主旨探究: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
1、好一个刘成章!若不是你“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着地方”哪能写出如此激扬文字!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语文教学论文,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屏显)。
(学生回答,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2、齐读课文25至27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安塞腰鼓就是这样,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放之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旷达之美;想到人世间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壮观场面之美,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从《安塞腰鼓》中老师读出:人,活的要有一股劲!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韧不拔的意志!愿同学们每天都如那激情燃烧的鼓点,学习上,永远有那么一股猛劲!
[关键词]韩国;红楼梦;人物形象;语言艺术
Abstract:Theartisticachievementsofstudieson[WTBX]ADreamofRedMansion[WTBZ]inSouthKoreaaremainlyabouttheambiguity,structure,narration,symbolism,characterimage,languageetc.,andhaveachievedprominentprogress.Moredetailedstudiesarecarriedonintheaspectsofcharacterimagesandlanguagearts.
Keywords:SouthKorea;[WTBX]ADreamofRedMansion[WTBZ];characterimages;languagearts
一、《红楼梦》的多义性
韩惠京《〈红楼梦〉中对多意研究状况考察》中提到,因为曹雪芹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象征手法,所以猜想作家的真实意图很难。当时文字狱盛行,创作文学作品正面对社会进行批判可能很难,因而作者才用含蓄的方式来表现。作家自己已经体验过很大的煎熬,可以推测他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小心翼翼,不是直接地触动现实,而是运用有多样解释的象征手法,还经过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工作。小说的名称也有很多个,可知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十分艰难。《红楼梦》中到处安排暗示和多样的意味,比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扩张了情的意味还原到个人的情;用“真”和“假”的假托法让读者自然猜测背后可能有真实状况的存在,是种关联着作品意味体系的创作手法。这些原因造成小说刚出来就带着脂砚斋的批语,之后又出现了很多评点本。在《红楼梦》的考证、索隐等多种研究样相(情况)上,坚持了文学的独立性与文本的周边化倾向。这样的多义性的倾向使得文本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以后研究家们要努力找到文学的本来的整体性。
韩惠京分析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的状况,从理论方面分析表明了《红楼梦》的多义性,阐明了小说具有多义性的原因。《红楼梦》中安排众多的暗示和多义,使得文本阐释具有多义性的可能。韩惠京的研究使我们可以得出《红楼梦》主题的多样化,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二、《红楼梦》的结构
韩国《红楼梦》结构方面的研究,有秦英燮的硕士论文《〈红楼梦〉的主线结构研究》、韩惠京论文《关于〈红楼梦〉的叙事结构考察——抄点化中心》和高旻喜《〈红楼梦〉构成状况研究》等。
高旻喜《〈红楼梦〉构成状况研究》提出,无论是在思想深度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红楼梦》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最高峰。他强调分析小说结构是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写出小说的构成原理与因果关系,是为了突出作品的主题和论旨,选择和排列众多的资料(以实际生活资料为主)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小说的基本结构。小说的结构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和成败。
高旻喜看到了《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的杰出成就,他强调了小说结构的重要性,小说构成对突出作品主题和论旨的意义,小说结构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成败等,都是极为重要的观点。
三、《红楼梦》的叙事方式
关于这部分的研究有赵美媛的博士论文《〈红楼梦〉中出现的情的叙事化状况研究》、《〈红楼梦〉前五回中的叙事含义分析》和李治翰的论文《〈红楼梦〉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变革考察》。
李治翰在《〈红楼梦〉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变革考察》中,认为《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和创新。白话人情小说《红楼梦》试图摆脱说话体的叙事模式,经过新的形态叙事模式的变化,形成了个人化、个性化的感愤自叙的作品。观赏的对象不是听众,而是读者,或者是潜在读者。《红楼梦》不是依靠已有素材创作的小说,而是具有自叙传记特色的文人独创的作品。
赵美媛通过研究《红楼梦》的叙事,看到了其中的美的特质和叙事的革新,并分析了小说构成的三大空间。通过这些方面的阐述,可以看到赵美媛独特的见解,以及取得的重要成就。李治翰通过《〈红楼梦〉对传统叙事模式的改革考察》一文,看到了《红楼梦》在叙事模式方面的质的飞跃,是为读者或潜在读者而创作的文人独创作品,而不同于传统说话体小说,更不是世代累积型作品。这些都是具有相当价值的阐述,成就突出。
四、《红楼梦》的象征性
韩惠京写的《〈红楼梦〉的梦与象征性》,认为《红楼梦》是以梦幻构图为中心轴展开内容的作品,是把一块石头在人世之间经历的事情写成一部小说。作家用石头的经历来表现一场梦幻的过程,才在小说总体的构成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梦,且相互间紧密联系,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高旻喜通过分析《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并有文字狱的频繁发生,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象征手法。高氏看到了前五回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前五回中第一回又起到重要的象征作用,并且分析了《红楼梦》象征的具体表现手法。韩惠京则分析了梦幻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
五、《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崔溶澈的《〈红楼梦〉人物的命名艺术与意味分析》,提出曹雪芹是个语言的魔术师,他运用象征、比喻、对比等魔术艺术的手法,让人叹服。真正进入曹雪芹的艺术世界有几种方法,尤其是登场人物的名字和名字蕴涵的意味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在《红楼梦》里登场的人物大概700多名[2],其中有姓名的人约300多名。曹雪芹一是用传统的命名方式给他们命名,再就是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命名,从而使作品人物相当生动。主要人物的名字在作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隐含着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安排他们的名字跟主体和内容结合起来了。
六、《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崔炳奎在《〈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美探究》中认为,因为语言是文学的表现道具,所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和第一要素。文学使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通过想象跟事物的形态反映现实的事件、自然景观和思维的过程,才创造了艺术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影响。为了能产生这样的影响必须使小说语言具有形象性、准确性和生动性,才能使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加强。他认为文学表现的道具——语言,要使用日常生活中活的语言,因为只有用提炼过的口语才会有生活感、生动感和较强的表现力。中国文学的语言艺术比他种语言美的要素要丰富得多。在《红楼梦》中文学语言艺术格外突出,表现的生动性、准确性、趣味性方面,《红楼梦》中都具备了。
关于《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研究方面,李治翰有博士论文《〈红楼梦〉之文学言语研究》。他以在120回本《红楼梦》中的文学语言为研究对象,力图以体系化的方式,综合分析人物语言与叙述者语言的形式及功能。李治翰把他的论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红楼梦》人物语言之一——人物对话研究。立足于“对话开始时的对话参与人数”和“对话结束时的对话参与人数”两个基本点,以及“对话断续”的重要因素,来区分《红楼梦》文本里的七种对话类型,分析、说明《红楼梦》文本里对话的发音形式及其功能。
第二章,《红楼梦》人物语言之二——独白与内心独白研究。独白时的情境首先将自言自听的独白分成“有人听”、“没人听”两种类型,并以逼真行为标准分为独白的“生活化”和“舞台化”两种表现方式。而没有说出来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内心独白,按照叙述者的公开与否,分成“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两种类型;二是使用方法按照是否连续使用分成“单独使用”、“连接使用”两种类型。论文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说明《红楼梦》文本里独白与内心独白的使用情况,表现独白与内心独白在两个部分的不同特点。
第三章,《红楼梦》的叙述者与叙述者语言研究。叙述者语言在小说中是相对于人物语言来说的,由叙述者发出的语言。他注目《红楼梦》在叙述者与叙述方式上的转化,即“叙述者与作家分离”以及“叙述者多角度复合叙述”来分析具有复合功能的《红楼梦》的叙述者语言,以此证明它确实突破了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他还分析了《红楼梦》叙述者语言中的套语问题。
李治翰另有关于《红楼梦》语言研究的论文《〈红楼梦〉与北京试论》、《〈红楼梦〉中对话类型与发话形式》、《〈红楼梦〉中心理言语考察》等。在《〈红楼梦〉与北京试论》中,提到作家在第一回中:“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3]5是阐明了在小说创作上,不想蹈袭现有的因习。李治翰提出,虽然作家没有使用北京的地名,从第53回中贾府家人的举动来看,读者也能知道[3]724。《红楼梦》中,贾府在北京生活,小说是用北京方言写的,其中俗语使用多,起到很大的艺术作用。
韩国关于《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在结构、叙事、象征性、人物塑造和语言等方面广有研究,在各自的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作为世界红学的一部分,韩国将来的红学研究将会更加多样和更为光明。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307.
场所精神对大学校园景观的意义
大学校园景观是城市景观的精华体验,不仅为人们居住提供所需的物质产品,还提供具有可观赏的精神产品。由此,大学校园景观具有独特的美学特性、艺术规律,属于技术、艺术、实用及审美等的有机统一。
校园景观通过综合运用艺术语言表现其的审美特性,将学校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结合,具有抽象性与象征性的特点,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关系,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合。
大学校园景观为师生营造的使一个富有意义的场所,师生在这里通过自身的理解预知对话交流,大学校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精神氛围,促进学生更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提高个人修养。大学校园景观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以其丰富的富有时代特征与人文特性的场所精神,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应用
1.地域精神的发扬与延伸
在不同的地域中,文化也不同,从而所体现的地域场所精神也各不相同。校园景观作为场所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这个区域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根植于区域环境中的景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对场所精神的尊重,首先表现为对地域精神的尊重与发扬,对特有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具有地域精神的元素充分尊重。
地域精神也是对大学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大文化背景。在这个空间之中,师生交往能够通过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迅速的适应与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注重发扬和延伸地域精神,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合理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
2.校园文脉的保护与应用
3.校园景观与建筑物的协调统一
高等院校的建立与发展,与国家、民族、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校园建筑作为学校发展史的载体,生动的体现了这一点。由此,爱护与保护校园建筑,对其进行优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敬推崇,同时也是对校园文化的保护与延续。
当前大学校园在保护校园中心的同时,还要实现建筑形象的统一,突出整体特色,确保校园风貌的统一和谐。通过空间视觉的创设,使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的丰富内涵得以体现,对外形成明确清晰的建筑意象。
4.重视校园场所的可参观性与归属感
校园景观设计,不仅提供观赏,关键还是塑造一个具有功能特性的空间氛围,让师生生活在其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交往场所,促进师生交流、相互启发,并且锻炼沟通能力,这种场所的构建不应该只在课堂中,而且还应贯穿学校生活中,包括课外活动空间。良好的校园景观,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交往场所,并且逐步成为师生所信赖的环境空间。
5.创造绿色生态环境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对场所精神的应用,还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在保护校园原有自然环境的同时,加大力度创造绿色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是大自然赋予给校园最天然的场所精神,因此景观设计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环境形态,保护不场地原有的植被,确保生态平衡。
结论
当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好校园场所精神的传承与推陈出新,成为各个大学保持各自特色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对大学校园历史意义景观的尊重与保护中,也应当结合时代特征,设计新的景观表达形式,以满足和适合人们的需求。本篇论文主要针对大学校园景观中场所精神的应用进行细致的分析,从对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保护校园文脉,建设协调统一的景观与建筑,最终保证建设一个具有可参观性与归属感的校园,提升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品质。
一、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雕塑发展
中国古代掌握雕塑材料的情况如下:
*130~5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打制粗糙的石工具。
*2万年前:母系氏族初期。打制兼能磨制石、骨工具,并在贝壳上钻孔穿连,用为装饰,形成雕刻艺术雏形。
*6000年前:母系和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氏族时期。磨制各种各样的石器工具,雕磨玉、牙等装饰品,烧制泥塑的各种陶器以及简单的人物、动物造型,成为中国最早的雕塑的起源。
*4000年前:父系氏族时期。除各种石、玉、牙、陶等器具和装饰制品外,人像和人体雕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殷商时期:已熟练地冶炼铜锡等金属,雕铸为各种青铜器用具、象形青铜器,雕琢玉石象牙等装饰品和人物动物雕刻制作。官府手工业,有土、金、木、石、兽(皮革)、草(苇席)等六工。
*周代:更有珠(翠)、象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玉、石、木、金、革、羽等八材之分。
*战国:雕塑艺术走向精致。在青铜器方面,镶嵌错金银技术有突出的发展。
*秦汉:雕塑走向成熟,在制作大型雕塑方面已有丰富的经验。
*唐代:在雕塑表现形式上,所有的石雕、铜铸、木雕、泥塑、陶瓷塑以及夹纻、锤碟等,唐代已普遍盛行。在雕塑材料上,紫檀、黄杨、玉石、犀角、象牙以至竹根等,已是应有尽有。在雕刻技法上,雕、琢、镂、刻、剔、嵌等,亦无不刀凿兼施,五光十色。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有雕瓷出现。元代在工部以下,有出蜡局、铸泻局、银局、镔铁局、玛瑙玉局、石局、木局、竹局等。这个时期,除雕漆以外其他工艺美术,如石雕、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工艺无不得到发展。
二、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审美
在所有传统雕塑材料中,对材质美感的认识方面,其他材料是很难与玉石相匹敌的。在古代中国,玉器的被注意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器渐次萌芽之时。玉质的天然美既深得奴隶主的爱好,而玉工的传统技巧又得到新工具(青铜器)补助大有提高,故大量玉器被制作。
因硬玉和软玉都有温润之光和不可描写之色,深为人所好。“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糜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礼记·聘义》第四十八篇)。这里不仅把玉看作坚贞温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的象征,而且把玉作为人生行为至好标准的代称辞(如玉人、玉色、玉立等)。似乎玉石的材质审美已高于用玉石做媒介的雕塑本身。
象牙与黄金也是贵重雕塑材料,象牙不仅稀少,而且材质纯洁光润,所以很珍贵。黄金为贵金属,产量不多。材料本身的珍贵使得雕塑的审美效果大大提高。
在传统雕塑中,人们最爱用而且用得也最广泛的材料是青铜。以中国青铜器为例,根据历代著录及发掘所得,大约成品已超过万余件。虽然铜的合金有好几种,但由于长期受腐蚀,最终的质感差别不大,铜制雕塑数量虽多,其材质美感已成定式。木材与石材一样,材料资源丰富,石材坚固永久,木材的人工雕凿肌理丰富,两者加工工艺成熟,很受广大制作者青睐。
纵观中国古代雕塑,一方面与绘画相比,雕塑只是工匠们的“皂隶之事”,使得雕塑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思维形态,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实物资料,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的专著。另则雕塑一直没有摆脱宗教与墓葬两大服务,由于题材和仪规的限制,极大地妨碍了雕塑工作者的艺术想象。对雕塑材料的探讨也仅局限于工艺品之类。[next]再者对雕塑材料的探索还跟材料的加工工艺紧密相连,在工业文明之前,手工工艺从某种意义上也有其局限性,其耗费的精力远大于机械加工手段,机械加工所带来新的材质美感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雕塑审美的发展。
三、材料探索与西方现代雕塑
赫伯特·里特写的《现代雕塑简史》是从罗丹开始的,罗丹本人对雕塑材料有很好的描述,他说大理石近似人的皮肤:“抚摩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在现代雕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雕塑材料的探索,产生了立体派、构成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流派,而对材料自然属性的探索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布朗库希的雕塑形式是“在两个颇为使人折服的观念下发展进行的——普遍的和谐及材料的真实性。”1布朗库希本人也曾表示:“当你雕琢一块石头时,你将发现你手中的这块石头的精神及其他属性,你将跟着对这块材料的思考而展开你的艺术构思。”2布朗库希所使用的雕塑材料,从现有的作品看仍是铜、大理石、木材等,但他对材料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抛光、着色以及从对材料的观念出发下的形式等,在现代雕塑史的发展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布朗库希,现代雕塑的特征进一步被奠定——对自然材料的重视。让我们回顾一下西方现代雕塑史:
虽然毕加索在1909—1910年完成第一件立体派雕塑《女人头像》,但在随后两年间,立体派的“纯形式”理想渐渐被一大堆各种物体的“掺杂”所代替——浆糊纸、油毡、木片和细绳,其中脱颖而出的第一件用集合手法做成的雕塑《苦艾酒杯》,是用蜡模翻制的青铜作品,上面放置一把真正的汤匙来平衡整个雕塑。
构成主义的倡导者——塔特林,从毕加索那儿得到了启迪,开始“一种新型的雕塑,用原材料和现成物品构成艺术品,并将它安置在真实的环境空间中,严格摒除任何再现的意图。材料有着各自的造型品格,用木头、铁、玻璃等表面质感来组织一幅艺术品,‘真实空间中真实材料构成’。”3《第三国际纪念碑》这件作品不仅仅用合适的材料来象征这个新时代可能获得的成就;更进一步说,一种新的艺术也依赖着新的材料也被创造出来,并被赋予社会意义。
而后,康定斯基、嘉博、佩夫斯奈、罗德钦柯和李西斯基相信艺术的功能更为直接——对空间、量感和色彩基本因素的深入研究,如他们所讲,去发现“美学、物理和功能上的容量”,雕塑和构成的浮雕似乎是揭示这种物理和功能的容量的最好媒介,也提供了生产上最终的益处。
在包豪斯学校,构成主义的教学分为基础课和设计课,前者指材料和工具的训练,后者指观察、表现和构思的训练。而后的基础课指导老师莫霍利·纳吉创作出活动的雕塑,而且采用了一种新材料“树脂玻璃”,到1943年他完成了第一件树脂玻璃与铬管的雕塑。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从未同具像传统作出过决定性分裂,而波丘尼的未来主义则相反,他不仅仅是工业技术文明的第一批艺术家:他们的原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来自技术——动力和运动、机械的节奏和制造的材料。他还宣称人类的整个艺术体系的基础都将被改变,同新体系相符合的应是新的形象、新材料、新的社会功能。
对于雕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在绘画、浮雕、圆雕和现成品之间消除任何形式上的区别。现成品艺术由此产生。这样的艺术品已经远远不是通常的雕塑、绘画所指的涵义了,而是一件不能具体规定的物体。超级秘书网
轻视思想上的母题,导致雕塑家迈向金属材料的选择,金属易拉长,拉长成丝;易锻打,可以锤击成形;还可以熔和铸。现代雕塑家充分利用金属的这些特点,开始制作金属焊接雕塑。
由以上的西方现代雕塑各流派的发展得出:材料的探索对雕塑的发展意义重大。
虽然,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青铜作为最终材料不断出现,但他的雕塑设计随材料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在雕塑中发现的材料真实性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特质。每种物质材料都有它自己的特质,只有当雕塑作品直接地与材料发生关系时,物质材料才能作为观念的一部分发挥作用。例如岩石是坚硬和凝固的,它不可能超出它的物质结构之外去勉强达到一种柔软的程度。
关键词:美术教师角色内涵教学态度科研能力教育生活
角色是社会学研究中引入的戏剧术语,用以表示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社会学将这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人所应有的行为模式称为社会角色。综观当前正在发生的重要而深刻变革的教师角色内涵,其中贯穿着学校、社会、学生和自我等综合因素。正如H凯利等所言,角色是他人对互相作用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的行为的期望系统,也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期望系统。对教师角色的正确认识与诠释将引发教师对于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更进一步思考,也将有助于教师享受到教育工作的幸福感。美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教师一样,其角色的内涵、特点、功能是需要研究和解答的课题。结合当今的教育实际,笔者认为美术教师的角色应该包含以下三个层次方面的含义。
一、美术教师应该具有追求完美的教学态度
参考文献:
[1]王幼芳.未成曲调先有情――谈教师爱生.山东教育,1983,(1).
[2]朱洁贞.教师伦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17.
关键词:美学;人学;美的规律;人生事实
多年前,人们曾提出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曾作为常识被人们普遍接受。可探本溯源,却发现这一说法似乎有些问题,“文学是人学”初看起来,确实道出了文学反映以人为主体的人的生活这一事实,但文学还不能作为“学”。文学从本质意义上说,是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文字去塑造文学的形象,把人内在的审美意识通过具体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它给人呈现的是直接的艺术世界,而不是所谓的“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因此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的文学,不能直接就说它是人学,而可以说文学是以艺术的方式反映了以人为主体的人学思想。今天,我们又重提美学是人学,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内涵。
事实上,从广义上说,人学包括一切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比如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等等,但在这些学科中,只有美学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人学。因为只有美学才对人作全方位、整体化、活性的研究和把握。过去人们经常提“文学是人学”,而很少有人提“美学是人学”,并且美学的研究越来越脱离人的实际生活和人生真实,走向玄学化、思辨化。大多数美学学习者通过学习,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对人生的整体把握,只在一些肤浅、虚假的概念上玩游戏,谈不上美学指标上的人生设计和人生追求。为了美学的建设,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应当用“美学是人学”来统一我们的认识。一方面,美学只有在同人及其生活的密切联系中才能走出玄学的误区,建构起自己科学的学科体系,真正揭示美学理论的千古之谜;另一方面,人类也只有树立起科学的美学观,健康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才能保证自己前进的步伐更为坚实、更为矫健。
在我国,人们对于“美”的字源考证,提出了“羊大为美”、“羊人为美”(意思是“舞人为美”)等不同见解。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从美同人类生活的联系来揭示美的意义的。
“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说文解字》中的这一解释,把美同人们喜爱的食物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当然不能说是对美的特质的正确揭示;但它说明了在古人的眼光里,美有明确的功利价值,不能脱离人生而言美。至于近人依据甲骨文推断出的“羊人为美”,把“羊”(羊角、羊皮、羊头以至整只羊)视为进行巫术图腾活动时先民头上的饰物,所以说“牧羊民族、牧羊人所扮演的图腾羊,跳的图腾舞,就是最美的事物了。可见美最初的含义是‘羊人为美’,它不但是个会意字,而且还是个象形字”①。这种解释强调了巫术礼仪、图腾崇拜在人类文化和审美发展史上的意义,值得我们重视。然而,先民们在巫术、图腾活动中,所以选择了羊而不是其他来作为美的标志,其根据仍在于这是一个“牧羊民族”,羊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撇开“羊大为美”、“羊人为美”的具体分歧不谈,两种见解其实都肯定了美同社会人生的联系,标示了“美”这个概念的运用,意味着人对自身地位和价值的一种意识与追求。
同样,尽管康德以降的西方美学,把美的超功利性视为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然而如果回溯到古希腊,那么先哲们依然是从人及其生活来阐释各种美学问题的。从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②,到苏格拉底所主张的“凡人所用的东西,对它们所适用的事物来说,都是既美又好的”③,从德谟克利特关于“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④的论述,到柏拉图指出的最美的境界是“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谐和一致,融成一个整体”⑤……所有这些论述,都是从人及其生活出发来对美进行阐释的。古希腊的这些先哲们所探讨的美学问题,都是极其通俗的,不像后世美学那样缥缈,不食人间烟火。
对于19世纪美学的贡献,马克思自然更为突出。青年马克思先后受到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影响,但是他在同工人大众的斗争实践的结合中,超越了这两位古典哲学大师。尽管他的思想理论建树集中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诸领域,而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的美学思想的巨大成就,即使20世纪的西方学者,也难以否定。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样,把美学从抽象的哲学思辨的高空,拉回到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来;他比车尔尼雪夫斯基高明之处,在于他凭借的是崭新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正是由于占据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个新的世界观的制高点,所以马克思对美及其规律的界定,虽然文字不多,但却切中肯綮,异常深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为了论证动物的生产同人的生产的区别,进而揭示人的本质,他写道: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⑥在美学界大家都熟悉的这一论述中,马克思绝不是随意写下“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些词语的。他把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的最终区别,归结为是不是遵循“美的规律”,其含义的深邃,值得我们深入领悟。
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但人又根本区别于其他动物。人同动物的共同之处,在于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不论人类进化到何等高的程度,这种自然属性(可以说就是动物性、兽性),也不会完全消失。然而,要是人只有这种自然属性,那么他就还停留在动物的水平上,说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人。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实现对动物的超越;而这种超越是人类的生产实践作用于人自身的结果。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经验的积累使人们不断地发现、掌握各种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即马克思所说的“种的尺度”,因而使自身的行动,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即能够“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又对人类发展的前景与需要,即马克思所说的“内在的尺度”,有更为具体、更为科学的认识,使自己的行为更富自觉性(即“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就物种关系而言,马克思说“人的类特点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自然人不断向社会人、向真正意义上的人进化的历史,是人的生理感官不断获得属人的变化、从而使人得以获得包括美感在内的真正的“人的享受的感觉”⑧的历史;同时也就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历史,是人生得以美化的历史。所以,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清楚地说明了人性、人的本质和美、美的规律之间的内在必然的关系;说明了在人文学科中,恰恰是美学,才把人作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的主体来加以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美学是人学”,因而人生需要美学,美学也需要人生。
①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4.
②④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
③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7.
论文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
一、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时代背景
萨特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些经历对他以后的哲学道路影响深远。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信仰开始动摇,各种矛盾不可调和,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幻想破灭,整日生活在迷茫、惊恐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社会情况下,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开始向人们传递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思想,这种思想重视对人的生存与关怀,由于这种思想适应了时代特征的发展,影响也日益扩大。存在主义美学的思想就是这种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存在主义美学是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在美学上的反映。
二、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存在主义美学是在存在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分支,存在主义美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一)存在先于本质。他认为人首先是存在,这种存在是绝对的。人首先他必须存在,然后才能创造自己,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造就自身。人的本质并不是天生的,它不同于物的本质,物的本质是事先被人规定好了的,而人的本质是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二)人是绝对自由的。人的本质是由他自己造成的,所以人是绝对自由的。人从出生开始,所有的科学、理性、道德都对人们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所以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来创造自身。人的本质就是由他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每个人都要认识到选择的重要性,然后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从而达到自身的自由;(三)他人是地狱。他人不同于物体,他人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虽然人是绝对自由的,但他人和社会总是限制人的这种绝对自由,而且还会对自身构成威胁。因此,人与人之间是彼此冲突的。他人是地狱,存在是虚无的。人面对的是一个虚无的世界,一个荒谬的世界。
三、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内容:想象与自由
萨特的美学思想是在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美学思想核心就是想象与自由。这也是他的文学事业的核心。
(一)想象
1、虚无与想象。萨特认为,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纯粹的、无条件的存在。与之相反,自为的存在则是一种“非存在”,自为的存在,指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意识才是最真实的存在。自为的存在与自在的存在根本不同之处就是在于作为自为存在的人是有意识的。意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非存在”,是一种超出自身但却无法与自身统一的存在。而非存在实际上就是“虚无”,因此,人的存在作为意识的存在就是“虚无”。而在知觉、概念、想象中,想象最能揭示意识的本质,因此“现实的东西绝不是美的,美是一种只适合于想象的东西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在其基本结构上又是指对世界的否定”。我们所称之为美的东西,正是那些非现实对象的具象化。在实际存在的世界中并没有美的存在,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美是由人的想象所创造的美。
2、艺术与想象。萨特的想象现象学对他的美学思想有着重大的贡献,在美学思想中,他以想象代替意识,认为想象的过程就是对现实世界虚无化的过程,而由想象所建立起来的自在与自为相统一的世界就是美。艺术想象是人的审美存在的最重要的方式,人要摆脱虚无的现实世界,达到绝对的自由,唯有通过艺术。想象是一种意向性的活动,艺术能唤起人们的想象。现象学方法认为,艺术想象是一种完全感性的行为,通过感性去阐明和理解现实存在的意义。艺术想象是通过创作于欣赏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的,所有的艺术与文学作品都只有被欣赏和阅读的时候才是存在的,艺术家在艺术想象的过程中否定现实世界,同时重新把握现实世界深层存在的意义,在这种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
(二)自由
2、艺术与自由。萨特的美学思想认为,美的本质是以自由为基础的。美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否定,从根本上摆脱世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能依靠意识的自由想象活动。只有把世界虚无化,摆脱并超越现实,才可以获得自由,“而且,这种摆脱本身也就是自由”。美作为非现实的事物,就是因为它摆脱了现实,获得了自由。对于自在的世界,我们之所以会产生美感,是因为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由。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认为人的存在就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的核心是自我选择。在艺术的创作中,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来揭示世界,同时,也揭示了创作者的自由。自由不仅仅是作者创作的根源,也是作者创作的目的。作者通过作品向读者召唤,让读者以自身的自由来协同作业完成作品美的存在,同样,作者的自由也同样依赖于读者的承认,读者欣赏的自由实际上就是对作者创作自由的肯定,所以,只有通过艺术,自由才能显示出自在存在的深度,也只有通过自由与想象,才能艺术的把握世界,因此作为艺术作品最深层的基础就是人的自由。
四、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在美学中的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基础是他的存在主义,萨特的美学思想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样,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不仅如此,萨特还是一位具有哲学头脑的文学家,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家不动感情”的形式主义美学。因此在他的文学作品和美学中,体现了一种反对资本主义,宣扬人道主义的精神。他把美学的问题与人,人的自由紧密的联系起来,尽管夸大了艺术与现实的对立,但是这种思想对于二战后的人们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注重人的存在与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为人生提供独特的审美方法和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