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我所理解的文学教育里下河文学

如何进行文学教育是很复杂的实践性课题,它与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并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比如社会的氛围,民族的传统,时代的风尚,都会影响到文学教育的开展。对一个崇尚文学的民族来说,文学教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而一个功利至上的社会,显然不利于文学教育,至于应试教育几乎可以说与文学教育为敌。这个话题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我们今天还是在学校教育的范围来说说“理想的文学教育”,这毕竟是我们自己可以尝试和努力的。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文学教育呢?

理想的文学教育应该是从生活中学习文学

这点被我放在第一位,文学教育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文学,从生活中发现文学之美。文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根在生活当中。我时常喜欢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语文生活,这高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文学的存在、文学的因素和文学的成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发现纯粹的化学元素,很难见到真正的糖、盐和味精,这些化学元素与化学品都是从许多物质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与此相仿佛。我们培养学生的理想目标是什么?我认为不能仅仅去吃别人加工好的盐、糖等化学品,也要成为是盐的加工者、糖的加工者,做许多化学元素的提炼者。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做文学的享用者,而要争做创造者。如果我们培养的只是读者,他们只被告知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只会文学阅读、文学欣赏,这是不够的。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让文学滋养人生,从文学中获得教益,明白道理

人类文明史的延续,文学是参与其中的主要方式与重要力量。我们那么多的核心价值观,都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以文学的方式诠释与传播。与其把它提炼出来,一句句讲解和灌输,倒不如在文学教育中,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去体味,去涵育。运用文学的经典作品,让学生们在审美的愉悦当中感受那些价值观的必然性、合理性、历史性、经典性与不可抗拒性。

呵护童心,守护天真,培养和壮大孩子们的文学个性

不是识字就能教语文,它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具备职业精神与职业伦理。在语文教育的职业伦理中,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将学生作为一个“语文人”来对待。学生不是白纸一张,他有自己的语言天赋,自己的语言生活,自己的语文个性。在语文教育中,老师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学生,尽量按照学生的语文个性去帮助他学习,帮助他发展。我时常思考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作家们对语文老师普遍不满意?看那么多作家回顾自己的文学道路,按理说,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自己的语文老师,因为他们是与他后来的从业道路关系最近的人,但是很遗憾,这样的情况有,但实在太少,相反,抱怨语文老师,抱怨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学校语文学习,埋怨写作文的却非常普遍。这是什么原因?我以为大概在于我们的老师没有以文学的方式去讲文学,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文学的本性。许多老师忽视、湮没甚至伤害了孩子的天性、童心、文学个性。

总之,语文教育,与其说是灌输、给予,倒不如说帮助、呵护、培育和关心,是为了让一个人不受拘束和伤害,自在、健康、完整地成长。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母语的伟大。俄国学者乌申斯基说:“人类一代一代地把深刻的内心活动的结果,各种历史事件、信仰、观念,已成陈迹的悲哀与欢乐,都收入祖国语言的宝库中,——简言之,精心地把自己精神生活的全部痕迹都保存在民族语言中。语言是一条最生动、最丰富和最高尚、最牢固的纽带,它把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人民连接成一个伟大的、历史的活生生的整体。”这基本上把母语意义讲出来了。但现在母语的生存受到了挑战,人们一方面还在使用母语,但另一方面又在糟蹋母语。孩子们从小受到这种情形的影响,让人担忧。学校的语文教育要承担起维护母语的职责,途径之一就是让孩子接触母语经典,让他们知道母语的伟大与尊严。

要在文学教育中让孩子紧密地与语言在一起,与母语在一起。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定要符合汉语本性。任何一个语文工作者首先要懂母语,对在座的老师来说也就是要懂汉语。我们语文教师要在这方面下大功夫,最好使自己成为一个语言学家或半个语言学家。不懂汉语而去教汉语是令人奇怪的,我常说不是任何人都适合教语文,这与他是否敬业勤奋无关,其中原因之一是他首先不懂汉语,二是在语言上没有感觉,语言在他那里仅仅是个工具。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在讲文学作品时大都在表演,或者运用许多非语言的方式,热衷于美化教学,这不好。这实际上是在掩盖他语文上的贫乏,是转移别人的注意力。语言不仅是工具,它还具有本体性。汉语本质上是一种诗性的语言,必须以诗的方式去对待,涵泳、意会、体悟。不能指望一堂课就解决教学问题,语文的习得与自我发现、自我提升是一个漫长的缓慢的渐变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己慢慢地去悟。我们现在已经将传统的语文教学抛弃得差不多了,其实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传统教学出了那么多大师、硕儒,自有它的道理。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学教育,或者说我对如今文学教育的一些感想与建议。

谈论“里下河文学流派”,必须弄清楚“里下河”区域的界定。“里下河”不是一条河,她是由四条水系构成的一个地域。“里下河文学”是里下河地域范围内的文学。“里下河文学网”为泰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THE END
1.原创文集文艺与生活在这个充满可能的文艺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是创造者,也是欣赏者。或许,你只是在某个午后,随手写下的一段心情笔记;或许,是在朋友聚会上即兴哼唱的一首小曲;甚至,是拍摄下街头巷尾不经意间发现的美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都是文艺赋予生活的独特色彩。 https://www.jianshu.com/p/5fc5991125d9
2.文学与生活的交响杨绛经典语录探究文学与生活的交响:杨绛经典语录探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杨绛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更是文坛上的智者和文化批评家。她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变迁和人心变化,同时也展现了她对生活、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在她的文章中,我们常能找到许多让人深思的经典语录,它们如同一座座知识与情感的小屋,每一个都充满着哲理和启发https://www.topnv.cn/li-zhi-cheng-gong/410272.html
3.文学理论课程笔记雅俗关系——不同人的趣味 阶层 追求更加的纯粹之美 三、文学理论研究对象 四要素作品世界(跨学科问题),作家(作家与作品),读者(接受美学) 笔记补充: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1.理论是什么? 理论作为一种思考活动,它对事物进行分析,形成判断,这种判断常常是抽象的。作判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https://www.douban.com/note/802967117/?ivk_sa=1024320u
4.文学是对人和生活的态度性反应——论路遥与托尔斯泰的文学关系考察路遥与托尔斯泰的文学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那些重要的规律性问题:一个作家如何通过植根于伟大的文学的土壤,如何通过对伟大作家的经验的吸纳,来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写作能力,来调整自己对生活、人物、读者和作者自己的态度,从而最终使自己的创作臻于伟大的境界,使自己成为真正优秀的作家。 http://www.sass.cn/109002/60007.aspx
5.解读卡夫卡的个人生活和文学作品也就是说,在《判决》中,卡夫卡违背了读者的期待,即文本与现实之间有稳定的关系,还有文本会通篇遵循同一个文学样式。相反,他开始用的是现实主义形式,然后转向表现主义形式,其中更进一步暗示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实在,且这个实在的上述两种形式各自都不相配。由此所导致的困惑,与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的迷茫是一致的。世界能像http://www.northnews.cn/p/1431691
6.彩虹拾光~分享:绘本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别说是小孩,就连我看着绘本都爱不释手。现在生活在钢筋水泥间的小孩儿有谁真正去过森林、田野、农场、草原,形形色色的动物、光怪陆离的场景、充满童趣的历险,这些都是为小孩增加快乐、增加体验的一种方式,对想象力的提升也有好处。 7.增进亲子关系 亲子阅读时,父母可以进行有效的陪伴,在看绘本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https://www.meipian.cn/4znodz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