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原文与译文(通用10篇)原文翻译对照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积累应用

一、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第归,杀而鬻之2.寻复有告私杀牛者

3.徙知端州,迁殿中丞4.拯命制者才足供数

5.旧制,凡讼诉不得经造庭下6.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7.恶吏苛刻,务敦厚8.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二、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1.知知天长县亦知其名

2.其其人遂无以对亦知其名

三.根据上下文,将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1.主来()诉2.()徙知端州

四、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属于哪一种情况?将对应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a.省略句b.倒装句c.判断句

1.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2.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

3.何为割牛舍而又告之()4.葬以大夫礼()

五、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古今义。

1.迁殿中丞古义:今义:

2.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古义:今义:

3.亲党皆绝之古义:今义:

4.由是搏击豪强古义:今义:

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七、本文节选自《》,作者脱脱是代家。

理解分析

一.课文共五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为人的一个特点,请分别概括第一、三段的事例,并指出各突出了包拯的什么特点?

第一段:,突出了包拯

第三段:,突出了包拯

二.本文刻画人物运用了正面描写何侧面描写相结合,概括叙述和具体记叙相结合的手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列空格:

1.课文第、、、五段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第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

2.从记叙的具体概括程度上看,第一、三段比较,第二、四、五段则较为。

一.把下面的话翻译成白话文,并谈谈你的理解。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翻译:

理解:。

感悟探究

一.本文第四段在写法上,与其他几段有什么不同?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二.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最佩服他哪一点?

三.除了包拯,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请任选其一,说说他的事迹,并谈谈你的感受。

拓展迁移

读下面短文,回答有关问题:

裴光德大公无私

裴光德在中书(指中书省),故人求京府判司。公曰:“此官与公不相当。不敢以故人之私,隳朝廷纲纪。他日有瞎眼宰相怜公者,不妨却得。某必不可。”

选自赵璘《因话录》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故人求京府判司(2)此官与公不相当

(3)不敢以故人之私(4)他日有瞎眼宰相怜公者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官与公不相当

(2)他日有瞎眼宰相怜公者,不妨却得

4.文中的“故”是多义词,解释为“旧”,引申为“旧交情”。文中的“故人”,即指有旧交情的人,即俗话说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说:“故人西辞黄鹤楼”,孟浩然《过故人庄》中说“故人具鸡黍”等中的“故人”均指此意。“故”还有以下几个义项:a.原来,仍然;b.原因,缘故;c.故意,特意;d.因此,所以。请根据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为每个句子中的“故”选择恰当的义项。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既克,公问其故。()

(3)故所向克捷。()(4)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

6.文中的裴光德在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上与包公有什么相同之处?比之当今某些腐化堕落的官员门,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27.包拯

一.1.但,只管;卖2.不久3.掌握,主持4.仅仅5.到6.和7.憎恶,讨厌;追求。8.大都

二.1.掌管,动词;知道,动词2.那,代词;他的,代词

三.1.县衙2.拯

四.1.c2.a3.b4.b

五.1.调动官职,指升官;搬迁2.暗中行贿疏通关系;骨头互相连接的地方。3.亲族,亲戚;政党.4.代词“此”;多作判断动词用。

六.1.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清(一样不可能)2.(包拯)与人交往不随意符合,不用虚假的言词取悦于人。

一.第一段:智服盗贼;为官机智。第三段:驳倒契丹,不辱使命;巧言善辩,捍卫祖国。.

二.1.一、二、三;四2.具体;概括。

三.后世子孙做官,假如有人贪赃犯法,不得回到老家,死了不得葬在家族墓地里。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这番话表明包拯为官清廉,刚正,克己奉公的精神。他不仅自己执法严峻,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第四段是侧面描写。这样写从侧面衬托包拯的执法严厉,为官刚正,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二.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陈州放粮,铡包勉等。包拯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爱国家,爱百姓,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克己奉公的大清官。(意思对即可)末一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三.如海瑞,刘墉,纪晓岚……感受略。

1.(1)老朋友(2).给(3).因为(4).同情。2.(1)这个官给你不合适。(2)要是往后有瞎了眼的宰相同情你,可能会获得这个官职。3.我4.老朋友;(1)a(2)b(3)d(4)c.5.不徇私情,不轻易给故人谋一官半职,是为了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任人唯贤。6.相同:克己奉公,不徇私情。不同之处:他们为官刚正,廉洁奉公,从不以权谋私。现代某些腐化堕落的官员,都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为自己以及子孙谋个人私利的工具,心中根本没有国家民族。(意思对即可)。

一.本周教学内容:

第七单元说文言文单元

《董宣执法》《包拯》《岳飞》

学习知识点:

(一)常识部分:

1.作家作品:

①范晔与《后汉书》《强项令》的作者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一生博涉经史,精通音律,尤善为文。曾任过新蔡、宣城的太守,尚书吏部郎,左迁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后因牵涉一桩谋反案而被杀害。他在任宣城太守时,依照班彪、班固的《汉书》,在原来几种后汉史书的基础上,作成了《后汉书》,此书简明周详,既有重点又不遗漏,叙述议论,颇具文采。现存的《后汉书》是由范晔的“本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和西晋司马彪写的《续汉书》中的“志”三十篇合刊而成的。《后汉书》记载了自东汉光武帝刘秀至汉献帝刘协先后近二百年的历史。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四史。

②脱脱与《宋史》《包拯》的作者脱脱(1314——1355),元朝的大臣,史学家。姓氏:蔑里乞,字:大用,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发动政变,驱逐专权横暴的伯颜,次年(1341)任丞相,恢复科举,主修宋、辽、金史。1352年率军杀义军红巾军首领芝麻李。后因被弹劾,撤职流放云南,不久被毒死。《宋史》是他按照司马迁创设的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写的,其中的“传”主要是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

2.历史人物:

①董宣:东汉时洛阳的县令,因公正廉洁而留名。

②包拯:生卒年代: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天圣进士。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著有《包孝肃奏议》。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他的事迹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各种戏文剧目都以他的事迹为内容,形成了丰富的传说,像《铡美案》说的是他为平民秦香莲伸冤,斩杀喜新厌旧的驸马陈世美的故事,《陈州粜米》说的是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斩杀贪官、他的亲侄包勉的故事。

(二)基础知识:

1.应认读的字词:

晔yè圉yǔ匿nì骖cān楹yíng臧cáng敕chì栗lì斛hu敝bì

绶shòu拯zhěng鬻yù徙xǐ丞chéng砚yàn涿zhuó宦huàn惮dān

秩zhì讼sòng茔yíng沅yuán姬jī侍shì姝shū旰gàn壕háo铠kǎi

刍chú徇xùn掳lǔ戍shù颁bān犒kào猝cù撼hàn阙què蹙cù恂xún

箠chuí枹fú

2.多音字:

3.形近字:

晔撼恂犒拯

桦憾徇稿丞

绶栗枹敕

授粟袍刺

4.补充解词:

征:征召,汉代通过征辟选拔官员,就是根据地方官的举荐,征召有德才的人出任某个官职。

洛阳:今河南洛阳,为当时的首都。

不须:用不着。须,等,等待。

钱三十万:三十万枚钱。

豪强:指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

以宣尝为二千石:董宣在任洛阳令前曾任江夏太守,因得罪光武帝阴皇后家

族而被罢官。“石”读作“dàn”,二千石就是汉代郡守的俸禄。

字:古人在年满二十时取表字。一般来说古人的名和字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守:就是太守,在宋朝就是知府,古代文人好用古名,往往称知府为太守。

遗:赠送。率:大都。对:回答。推:推行,施行。

亲:指父母。课文中偏指母亲,因岳飞从小就没有了父亲。

素:平时,平素。却:推脱,推却。阙:同“缺”,缺少。克捷:获胜。

育其孤:抚育他们的遗孤。

(三)课文分析:

第一篇:《强项令》

2.结构与内容:全文有两个自然段,即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董宣严格执法,格杀家奴。正面描写。有五层:

<1>起因(开始至“吏不能得”):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隐匿主家,官府抓不到。

<2>发展(至“因格杀之”):董宣寻机,斥责公主,格杀家奴。

<3>高潮(至“终不肯俯”):公主告状,皇帝令董谢罪,董宣死不从。

<4>结局(至“赐钱三十万”):汉光武帝明白了道理,重赏董宣。

<5>影响(至段末):从此不法之徒都怕董宣,董宣获“卧虎”美称。

第二部分(2):董宣为官清正廉洁。侧面描写。有两层:

<1>叙述董家境贫困(在县五年——敝车一乘)

<2>皇帝感动赐赏(帝伤之——葬以大夫礼)

3.中心:本文记叙了董宣秉公执法,力斩豪奴的故事和他平生清贫的生活,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的精神和清廉为官,刚正做人的品格。

4.特点:①中心明确,结构清晰。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呼应,主次协调。

5.特殊词语:

<1>强项令:强:硬,项:脖子,令:县令

<2>妻子:古义是两个词,即妻子和儿子。

<3>被:一处解作“盖,覆盖”,一处解作“被子,棉被”

<4>由是:从此。

第二篇《包拯》

2.结构与内容:全文有五段,各段叙述人物的一个方面的事迹。

<1>写包拯任职在长天县时,审理盗牛舌一案,表现他为官机智,明察秋毫。

<2>写他在端州做知府时,不私占一块端砚,表现他为官廉洁。

<3>叙述他出使契丹,表现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4>叙述他在代理开封府尹时,改革旧制,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5>叙述他生活态度和对子孙的要求,表现他克己奉公守法的美德。

3.中心:本文记叙了包拯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为官的水平和官德,展现了一个刚正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克己奉公的封建社会的清官形象,歌颂了他的美德。

4.特点:①各有侧重,中心集中。②详与略、正面与侧面互相配合。

端砚:是端州出产的一种名贵的砚台,与湖笔、徽墨、宣纸齐名。

第三篇《岳飞》

2.结构与内容:全文一大段,分为三个层次:

<1>从“飞事亲至孝”至“天下太平矣”:写岳飞至孝至忠。

<2>从“师每休舍”至“阙一不可”:写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

<3>从“每调军食”至“何功之有”:写岳飞关心百姓和将士的疾苦。

第一层和第三层写得较简略,第二层是详写,是重点,从五个方面来表现岳飞的高尚品德:

a.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b.信:有颁犒均分,秋毫无所犯。

c.仁:卒疾亲调药,将亡育其孤。

d.勇:善以少击众,岳家军难撼。

e.智:谋定而后战,猝遇敌不动。

4.特点:①详写与略写结合,重点突出。②正面与侧面呼应,富于变化。

或:有的人,这是古义,不同于今义的“或者”。

何功之有:本应是“有何功”,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表示强调,之是助词,表示宾语前置,这个句式在《陋室铭》一文里学过。

【模拟试题】

(一)常识填空:

(二)字词练习:阅读课文,参看注解。

1.辨析古今异义字,写出古义和今义:

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宣悉以班诸吏:妻子对哭:或问:

2.翻译句子:

①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②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③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三)阅读分析:

《岳飞》

1.解词:或:刍:课:死事:辞官:

2.“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是耶!”表达了岳飞什么样的胸怀?

3.为什么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4.文中哪些事体现了岳飞所说的“仁”?

6.概括这个人物形象。

阅读分析:《包拯》的2、4、5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2段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包拯的什么品格?

2.解词:以遗权贵:不得径造庭下:平居无私书:与人不苟合

3.为什么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4.文中“童稚妇女……阎罗包老”句是什么描写?表现了包拯什么?

5.故人、亲党为什么都与之绝交?

6.第5段末引用包拯的话有什么作用?

【试题答案】

(一)填空,参看前边内容,略。

(二)

1.顿的古义:叩头据的古义:按,撑或的古义:有的人,有的事

今义:停顿今义:依据,根据今义:或者,连词

班的古义:分发妻子的古义:妻子和儿子,是两个词。

今义:集体或组织的名称今义:指丈夫的配偶。

2.翻译句子,参看文注和翻译书,略。

(三)阅读分析:《岳飞》

1.参看文注,略。

2.为国事而忧的博大胸怀。

3.有严明的纪律,士兵奋勇杀敌,每有作战,将士共谋。

4.卒有疾,亲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止而育其孤。

5.谦虚,不图升官发财。

6.岳飞是一个治军严明,英勇善战,关心士兵及百姓疾苦的人。

1.对比,为官清廉。

2.遗:赠送。庭:官署。平居:平时,平常。苟:随便,随意。

3.立朝刚毅。

4.侧面描写,他清正廉洁受到人民的称赞。

5.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6.进一步写他不仅自己为官清正廉洁,而且要求他的子孙也要像他一样,突出他的人格高尚。

生命中的大石块

那么,今晚,或许是今晨,你正在阅读这篇短文,可曾试着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今生的“大石头”是什么?然后,请把它们先放进你人生的瓶子。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史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鬻之()遗权贵()涿州()敛手()惮之()

嫉恶()阎罗()大茔()恕()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第归,杀而鬻之(第:鬻:)

⑵前守缘贡率数十倍以遗权贵(遗:)

⑶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才:)

⑷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黄河清:)

⑸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造:)

⑹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大茔:)

4.把下面的话译成白话文,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意思:

理解:

5.译句:

⑴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⑶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⑷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6.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你知道他的哪些事?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

第二部分:

(一)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7.解释下列词语:

⑴拯立朝刚毅(立朝:)

⑵贵戚宦官为之敛手(敛手:)

⑶平居无私书(私书:)

⑷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布衣:)

8.文中写“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京师为之语曰……”意在说明什么?

9.第一段写有关包拯哪些方面的表现和事情,用简洁的话表述出来。

10.第二段中表现包拯不屈从苟同、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表现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

11.你觉得现在为官要学习包拯的哪些精神?

哀溺文

永(永:即永州)之氓(氓:民,百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货:这里指钱)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柳河东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永之氓咸善游(咸:)

⑵中济,船破,皆游(济:)

⑶曰:“何不去之?”(去:)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⑵汝愚之甚。

15、本文刻画了一个守财奴的形象,文中主要运用了、的描写方法。

16、请你谈谈文中永之氓溺死的原因。从中你受到何种启示。

《包拯》答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以及结构形式。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通过本文记叙,认识包拯——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教育学生要为人刚正、廉洁,使学生热爱今天的新社会。

4、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1、学习利用工具书,学习古文。

2、了解包拯的优秀品质。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通读课文,熟悉课文。读准字音。

二、导入新课

“青天大人”是我们对封建社会清正廉明的官吏的美,其中包拯青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今天来学习这篇古文《包拯》。

三、正课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比照阅读。

明确:本文介绍了包拯为官期间发生的几件事,表现包拯的优秀品质。

3、补充课文字词解释,再读课文。

主来诉:失主/起诉杀而鬻之:表顺接/代牛

惊服:吃惊/叹服徙知端州:平迁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因为/都/用来/赠送

使契丹:出使其人遂无以对:就,于是/用来/应对,回答

虽甚嫉恶:即使/很,十分不从吾志:听从

4、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5、请学生试译下列语句。

①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明确:(当时)有人偷割别人家的牛的舌头,失主来告状。

②涿州亦尝开门矣,剌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明确:涿州也曾经开城门,剌探边疆军事机密,何必开便门呢?

③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明确:(有些人)即使很嫉妒(他),可是没有一个不因为(他)的忠心恕道而推崇他的。

6、请学生复述文中介绍包拯的四件事。

四、作业:

1、文中表明包拯廉洁奉公的语句:

2、文中表现包拯爱憎分明的语句:

3、文中表现包拯生活俭朴的语句:

4、文中表现包拯改革诉讼制度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包拯的廉洁的美好品格?通过什么事例表现?

明确: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文中通过包拯在端州任职,一改以往惯例,不谋私利的事例可以看出他的廉洁的美好品格。

2、包拯性格刚烈,可是他爱憎分明,又有原则性,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3、文中包拯位高权重,可是他生活极为俭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4、包拯素以“包青天”见称,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能够直接面对百姓,倾听他们的冤情呢?

明确: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5、包拯严以律己,对后世子孙同样充满了希望,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他对后世子孙的训诫?

明确: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分析

1、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

2、本文结构特点。

先分说后总说,先记叙,后议论。

3、本文以事写人

审盗割牛舌案——表现包拯机智,断案如神。

任职于端州——表现包拯廉洁奉公。

使契丹——表现人物立场坚定,维护国家主权。

任开封府——历明吏制、广开言听。

四、小结

本文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包拯青天这个人物,告诉我们为官清正廉洁,才能造福一方百姓,造福于国家。

五、作业

在封建社会,类似包拯的清官还有哪一些,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

〖材料〗以海瑞为例,他生于明朝衰弊之际,一直以“天下治安”为念。为淳安知县时,他“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及任职朝廷,他更不顾身家性命,指斥时弊:“今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他逆批龙鳞,对皇帝说:“吏贪官横,民不聊生”,“陛下之误多矣”。连皇帝也赞叹道:“此人可方比干”。

清康熙朝以清官辈出著称,这与当时朝廷和士人推崇理学、崇尚清节的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像人称“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曾对康熙帝说,自己之清廉来自家教,“臣父在日,常训臣以廉谨报效朝廷。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不孝”。故其在官,“不以妻子自随。斋用丝粟以上,皆运致于家。循分自尽,而人皆信之”。这可以说是“赔本”做官之典范。著名清官于成龙,出仕时即表示“某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终其一生,摒绝馈送,“凡在亲戚交游相请托者,概行峻拒。所属人员并戚友,一介不取”。康熙帝称其“服官敦廉隅,抗志贵孤洁”,为“理学之真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初实行的是低俸禄制度,官僚待遇非常菲薄,要做清官,就意味着要过清贫的生活,于成龙官至总督,每天还以青菜为食,致有“于青菜”之名。陆陇其虽为知县,仍“与妻同驾小舟,惟有图书数卷,其妻织机一张而已”。对这些官僚来说,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境界,是无法承受这种艰苦生活的。

《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包拯》阅读题目

12.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B.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C.拯性峭直,恶吏苛刻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满井游记》)

D.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闻者皆惮之惮:______________

(2)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布衣:______________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2)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A.包拯为官机智,善于断案,曾判过一起瞒报私杀耕牛的案件。

B.包拯出使契丹,能言善辩,回击了契丹的发难,不辱使命。

C.包拯为官廉洁,亲近百姓,他的笑比黄河水还要清澈。

D.包拯办案允许百姓到跟前陈述案情,使办事的小吏不敢欺瞒。

E.包拯生活简朴,对子孙要求严格,想方设法预防他们贪赃枉法。

《包拯》参考答案

12.D(2分)[A.来因为;B.表顺承表修饰;C.凶残通无,没有;D.不久。]

13.(每词1分,共2分)

(1)害怕;(2)平民,百姓

14.(每题3分,共6分)

(1)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吗,满一年没有拿一方砚台回家。

(2)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

课标要求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3.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必立志做大官的思想。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4.将此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写成一篇现代文。

5.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学法点悟]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我们可以按这几个步骤进行朗读,我们对本课内容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提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整体感知]

[疑难解析]

质疑: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事例。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各用四个字概括。

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

质疑: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解惑: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也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质疑: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解惑: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从社会人民的角度给以肯定。

质疑:注意本文如何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是正面描写,“笑比黄河清”、“包待制”、“阎罗包老”是侧面描写。

[语言揣摩]

1、对下列语句中的语言现象判断有误的是()

a.不主先入之说:主,意动用法。

b.闻者皆惮之:惮,害怕,畏惧,使动用法。

c.使得至前陈曲直:曲直,形容词作名词。

d.不伪辞色悦人:悦,使动用法。

提示:b

2、下列语句和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例:刘豫州,王室之胄。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b.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c.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d.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提示:d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课文共有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二、字音字义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遗()敛()惮()恶(吏苛刻)()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语言积累

翻译下列句子。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四、问题探究

1、百姓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2、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3、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五、欣赏评价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出版社教材所选古文都具有优秀的人文精神,例如本文就是对我们进行廉洁奉公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学习时既应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拓展阅读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召权知(权知:原为暂时主持某州事务,此为调任某知府的意思)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能,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a.第归,杀而鬻之:第归,暂且回去。

b.前守缘贡:缘贡,以进贡为缘由、为借口。

c.有犯脏者:犯脏,犯贪污罪。

d.死不得葬大茔中:茔,坟墓,大茔,大坟墓。

2.下列句子的意思正确的是()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①人们拿包拯的笑去与黄河清水作比较。

②人们觉得包拯的笑与黄河的水变清那样难以见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③只有阎王和包公那里才打不通关节。

④打不通关节的,可到阎王一样的包公处寻求公道。

a.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

3.下列语句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a.请去刻薄,抑侥幸。

请求罢黜那些刻薄的官吏,抑制那些侥幸得官升官的人。

b.恶吏苛刻。

凶恶的官吏对民众十分苛刻。

c.拯立朝刚毅。

包拯在朝,刚强果断。

d.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包拯与人相处不随意苟同附和,不说假话装笑脸让别人高兴。

4.对“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译意最好的是()

a.平常居住,无私人藏书,老朋友、亲戚们都无往来。

b.平常无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不与他往来。

c.平常没有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断绝了交往。

d.平常私人也不买书,所以,人们、亲戚同党都不与他往来。

5.包拯对牛舌案是如何思考和推断的选出正确的一项()

a.盗贼割只牛舌,些许小事,主人何需告官,过些时日,案情自会水落石出。

b.牛既被割舌,必死无疑,不如让主人宰而卖钱,等待案情自白。

c.割了牛舌,牛主必杀牛,从而触犯法律,盗贼可乘机告官,“借刀杀人”。

d.割牛舌者,必为地方恶贼,其恶行必有暴露之日,待机而捕,定可擒捉。

6.下列文句,全表现包拯刚毅廉洁的一组是()

①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②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③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④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⑤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⑥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⑦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⑧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a.①③④⑦b.③⑤⑦⑧c.②③⑤⑥d.①③⑥⑦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包拯的优秀品格。

2、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掌握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

3、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4、了解历史或现实中的清官。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包拯的优秀品格;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难点:包拯的优秀品格对于现实有什么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教具:多媒体

1、熟读课文。

2、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鬻yù以遗权贵wèi迁徙xǐ契丹qì涿州zhuō敛手liǎn惮dàn贪赃zāng大茔yíng苛刻kē苟合gǒu诉讼sòng)

3、根据课文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鬻--卖;知天长县--主持,掌管;第归--只管,但;寻复--不久才足贡数--仅仅;造--到从--听从)

4、搜集有关包拯的资料。(如有关他的电视、戏曲、歌曲、书籍、故事、绘画、诗词等)

二、导入

播放〈〈少年包青天〉〉主题曲。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

3、思考问题。

①概括课文各段大意,指出各段写出了包拯的哪些优秀品质,并说说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来体现人物性格。

②联系现实,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一些感想。

4、解答。

四、延伸。

1、以“故事擂台”的形式,讲述包拯的故事。

2、以比赛的形式,讲述历史上或现实中有名的清官。

五、欣赏。

观看flah动画〈〈包青天〉〉、〈〈摩登包青天〉。

六、作业。

1、归纳课文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意的词语。

1、顺畅朗读,了解人物,分析概括段意。

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

二、全班齐读课文,列出生字

鬻yù

涿zhuō

敛liān

惮dàn

讼sòng

茔yíng

三、串讲课文

1、第一节

解词:

知,主持,掌管。

诉,告状。

第,尽管。

寻,不久。

何为,为什么。

惊服,震惊,服气。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机智。文字简洁、生动,几十个字就交代了智服盗贼的过程。

2、第二节

徙,调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

遗,送。

才,仅仅。

岁,一年。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他煞住了利用端砚“以遗权贵”的不正之风,而且带头不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3、第三节

使,出使。

谓,告诉,对……说。

诱,引诱,诱惑。

刺,刺探。

遂,于是,就。

全班朗读,指名翻译。

简析: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4、第四节

全班朗读

召,召令

权,权且,暂且。

敛,收整,约束。

惮,畏惧。

径,直接。

造,到,往。

陈,陈述。

曲直,是非。

指名翻译。

简析: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5、第五节

恶,憎恶,讨厌。

苛刻,待人狠而刻薄。

敦厚,待人忠厚温和。

未尝,不曾。

推,推行,施行。

务,追求。

苟,随便。

悦,取悦。

从,听从。

志,意志。

若,和。

简析: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四、作业

1、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成现代文。

2、复习重点文言词句,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

3、讲评思考题一。

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1、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

回答:写出他的聪明机智,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

点拨: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2、提问: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

回答: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写他为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

3、小结:

全文五节,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文中有正面描写:1、2、3、4节;有侧面描写:第4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作者把概括描写第2、4、5段与具体描写第1、3节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三、本课小结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每课一练》

2、熟读课文

3、预习新课

知识和能力

3、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教学突破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将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通译下来;引入学生平时看电视书刊以及传说中了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讲述,教师及时给予合理评价。

教学准备

有关字词、文言方面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带。学生搜集有关包拯的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同学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唱唱《包青天》的主题曲,哪位同学又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简介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二、指导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2.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示范朗读

四、引导复述

1.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同学们选取一个段落来复述,要求准确,生动。

2.根据学生复述情况,做具体评价,既要鼓励,又要指出改进方法。

五、本课小结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本节课我

们就是按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同学们对本课内容还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请大胆提

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六、板书设计参考

人物传记

脱脱(元代史学家)

鬻、徙、砚、率、遗、耶、割牛舌案进贡砚台

敛、惮、恶、嫉恶、苟、赃、出使契丹严峻执法

茔克己奉公

七、作业设计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闻者皆惮之

(3)与人不苟合

(4)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2.翻译下列句子。

(2)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3.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一、复习导入

二、1.启发发言:同学们对《包拯》一课提出了哪些疑问,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2.肯定学生解疑的方法,并做恰如其分的指导。

三、引导评价

启发: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接触了几篇传记,(投影: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四、诱思导学

五、1.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我们已接触过几篇,哪位同学们能举例谈谈。(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2.提问: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五、拓展巩固

1.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六、本课小结

填空

课文共有——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

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

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THE END
1.原创文集文艺与生活在这个充满可能的文艺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是创造者,也是欣赏者。或许,你只是在某个午后,随手写下的一段心情笔记;或许,是在朋友聚会上即兴哼唱的一首小曲;甚至,是拍摄下街头巷尾不经意间发现的美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都是文艺赋予生活的独特色彩。 https://www.jianshu.com/p/5fc5991125d9
2.文学与生活的交响杨绛经典语录探究文学与生活的交响:杨绛经典语录探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杨绛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更是文坛上的智者和文化批评家。她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变迁和人心变化,同时也展现了她对生活、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在她的文章中,我们常能找到许多让人深思的经典语录,它们如同一座座知识与情感的小屋,每一个都充满着哲理和启发https://www.topnv.cn/li-zhi-cheng-gong/410272.html
3.文学理论课程笔记雅俗关系——不同人的趣味 阶层 追求更加的纯粹之美 三、文学理论研究对象 四要素作品世界(跨学科问题),作家(作家与作品),读者(接受美学) 笔记补充: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1.理论是什么? 理论作为一种思考活动,它对事物进行分析,形成判断,这种判断常常是抽象的。作判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https://www.douban.com/note/802967117/?ivk_sa=1024320u
4.文学是对人和生活的态度性反应——论路遥与托尔斯泰的文学关系考察路遥与托尔斯泰的文学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那些重要的规律性问题:一个作家如何通过植根于伟大的文学的土壤,如何通过对伟大作家的经验的吸纳,来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写作能力,来调整自己对生活、人物、读者和作者自己的态度,从而最终使自己的创作臻于伟大的境界,使自己成为真正优秀的作家。 http://www.sass.cn/109002/60007.aspx
5.解读卡夫卡的个人生活和文学作品也就是说,在《判决》中,卡夫卡违背了读者的期待,即文本与现实之间有稳定的关系,还有文本会通篇遵循同一个文学样式。相反,他开始用的是现实主义形式,然后转向表现主义形式,其中更进一步暗示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实在,且这个实在的上述两种形式各自都不相配。由此所导致的困惑,与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的迷茫是一致的。世界能像http://www.northnews.cn/p/1431691
6.彩虹拾光~分享:绘本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别说是小孩,就连我看着绘本都爱不释手。现在生活在钢筋水泥间的小孩儿有谁真正去过森林、田野、农场、草原,形形色色的动物、光怪陆离的场景、充满童趣的历险,这些都是为小孩增加快乐、增加体验的一种方式,对想象力的提升也有好处。 7.增进亲子关系 亲子阅读时,父母可以进行有效的陪伴,在看绘本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https://www.meipian.cn/4znodz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