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硕士:人格心理学知识框架(第3章)考研

教学目的:理解精神分析理论的演变过程,掌握荣格、阿德勒等其它新精神分析理论家的人格思想。

教学重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思想和其它社会文化学派的人格理论。

教学难点: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概念和原型的理解,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教学过程:一是荣格、二是阿德勒、三是……

一、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一)、简介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GiustarJung,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童年:

1875年月26日出生于瑞士凯斯威尔乡村小镇,非常内省,对外界比较封闭、宗教家庭、父母不和、父子隔阂、恋母仇父、常独自玩耍、性格孤僻、内倾、常与2英寸木人像对话、智力早熟者,十九岁已阅读大量神学著作和哲学著作。

青年:

1895年考入巴塞尔大学医学院。其祖父在此大学创办了第一所精神病院和弱智儿童疗养院,此对荣格走向精神医生的职业起了重要作用。1900年获得医学学位,1902年完成博士论文《论所谓神秘现象的心理学和病理学》。

联想实验研究,初步形成了“情结”理论,赢得了声誉。1902~1903年的冬天,跟随皮埃尔让内(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这位主张精神心理病因的老师对荣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成年及晚年:

1906年荣格与弗洛伊德通信,1907年在弗洛伊德的家里会面达13小时,两人成为了挚友,共同创办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任第一任主席。荣格思想独立,起初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不同的观点,1913年发表《精神分析理论》公开反对弗洛伊德把里比多能量解释为原始性欲的观点,1914年二人决裂。此后的7年荣格独自工作,沉湎于自己的奇特想法、梦和想象中。1919年醒来,发表了《心理类型学》提出性格类型说,接着先后到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美洲、肯尼亚、埃及、印度等国家的原始部落,研究未开化的心理过程,并对中国的禅宗、佛学、道家学说和《易经》等亚洲文化和东方宗教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为他的“集体潜意识”学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0年代后,写了大量关于人的本性、原型、象征、神话、炼金术、人生哲学和心理学著作,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即“分析心理学”。

荣誉:

1932年,聘为苏黎世联邦综合技术大学教授,获苏黎世城文学奖

1938年,选为英国皇家医学会名誉会员

1944年,瑞士医学科学院名誉会员

1944年,巴塞尔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

1948年,苏黎世建立荣格学院,后扩展至伦敦、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矾相继建立荣格学院;被称为“苏黎世圣哲”

1916年6月6日,逝世于瑞士库斯那赫特,享年86岁

著作:

《潜意识心理学》1912年

《心理类型学》1921年

《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年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1933年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58年

《记忆、梦、反思》1961年

《人及其公正》1964年

(二)、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快感和行为。

有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意识:是心灵中能够被直接感知的部分,与思维、快感、记忆和知觉有关。(Ggo)自我是意识的中心。

个体潜意识: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或者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意识印象的那些下意识的东西组成。

集体潜意识:最重要有力量的部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集体潜意识主要内容是原型(ArchetypeorPrototype),深埋在心灵之中,不能在意识中直接表现。荣格认为,这些原型是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可能性,所有原型的集合就构成了集体潜意识。主要的原型有:

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又称男女两性意象。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女性成分或意象,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男女交往所得到的经验而产生的,它有两个作用:一使男性具有女性特征;二提供男女之间交往的模式。

阿妮姆斯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其作用有二:一使女性具有一定的男性特征;二获得与男性交往的模式。阿妮玛为男性提供了心灵中理想的女性,阿妮姆斯为女性塑造了心目中理想的男性。

阴影(Shadow):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攻击、狂暴的倾向以妖魔鬼怪或仇敌的形象投射到外部世界。包括动物所有本能,是我们本能的原始部分。

自性(Self):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中的其它部分代表人类达到人格统一和整合的力量,即自我实现。

(三)、荣格的人格动力理论

里比多称之为心理能量(Psychicenergy),是一种普通的生命力,是人格的动力,在意识中它表现为运动或力量,在无意识中它表现为一种状态,共同推动人格发展,遵循守恒定律即能量永远不会在心录是消失只是由一种心理活动转到别的心理活动,而且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动是有方向的,这就是熵增加原理。这种方向表现为前行或退行,前行指人利用日常生活经验来满足环境的需要;退行是指通过剥夺对立机能的能量,使其流量消失,用新的机能取代,心理值是测量心理能量的标准。人的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

荣格还认为,象征也是一种推动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力量,它是一种有意义的意象,是自发的以潜意识中产生的,是原型的外化。“曼达拉”

(四)、荣格人格发展理论

把人生划分为四个阶段:

童年时期:(从出生到青春期)逐渐形成时期;

青年时期:(从青春期到35或40岁)是心灵诞生时期;

老年时期:回忆过去、考虑来世生活问题的时期。

(五)、荣格人格类型学说

1、态度类型(general-attitudetypes)

两种类型:内倾型和外倾型

力比多能量的方向流向身体心灵过程——内倾型(introversion),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喜内省、易害羞、孤僻、安静。

力比多能量的方向指向外部的事件、人们的情境——外倾型(extraversion),爱动、好交际、渴望影响别人或被他人影响,参于、需求强烈。

2、功能类型(function–types)

人类有四种机能: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

3、常见的人格类型

态度类型与功能类型的组合得出八种不同的人格类型:

外倾思维型(extravertedthinkingtype)、外倾情感型(extravertedfeelingtype)、

外倾感觉型(extravertedsensationtype)、外倾直觉型(extravertedintuitiuetype)、

内倾思维型(introvertedthinkingtype)、内倾情感型(introvertedfeelingtype)、

内倾感觉型(introvertedsensationtype)、内倾直觉型(introvertedintuitiuetype);

只代表极端情况,大部分是某种占优势,其它兼具有。

(六)、评价

贡献:

1、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3、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

4、创立了字词联想实验和情结理论;

5、研究方法的灵活性;

不足之处:

神秘色彩,集体潜意识等一些概念带有假设性质,很难用实验证明。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年),1870年2月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童年痛苦,体弱多病,4、5岁时由于肺炎几乎丧命。创伤经历使他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是个差生,几乎被退学,这激发了他学习的动力。1888年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9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02年与弗洛伊德相识,参加了“星期三精神分析讨论会”,1910年成为该讨论会的首任主席和学会杂志《精神分析讨论会》主编。

1911年两人分道扬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注重于儿童的培养与教育。

1926年访美,受到教育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1927年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教学。

1932年被聘为长岛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授。

1934年定居美国,1937年5月28日赶往苏格兰讲学途经中因心脏病发作而病逝,享年67岁。

《精神病的性格》1912年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年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年

《生活的科学》1927年

《理解人的本性》1929年

《自卑与超越》1932年

《儿童教育》1939年

《社会兴趣:对人类的挑战》1938年

(二)、人格动力学理论

认为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并用“自卑及其补偿”、“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自卑感支配着人产生心理活动,正是有了自卑感,人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连续不断追求优越,便成了人生的主导动机,成了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生活风格理论

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Lifestyle),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

(四)、人体发展理论

承认遗传的作用,只不过这种遗传因为只有在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压力下才发挥作用。

“创造性自我”: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

“活动程度”: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形式和水平。

(五)、社会兴趣理论

每个人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先天需要,就是社会兴趣。

根据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四种类型的人:

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

错误的生活风格的原因:器官缺陷、溺爱或娇纵、受忽视或遗弃

三、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

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1895-1982),杰出女性心理学家,但并未受过正规学校教育。1895年1895年12月3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1922年取得精神分析学会会员资格;1923-1938年,从事个体精神分析治疗工作;1938-1945年,创办私立小学,用精神分析理念研究儿童;1950年被克拉克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82年3月1日中风,于10月9日逝世,终身未婚,享年87岁。

代表作有:

《自我及其防御机制》1937年

《击败幻想与白日梦》1924年

(二)、自我防御机制

归纳其父提出的10种防御机制,自己又补充了5种,分别为:

压抑作用(Repression);否定作用(Denial);禁欲作用(Asceticism);

投射作用(Projection);利他主义(Altruism);移置作用(Displacement);

自我约束作用(Turning-against-self);反向作用(Resction-formation);

反转(Reversal);升华作用(Sublimation);心力内投(Introjection);

对攻击者的认同(Identification-with-the-aggressor);隔离作用(Isolation);

抵消作用(Undoing);退行作用(Regression)

(三)、自我的发展路线(Developmentalline)

儿童的六条发展路线:

1、从依赖他人到情绪上的自信;

2、从吮吸动作到正常的饮食;

3、从大小便不能控制到能自控;

4、从对自己的身体管理不闻不问到负起责任;

6、从以自我为中心到建立友谊关系。

四、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海因兹﹒哈特曼(Hartman.H,1894-1970年),精神分析理论家。

《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1939年

1、自我的起源及其自主性的发展

自我与本我先天同源论

自我自主性:一级自我自主和二级自我自主

2、能量的中性化与自我的适应过程

把本能能量改变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能量的中性化过程产生就是自我的适应过程的产生,适应实质上是自我的一级自我自主和二级自我自主作用的结果,自我自主与环境取得平衡就产生了适应。

五、艾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埃里克﹒霍姆伯格﹒艾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en;1902-1994),出生于德国的美国心理学家。父亲是丹麦人,在艾里克森未出世前就抛弃了他的母亲,所以他一出世就随生母和继父生活。直到他进入青少年期后他才知道自己是个私生子,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他68岁才将其公开。

艾里克森只受过大学预科教育(高中),1927年到一个规模很小的学校当一名艺术教师,幸运的是该校的学生是弗洛伊德的病人或朋友的子女,在这里他接受了安娜弗洛伊德在儿童精神分析方面的训练,从此走上了精神分析的道路。

《儿童期与社会》1950年

《同一性和生命周期》1959年

《理解与责任》1964年

《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1968年

《新的同一性维度》1974年

《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7年

《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年

(二)、自我及其统一性

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是一种心理过程,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可以加以控制的。自我过程具有自主性和对内外力量的适应性。它表现出许多的积极的等性,如信任、希望、独立、自主、创造等,凡是具有这些特性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

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教育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表现在个人方面是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即确定自己做什么的人的时期。表现在社会方面是指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总之,当青年习得“自我认同”时,就开始形成他自己的同一性,成为了青年面临职业、婚姻、学业选择时的一种无声标准。

(三)、人格发展的渐成论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每一过程必须以其他的两个过程为前提,并在交互作用中向前发展。中心过程是自我过程。

根据三个过程的演化,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周期,每个阶段都有一对冲突两极对立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腔期;

2、自主对害羞和疑虑(1-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

3、主动对内疚(3-5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蕾期;

4、勤奋对自卑(5-12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期;

6、亲密对孤独(20-24岁)成年早期;

7、繁殖对停滞(25-65岁)成年期;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成年期或老年期。

六、其它社会文化学派的人格理论

(一)、霍尼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1、简介

凯伦﹒霍尼(KarenHorney,1885-1952),美国心理学家和女精神分析家。1885年9月16日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一位船员,笃信宗教。母亲比父亲小18岁,美丽聪明,第二个妻子。父亲的观点是男人至上。母亲对哥哥偏爱,家庭成员众多。

1906年,考入柏林大学医学院。1915年获得博士学位,柏林精神病任住院医生,然后,师从于弗洛伊德的门生卡尔﹒阿伯拉罕(KamAbraham,1877-1925)接受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1918年开设私人诊所。1932年任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后任教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1941年辞职,创办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亲任所长。1952年12月4日病逝于纽约,享年67岁。

《我们的时代的精神症人格》1937年

《精神分析的新道路》1939年

《自我分析》1942年

《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年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年

《女性心理学》1967年(由他的学生替他出版)

2、人格神经症与文化

神经症分为情景性神经症和人格性神经症,前者未表现病态人格,后者是由人格的变态引起的。霍妮说:“神经症的实质是神经症的人格结构,其焦点是神经症倾向。”

衡量神经症的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正常与否,视其文化背景而判断,视其焦虑和对抗焦虑的防御机制而判断。

总之,神经症病因在于人格结构,在于其文化环境和个人生活环境。

3、神经症的基本焦虑说及其人际关系理论

基本焦虑是神经症的动力根源,滋生神经症的肥沃土壤。

童年期亲子关系→基本罪恶→基本敌意→基本焦虑→防御性策略→神经症需要

10种需要:友爱与赞许;生活伴侣;狭窄空间;权力;剥削;

社会认可;自我赞许;成就;自主;完美主义;

霍尼发现,神经症最终是由人际关系的障碍引发的,他们为了避免进一步的焦虑,往往会采用三种交往方式即接近人群(Movingtowardpeople),反对人群(Movingagainstpeople)和离开人群(Movingawaypeople)。

神经症患者往往在各种社会交往中只使用其中的一种。

(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

阿伯拉姆﹒卡丁纳(Abramkardiner,1891---——1981),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和人类学家。

1921——1922在维也纳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训练。

1922——1944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任职,1937年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

1955——1961负责该大学精神分析诊疗所的工作,亲自到文化落后地区进行调查研究。

用许多研究事实指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局限性,强调了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

2、对文化、制度、基本人格结构的理解

基本人格结构是卡丁纳人格理论的核心概念,指出生活在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共同具有的有效的适应工具,同一文化中的人所具有的共同人格特征。

制度(institution)是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意想或行为的固有模式,即人们彼此相互作用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固有的模式,分为初级制度(primaryinstitution)和次级制度(secondaryinstitution)

3、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

一方面,初级制度通过影响个体早期经验而塑造基本人格结构即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人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产生神话,宗教、等次级制度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

(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

哈时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stackSullivan,1892—1949)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出生于纽约一个天主教徒家庭,独子(两个哥哥夭折)。孤独的童年,童年孤独母亲患有忧郁症,受教育的情况很糟糕。8岁时与贝村格关系密切。1909年考入康奈尔大学,因不及格而开除,后进入芝加哥医疗与外科学院,因欠学费而未发毕业证书。后又在巴尔的摩的华盛顿特区私人医院成功治疗精神分裂症,1927年非正式收养他的一个病人—15岁的詹姆斯相伴至终生,终生未婚,1949年死于脑出血,享年56岁。

2、人格与人格关系

人格是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是人际关系相对持久的模式,是一个人在与要相处的社会情景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

人格意象即人们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意象。人对自己的意象分为三个范畴:

好的我(good-me)、坏的我(bad-me)、非我(not-me)

3、人格的发展阶段说

根据人际关系特点划分人格发展的六个阶段:

⑴婴儿期、(2)儿童期、(3)少年期、(4)前青春期、(5)青春初期、(6)青春后期。

(四)、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

艾里克﹒弗洛姆(EricFromm,1900-1980年),20世纪著名的新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商人家庭,独生子。父母喜怒无常、怪异。

1922年获海德堡(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训练。

1925年加入国际精神分析学会

1934年移民美国并在纽约开设私人诊所,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密执安州立大学、纽约大学;

1951年任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并创设精神医学系;

1974年迁居瑞士,1980年3月18日病逝。

代表作:

《为自己的人》1947年

《逃避自由》1965年

《爱的艺术》1974年

2、人格的理解

3、性格类型

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取向划分:

(1)、同化过程中的取向分为:非生产性取向和生产性取向;

非生产性取向: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

THE END
1.什么是荣格心理学的四个阶段?心理学人心理学文章但荣格心理学治疗存在的人情味是很丰富多彩的,治疗师可能使用多种治疗方式来适应患者个体的发展,他们更多的把患者看成是一个寻求发展的个体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把患者看成一个统一诊断标准下的病人。 荣格心理学治疗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意识化、分析、教育、个性化。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009776
2.荣格与分析心理学(豆瓣)1993年以来多次赴美国及欧洲进行关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讲学以及心理分析的研习,数次受邀前往瑞上参加“Eranos东一西方文化圆桌会议”,1996年获富布莱特(Fulbright)学者奖,1997年与Murray Stein和David Roserl在芝加哥荣格研究院进行“荣格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对话;1998年组织与主持“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7001091/
3.你属于12原型人格中的哪一个?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http://www.arealme.com/which-12-archetype-are-you/cn/
4.荣格与分析心理学荣格(Carl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分析心理学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荣格创立的,是从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过渡的产物。在理论上,荣格虽然深受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但实际上,荣格早在他的医学博士论文中就已经确定了分析心理学的雏形,他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620/09/31610762_763759345.shtml
5.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不能也不会完全的从他的宗教中脱离出来。荣格与佛教关系     荣格是西方心理学家之一,他是最早认识并欣赏东方佛教的心理学本质及其价值的人。经过半世纪的发展,荣格对西方学术思想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并逐渐演变成两种趋势:一是荣格学派佛教分析师的出现,二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佛教的交叉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41454418150597147.html
6.荣格分析心理学.pdf荣格分析心理学.pdf 6页内容提供方:wx171113 大小:125.91 KB 字数:约3.58千字 发布时间:2020-07-23发布于江苏 浏览人气:44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荣格分析心理学.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荣格分析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721/7116054003002152.shtm
7.荣格文集《荣格文集(套装共9册)》是学术必读,馆藏必备之书。《荣格文集(套装共9册)》是研究荣格本人以及他的思想很好的参考资料,有很强的系统性。所以也是图书馆馆藏必备。 作者简介 C.G.荣格,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G.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动力心理学的鼻祖之一。毕生https://www.psychspace.com/space/viewnews-60013
8.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向潜意识层面扩展精神分析理论。 1、人格动力 心理能量,一种普遍的生命力。 生命力,是用“心理能量”取代了“力比多”。 等值原理,是精神的某个部分受到过分重视,必然以其他部分的损失为代价。 熵原理,是热动力的第二原理,在一个系统内存在着一种能量相等的恒常趋势。 https://blog.csdn.net/u010616713/article/details/137424851
9.荣格分析心理学解读(通用6篇)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其它精神分析心理学一样,很多理论观点都是和医疗实践密切联系着,因此很多理论和观点不是以实践调查为主,大多数出于主观的构想和纯粹逻辑的演绎。 但是他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人格结构观点,尤其是将潜意识又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是荣格理论的价值所在。 虽然他的所谓“总态度类型”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di9m2gv.html
10.中国有了自己的荣格学院!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中国学会获得完整训练资质中国有了自己的荣格学院!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中国学会获得完整训练资质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第22届世界分析心理学大会,当地时间2022年8月31日下午,北京时间9月1日清晨,IAAP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IAAP中国学会(CSAP)的专业训练资质。按照IAAP国际章程,中国学会(CSAP)将完全负责具有https://www.dutenews.com/tianxia/p/7027938.html
11.荣格心理学范文11篇(全文)本文将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 对先行研究中尚未清楚指出的问题, 如两个世界的内在联系, “自我”实现的过程等内容进行研究, 运用荣格心理学的集体无意识等理论, 对作品中的世界构成以及主人公的经历进行分析, 对作品阐释做出新的尝试。 二.荣格心理学理论 荣格(1875-1961) 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当代心理学家。目前已有https://www.99xueshu.com/w/ikeyj7ipeefj.html
12.荣格从移情出发的精神分析但不管如何,炼金图谱的分析与移情分析总归是共同构成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黑暗迷宫。https://www.jianshu.com/p/63888fb793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