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最后骑士”,也是20世纪最具透视心理和灵性创意的作家。作为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黑塞以其独特深邃的思想,隽永睿智的文字傲立文坛。但他也曾是荣格心理分析的“病人”,在1916年至1926年的10年中,他经历了荣格及其学生300小时左右的心理分析。黑塞的心理分析经历,不仅帮助他度过了心理危机,而且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灵感。

一、黑塞的生平与背景

黑塞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牧师的道路,于是黑塞14岁时考入了墨尔布隆神学院。入学后不久黑塞便时常陷入沮丧的精神状态,逐渐患上了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并多次企图自杀。黑塞在其《自传》中说:“我不是个唯命是从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才适应那个虔信的教育机构,那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压制和扼杀人的个性。”[1](P612)不到两年,黑塞几度逃学后最终告别学校生活而开始另谋生路。在其后的10年中,他做过书店店员、钟表厂的学徒,也曾尝试书商的职业。

尽管生活艰难,但黑塞却也能充分利用祖父与父亲的藏书,潜心自修和持续地写作。1904年,黑塞人生中的第一道曙光来临,他撰写的长篇小说《乡愁》(PeterCamenzind)出版并引起热烈的反响。同年,黑塞与长他9岁的玛莉亚佩诺立(MariaBernoulli)结婚,移居至凯恩赫芬(Gaienhofen)小村,在此过着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专事写作。

黑塞早期的作品多属于纯粹主观自我世界的抒发,呈现着“自我”与“现实”的冲突拮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骚动的社会情绪,黑塞撰文引用贝多芬的名言:“啊,朋友,不要用这种声音”,来表达他主张和平的愿望。言论刊出后引起轩然大波,受到当时德国政府的打压和新闻界的围攻,使得他的家庭和生活都面临着极大的威胁。黑塞在震动之余引发反思,据此认为他多年来所相信的全部欧洲文明是不健康的,并且正在沦丧。黑塞在其《我的传略》中说:“我再度看到自己同一直和平相处得好好的世界发生了矛盾。一切似乎又沦于失败,我又变得孤独和痛苦,我所讲的和写的一切又被别人满怀敌意地误解了。在现实和我认为是希望、理性和善良的事物之间,我又看到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2](P470)无法逾越的鸿沟也意味着分裂,内外的交困使得黑塞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危机。

二、黑塞与荣格的交往

1916年,身心疲惫且身患神经衰弱症的黑塞移居瑞士,住进鲁柴伦(Lucerne)的松麻特(Sonnmatt)疗养院,开始与荣格的学生约瑟夫贝恩哈特郎昂(J.B.Lang)做分析性心理治疗。荣格曾被弗洛伊德视为其精神分析的法定继承者,1909年和弗洛伊德一起受邀赴美国参加克拉克大学的百年校庆之后,便奠定了他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界的地位。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分裂之后,建立了其分析心理学体系,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而著称。

1921年的夏天,黑塞前往荣格在瑞士库斯纳赫特的住所,继续他们的心理分析。同时,荣格也邀请黑塞在苏黎世的“分析心理学俱乐部”做演讲。通过黑塞的书信,我们可以看到,黑塞对于荣格的人格及其心理分析能力都有着极大的热情:“我与荣格一起,此时,我正经历着十分困难,有时是难以承受的生活危机,也体验着心理分析的冲撞……它震撼着你的内心,也同样伴随着痛苦。但它是有效,是有帮助的……所有我能说的是,荣格博士正用其出色的专业技能引导着我的心理分析。”[3]即使是在黑塞完成了与荣格的心理分析之后,他也曾这样表示:“我希望能够继续与荣格做心理分析。他是一位崇高,充满活力与智慧的人。我对他充满感激,很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与他一起做心理分析。”[3]

荣格对于黑塞也有着同样的热情。在1919年的一封通信中,荣格对黑塞邮寄《德米安》(Demian)给他表示了感谢,并且指出书中呈现出黑塞所领悟的心理分析意义。荣格说:“读你的书,就象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了灯塔的闪耀。”[4](P573)在这封信中,荣格称自己本来就认识“德米安”,他可以为黑塞提供更多的有关“德米安”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实际上,那也是其分析心理学的最重要的发现,与无意识接触中所获得的领悟,以及他在其《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中所呈现的心灵的真实性(therealityofpsyche)。

三、黑塞的心理分析经历

黑塞开始寻求心理分析和治疗的时候,正遭遇着严重的心理危机。由于反战,他被迫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困境。1916年初他父亲去世,年幼的儿子又身患重病,妻子的精神病急剧恶化而不得不住院治疗。一连串的精神压迫和心理压力使黑塞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于是,他找到荣格的学生朗昂开始了分析性心理治疗。

在1916-1917年间,黑塞与朗昂共做了72次心理分析,基本上是每周一次,每次3个小时。开始的时候,黑塞的抑郁症非常明显,并且流露出自杀的倾向。朗昂的分析性心理治疗十分有效,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并且引起了黑塞对心理分析的兴趣。黑塞开始阅读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充分体现了心理分析的意义,他在1917-1919年间完成的小说《德米安》便是写照。对于荣格来说,除了黑塞的个人磨难和心理治疗体验之外,那便是由集体无意识或原型所触发的创作。

四、黑塞的心理分析感受

黑塞的心理分析感受,可以从其作品中得以体现。我们也可以根据黑塞创作的线索,从《德米安》到《荒原狼》,从《东方之旅》到《玻璃球游戏》,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分析的意义。

(一)面对阴影:黑暗中的求索

荣格用阴影(shadow)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阴暗存在或无意识层面的人格特征。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诺伊曼在其“关于阴影的看法”一文中说,“阴影是人格未知的方面,它通常以黑暗的形式、以怪模怪样的邪恶图形来面临自我,面临光明面和意识的中心和代表――对它们的面临对个体来说总是一次重大的经历。”[5](P115)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若是能够具有面对阴影的勇气,通过阴影的挑战,那么往往就可以从阴影中获取积极的力量。德特勒夫森和达尔克在其合著的《疾病的希望》中,发挥了这种关于阴影的心理学观点:“阴影使人生病――同阴影的交锋会使人康复!这是理解疾病和治愈的关键!一个病症永远是一个具体的阴影部分。”[6](P46)

在黑塞的《德米安》中,从第一章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对比,辛克莱在孩童时代就面临着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是他中产阶级的家庭,一切井井有条;另一个是仆人和劳工的世界,充斥着醉鬼、泼妇、谋杀和痛苦。流浪儿克罗默就是来自这个可怕阴暗的世界。开始的时候辛克莱认为这个世界很黑暗,克罗默很堕落,但后来他发现这正是他自己的阴影。德米安告诉了他该隐和亚伯的故事,并作了重新解释。他认为圣经故事是对事实的歪曲,也许该隐并不是一个由于嫉妒而杀害自己亲兄弟的恶棍,也许他的勇猛和智慧使人惧怕,人们才编造出这样的故事为自己的懦弱开脱。通过这个故事,辛克莱认识到走向黑暗世界并不一定意味着邪恶,也许还是勇猛或智慧的表达。

“阴影与我们同在……我们在某个地方有一个邪恶而可怕的兄弟,那是我们血肉之躯的复本。”[7](P38)这很像黑塞的文笔,但却是荣格的表达。在《克莱恩和瓦格纳》中,小职员克莱恩也发现在他拘谨的外表后面隐藏着一个成为顽童和谋杀者的欲望,他把他的阴影叫做瓦尔纳。而《席特哈尔塔》中的主人公在其第三个阶段对世俗的学习里,遇到了他的阴影:酒鬼、赌徒、世俗贪婪的商人,并接受了面对阴影的挑战。面对阴影的挑战在《荒原狼》里就更加明显,哈勒意识到在其高度理智化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兽性的生灵,他不得不在文明人和狼的争论中度日。作为人,他是理智富于人性的,他痛恨自身的狼性;作为狼,他是粗野不驯的,肆意妄为的。但是有时他们又能和平共处,彼此互补,他发现两种倾向的和谐共存使他与神更接近。黑塞在其《荒原狼》瑞士版的跋中写道:在此之前的小说里,我一心想表现一个美而和谐的世界,避而不谈内心那些黑暗、混乱的方面,只强调敬畏之心,高尚的品格,因而压制了千万种真理,使我自己作为诗人和作为人都感到疲惫和沮丧。承认恶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来说,阴影并不完全只是消极的存在,意识到阴影存在本身,已经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面对与认识阴影需要勇气,正是勇者的风度。阴影中包含着许多本能的内容及其能量,原始与幼稚的心理特点,以及阴暗之中的玄妙。觉察自己的阴影,乃至达到某种心理的整合,也是心理分析过程中重要的工作目标。

(二)阿尼玛意象:心灵的指引

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阿尼玛(Anima)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一种原型意象(archetypicalimages)。荣格认为,无意识的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而这种象征性的意象,包含着人类精神发展的创造性源泉。而就个体心理分析过程中的阿尼玛意象而言,其往往被视为心灵的指引。

阿尼玛不仅是男人的内在女性,而且也是心灵的象征。阿尼玛意象能够引导男性到其灵魂深处,使其获得创造性的动力。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中,阿尼玛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夏娃(男性的母亲情结),海伦(的对象),玛利亚(爱恋中的神性)和索非亚(男人内在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在黑塞的作品中看到她们的身影及其作用。比如,在《德米安》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但丁《神曲》相似的情节,首先出现的小女孩把辛克莱从悲伤抑郁中拯救出来,从地狱引领上天堂。后来他意识到那个热情洋溢受人尊敬的伊娃夫人只是他内在的一个象征,通过投射到她身上的这种爆发性的活力,使他体验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复活。而在情人卡玛拉的影响下,《席特哈尔塔》的主人公席特哈尔塔则从一个非常理性的人转变成一个能感受世界的感性的人。在自传体的《纽伦堡之旅》(1926)中,黑塞意识到有一种带着诗意的迷恋于体内回荡着,是“地精”里可爱的劳小姐,她曾是年轻时最美丽而强大的动力之一,引发着诗人之诗性与幻想力的源泉……以神话姿态出现的“可爱的劳”幻化成黑塞内在的阿尼玛形象索菲亚。

在《荒原狼》中,赫尔米娜(Hermine)这一名字是黑塞本人名字的女性化形式,也正是他自身阿尼玛意象的体现。赫尔米娜引领哈里从其绝望与自杀的边缘,重返于充满希望的生活和爱情中去。在《纳尔乔斯和歌德蒙德》中也有同样的寓意,当黑塞把“追求永恒的母亲”作为歌尔蒙德风流行为的动力时,阿尼玛的意义就显现了,而且,歌尔蒙德对生活矛盾的解释也是和母亲原型有关的。尽管黑塞后期的作品中女性人物较少,但阿尼玛的原型仍然存在,如在《东方之旅》中,记录者说他的生活目标便是去获得一位美丽公主的垂青。“内在的女性引领我们向前”是歌德的浮士德体会,也是黑塞心目中英雄们的感受。

(三)超越与整合:自性化过程

自性寓意着一种超越,超越于人格所呈现的面具与阴影,获得一种内在的心理整合性。黑塞曾表示,他的所有的作品,从《卡门钦特》到《荒原狼》再到《玻璃球游戏》,都可看作是对个人人格或其自性化过程的捍卫。黑塞在其《玻璃球游戏》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综合的科学和艺术,而且是一种“使心灵趋向宇宙整体目标的运动。”正如书中的克乃西特所追求的,是要到达我们自性的最深处,去感受那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尽管还没有开化却已具有一颗包容万有的心灵。”[9](P464)

米格尔舍兰诺(MiguelSerrano)在一次采访中(1959)曾问黑塞,“你认为去了解是否存在某种超乎生命的东西重要吗?”黑塞即刻回答说:“不重要……死亡的过程就像回归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从那里你可以获得一种纯粹的形式。”[10](P15)随后不久,舍兰诺去访问荣格,提到他与黑塞所讨论死亡的对话。荣格说,“你向黑塞提问的方式不对。这样问会好一些:有任何理由相信死后仍然有生命吗?”[10](P99)1961年,舍兰诺再度采访黑塞的时候,黑塞仍然记得他们两年前的对话。黑塞说,“我仍然要说知道死后是否有生命并不重要……死亡是回归于宇宙整体。宇宙,或自然,对我来说如同其他人心目中的上帝。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敌人,要去征服是错误的。相反,我们应该把自然视为母亲……我们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独立存在……我们必须投身于这一伟大的过程……”[10](P22)

荣格曾经说过“自性化并不与世隔绝,而是聚世界于己身。”[11](P432)我们在黑塞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自性化过程的主题。注重精神生活者的孤独以及他们的需要,把个人的生活和行为加入超越个人的整体之中,是黑塞持久的努力。瑞典皇家学会主度斯格尔德库尔曼在黑塞获诺贝尔奖的时候,称黑塞为我们提供了摆脱精神困境的道路。黑塞借他那充满灵性的创作向我们呼喊着超越与整合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黑塞.荒原狼[M].李世隆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

[2]黑塞.我的传略[A].赫尔曼黑塞小说散文选[M].张佩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GunterBaumann.‘HermannHesseandthepsychologyofC.G.Jung’[D].APapergivenatthe9thInternationalHesseColloquiuminCalw,1997.

[4]GerhardAdler.C.G.‘JungLetter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77.

[5]诺伊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德特勒夫森,达尔克.疾病的希望[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7]C.G.Jung.‘TwoEssaysOnAnalyticalPsychology’[M].BolingenSeriesXX,PantheonBook,1953.

[8]AndrewSamuels.‘ACriticalDictionaryofJungianAnalysis’[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7.

[9]黑塞.玻璃球游戏[M].张佩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关键词】心理护理;临床护理作用

1患者的心理状态

2对不同患者进行心理分析

3患者心理影响因素

有的患者患病时性格发生改变,平时性格开朗直率、热情的人,患病后可能变成性格烦躁、抑郁等。

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如阳光充足、温暖适宜、空气新鲜、环境整洁、肃静,会使患者情绪稳定、乐观,心理有一种舒适感,否则会感到烦闷、抑郁等不愉快的心理。

他人态度对患者心理影响医务人员和探视者对患者的态度,谈话表情,常使患者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谈一些能促进患者战胜疾病的话,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否则会使患者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人患病时情绪不稳,对外来事物或人的交谈敏感,自尊心和自卑感非常强,所以我们掌握患者的这些心理,在临床护理中,时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结合患者的心理动态进行护理才能把护理工作做得更好。

4护理

4.1恐惧心理及护理观察病情的同时,耐心安慰病人,及时消除恐惧的心理,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和护理,经过治疗及周密的护理,使病人安全地渡过了急性期,直至痊愈出院。

4.2悲观心理及护理老年人患者情绪低落继而出现急躁、孤僻、易怒、对痊愈信心不足等特点,对这类病人,护理人员应加以理解,在观察病情时要细致,技术操作要娴熟,要有耐心,护理要周到,不怕麻烦,以取得老人的信任,使他们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争强治疗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特征值一非婚人口多

研究表明,目前非婚人口数量庞大、男女性别比失衡,“70后”“80后”“90后”非婚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共计多出2315万。《中国男女婚恋观报告》,中国非婚人口数量巨大,18岁以上非婚人口达到2.49亿,占全部人口的18.6%:城镇18岁以上非婚人口1.32亿,占城镇总人口的19.8%。

原因

第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都希望在先解决物质经济的条件之下,再来处理和解决个人问题:

第二:现代人更加追求自我的精神独立,不希望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很多人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来坚持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保持单身的生活品质和内涵;

第三: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相对比较脆弱,不希望长大。所以很多人抱着宁缺毋滥的心理,迟迟不愿意走进婚姻的大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建立家庭和婚姻的脚步。

特征之二择偶缺口高达613.9万

男女性别比失衡严重。其中“70后”“80后”“90后”非婚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30岁~39岁男性中有1195.9万人处于非婚状态,而同年龄段女性中有582万人处于非婚状态,男性在同年龄段择偶面临613.9万的缺口。

第一:我们长期重男轻女的心理状况造成现实性别的失调:

第二:很多男人在第一次婚姻失败之后,心理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再一次走进婚姻和家庭状态是谨慎和小心的;

第三:很多人选择同居等非婚形式,来逃避责任或者是家庭的义务等。

特征之三离婚率增高

报告结果表明,离婚数量增长快于结婚数量增长。从2000年到2012年这13年间,离婚对数年度复合增长率为7.5%,结婚对数复合增长率只有3.6%。而初离婚率预计今年达到2.29%。

第一:现代社会,都比较讲究自我,突出个性,这在婚姻和家庭里面的表现就是:强调自己的个性表达和张扬,这样矛盾的激化度就相当高了;

第二:缺乏包容和彼此认同。夫妻都忙事业,在家务、责任、经济分配方面,就会有相当多的心理抵触,在互相的理解和包容的缺失下,很容易选择离婚来逃避责任和面对矛盾。

第三:有了各自网络社交平台之后,接触陌生人的概率增加,有的人难以去抵抗外界的诱惑,这也导致婚外恋的发生,直接导致家庭的解体。

特征之四:“90后”男女相对谨慎

不少人认为现代人越来越开放,而调研结果却恰好相反。调研结果显示:“70后”女性在“接吻”和“”上比“80后”“90后”女性更开放;“70后”男性最着急与女性进行“”。“90后”男女们一旦有好感就会很快进行“牵手”“拥抱”等恋爱行为,但对还相对谨慎。

第一:70后一般来说都有了婚姻和家庭,也有了性体验,建立了和异性的亲密的相处模式,对新的接受度很高,不排斥不拒绝;

第二:现代社会的外在的引诱的方式、途径、内容都很多,让大家都难以拒绝和抵抗;

第三:90后接触的偶像剧、动画片较多,被纯美的爱情模式和婚姻模式吸引,对爱情的追求带有较多的感性色彩。他们接触性的途径很多,生在网络时代所以对性不陌生,反而有了相对理性的判断和认识。

特征之五看重男友“钱途”

“90后”最低要求5000元。“90后”“80后”“70后”女性对理想男友收入的最低要求为:5000元、6000元、7000元。

第一:因为现代社会个人所处的经济压力都比较大,特别是婚后还要面对还贷买房、买车、孩子的抚养、老人的赡养等责任,所以女人会对钱比较敏感;

第二:一般都是女人持家,所以女人会首要思考钱的收入和分配,也会在婚姻的前后去权衡自己所处的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

第三:大众的攀比心理,希望自己比别人过的好,找的男朋友拿得出手,而且,最好多金,可以满足一定程度上的高消费等。

特征之六喜欢和“大叔”谈恋爱

韩剧让“大叔”大热,调研显示:18~25岁的女性,70%有“大叔控”情结。这些女生喜欢比自己大10岁左右的男性。

和“大叔”谈恋爱的好处

“大叔”的优势

1.成熟

许多人提到大叔都会充满不屑,老头子能有什么,除了多几个银子哪方面比得上我们这些青年一辈。是人都会有着老去的一天,任谁也逃离不了岁月的玩弄。如果说少年郎们有的是可以尽情挥霍的青春,那么大叔们有的则是无数光阴下的历练出的魅力,成熟男人的气息可不是青涩的男孩们可以相提并论,这种只是唯有光阴才能酝酿出的气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2.沉稳

虽然一个人的心智成熟与否和年龄没有着绝对的关系,可是毕竟成年人有着年轻人们所没有过的阅历,经历了太多风雨的他们早已经不是曾经那初出茅庐的青涩少年,纵然是身处世界灭亡的前一刻也依然看不出丝毫的慌乱,很多时候男人对女人来说更是一份依靠,相信没几个女人希望看到自己身边的男人遇见危险的时候早已经没有了影子。

3.财富

这可能是让人最为不屑的理由,也是最让人反感的理由,不过生活就是这样,现实就是如此。和那些还在上学或是刚刚离开校园的年轻人相比,大叔们在阅历,感情之外最大的有事便是已经积累了客观的社会财富,这一点对于现代的女孩来说可是相当之诱人。

“大叔”的吸引力的具体表现

1.老男人能让你迅速成长:老男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能细致地发现、细腻地引导你的情绪变化,并且能够教给你一些如何应对职场战争的窍门,给你关于人生的中肯建议。

2.老男人更懂得如何宠爱你:在你之前,老男人已经经历过很多女人,有许多处理两性关系的能力技巧。他们比那些年轻男孩更了解女人,所以,他们更懂得如何宠爱和包容你。

3.老男人可以给你优越的物质生活:和老男人在一起,你不必为了房子、车子而操心不已。他们通常都事业有成,有着相当的经济能力可以实现女人想要的浪漫。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对脑血管疾病所引起偏瘫患者的观察,这些病人在患病后因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可导致这些病人有着不同的特殊心理需要和不良的心理反应。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所以除了做好病人的药物治疗与基础护理外,还必须做好心理护理,分析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因素,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使患者在良好的心境中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1不良心理状态的分析

1.1共性的不良心理状态:脑血管意外病人都是从一个运动自如的状态突然致病,如在工作岗位上突然发生偏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此时都可出现一个共性的心理状态,沉闷不语,烦躁多虑,痛苦失望,伤心流泪,悲观厌世。

1.2差异性的不良心理状态:由于职业、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不良心理反应,大约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2.1较有知识或修养的患者:思想上出现的最大痛苦是瘫痪在床,今后不能在回到工作岗位上,感到既将被社会抛弃,可能忧心忡忡、焦虑不安。这些有修养的人,虽然情绪不善于外露,内心却相当苦闷,对干部和教师而言,探望者较多,还可从探视者中带来精神及情绪上的波动,病人希望医护人员能对病情作出详细的讲解及康复指导。

1.2.2农村老年患者:性格固执,适应力差,反应迟钝,患病后担心子女为承担医疗费用而争吵、扯皮。生活上不能自理给子女增加麻烦,甚至成为累赘。为此担忧焦虑,今后不能再参加劳动,连自己都不能养活而感到绝望,拒绝治疗及绝食,甚至产生轻生恶念。

1.2.3下岗职工及退休人员:对突然发病心理承受压力很大,担心患病给经济、婚姻、家庭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感到对子女没尽到责任,埋怨命运为什么对自己如此残酷,对疾病似懂非懂,常悄悄节制饮食、饮水,强忍大小便,免得多添麻烦等,表现出悲观、失望、焦虑、多思、恐惧的心理。

2做好心理护理

2.1共性不良心理反应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以和蔼可亲、热情耐心、细致周到的态度,经常出现在患者的病床旁,同情和体谅他们的身心痛苦,使患者多与护理人员交谈,相互沟通感情,让他们体会到护士是热情真诚的,能为他们解除痛苦而得到安全感,从而改变或缓解他们沉闷不语、烦躁不安的情绪。在交谈中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患者的人格,并具有亲切感,在治疗操作时,根据他们的年龄、职业、习惯,恰当亲切的称呼他们,使他觉得与我们护理人员没有距离,取得患者的信赖,从被动锻炼逐渐到自觉锻炼。此病由于病程较长,患者对治疗及功能恢复失去信心,护士可介绍一些病例,经治疗和锻炼后日常生活能自理,能进行适当运动和参加轻微劳动,现身说法,建立信心和决心,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以利早日康复。

2.2差异性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2.1有修养的患者虽存在不良心理反应,但不外露,我们应当主动与家属及单位联系,要求他们能支持及配合,一起来解决患者的思想顾虑。同时在情况允许下,多探视,聊一聊单位的工作和生活,让他们感到没有离开同事们,并针对疾病急性期、恢复期完整的进行康复宣教,使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对待疾病,安心接受治疗与康复训练。

2.2.2农村老人:首先要做好子女家属的工作,病老生死是自然法则,不能回避。作为家属在亲人病重时要给予关心爱护,子女负担老人的一切是应尽义务。护士要用亲切安慰、规劝的语言多与老人攀谈,给予生活上的照顾,使病人及家属都感到护士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亲属就更不应该嫌弃老人,让患者在病痛中得到温暖,从而树立生活的信心。

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老年脑梗塞心理护理

1临床资料

2心理护理

2.1病情较重,思想压力大医疗检查殊检查及周围环境的刺激,使患者产生绝望心理,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患者表现精神异常、恐惧、惊慌、烦躁不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自理,并暴露出绝望、轻生的念头。

2.2思想情绪变化在生活上不能自理,靠住院治疗,给家庭带来不便和经济损失等,这是患者中都存在怕字,怕给子女造成负担的心理状态。

2.3感情的脆弱,产生依赖的心理状态所有的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思想负担,并争取渴望接纳自已,重视和关怀。由于疾病的痛苦、疾病的折磨,并希望得到家属同情和关心,渴望医护人员多次巡视病房,与她们交谈心理话,并提出更好的治疗方案,治愈后及康复的问题,这样情况下,并说出心理的烦恼,希望得到子女和亲朋好友的经常探视。

2.4恢复期心理护理病人在恢复期逐渐熟悉和适应环境,能扶持行走,病人心理希望更快的恢复健康,肢体功能达到生活能自理能力,对出院后能否下床活动,对自身的身体产生了担忧,因此,希望医护人员多帮助和指导。

3医护人员要有良好医德医风

3.1护理人员要热情对待患者按照医院规章制度,介绍病房的环境,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清洁的环境,防止大声哭闹,室内光线充足,病房物品摆放整齐,尽量满足病人心理的需要。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做好技术操作,娴熟的操作技术能促进病人相信医学、相信科学、相信医务人员,使患者在治疗上心理得到平衡状态。

3.2调节心理平衡住院病人重视医护人员的语言态度,耐心解释,认真对待老年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情绪,细心、耐心、让患者舒心、安心。因为语言作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护理人员应富有同情心理,注意与病人感情上的沟通,控制不正常的心理因素,理解病人的处境,尊重病人的人格,使其心理上得到安慰,感情上得到满足,特别对异常病人的异常反应刺激,护理人员应给予充分理解,应该做到宽宏大量、体贴、谅解外,更重要的是主动关怀爱护,要用语言,表情行为去影响和改变病人的不正常的认识,使平静而改变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3.3生活上的护理需要家属精心照料,因为脑梗塞病人的多数表现精神异常,表现语言不清等肢体功能障碍等,使正常生活质量下降,对这样的病人治疗上,护理上应予特殊检查,耐心重复交待,避免患者茫然不知所措,产生焦虑心理状态,并加重病情。对他们最好是给予帮助和心理安慰,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下床活动,提高自已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3.4护理人员对病人如亲人的关怀、呵护是不可缺少的医护人员应重视家属及亲友在维持病人最佳环境的作用。指导使他们保持稳定情绪,并通过病人家属了解病人,医护人员要及时与家属联系,鼓励探视,以消除病人沉默心理和寂寞感。

【关键词】钢琴演奏紧张心理原因特点克服

一、钢琴演奏紧张心理的原因

要对钢琴演奏紧张心理进行科学地分析,首先就必须对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这就好比是医生治病,首先要找准发病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进而药到病除。

紧张是“心理紧张”的简称,在心理学中,指的是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时的兴奋不安,是一种心理状态。

产生钢琴演奏紧张心理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激情原因

(二)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也是产生心理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对演奏期望值过高、私心太重,对作品缺乏准确的把握,对自己演奏水平缺乏足够的自信等,都容易产生紧张情绪。

(三)不良刺激

钢琴演奏时外界的不良刺激也容易产生紧张情绪。例如,观众很少、场地不理想、突然停电等,都会引起演奏者产生心理紧张。

二、钢琴演奏紧张的心理特点

要对钢琴演奏紧张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还必须对钢琴演奏紧张的心理特点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

(一)生理特点

表现为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

(二)心理特点

心理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不安。表现为担忧、恐惧等;二是烦躁,即烦闷急躁;三是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精神恍惚。“注意”是心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③指向性就是一种选择性,即把需要感知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集中性则是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之上。注意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稳定。而注意力不集中,恰恰与此相反。

三、钢琴演奏紧张心理的克服

要对钢琴演奏紧张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目的与重点是对钢琴演奏紧张心理的克服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以达到克服这种紧张心理的目的。

具体来说,克服钢琴演奏的紧张心理有以下几种路径和方法。

(一)心理放松训练

心理放松与心理紧张相对应,所以克服心理紧张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心理放松训练。加拿大心理学家彼尔西瓦利提出一项放松训练法――呼吸中的肌肉收缩与放松,是通过生理放松达到心理放松的好方法。这种训练方法又以“自我暗示法”为基础,即通过想象、回忆等手段,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情绪。

(二)注意力集中训练

“从生理机制来说,一个人在注意力集中、大脑皮层一定区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的时候,皮层其余区域就会或深或浅地处于抑制状态。诱导性强,注意就越集中。人的注意越集中,就越能摆脱周围环境的干扰。”④

从生理训练入手,最终完成心理训练的目的,是注意力集中训练的基本方法。而注意力集中的根本性还在于,对所演奏的钢琴作品的真心喜爱、全神贯注、倾情投入方面。

(三)意志力训练

在心理学中,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阻力,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体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具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紧张心理。意志力训练通常用来训练学生的勇敢、果断等品质。

(四)自信力训练

总之,在钢琴演奏中克服紧张心理,必须做到准备充分。要对演奏曲目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练到十分熟练的程度,做到心里有底,要舒展、轻松、自然、沉着、冷静,并以精神放松带动身体各部位的全方位放松,建立足够的自信心,排除杂念。达到手指动作的连贯与声音的高度统一。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185.

②④吕利著.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用教学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66,76.

【摘要】目的评价实施心理护理在产妇分娩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分娩的3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比较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等。结果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胎吸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产后2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对其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科,可消除产妇不良心理反应,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的目的。

相当数量的初产妇从各种渠道了解有关分娩时的负面诉说,害怕和恐惧分娩的一切过程,怕陌生的环境,怕自己不能坚持,怕疼痛,怕出血,怕发生难产,怕胎儿性别不理想,怕胎儿畸形,怕有生命危险,致使临产后情绪紧张,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精神心理状态,现已证实[2]产妇的这种情绪改变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衡,产生子宫肌肉收缩功能的紊乱,极度的紊乱形成子宫收缩无力,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同时也促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国内外许多研究也发现[3]焦虑紧张孕妇的疼痛阈可相对下降,对疼痛的耐受减低而对疼痛反应敏感,在分娩过程中则会出现产疼较早且比较剧烈,使孕妇不能耐受产痛而出现哭闹,耗费体力,影响子宫收缩力,而产妇不良情绪又可促进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宫缩不协调,从而阻碍产程进展,增加难产机会,导致剖宫产及阴道助产率明显增高。

本研究通过分娩期心理干预助产,明显增强了产妇对分娩的认识,使其对分娩的恐惧感降低,减轻其焦虑,紧张等心理情绪,使其在产程中积极配合,从而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了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量显著减少,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更重要的是分娩期心理干预助产,使孕妇及家属对我们的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我院产科的形象,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陈莉艳对丈夫实施建康教育在产科中的作用.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264265.[2]李娟,李和江孕期心理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6):2199.[3]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5.

【关键词】孕产妇;分娩;心理分析;心理护理

绝大多数的产妇在分娩中会产生恐惧、担忧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影响产妇生产的进展,导致难产的发生率以及剖宫产率增高。同时,也会相应地加大新生儿的窒息率和孕妇的产后出血率。所以,为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对产程的影响,选择2010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分娩孕妇200例进行心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013年期间来院就诊的孕妇200例,年龄22~43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00例;对试验组孕妇的心理状况及精神状态进行详细地调查、记录,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不同的心理治疗,对照组按常规的产程观察方法进行护理,然后将各组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发生率等进行详细记录[1]。

1.2心理分析

1.2.1紧张恐惧的心理由于临产前产妇的心理十分复杂,对分娩过程本身是否安全也很紧张,有的初产妇对分娩过程不太了解,对宫缩疼痛不能忍受,加上环境陌生,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大喊大叫,消耗过多的体力能量,造成宫缩乏力,产程过长,或缺氧,血压升高,甚至危及母婴生命。

1.2.2烦躁不安的心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产妇在忍受阵发性宫缩疼痛的同时,一方面期待着尽快结束分娩,另一方面对自己能否平安顺利的分娩,感到忧心忡忡和烦躁不安。

1.2.3担心、不信任心理

目前提倡优生优育,绝大多数妇女终生只分娩一次,他们担心分娩过程中母儿是否安全,医务人员是否有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担心发生难产及产后大出血。

1.3心理护理

产妇的情绪稳定,精神放松,体力充足,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2]。根据产妇不同的心态及分娩的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首先,医务人员要仪表端庄,态度亲切和蔼,动作轻巧柔和,像亲人一样关心、体贴产妇。保持产房空气新鲜,护理过程中做到“四轻”,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1.3.2第二产程心理护理助产人员要更加和颜悦色,忙而不乱,熟练果断,同时不断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与解释,给产妇安全的感觉,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产操作,鼓励和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至娩出。宫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安静休息,等待下次宫缩时再做屏气。每次宫缩时都要鼓励产妇,给产妇信心,使产妇对我们更加信赖。以取得密切配合,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1.3.3第三产程心理护理胎儿娩出后,可引起情绪激动,表现为沮丧或兴奋,这两种情况可直接通过大脑皮层,影响其对子宫收缩的调节,导致宫缩乏力而大出血。此期,一方面给予子宫收缩剂加强宫缩,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产妇进行安慰,嘱其不要过分激动,从而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导致产后出血。

2结果

2.1两组分娩方式比较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和经阴道助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产后2h出血量比较观察组产后2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本研究通过分娩期心理干预助产,明显增强了产妇对分娩的认识,使其对分娩的恐惧感降低,减轻其焦虑,紧张等心理情绪,使其在产程中积极配合,从而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了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量显着减少,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更重要的是分娩期心理干预助产,使孕妇及家属对我们的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我院产科的形象,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二、金融市场中的心理分析

三、改善心理范式与投资判断

行为金融学的崛起,提供给人们另一个思考方向,引发了人们对于投资过程中深层次心态的重视。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一些可以预见的投资心理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能够帮助投资者改善心理范式,提升投资效率。

(一)重视情商的培育

投资心理范式可以分为理性层次与非理性层次。理性层次主要涉及投资者在投资方面的知识及智慧的高低、对经济状况及股票等投资工具分析预测的能力,可以称之为投资智商;非理性层次主要涉及投资者自我情绪的理解与控制、判断和控制他人情绪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及自我激励与自我意识能力,可以称为投资情商。行为金融学更多地是从情商的角度看投资——人们在投资时受到的心理因素的控制,远大于理性的思考,如果不能够预先知道这种情境,事先约束自己,并时时警惕自己,则难免陷入投资误区。在行为金融学看来,情商比智商重要,绝大多数的投资者由于无法分辨负面情绪并加以控制,使其成了投资成功最大的障碍。

(二)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

正确的推断决策取决于抛弃各种错误的金融信息处理习惯,为了避免推断决策中启发式偏差的影响,投资者首先要尽量做到全面理解数据,避免以偏概全;同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投资行为是否被个人偏好或投资大众的力量所左右,这两方面的力量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并且都会受到种种外来信息因素的影响。对于投资要有现实的态度,在投资时要预计到最坏的事情发生;应学会比较正面的和负面的消息,努力找出市场上最乐观和最悲观的判断,注意是否存在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倾向;要养成对所有的问题同时看到两个方面的良好习惯,通过自己的正反两方面思考去得出结论,同时应当尽可能地不断根据事态的变化对其进行修正。投资者怎样看待损失和收益,对其投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面对同样一组选择,可以做出不同的决定。在做决定的时候,最好要从各种角度来衡量问题。不仅要全面权衡各种利弊,也要能够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思考眼前的问题。

(三)与投资氛围保持一定距离

金融市场的环境,以及频繁接触、关系紧密的人群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投资经验等,都会影响一个人投资心理范式的形成,进而影响其对市场的看法和投资决策。为了避免产生投资决策中的从众心理,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学会独立思考,不要深陷于各种投资群体的集体氛围。因此,建议投资者应该设法与投资的情境保持距离。远离投资情境可以分为两大类,首先是要远离所投资产品,想办法让自己不知道手中所投资产品的价格,避免受到所投资产品价格一时波动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其次是要远离市场,也就是离开投资大众,避免受到市场气氛的影响,盲目从众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四)用投资规则与计划约束投资行为

四、寻找行为偏差中的投资机遇

关键词:喉癌;心理分析;护理干预

喉癌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术后患者常伴有失音、嗅觉变化、永久性气管造瘘口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自身形象受损和语言交流缺陷的难题,大部分患者术后存在心理问题[1]。近年来,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根据喉癌术后的患者的心理障碍,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择期手术的喉癌患者60例。其中男55例,女5例;年龄48~82岁,平均(65.34±5.64)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6例,初中、高中20例,初中以下34例;农民13例,工人14例,知识分子6例,干部9例,其他18例;半喉切除术45例,次全喉切除术12例,全喉切除术3例。

1.2方法:心理干预:①首先护理人员要出自内心真诚关爱患者,多与患者聊天、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表述,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生活,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心态;②向患者讲解喉癌的基本知识、治疗效果、术后注意事项,让其明白喉癌的预后是较好的,治愈率高;③利用肢体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与患者交流,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和悲伤,术后护士要常到患者身边,为其吸痰、鼻饲、换药、翻身等;④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手把手地教家属及患者学会气管套管的清洗和消毒、周围皮肤的护理等,积极训练患者简单的手语,以应付日常生活;⑤采用影视资料和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减轻或消除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⑥让患者保持与家人的联系,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提醒家属督促患者及时复诊。研究工具: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于入院时测评,4周后再测评1次,对患者进行自身前后焦虑、抑郁情况的比较分析,患者自行填写或护理人员以提问的方式填写[2]。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况比较:见表1。

表1干预前后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分)

组别

SAS

SDS

干预前(n=60)

58.67±6.34

干预后(n=60)

36.92±5.81

41.35±3.63

P值

<0.01

3讨论

3.1喉癌患者术后的心理特征: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在我国咽喉部肿瘤占全身肿瘤的1%~2%[3]。焦虑、抑郁是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消极的应激反应,引起患者的痛苦体验,并表现出一定的生理改变。喉癌术后第1天由于手术应激、麻醉药的反应、疼痛、气管套管刺激以及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患者常出现烦躁不安,心情悲观绝望。在恢复阶段,患者的情绪仍会随各种因素起伏变化,担心术后康复、发音、吞咽、进食等问题,又顾虑家庭的经济情况、术后照顾问题,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康复极为不利。吴彩芹等调查结果显示,96例老年喉癌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56.25%,重度抑郁发生率为14.58%[4]。

3.2喉癌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必要性:随着身心医学的发展,健康不再是简单的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良好状态[5]。对于喉癌术后的患者,不能仅仅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护理,必须针对患者的身心因素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改变其不正确的想法;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给患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的环境,对其回归社会有积极作用;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生存,重新走向社会。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减轻喉癌患者术后的身心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使治疗和护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喉癌术后的患者给予必需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喉癌术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参考文献

[1]刘永琴,李菊芳.心理行为干预对全喉切除术后患者焦虑和抑郁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9):2405.

[2]宋海英,王庆华,刘骥暌,等.术前访视对老年胃癌患者心身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24):53.

[3]于红燕,单金华,孙立平.喉癌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5,19(9):1748.

THE END
1.什么是荣格心理学的四个阶段?心理学人心理学文章但荣格心理学治疗存在的人情味是很丰富多彩的,治疗师可能使用多种治疗方式来适应患者个体的发展,他们更多的把患者看成是一个寻求发展的个体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把患者看成一个统一诊断标准下的病人。 荣格心理学治疗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意识化、分析、教育、个性化。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009776
2.荣格与分析心理学(豆瓣)1993年以来多次赴美国及欧洲进行关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讲学以及心理分析的研习,数次受邀前往瑞上参加“Eranos东一西方文化圆桌会议”,1996年获富布莱特(Fulbright)学者奖,1997年与Murray Stein和David Roserl在芝加哥荣格研究院进行“荣格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对话;1998年组织与主持“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7001091/
3.你属于12原型人格中的哪一个?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http://www.arealme.com/which-12-archetype-are-you/cn/
4.荣格与分析心理学荣格(Carl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分析心理学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荣格创立的,是从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过渡的产物。在理论上,荣格虽然深受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但实际上,荣格早在他的医学博士论文中就已经确定了分析心理学的雏形,他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620/09/31610762_763759345.shtml
5.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不能也不会完全的从他的宗教中脱离出来。荣格与佛教关系     荣格是西方心理学家之一,他是最早认识并欣赏东方佛教的心理学本质及其价值的人。经过半世纪的发展,荣格对西方学术思想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并逐渐演变成两种趋势:一是荣格学派佛教分析师的出现,二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佛教的交叉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41454418150597147.html
6.荣格分析心理学.pdf荣格分析心理学.pdf 6页内容提供方:wx171113 大小:125.91 KB 字数:约3.58千字 发布时间:2020-07-23发布于江苏 浏览人气:44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荣格分析心理学.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荣格分析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721/7116054003002152.shtm
7.荣格文集《荣格文集(套装共9册)》是学术必读,馆藏必备之书。《荣格文集(套装共9册)》是研究荣格本人以及他的思想很好的参考资料,有很强的系统性。所以也是图书馆馆藏必备。 作者简介 C.G.荣格,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G.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动力心理学的鼻祖之一。毕生https://www.psychspace.com/space/viewnews-60013
8.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向潜意识层面扩展精神分析理论。 1、人格动力 心理能量,一种普遍的生命力。 生命力,是用“心理能量”取代了“力比多”。 等值原理,是精神的某个部分受到过分重视,必然以其他部分的损失为代价。 熵原理,是热动力的第二原理,在一个系统内存在着一种能量相等的恒常趋势。 https://blog.csdn.net/u010616713/article/details/137424851
9.荣格分析心理学解读(通用6篇)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其它精神分析心理学一样,很多理论观点都是和医疗实践密切联系着,因此很多理论和观点不是以实践调查为主,大多数出于主观的构想和纯粹逻辑的演绎。 但是他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人格结构观点,尤其是将潜意识又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是荣格理论的价值所在。 虽然他的所谓“总态度类型”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di9m2gv.html
10.中国有了自己的荣格学院!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中国学会获得完整训练资质中国有了自己的荣格学院!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中国学会获得完整训练资质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第22届世界分析心理学大会,当地时间2022年8月31日下午,北京时间9月1日清晨,IAAP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IAAP中国学会(CSAP)的专业训练资质。按照IAAP国际章程,中国学会(CSAP)将完全负责具有https://www.dutenews.com/tianxia/p/7027938.html
11.荣格心理学范文11篇(全文)本文将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 对先行研究中尚未清楚指出的问题, 如两个世界的内在联系, “自我”实现的过程等内容进行研究, 运用荣格心理学的集体无意识等理论, 对作品中的世界构成以及主人公的经历进行分析, 对作品阐释做出新的尝试。 二.荣格心理学理论 荣格(1875-1961) 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当代心理学家。目前已有https://www.99xueshu.com/w/ikeyj7ipeefj.html
12.荣格从移情出发的精神分析但不管如何,炼金图谱的分析与移情分析总归是共同构成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黑暗迷宫。https://www.jianshu.com/p/63888fb793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