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鎣”属水器,大约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晚期,是主要用于祭祀、宴飨等典仪中“沃盥礼”的实用水器。这件青铜“虎鎣”铭文清晰,造型、纹饰独具匠心,为后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艺术和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下面我们就从这几方面来欣赏这件青铜“虎鎣”。
一、铭文释读
“虎鎣”器盖内侧铸有4字铭文,这是铭文照片和X光影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前两字为“自作”,第三字释读存疑,第四个字为“鎣”。“自作某器”是两周时期很常见的铭文句式,意为“亲自督造并使用的器物”。如西周中期的“伯鎣”铭文为“伯自作盤、鎣”;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器铭为“越王勾踐,自作用剑”。
二、功能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鎣”是“盉”的一种别称或方言,二者用途基本一致,都在沃盥礼中配合使用,浇水净手。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鎣”与“盘”或“盉”与“盘”大多都是成套出土,由此可见,在水器中“鎣”或“盉”与“盘”的组合,皆为固定礼器组合。
西周中期以后,“鎣”与“盉”的造型也变得非常类似,比如这件西周晚期的卷曲夔纹盉,我们可以将它与前面的伯鎣和后面的盉相互比较一下,不难发现,鎣与盉的主要形制特征基本一致,除卷曲夔纹盉足部为三条袋形足外,伯鎣、盉,还有一会儿要介绍的虎鎣都是柱形足。在《说文皿部》中记载“盉,调味也”,认为古人将水和酒放入盉中调和再注入饮酒器,但随着考古资料逐渐增多,现在专家认为盉主要用于盛水,若与酒器组合,则用于调和酒的浓淡;若与盘组合,则起盥洗之用。
三、器型、纹饰
我们可通过触摸展示屏来了解“虎鎣”的器型与纹饰。
“虎鎣”器身宽矮,短束颈,宽折肩,肩的一侧为引流管,类似于今天的“壶嘴”,另一侧为鋬,相当于“把手”,收腹,圜底下方有三条足。“鎣”作为实用器,损耗几率很大,盖上的素面钮是后配的;钮与鋬之间应该有起到连接作用的青铜链,但如今已经丢失;引流管根部和外底也有补铸的痕迹,这些状况都说明“虎鎣”在入土前是被经常使用的。
虎鎣最精美的纹饰在于器盖,盖顶饰有一只盘踞的猛虎,猛虎造型特殊,是由虎头、虎前肢、虎身和龙尾组成。虎身下方盖面纹饰已模糊不清,经过X光探伤,可以看出是龙纹和虎纹的组合。器面纹饰磨损较严重,大家可以跟随我看一下这边两张X光成像图片,两张图片分别是从器盖外壁与器盖内壁所拍摄,我们重点看一下从器盖外壁拍摄的这张俯视图,其中虎身右侧为侧面的龙首,虎身左侧为正面虎首。这种龙虎组合纹饰是商周青铜器装饰中常见的搭配,而“虎鎣”器盖顶端的这种虎身龙尾的特殊设计却不多见,体现出作者的匠心与智慧。虎鎣引流管和鋬上分别装饰卧虎和龙首,肩部装饰卷曲夔龙纹,腹部为斜角云纹,足部上方为饕餮纹,“虎鎣”器身上的多处虎形纹饰成为它得名的重要原因。
四、皇家器座
“虎鎣”原收藏于圆明园,属清宫旧藏。这件紫檀云纹灵芝形器座是清代宫廷造办处为“虎鎣”专门制作的,其上雕云纹,3个灵芝头上分别有一足窝,与“虎鎣”的三足相合。这件器座选材优良,雕工精湛,虽已过百余年,但器表包浆完好,符合当时清宫“造办处”的做工,这也是专家判断虎鎣为清宫旧藏的主要原因。清代宫廷有为收藏器物量身制作底座的惯例,其中紫檀云纹灵芝形器座非常多见,这边陈列的清乾隆时期紫檀云纹灵芝形器座同样也出于清宫造办处。
要想了解更多关于虎鎣和它归国的故事,请来国家博物馆“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览进行参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