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金文释读:“肄簋”(戊辰彝)铭文时代:殷墟四期。著录:《三代吉金文存》6.52.2,《攈古录金文》2.3.86.1,《殷文存》上19.3,《商周金文选》16,《海岱古族古国吉金文集》245—246页,《赛克勒》(1987)521页,《殷周金文集成》4144等。尺寸、重量:通高16寸、口径21寸5分,重量4.04千克。器形纹饰:侈口束颈,鼓腹圈足,腹较深,两侧有一对兽首半环耳,长方形垂珥。颈饰短夔纹间浮雕圆涡纹,前后另外加饰浮雕牺首,圈足饰四瓣花纹间浮雕圆涡纹,腹饰直棱纹。现藏:美国赛克勒美术馆。字数:簋内底铸铭文5行37字(合文2)。
铭文释读:戊辰,弜师易(锡)肄囗户囊贝,用乍(作)父乙宝彝,才(在)十月一,隹(唯)王廿祀,劦口(上劦下口)日,遘于匕(妣)戊武乙大臸(大字左右腋下各有一个至字)彖一,丮(左右丮)。注释:弜:读作jiàng,《说文解字》云:“弜,彊也。从二弓。”弜字,甲骨文和金文常见,常用作族名,如“亚弜父癸簋”(《殷周金文集成》3338)。弜,在此铭文中用作地名。弜师,指弜地的军事长官。
丮:字左下一个丮,陈剑先生认为“丮”字系“爯旂”之“爯”的表意字。见陈剑;《殷墟卜辞的分期分类对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第402—414页,线装书局,2007年。丮:合文字,旧以为是一个字,释作“旅”。谢明文《商代金文研究》认为:“丮”是由“”与“丮”组成的复合族名,“丮”族应是“”族的分支,“”族为妀姓,“丮”族亦是妀姓。金文有证,如“妀言女(左言右女)簋”(《汇编》397)铭文“作妀言女(左言右女)宝簋,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丮”。妀言女(左言右女)当是女子称谓,“妀”是姓,“言女”是女子名,“丮”是族徽铭文,如“祖丁丮甗”(《集成》806)铭文:“祖丁丮”。
“肄簋”铭文大意是:商王帝辛(商纣王)二十年十一月戊辰日,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妀姓丮族的肄,因参加了商纣王祭祀先王武乙及配偶妣戊的活动,受到弜地的军事长官的赏赐,赏赐物有囗户囊贝,于是肄作器以祭祀他的父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