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肢趴开、盯着你看的小可爱是啥?
学界能确定它是一只小兽,但是究竟叫什么,等你来研究~
众神见容、吾作明镜、增年益寿,雕刻无极,
这是四方吉语汉印?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
辰(龙)巳(蛇)午(马)未(羊)
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你和家人、伴侣、朋友的生肖是哪个?
青龙、白虎、朱雀、天禄,
各种长了翅膀、腾空欲飞的神奇动物大集合?
东王公、西王母、仙人歌舞、四人戏马,仙宫盛景,
《西游记》《山海经》中出现的各路神仙大佬,这里也许都能找到......
如此有趣而神奇的书法、图案,你猜到它们的出处了吗?
这些包罗天地万象、奇幻瑰丽、寓意吉祥的内容,它们全部出自两汉铜镜!
梁鉴的《清光鉴古——玄鉴斋藏两汉铜镜百品》以超高清镜头,精细线稿、详细著录,解密珍藏100品神奇的两汉铜镜!该书近日入选2023年度“世纪好书”1月榜。
自去年本书姊妹篇“战国镜”首发之后,学界、文博界纷纷称赞,书友们更评价其为铜镜出版标杆之作。在我们整整期待了一年后,迎来史无前例的汉镜出版!
书中,两汉铜镜不再是以往那种黑乎乎不起眼的外表出现,而是在高倍放大的摄影镜头和专业出版模式下,展现出文字与图案的无穷魅力,折射出自身璀璨的光芒。
无论在书法、篆刻、绘画、造型设计等艺术领域,还是古文字、考古等文博领域,《清光鉴古》都可担得起多角度、多层次“学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高精出版标杆之名!
作为出版人,一年前战国镜出版时,我们便与作者梁鉴、摄影师任超商量,这一次,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将两汉镜与众不同之处展现给大家,而不是通常所见铜镜图录中一个又一个的黑圆盘.....
作为篆刻人,我们都知道赵之谦、黄牧甫取法铜镜,开辟了别具一格的创作路径,而取法源头究竟在哪里?我们似乎并不能准确回答。
我们很负责地告诉大家,
两汉铜镜绝对不负铜镜巅峰之名!
铜镜的美与义,不再是以往我们脑海中简单的认知,
《清光鉴古》一定会颠覆你的印象,两汉铜镜将展现它无与伦比的神奇!
超高清、大体量
40组铭文、30倍高清微距放大
1300余字、数十种两汉镜铭书风
碑、简、砖、瓦当外第五大
两汉篆隶书宝库
印证古文字领域多种学术命题
清初,汉碑成为隶书重要取法对象;
1930年,居延汉简出土,近百年来大家纷纷聚焦简牍书法;
随着汉砖、汉瓦当的大量涌现,书法人的眼光又看向了这些具有装饰意味的汉代篆书。
通过这几组对比图,你有没发现,
作为同时代存在的两汉镜铭,与汉碑、汉砖、汉瓦当,甚至墨迹形式的简帛书,都有着同时代的审美共性,同气连枝。
而两汉镜铭所覆盖的汉代篆、隶书形式不仅限于书法载体,在汉印群体中我们找到了更多种相似的风格!
玺印史上,从汉初对秦代界格印制的延续、两汉典型印风、直至三国“曹休”印悬针篆的表现,在不同时期两汉镜铭中,我们都找到类似线性规律、结构特征的表现。
两汉镜铭自身,更具有汉代其他书法载体不可替代的美与变化。
看完这些,说两汉镜铭篆隶书为我们打开了汉代第五大书法宝库,不为过吧?
它们所呈现出的或简洁、或繁复,或平和、或锋利,或挺拔、或柔美,或浑厚、或秀美的不同风格,琳琅满目、变化无穷!
我们又从书中找了同一个字、同一个部首、同一种线性的比较,其间的方圆曲直、肥瘦伸缩,绝对可以突破你的想象。
难怪,从晚清到当代,有如此多的艺术家曾取法汉镜铭,进行篆刻创作。
晚清以赵之谦为代表的篆刻家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接触到铜镜实物,纷纷赞叹不已,并用以实践。
赵之谦在“寿如金石佳且好兮”边款中说:“......刻汉镜铭寄次行温州,此蒙游戏三昧,然自具面目,非丁(丁敬)、蒋(蒋仁)以下所能......”
黄牧甫在“寿如金石佳且好兮”边款中说:“寿如金石佳且好兮,汉长宜子孙镜文也。赵叔仿以为印,高古秀劲,超出群伦,已非学步者所可拟议。陵往为欧阳务耘仿之。今始得睹是镜,视叔刻,犹不免落入印章蹊径,而锐劲亦不如心摹手追。得此字与务耘印如何”
看赵之谦“竟山”“稼孙”两作,对比梁鉴所藏“吾作”界栏式神兽画像镜和“长宜子孙”四乳龙虎瑞兽镜中的“镜”“子”“孙”三字,是不是一目了然?
被誉为“晚清收藏第一大家”的陈介祺,其“二百镜斋“中收藏的铜镜中,风格、类型相对单一,拓片上镜铭不足1厘米的原大,对于细节的反映更为局限。
梁鉴的铜镜收藏,以收集不同种类、不同造型、不同内容典型特征铜镜为要,故而才能在一本图录中呈现如此多姿多彩的汉镜风格。
在排版设计中,用极大的篇幅首次以放大30倍呈现两汉镜铭的多样艺术特征,堪称书法篆刻人的重要资料宝库。
让你看清赵之谦、黄牧甫、陈介祺都未曾看见、未曾看清的两汉镜铭!
镜铭文字对于古文字的意义,历来就为专家所重,此次更是得到了高清图的验证。
讹变、假借、通假,以及镜铭因空间限制部分简省或合并的文字处理方法,都在高倍放大的图版中有了最清晰的表现,让我们可以不再错过一丝一毫的细节,哪怕一个笔画的曲折改变也不至错落遗失!
且看镜铭中篆书与《说文解字》标准篆书的对比~
52种铜镜纹饰210件线稿
20余种铜镜边缘10余种铜镜钮饰
囊括仙人神兽动物植物云山
全面呈现两汉纹饰
内涵之广博、工艺之精湛
汉代玉器、画像砖、漆器、铜器、金银器、帛画,等等,都是时代审美的集中反映。
汉镜由于面积小,通常10厘米至20厘米不等,不如玉器之通透、不若帛画之绚烂,加之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将其拿在手上仔细观摩,已经出版的图版也不够大,所以汉镜之美与义还很少被专家以外更多的国人所聚焦和探索。
然而,仔细研究观摩过铜镜之美的人,无不为汉镜之美所折服,如北大著名古文字、考古文博专家李零教授就曾提到,铜镜“乃汉代艺术之缩影”,这可是一句极高的评价!
铜镜乃汉代艺术之缩影,
虽广止数寸,而纳天地于其间,
四方八位,万象杂陈,恍如仙境,
试取其纹饰,较汉画像石,可知吾言不虚。
——李零
当我们仔仔细细研读梁鉴的《清光鉴古》之后,就能毫不费力地在书里找到“天地”,找到传说中的各位神仙、各类神兽、各种植物花草和天地云水,其门类之众多、工艺之精湛、造型之唯美、含义之丰富,不输两汉任何一个文物大类!
首先,我们来看看让文博专家们都刮目相看的稀有纹饰:
在汉代铜镜纹饰中,羽人首兽身和鸟身瑞兽的出现,一方面强调了瑞兽的神性——它们都是汉人心目中的神兽;另一方面,这些艺术形象也表现出汉代工匠大师们脑洞大开的想象力和辟邪祈福愿望。
云气纹中间的各种小兽,也非常罕见。
而这个与龙纹连绵成环绕形态的伏羲,更是稀中之稀,值得特别重视!
上古神兽九尾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国四大神兽,在两汉铜镜中或飞、或卧、或站、或趴,呈现出生动百态,单瞧瞧它们的翅膀,飞扬出了或长、或短、或柔和、或雄强的各种态势。
加之汉镜成熟高超的铸造表现手法,其画面线条凝练、圆润,空间比例关系恰如其分,不违背装饰性的原则,也没有破坏画面的整体性,相得益彰。
不同的九尾狐
不同的玄武
不同的青龙
不同的朱雀
不同的白虎
西王母,就是民间所说的“王母娘娘”,羽人,就是形形色色的仙人,仙人们的形象,有时如常人,有时飘逸变形,有时更呈现出特异姿势......
在汉镜中,仙人们顺着镜面的排布位置,表达的画面意义,被塑造成了多变的形象。
不仔细看,你会以为羽人混在镜铭、花草几何纹饰之中,而实际上,在一圈圈镜面纹饰中,隐藏了各路仙人,我们可以像探索迷宫一样,把他们逐一请出来,“众神见容”。
不同的西王母
不同的羽人
除了前面说到的这些神话题材,汉镜中还能看到更多的动物、植物以及山川云天等现实题材。
李零教授所谓“纳天地于其间,四方八位,万象杂陈”,即是如此~
我们随手从《清光鉴古》中拣选一些,灵动的九尾狐、憨憨的大熊、曼妙的花枝、舒展的草叶、起伏的山峦、轻柔的云朵,在汉镜或立体、或平面、或单线、或双钩的描绘手法中,尽展百姿千态。
不同的动物
不同的花草
不同的山川云天
汉镜的装饰,除了镜面主纹外,还包括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镜钮、镜缘!
镜钮简单说,就是镜子中心、我们可以抓住,作为把手、凸起的部分。
镜缘顾名思义,就是镜子最外围的环绕边缘。
十余种镜钮
二十余种镜缘
玄鉴斋梁鉴
数十年积累、研究
集正视、侧视、拓本、线稿
超高清局部放大、全实点成像
展现两汉铜镜艺术全貌与多元内涵
以上超高清的镜铭、纹饰,你看完之后一定会跟我们得出一样的结论,
无论要学书法、搞篆刻,还是做设计、研究历史文献、考证汉代文字演变,错过如此重要的两汉铜镜全面信息资源库——《清光鉴古——玄鉴斋藏两汉铜镜百品》,都会抱憾!
而本书最重要的特点不仅仅是资料体量大、范围广,更是让我们看到众多超高倍数放大的铭文和纹饰细节。
例如此页面展示,左右页同一面镜子的四字铭文“愿长相思”和上下花草纹饰,在满版放大后出现了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
再例如一面镜子的圈形铭文,被排列成四组、六组、八组平行弧度的局部,让我们看清每一个铭文的造型、笔画变化;
再例如,将一面14.4厘米直径的“吾作”环列式神兽镜的上半部分在8开跨页中全面展开,变成48厘米直径,让镜面上栩栩如生的神兽们,更加清楚明白!
此外,梁鉴还对每一面镜子做了详细的讲解阐释,对每一处铭文做了对应的准确释文,让我们在看到精美纷呈汉镜图像的同时,更能读懂两汉镜的文字内容和表达含义。
李零《读梁鉴藏镜四篇》
中国古代,特别是在汉代,铜镜背后常铸造有妇女哀怨的文辞,是了解汉代文学、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弥足珍贵。梁鉴玄鉴斋收藏有四面带有女性赋体诗的铜镜,具有特殊性,本文进行详细的释文、断句、解读。
李零《读梁鉴藏〈内而光〉镜》
梁鉴《关于汉代铜镜的若干问题》
汉代是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也是铜镜发展的成熟期。本文对汉代铜镜的形制、纹饰、铭文、工艺等方面概括性介绍,强调汉镜的文字书法和特殊纹样的重要性,认为汉代铜镜是为融合诗、书、画于一体的独特工艺美术品。
任超、梁鉴《汉镜铭文的新观察和一点思考》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通过细微观察,发现铜镜铸造工艺方面的一些细节,通过研究分析,认为重圈铭文镜的释读应该是由外向内而不是自内而外。
至此,我们再给第一次看见《清光鉴古》的朋友们介绍一下这套书:本系列图书为三部曲,一年前出版的战国篇已经售罄,关于战国篇的内容,直接点击下方链接,欣赏学习皆可~百品珍稀战国铜镜首次集结出版!超高清细节、多层次线描、全方位解读它的铸造、纹饰极致之美!
《清光鉴古》的作者梁鉴,为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委员,梁思成、林徽因之孙,数十年专注收藏研究历代铜镜,对铜镜与文物的保护考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清光鉴古》摄影师任超,本着对文物的执着热爱、对摄影的专研精神,用他独具特色的科学摄影法,拍摄了众多为各界称道的文物。譬如上海书画出版社前不久推出的《史墙盘》和去年推出的《流眄洛川——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石楬》《清光鉴古——玄鉴斋藏战国及早期铜镜百品》……
//
《清光鉴古——玄鉴斋藏两汉铜镜百品》
梁鉴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本书为两汉铜镜首次微距超高清出版图录,不同于以往以文字或文物资料性为主要反映对象的出版方式,而是将出版重点放在汉镜艺术性的反映中。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镜铭文字和镜面纹饰中,全书近60面汉镜进行30倍高清微距拍摄,呈现出显微镜模式才能看得到的几十种篆隶书风格和各类表现手法的不同纹饰,可谓全面反映汉镜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全书共收录具有代表性七大类百品汉镜,是作者梁鉴先生毕生两汉镜收藏精华,其中不乏传世孤品、独家精品,对书法、篆刻、绘画、古文字、考古、文博各方面研究者及爱好者来说,是没有平替的独家高清珍稀图书。
丨作者简介丨
梁鉴,现任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青铜器文物保护专家。收藏数百面战国、两汉至隋唐宋元稀有铜镜,并多年潜心研究,其收藏与研究成果在铜镜界、文博收藏、考古界都有自身特殊的影响力,代表著作《清光鉴古:玄鉴斋藏战国及早期铜镜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