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视阈下的古隶典范——关陇道东汉摩崖石刻《河峪颂》书法探赜艺术品

经学赖书法以流传,其审美思想直接影响了书法文化意蕴的形成。东汉是中国书法艺术渐趋自觉,完成隶书审美艺术转换的历史时期。《河峪颂》作为东汉晚期关陇道摩崖古隶的艺术典范,具有承前启后的文献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研究价值。同时,《河峪颂》对《西狭颂》等摩崖石刻产生了重要的文化影响。本文在探究《河峪颂》古隶审美趋尚的基础上,对其书刻情境和书法生成进行立体的剖析,以此发掘经学文化对书学思想和创作实迹的历史影响。

东汉河峪颂

两汉经学对艺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论争,由文字而衍于书法,终于到汉末及魏晋,出现了书法的自觉时代。关陇道上的东汉摩崖石刻《河峪颂》,虽处偏于一隅的陇上,但依然受传统经学的熏染,其成为古隶典范并非偶然。《河峪颂》发现三十年来,学界对其多是从考古、历史、文学等方面展开,而对于其书法艺术的本体语言进行细致分析,得出规律性的研究和论述还处于薄弱状态,即便有也是一带而过或者经验式的美学评价。现结合其书法情境综合考察,确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是研究汉字演进由篆而隶、由隶而楷嬗变发展中不可多得的实物遗迹。为探讨该摩崖石刻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本文从不同角度试以阐说,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经学与东汉碑刻隶书渊源

东汉耿勋表局部

古、今文经之争,是由二者经文内容存在差异,孰正孰谬,牵涉到古、今文经学的正统地位的问题。在篆书已不为世人所熟悉的时代,正确辨识篆书就成为汉代儒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古文字研究势在必行,而解释古文篆籀却又离不开今文隶书,这就是东汉和帝时许慎《说文解字》所产生的时代背景。《说文解字》用小篆使文字规范,虽然从治经学的角度编著,但仍具官书性质,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体现和维护统治秩序的思想工具。东汉中期以后,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逐渐融合。当时的经学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融两汉今、古文经学为一体,其时加注的以隶书写定之经籍广泛流传。

隶变的时势仍然不可阻挡,古、今文之争又使篆隶得到了融合发展,到桓帝时期,基本上渐渐沉淀下来,形成了篆中有隶,隶中含篆,适于刊石立表的古隶书体。再则,东汉时期刊石立碑之风盛行,后期官定隶书确立典则,形成字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广艺舟双楫·分变》)的总体特征,受儒家“中和为美”审美理念影响,总体呈现出雍容典雅、浑厚从容和气象恢宏之貌。直到灵帝熹平年间,蔡邕等人奏请厘定文字,以标准八分隶书书刻儒家经典《熹平石经》,才达到了古、今文与古隶、今隶的握手言和。至此,文字已从经学家的桎梏中解脱,追寻艺术的天地,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出了新境界。“隶书几经嬗变最终发展为高贵的官方正体,其间经历了汉字与意识形态的磨合,与隶变中书体的磨合,与艺术审美的磨合,与两汉古、今文学术的磨合等,在各种此消彼长的撞击中、终于以成熟端庄的风致折服了一个时代。”

后世碑派书法的兴起以篆、隶为先导,其中隶书的创作以汉碑隶书为取法对象。沈曾植说:“篆参隶势而姿生,隶参楷势而姿生,此通乎今以为变也。篆参籀势而质古,隶参篆势而质古,此通乎古以为变也。故夫物杂而文生,物相兼而数赜。”古、今文经学之争,不但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亦助推了书学理论从文字理论中的析出。由此可见,经学对书法的影响,还表现在书学思想的催发与生成,进而推动了书法创作。

二关陇道之东汉和平元年摩崖石刻《河峪颂》

陇右地区在先秦时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两汉之际,中原动荡,不少士人避居关陇一带,儒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开封人郑兴,‘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是《春秋》学大家。两汉之际,他西至天水,割据陇右的隗嚣曾向他虚心礼请。茂陵人杜林专治《古文尚书》,此时亦在天水。史学家班固的父亲班彪‘为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先避居天水,后因与隗嚣政见不合,又到了河西,给窦融出谋划策。这些经学大家在天水多年,推动了当地儒学的兴盛,培养出一批儒学人才。”

受这种风气的影响,本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儒学大家,如成纪人韩顺,汉阳人任棠,上邽人姜歧等都名动西州,且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所以,汉阳郡西县人赵壹(约生于汉顺帝永建年间,卒于汉灵帝中平年间)在《非草书》中对本郡书家耽于草书的现象痛心疾首,发出“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的呼声并非偶然。深厚的经学背景,浓郁的古典情境,尚用的文艺观念,必然出现在当时来看具有传统意义的《河峪颂》。而那种篆隶结合,浑朴沉雄的古隶书体,不仅是德政颂辞的需要,也是社会时代的体现和反映。

三《河峪颂》释辨

东汉摩崖石刻《河峪颂》刊于坐北朝南、略加修琢的石壁上。刻石整体略呈梯形,无界栏,残高约一百三十厘米,宽一百一十厘米左右,石刻主体距离地面约二百八十厘米。题额一繁体“汉”字,字径约十五厘米。正文内容依照常规碑刻由上而下、自右而左排列;字体为阴刻古隶体,字径约六厘米见方,凡十五行,每行残存五至十八字不等,存疑者十九字,脱落不辨者约七十字,可释读者计一百三十六字。由于崖面裸露,石质粗糙,中部、下部起壳脱落严重。因残损泐蚀,字迹多漫漶不清,致使铭文释读在学界存在很大分歧。同时流行的各类版本录文存在释文缺漏、臆增现象。笔者今参照多种版本考释,同时,结合《河峪颂》新拓本,释文断句如下:

和平元年歲庚寅□□□□□德∕

故漢陽太守,劉君諱福字伯壽,趙□□□□也。∕

其先漢景帝少子,封昂畢野,君□□□□浮□∕

令,幽州刺史部在者,濟民之□□

□□□寬仁∕

有慮深遠之羌,卓爾難迨,□□□

□□□遵,萌∕

忿瑕荒之不柔,數郡怨命□□□□

□□眾修,∕

乃睠西顧,命君守之,於是□□□

□□□□□∕

術懷遠人,歲豐積而有□□□□□

□□其後∕

吏民追思渥惠□□□□□□□□□

□□□∕

伊君德,深絕旅,卷□□□□□□

□執以懷遠,∕

合功實紀往古,勒銘□□□□□□

□□□進∕

□唯□□□□□□□□□□□□□

□主子∕

□□□□□□□□□□□□□□公素儉約∕

□□□□□□□□□□□□□□財費因邽∕

□□□□□□□□□□□□□隴趙億建造。

四《河峪颂》的古隶趋尚发微

其一,东汉中后期,汉字隶变在碑刻书法范畴中达到足够成熟。此时摩崖体“隶书特有的波磔笔画在凿刻过程中并不被强调,从而使汉代刻石中的隶书表现出更多的篆书结构与笔意特征,总体上也更具有朴茂生拙、雄强大度的气象。”《河峪颂》正是这种书风的代表。其字形朴茂厚重,以匀齐方整为主;线条圆润秀美以圆笔为主,方笔较少;长笔多带篆意,短笔略带楷意,波磔质朴不显;笔势仍然保留内敛迟缓的篆书笔意,以篆为用,以隶为体,兼有“楷变”趋向;结体保留性地融入了篆体圆通古劲的韵致,而且显露出稳健方正的楷书造型。篆法隶型楷意相参并存、谐和相生,正是缘于隶中有篆、隶中见楷的特色,使其书体呈现出势方意圆、雄强疏宕的美学特征。

东汉西狭颂局部

《河峪颂》书法雄古壮美,庄严浑穆,涵纳篆书结体遗意,与东汉同期中原地区诸如《乙瑛碑》《礼器碑》等波磔分明的碑刻书风大相径庭,与“汉三颂”摩崖石刻亦大为不同;(见表一)《石门颂》(一四八)比《河峪颂》略早,风格圆劲宽博,舒展放逸;《西狭颂》(一七一)比《河峪颂》晚二十一年,风格古拙细密,圆中带方。但是《河峪颂》题额之“汉”字,用笔圆劲高古、清奇散朗,与《石门颂》《西狭颂》书风极为近似。可知,东汉末年的隶书体系中,既存在着波挑笔画突出的典型隶书,还存在着与它并行发展成序列的无波挑隶书。

其二,地域文化虽然保守,但有优良文化传承。两汉之际,中原动荡,不少士人避居陇右,使关陇道的经学得到发展,先后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经学大家。东汉末年,正统经学濒临瓦解。汉阳郡西县人赵壹痛心疾首虽难济于世,但对本郡书家的草书“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非草书》)的批判,严格遵循、体现着儒家的文教观和“文质彬彬”的审美理念,与其政教德化的尚用文艺观是相合的,具有对儒家文化与古典美学的尊崇倾向。华峤《后汉书》载:“赵壹,字元淑。汉阳郡西县(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人,嬴姓,赵氏。”赵壹“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摒”。又“亦屡获罪,几致于死”。汉灵帝建宁元年(一六八)、光和元年(一七八)赵壹曾两次赴京上计簿,名动京师。赵壹籍贯、生活、任职与《河峪颂》摩崖石刻所在地皆为东汉汉阳郡。史载,赵壹晚年终老于家。以赵壹其时在天下的名望,不仅会影响刘福,而且自然当影响《河峪颂》之撰文、书丹者。

其三,东汉后期,文字摆脱其实用功能而成为一种审美价值载体,而又不失其社会功用。此时,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书学体系初步形成,使书法的艺术性表现在理论思想的指导下逐渐提升。加之“东汉道家思想盛行,情感在文人意识中逐渐成为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内容,书法亦逐渐成为表现人的精神品格和情感的方式之一”。《河峪颂》用笔布势十分匀整,气势古朴敛静,在方劲瑰丽中有清润放纵之神气。但是,并没有在过分强调书写便利的极端当中流入匠气,也没有脱离隶书的实用立场,而是在两者缝隙之间因为书写者的个性微显而呈现另一种特质,即文字秩序的稳定与文字形态的丰富,甚至文字内涵的彰显,维持了字形的规范庄严、和谐静穆。整体审读《河峪颂》文风朴实简洁,用词贴切,与两汉“表”“颂”辞藻华彩的文体风格反差极大。无论是简练朴素的文辞,还是对古隶体格的传承、个体审美的追求及石刻整体的安排经营等,与赵壹《非草书》尊崇书写正道的书法风尚相吻合,更与蔡邕《篆势》意志相呼应,真正体现了对汉代正统学术的忠实维护与坚守。

总之,《河峪颂》的诞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东汉之际,儒家经典成为正统的统治思想。篆体古文字的“古文经”和隶书抄成的“今文经”,虽至终汉之际达到相融,但也不可能趋于一致。反映在由文字而生发的书法上,恰恰提供了篆隶相间,多元并呈发展的空间。《河峪颂》书体篆隶兼融,正是古文经学情境下诞生的古隶典范。

五《河峪颂》与《西狭颂》诸石刻的关系

汉阳郡和武都郡接壤,由关陇道和陇蜀道连接贯通,两郡属同一个文化圈,都有崇尚经学的传统。如大经学家、曾任过武都太守的马融(七九——一六六)就在下辨(今甘肃成县)设帐授徒,对陇上的经学传播影响甚大。作为秦文化辐射区以及陇右文化的一个历史见证,《河峪颂》摩崖石刻不是孤立存在的。东汉时期,关陇道和陇蜀道作为朝廷的交通命脉,朝廷和地方曾组织民众大规模地整修此道,并在陇上遗存了大量修道建关的“颂政”摩崖石刻及碑记。(见表二)

社会功用和书写心态影响了表现手段,某种形式将会成为社会普遍模仿的对象,从而固定为书写模式。石刻之书丹与书法、刻工与刻石这些在当时依附于太学、公文、礼俗、丧葬等文化之上的东西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河峪颂》与《西狭颂》书法风格有相近者,有各异其趣者。《西狭颂》字形修峻饱满,结构宽博。《河峪颂》笔致挺健凝重,寓圆于方,线条凝劲,其中“阳”“讳”“伯”“君”“民”等字写法与《西狭颂》神似。然《西狭颂》弧线的运用较《河峪颂》多,除书写者个性差异外,不难排除刻工人为因素影响;前者为大字,刻凿时弧线的处理较小字好控制,而后者字径除题额较大外,主体铭文字径较小,刻凿时为方便起见,故将一些不易使转的弧线处理成斜线。前者行距紧凑,后者行距时宽时窄,游刃有余;前者强调字内空间的张力,整体章法浑然一体,书写性发挥极强,显得精神焕发。后者略强调文字左右的横势,加之常年风化严重,显得斑驳陆离。(见表三)

东汉郙阁颂

关陇道由于地域位置的重要,使经济、文化的交流更为便捷和频繁,各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往成为必然。同时,社会普遍的人口流动促使文化自觉地走向大同。尽管像关陇道恭门镇河峪关如此的偏远之地,也因时代的发展而与外界相互联系并自觉影响。《西狭颂》《郙阁颂》的颂主李翕是汉阳阿阳人,故《河峪颂》在李翕故里。《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记载:“武都近天水,俗颇近也。”汉阳、武都两郡紧密相邻,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互动频繁。刘福宽仁济民的为政之道同样影响着李翕的吏治追求。《河峪颂》摩崖石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情境中横空出世。综合多种契合因素,《河峪颂》对《西狭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THE END
1.李守力:当代易学大师的博文学习笔记1.0经管铭文最后有剥之比筮数卦,中方鼎铭文与剥、比二卦《大象传》的符合程度远胜于剥卦六五、上九爻辞,这说明《大象传》西周初年业已存在,也说明《大象传》七、从《说文》十天干释读以及古文字看《连山》八卦纳甲 八、“八万言”《连山易》体系汇集 一、《连山》是一个比《归藏》《周易》更加庞大的理论体系https://bbs.pinggu.org/thread-3507906-1-1.html
2.杨牧青:西周何尊铭文书法鉴赏及铭文新考微言杨牧青的专栏上图:采自于国学大师网 就现通行的何尊铭文释读也是不大一致的,包括文字释读、标点断句。因青铜器年久渍损,导致铭文模糊不清的约18个字,根据上下文的词汇表达意思和关系,可勘正出“隹、迁、复、称、氏、肆、天、命、之、视、有、命、享、哉、顺、不、何、叀加外□”字;多年来诸家考释不一致的约10个字https://gsymq.blogchina.com/981492875.html
3.从两周金文看楚文学之渊源例如,在子庚去世的一百多年后,楚之属国曾侯乙基中埋下的大批青铜乐器,其中在钟镈上铸刻的铭文多达三千余字,记录了当时各国音律的对比及诸律旋宫位置的对应关系。这些铭文虽非全是韵文,但很注意句式的变化,曾宪通在《关于曾侯乙编钟铭文的释读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总结出基本式、省略式、对比式、叠比http://www.xfzyzx.com/chuguo800/67.html
4.关于商尊铭文的释读安国欣《广雅》:“徙” 移也。在此铭文中用其引申意与下文“ 茲”字构成动词词语即进入里面;表示人手持利器,刺入草木根干基址探查土壤情况。意思与利簋铭文的“戡征”二字,字义相近。详见:新浪博客纹龙安国欣:《利簋铭文释读新解》。释读为:“徙”字。释义为:进入或刺入。 第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316/21/8708525_737613896.shtml
5.老专家课堂刘昱午释读应国青铜器铭文为持续丰富河南博物院职工文博理论知识储备,增强文博研究能力,9月24日上午,河南博物院退休干部、副研究员刘昱午走进老专家课堂,为干部职工带来《展厅中应国青铜器铭文释读》讲座,党委副书记葛聚朋主持讲座。 河南博物院退休干部、副研究员刘昱午为干部职工带来《展厅中应国青铜器铭文释读》讲座 https://www.chnmus.net/ch/information/dynamic/details.html?id=7249228197491904512
6.李春桃吉林大学24、《古文形体释读(五篇)》(第二作者),《中国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辑, 2016年。 25、《太师氏姜匜铭文释读》,《古文字研究》第三十一辑,中华书局,2016年。 26、《释甲骨、金文中的“亻疐”——兼论<说文>中“”字来源》,《文史》2016年第4辑。 http://gujisuo.jlu.edu.cn/info/1032/1156.htm
7.本期目次小子 卣铭文释读辨考 邓飞(重庆 400715) 2016年06期第104页古文字研究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前往下载】 武汉江夏庙山明代官置砖窑调查发掘简报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 2016年06期第29页考古发现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前往下载】 https://www.hbkgy.com/bqmc/index.html
8.《江汉考古》2019年第3期目录概要:2019年5月,随州枣树林墓地(属义地岗墓群)发掘的M169出土一套编钟,铭文记载了曾国的始封、曾楚关系等关键历史信息,部分内容和曾侯與编钟可以互相印证,十分重要。为便于学界研究,我们迅速对编钟进行了清理、照相、释读等工作,现在将初步的释读情况公布出来,供学界讨论。整篇铭文包括三个段落。开篇用“曰”字领http://lishisuo.cass.cn/lsyjs_zhcx/lsyjs_xsqk/201909/t20190924_4976388.shtml
9.海昏侯墓孔子主题衣镜散论刘贺方镜如有铭文,铭文中有无这样的境界?也许镜铭中依然有孔子相关内容,这一定是一面孔子主题铜镜。 二、刘贺《衣镜铭》释读 公布的释文是十九行,包括缺失的一整行。推测应当缺失两行,合计是二十行。现在我 们就来粗读一遍,看看有些什么内容需要更细的思索才能理解透彻。 http://www.hhh.gov.cn/index.php/article/3761.html
10.曾伯漆匣铭文破译校正铭文释读: 维王九月初。吉庚午。曾伯漆哲聖。元元。武武。孔密。克狄淮夷。抑燮繁湯。金道锡行。具既卑方。余擇其吉金黃鉛。余用自作旅匣。以征以行。用盛稻粱。用犒用享于我皇祖文考。天晹之福。曾伯漆叚不黃耇。邁年。沬壽無彊。子子孫孫。永寶用之享。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8887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