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批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农村留守老人数量逐年增加,一些老人在家行动不便,一日三餐的问题日渐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省内的一些农村地区开始探索全新的集体食堂模式,本月初,一家主打互助模式的老年食堂在惠民县康家堡村开业。
齐鲁网滨州7月20日讯一荤一素一个汤八旬老人就餐免费
记者了解到,康家堡村是惠民县典型的老龄村之一,全村800多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182人,占总人口的22%,其中70到80岁以上的老年人54人,80岁以上老年人20人。最近几年,村里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大幅增加,留守的一些老人在家行动不便,吃饭问题日渐突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专门为老人服务的“孝善食堂”开始被提上了议程。
据市民政局派驻康家堡村的第一书记刘连成介绍,为了解决留守老人午餐问题,在市民政局的帮扶下,村两委按照“村里出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原则,倡导孝善文化,创办了村党员干部带头义务参与、老年志愿者参与服务的互助型养老模式,对村里70岁以上的老年人按照每日每餐1.5元的标准收取费用,对80岁以上老人实行就餐免费。同时将不满70岁的五保人员也纳入了服务范围,由村集体做好兜底保障。经过改造后的老人食堂,可同时容纳80名老人用餐,每餐保证一荤一素一汤。
自7月5号正式“开饭”以来,“孝善食堂”收获了村民的一致好评,每天的上座率都达到百分之百。
食堂免费老人叫好运营成本难题待解
山东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主任杨建生告诉记者,目前各地对老年食堂的诉求都非常强大的,但是在推广上还有运营场地和运营成本等重大障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很多模式还都局限在经济富裕的地区。
作为一种福利型的餐饮服务,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老年集体食堂模式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之前的免费老年食堂基本都出现在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地区。济南甸柳新村街道办事处第一社区居委会,在2016年也成立了专门为辖区老年人服务的社区食堂,运营两年虽然广受居民好评,但居委会也感受到不小的成本压力。记者了解到,目前,甸柳新村街道办事处第一社区居委会已经开始采取了市场化运作和对外经营等方式,降低食堂的运营成本,希望摆脱过多的财政投入依赖。
依靠互助降低成本“康家堡模式”能否移植?
与大多数的集体食堂不同,惠民县康家堡的“孝养食堂”采用了一种互助运作的新模式。
除了义工人员,在康家堡孝养食堂的原料供应、餐具清洗和环境维护等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老年村民自身的力量。
经过近两周的正常运营,“孝养食堂”依靠着互助合作的模式,极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达到每月四千元左右,也为食堂的长期运营和模式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