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失能老人“吃饭难”问题,是做好养老服务的大事。为给老年人打造舒适温馨的餐饮平台,武平县不断推进普惠型长者食堂建设,积极协调把村幸福院或闲置的校舍、村部改扩建成长者食堂,目前已有16个长者食堂启用,今年策划新建13个长者食堂,确保六成以上乡镇设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
小食堂里的大民生
卤鸡腿、豆角炒肉、土豆丝炒肉……近日,记者走进武平县中山镇龙济村,一群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正围坐在餐桌旁,吃得津津有味。
“龙济村老人多,60岁以上有325人,其中70岁以上151人,60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达23%。”说到开设长者食堂的初衷,龙济村党支部书记危振元很有感慨:“一些生活比较困难的留守老人,吃饭时不注重营养搭配,我们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开设长者食堂可以让这些老人得到更多的幸福感、满足感。”据悉,龙济村的长者食堂于今年农历二月初三开业,目前每天接待24名老人就餐,有效缓解了老人子女外出创业的后顾之忧,增强了老人的幸福感。
“我今年89岁了,在长者食堂用餐,大家吃得非常好,很开心!”满头银发的危德太满脸笑意地对我们说道。
长者食堂菜色多、荤素搭配、营养丰富。自从村里的长者食堂开业后,危德太就成了食堂里的常客,每天中午慢慢散步到食堂,不仅省去了自己买菜做饭,还能跟村里的老人一起聊聊天、下下棋,即使子女不在身边也不会觉得孤独。危德太说:“这里的饭菜清淡,不油腻,很适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而且大家一起吃饭也热闹。”
“四个一点”助运营
为有效解决老年人“食”有所依的问题,大禾镇依托现有闲置的老粮站,整合国投创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支持的20万元,投入40万元对老粮库等各项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建成“长者食堂”,一次可满足近300人同时就餐,有效解决了当地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分散特困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众“吃饭难”的问题。
“我们办长者食堂就是让外出乡贤、出去打工村民的父母在这里吃得安心、吃得健康,使他们在外工作也能放心家中老人的一日三餐。”大禾镇大禾村党支部副书记蓝志林说,“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周围的环境和设施,把长者食堂办得更好。”
为了在低收费的情况下争取实现收支平衡,保证长期运营,桃溪镇新田村积极发动热心村民、社会乡贤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在收到县民政局、县慈善总会和县客家商会为长者食堂捐赠的12000元现金及油、米等食品时,村党支部书记吴枫书表示:“一定会用好这些物资,尽心尽力地做好长者食堂的饭菜,让每一位老人都感受到温暖。”
如何让长者食堂办得起、办得好、办得久,武平县民政局局长吴彬表示,“民政局将进一步宣传、动员社会组织、社会爱心人士捐钱捐物献爱心。同时,也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为长者食堂长久运营提供保障。”
三种层级助老人就餐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在武平县各村的长者食堂里,90岁以上老人每天都可以到“长者食堂”免费享用午餐。
“70-79岁每餐收3元,80-89岁每餐收2元,90岁以上免费。”新田村党支部书记吴枫书给我们介绍道。相较新田村,龙济村也是采用三种层级助老人就餐,但收费则是采取按月的模式,危振元介绍,在龙济村,70周岁到80周岁的老人每月需缴纳130元,80周岁到90周岁的缴纳90元,90周岁以上的免费。
在龙济村,我们看到92岁高龄的邱奶奶步子颤颤巍巍的,但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对长者食堂的饭菜和环境赞不绝口:“食堂很干净,很漂亮,我们都很喜欢,很高兴!感谢共产党,让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爱心送餐暖心又暖胃
“饭来喽……”,听到敲门声,腿脚不便的危肇林老人打开房门,接过志愿者递来的暖心饭盒看了看,高兴地说:“卤鸡腿、清炒白菜、土豆丝……都是好吃的!”
危肇林夫妻俩以前常常自己买菜煮饭,如今长者食堂开业了,由于腿脚不便,夫妻俩成了送餐的对象。“家里就我和老伴两个人,吃饭问题是个大麻烦,幸亏有了长者食堂,每天都可以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感谢村两委,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老两口解决了大问题!”危肇林赞不绝口。
考虑到老人们的特殊情况,县民政局加强了政策衔接,在长者食堂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为长者服务,除了老人们自行来食堂就餐,另外还采取了志愿者送餐的模式。
“有些老人住得远,或者是腿脚不方便,我们每天会有志愿者打包好饭菜给他们送过去。”危振元说,需要送餐的老人不止危肇林夫妻俩,目前龙济村这样的老人有7个。
长者食堂,知味悠长。建设长者食堂是武平县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之一,也是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的生动缩影。随着长者食堂进建的逐步铺开,进一步满足了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为老年人打造了更加舒适温馨的餐饮、社交平台。
县民政局局长吴彬表示,“将充分发挥工作专班作用,通过分析研判重点、难点问题,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和方法,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使今年新建的13个长者食堂按时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