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008年8月2日,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卫生监督所接到报告,称宝安区沙井街道万丰社区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3人,沙井卫生监督所立即派工作人员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处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分析,确认是一起毒鼠强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中毒经过
2008年8月2日14∶30左右,万丰社区居民卢某及居住附近的堂姐弟3人一同在卢某家就餐,食物为在社区内杂货店购买的“康师傅香辣牛肉面”和袋装“鸡肉丝”。就餐后15min左右,卢某(女,8岁)首先出现头昏、头痛、呕吐、强烈抽搐、口吐白沫、痉挛、低热、意识不清并昏倒在地上。随后卢某的堂姐(9岁)和堂弟(7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抽搐等症状。3名中毒者立即被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抢救。
2流行病学调查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毒患者居住场所周围卫生条件较差,8月2日中午卢某等3人在自家食用方便面和鸡肉丝,用餐后出现类似不同程度症状,3名中毒患者全部住院治疗,无死亡病例。中毒潜伏期15~30min,平均20min;中毒人员中,男1例,女2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9岁。经对中毒人员个案调查了解到,3例患者平日经常一起玩耍,但正式用餐均在自己家中。2008年8月2日早餐为稀饭,中午为稀饭、青菜;2008年8月1日全天进餐食物均为稀饭、炒肉、青菜,且均与家长一起就餐。2008年8月2日14∶30左右,三人到社区中某杂货店购买方便面和鸡肉丝,在家中自己煮食,其中卢某进食方便面的量最多,中毒症状最严重。卢某堂姐未进食鸡肉丝,但也出现类似症状。
3临床表现
3名中毒患者临床症状相似,临床表现均为头昏、头痛、呕吐、抽搐、痉挛,其中卢某症状最为严重,出现强烈抽搐和昏迷。3名中毒患者在深圳万丰医院和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经过洗胃、吸氧及对症支持疗法之后于当天晚上转诊至深圳市儿童医院进一步治疗。目前3名患者均已病愈出院。
4实验室检测
对中毒患者的呕吐物、洗胃液及血样进行采样并送深圳市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进行检测,结果在患者洗胃液和呕吐物中均检测出毒鼠强成分,血液CK-血清总肌酸激酶1564U/L。未检测出其他有毒物质。
5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例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可以确定本次中毒是卢某等3人误食掺有毒鼠强的方便面而引起食物中毒。
毒鼠强(Tetramine,TEM)又名“没鼠命”、“一扫光”、“三步倒”、“王中王”,剧毒类,为国内禁用鼠药,大鼠经口LD500.1~0.3mg/kg。毒鼠强的毒性比氟乙酰胺大1.8倍,比氰化钾大100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1]。毒鼠强是无嗅无味白色粉末,外观上与纯碱、小苏打、米粉相似,容易造成误食中毒。毒鼠强为中枢和运动神经系统刺激剂,具有强烈的脑干刺激作用,可引起阵挛性惊厥、意识障碍、四肢抽搐、昏迷、死亡,也可以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引起心肌酶的增高,引起ST及T波的异常及心律失常[2]。
[参考文献]
[1]陆凤翔.内科临床处方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87.
[2]廖文才.一起毒鼠强食物中毒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3):456.
[3]汤湘云,蒋世钊,顾小红.一起毒鼠强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3):380.
[4]刘金萍,温凯英,刘辉.一起毒鼠强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3,18(3):240.
[5]蔡茂仁,史丽娟,汪忠武,等.一起“毒鼠强”严重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1998,5(2):50-52.
[6]田利国.一起毒鼠强引起的家庭食物中毒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1):152.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59
2010年7月14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了22名因误食亚硝酸盐而发生食物中毒的患者。经过医院救治,患者痊愈出院。南通市卫生监督所在接到报告后,迅速赶到现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资料
1.基本情况本次发生食物中毒人员是南通市锦盛公司建筑工地的工人,该工地共有36人,平时均在该工地食堂就餐。2010年7月14日11:30分在工地食堂共同就午餐,从11:45分开始,就餐人员中的22人陆续出现头昏、头痛、乏力、恶心以及口唇、耳廓、指甲紫绀等症状后至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其中2名患者症状较重,经医院全力救治,患者病情稳定,22名患者经住院治疗出院,无死亡病例。
2.流行病学调查
(2)食谱:2010年7月14日午餐食谱为:红烧肉、青椒炒茶干、冬瓜汤,红烧肉和青椒炒茶干加工完成后,发现食盐已用完,厨师(文盲)到仓库内取了一袋“食盐”用于煮冬瓜汤。其所用食盐为厨师在工地仓库里临时找到的一包类似于食盐的白色粉末。
(3)中毒餐次及食品:通过食物中毒处理人员的现场快速检测结果,依据流行病学调查、主要临床表现结合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结果分析,中毒餐次确定为2010年7月14日午餐;根据个案调查发生中毒的人员均食用冬瓜汤、未食者不发病的情况,可确定中毒食品为冬瓜汤。
3.医院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医院对22名患者进行了血常规、血生化和心电图等多项检查,诊断为亚硝酸盐中毒。在确诊基础上对22名患者进行了亚甲蓝静脉注射、补液及其他对症治疗,对危重患者进行了抢救,当时患者症状均已缓解,无新增病例,无死亡病例。
4.现场控制措施及快速检测南通市卫生监督所监督员到达事发单位食堂和医院后立即对剩余食品:“食盐”及冬瓜汤进行亚硝酸盐定性测定,结果均为强阳性。南通市卫生局当场对该工地食堂的食品生产经营场所下达了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对所有剩余食品及原料、食品工、用具容器等进行了行政控制。
5.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样品采集及检测结果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采集患者带来的剩余食品、盐及患者呕吐物共3件进行检测,样本亚硝酸盐检测结果均呈强阳性。
讨论
本案中,由于食物中毒调查人员配有亚硝酸盐快速检测试剂,通过对样品的定性检测即判定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使患者的救治得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根据此次食物中毒处理笔者有如下思考:
1.由于亚硝酸盐和食盐性状相近,如无有效的手段监管,发生误食的风险很大,屡有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因此,应该对亚硝酸盐(包括食品级和工业级)的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特殊监管,销售单位要特别提示亚硝酸盐的毒性,使用单位要建立专人专柜保管制度,降低误食误用风险,同时引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消费者尽量不使用亚硝酸盐[2]。食品添加剂生产厂家在不影响其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特性前提下,从外观,如颜色、形状上予以区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2.食物中毒调查处理人员应尽可能配备齐全的食品中毒物快速检测设备及试剂,如毒鼠强快速检测试剂、桐油快速检测试剂、亚硝酸盐快速检测试剂等,以迅速确定或排除引发食物中毒的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张肃.1985年~2000年我国食物中毒情况重点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2,14(5):26-28.
2010年12月24日本市三名新桥镇村民在家中就餐后出现头晕、恶心、紫绀等症状,当日11时50分,接到市卫生局指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经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病人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是一起由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
1中毒基本情况
12月21日晚,新桥镇钱某于该镇农贸市场丁某摊点购买鲜猪肉后,由其妻22日中午在家中烧制红烧肉。加工过程中添加了白糖、盐、茴香等调料。钱某12时午餐食用了红烧肉、豆腐、百叶等。13时钱某出现头晕、恶心、嘴唇青紫症状,至医院救治。临床诊断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钱某经治疗后于23日痊愈出院。24日8时30分钱妻携家中剩余的红烧肉(22日烧制)至丁某肉铺索赔。当日10时,丁某、其妻杨某、邻居王某3人在该镇农贸市场食用了红烧肉。自10时30分起,3人相继出现头晕、恶心、口唇青紫等症状。
2.1临床症状
自24日10时30分至11时,共发3名病例,潜伏期为0.5~1h。临床症状相似,均有头晕、头疼、恶心、口唇青紫等症状。经美蓝加维生素C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未出现死亡病例。
2.2现场调查
经对患者膳食调查发现,均反映红烧肉的味道略苦且涩,症状的轻重与食肉的多少有关。钱妻及其子未食用红烧肉,未出现上述症状。
调查人员至钱某家调查时发现,该户厨房操作台上白糖调味罐内上层混有一些异样的白色颗粒状粉末。据钱妻自述,该调料是从亲戚家已歇业的羊肉店中带回后,倒入白糖调味罐中。烧制红烧肉时使用了该调料。
2.3实验室检测
3分析
根据此次食物中毒的发病人数、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依据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3,4],判定这是一起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故。
钱妻从亲戚家羊肉店中带回的调料经检测证实为亚硝酸盐,她将该调料混入白糖调味罐中,在烹制红烧肉时添加了混有亚硝酸盐的白糖,导致红烧肉中亚硝酸盐含量超出了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允许的残留量。
4讨论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种化学性食物中毒,除了腌制食品和腐烂熟菜中含较多亚硝酸盐,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外,卤、烧制食品时过量加入亚硝酸盐,仍是目前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即是日常烹饪不慎误用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我国市面流通十分便利,酒店厨房、食堂伙房、农户灶台、街边摊档常摆放亚硝酸盐,烹饪者随手可得,亚硝酸盐如果米面油盐一样成为日常用品,加上亚硝酸白色粉末或结晶,味微咸,一旦包装的标签脱落或散装无标识,容易作为食盐、白糖、食用碱、味精等误用而惹出祸端。本事件就是钱妻在做红烧肉时将亚硝酸盐当作白糖而引起。
这起食物中毒提示:①加强监督管理,对于亚硝酸盐经销单位,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应严格审批发放卫生许可证,严把销售环节关,使用亚硝酸盐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对亚硝酸盐必须做到专人专管。专人使用、专用容器存放、并用明显标志,严防误用和超量使用。②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亚硝酸盐生产、经营,使用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卫生法规及有关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之了解掌握误用、滥用亚硝酸盐的危害性和亚硝酸盐食物中毒防治基本知识。③杜绝混淆误用,为防治亚硝酸盐与食盐、白糖、味精等混淆,建议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亚硝酸盐加入醒目的食用色素
着色,包装上注明食品添加剂有毒等醒目标识。
[1]GB/T5009.33-2003.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2]GB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关键词】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3.091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citrobacterfreundii)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既是人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又是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肠道菌群失调或细菌总数剧增时,可引起胃肠道感染而导致腹泻、败血症及多组织炎症等,病菌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可污染环境及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1-2]。2008年7月19日大连某科技有限公司部分员工因食用被弗劳地枸橼酸杆菌污染的食物而发生食物中毒,本文将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流行病学资料
1.3现场卫生学调查(1)现场卫生勘验:大连某专修学院食堂采取内部承包管理模式,委托他人负责食堂的全面管理。食堂冷荤配餐间无上下水设施及制冷空调,主食库无防鼠设施(挡鼠板),且库房内米、面均就地存放;副食加工间内的各种食品容器无分类标识及生、熟标识,盛放食品的容器为回收再生塑料制品。因学生已经放假,仅为大连某科技有限公司参加培训的员工供餐,但7月18日早、午、晚三餐食品均未留样。(2)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学院食堂共有从业人员6人,均持有效健康证明,近期均无化脓性皮肤病和腹泻等病症。(3)现场采样及控制:现场采集发病者大便标本4份、肛拭标本9份、血标本2份,采集员工剩余晚餐主食2份,送实验室检查;对所有剩余食品及原料、食品用具、容器等进行了封存控制。
2调查结果
2.2临床情况本次共有发病者17例、可疑发病者2例;表现有发热3例(15.8%)、头晕8例(42.1%)、头痛1例(5.3%)、恶心13例(68.4%)、呕吐6例(31.6%)、腹痛17例(89.5%)、腹泻17(89.5%),多为上腹部阵发性疼痛、水样便,发病24h内腹泻次数多在4~6次。经医院对症治疗后19例患者很快康复,预后均良好,无死亡病例发生。
2.4实验室检验结果2份剩余晚餐主食标本和13份患者粪便标本均检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2份患者血液标本未检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3讨论
3.1调查结论本次中毒事件发病急骤,患者局限在该公司的员工中,发病者有共同饮食史、临床症状相似,发病高峰呈一过性,相互之间物传染,符合食物中毒的特点。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及临床治疗效果,确定本次事件是一起由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再依据平均潜伏期推算,引起中毒的可疑餐次为7月18日晚餐,可疑食品为“海蛎子包子”及“黄瓜拌猪耳朵”。
3.2中毒事件特点分析
3.2.1临床特点(1)潜伏期较短,患者在进餐后6~15h内发病,平均潜伏期10h,基本符合弗劳地枸橼酸杆菌所致食物中毒的潜伏期特点[3]。(2)临床症状相似:患者均有腹痛、腹泻表现,腹痛多为上腹部阵发性疼痛,大便为水样便;败血症及多组织炎症表现少见,仅较重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轻度增高并有发热症状,基本符合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致病的临床特点[4]。(3)实验室检测阳性率高,采集患者9份大便标本和1份食品标本均检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3.2.2流行病学特点(1)集中发病,中毒者占就餐人数的21.09%,均在进餐后7~13h内集中发病,可排除个案散发。(2)污染食物易确定,中毒者均无外出就餐史,均在食堂内食用同一类食物发病,而未在该学院食堂就餐的员工无一人发病;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均饮用同批出厂的桶装矿泉水而仅少数人员发病,可排除饮水污染所致。(3)现场存在卫生学隐患,食堂在卫生管理方面有欠缺,冷荤配餐间无上下水设施及制冷空调;主食库房内无防鼠设施,米、面就地存放;副食加工间的各种食品容器无分类标识及生、熟标识等。
3.3防控措施与建议(1)责令该学院加强对食堂的日常卫生管理,搞好食堂内外环境卫生,对所有剩余食品进行销毁处理,餐具、食品容器、设备等用1%~2%碱水煮沸或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擦拭、清洗消毒。(2)责令该学院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食品采购、生产加工、贮存过程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出入食品生产加工间,预防食品意外污染。(3)要求该学院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4)卫生监督机构对该学院食堂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后,应及时复查整改落实情况。
[1]吴坤,孙秀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67.
[2]焦凤兰,石淑霞,李永强.一起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9,4(4):224-226.
[3]左翠瑛.一起由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3):403.
(1)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责任主体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柳南区食安委启动食品安全事故IV级应急响应并未通知疾控中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响应不是疾控中心任务。
2疾控中心在此次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中的业务定位
(1)此次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流调工作启动是由市药监局(食安委)指令开始的,而不是由市卫计委通知进行。
(2)疾控中心参加此次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是配合相应工作,独立开展流调工作。经卫生局同意,及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初步、进程、结案情况。
(3)辖区政府启动食品安全事故IV级应急响应未邀请疾控中心评估事故等级、发展趋势。
(4)疾控中心根据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向市卫生局出具食物中毒事件评定意见,由市卫生局报告市食安委。
(5)食物中毒事件结束一周后,疾控中心向市卫生局提供“金龙寨潭西店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同时通过“食源性疾病爆发报告系统”网络报告这起食源性疾病情况。
3此次应急处置当地政府与疾控中心之间存在问题
(1)报告时限不统一。此次食品安全事故柳南区政府启动了食品安全事故IV级应急响应,按报告时限2小时上报了市政府,市政府报告了自治区政府。辖区政府启动应急响应未通知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在卫生局讨论后同意上报,滞后2天才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
(2)报告病例数不一致。疾控中心按照《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工作规范》、《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确定病例数24名,而食药监部门根据就医情况,确定病例数25名。
(3)辖区食药监局要求把这起食物中毒定义为食源性疾病,疾控中心出具评定意见为一起食物中毒。
4讨论与建议
(1)疾控中心在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中处于从属地位,是配角工作。《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工作规范》表明,流行病学调查是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接到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通知后方可开展事故调查。疾控中心不能积极主动去调查,也不能消极应对开展调查,而应在自已职权范围工作。
(2)新修订《食品安全法》要求疾控中心及时向卫生行政、食药监部门提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这个及时期限,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要求是结案报告应当在应急响应终止后7日内呈交。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当于实验室结果出来后当日提交。
(3)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报告时限,《柳州市卫生系统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发生较大(Ⅲ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由市卫生局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由市卫生局根据事件发生的规模与程度,决定是否报市食安办。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后10日内,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写结案报告,报市人民政府和食安办。
(4)病例确认,临床医师根据诊疗规范做出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疾控的流行病学资料完整且相符可以确定中毒人数。当两方面资料有出入时,应以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核定的中毒人数为主。
关键词米饭食物中毒蜡样芽孢杆菌
2012年9月20日我中心接医院报告,8名高中学生在该院就诊,怀疑为食物中毒,接到报告后中心立即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流行病学调查
2012年9月20日中午,我市某高中食堂售卖剩米饭做成的炒米饭,售卖给就餐学生,午饭后2~6小时内,连续发生急性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当天中午有24名学生食用了西餐厅的炒米饭,先后有8名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晕、腹痛等症状,占使用33.3%。8名中毒学生,男3人,女5人,分布于不同班级、年级,且食多者症状重。经过中毒者前48小时饮食调查,显示均无异常饮食。患者被就近送往当地医院救治。3天后均痊愈出院。调查中还发现该西餐厅防蝇防尘设施不完善,蝇密度高,在1.5m长、1m的面板上就有苍蝇21只。
实验室检测
检测结果:将剩余食物进行菌落总数测定,菌落总数2×106cfu/g,多为同一菌落,菌落呈乳白色,不透明,边缘不整齐。将剩余食物及呕吐物直接分离血平板,经37℃24小时培养,在血平板上呈淡灰色,不透明毛玻璃状,边缘不整齐,草绿色溶血的菌落优势菌。经革兰染色为G+芽胞杆菌,芽孢稍偏一端不大于菌体。取可疑优势菌接种肉汤培养基,经37℃24小时培养后,点种在10%卵黄琼脂平板37℃培养3小时,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环,以后逐渐增大,氧化酶试验阳性。经综合分析,炒米饭及呕吐物中检出的可疑菌为蜡样芽孢杆菌。
双份血清凝集试验:5例患者发病10小时和病愈后10天的双份血清与检出的蜡样芽孢杆菌菌株按常规进行试管定量凝集试验,早起抗体滴度分别为1:4(4份)、1:8(1份),平均滴度1:4.6,恢复期抗体滴度分别为1:64(2份)、1:128(3份),平均滴度1:97,健康人抗体滴度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的症状有呕吐型和腹泻型2种,呕吐型主要以恶心、呕吐、腹痛等为主要症状,也可有头晕、四肢无力、口干等症状,病程8~10小时;腹泻型主要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一般不发热,病程16~36小时。本次中毒者中,呕吐为多,为呕吐型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关键词】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检验分析
2009年6月9日,庄河某高中学校发生学生食物中毒,经现场流行病调查和采样检验,结合病人临床症状综合分析,确定本次食物中毒为蜡样芽孢杆菌引起。
1临床和流行病资料
1.1临床资料
该学校学生食堂,中午就餐后陆续有10人发生恶心呕吐,其中男性2人,女性8人,年龄最小13岁,最大19岁。临床表现:恶心10人(10/10),呕吐5人(5/10),腹痛8人(8/10),腹泻2人(2/10),全部不发烧。发病潜伏期最短为1小时15分,最长3小时40分,潜伏期平均2h。当日下午5时全部中毒患者均转至运庄河市中心医院集中治疗,经抗菌、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于第2天早上8时全部恢复正常。
1.2流行病学资料
10名患者逐一询问,他们均在中午就餐时吃炒大米饭,并分别吃炒葫芦瓜、西红柿炒鸡蛋、素烩丸子,进食主副食比例不等,但临床症状相似,没吃大米饭的不发病。食堂操作间卫生条件很差,当日气温在35℃左右,操作间既无空调,也无冷藏设施,饭菜均无任何遮盖。
2检验材料与方法
2.1样品
我们在当日下午以无菌操作采取食堂操作间吃剩炒葫芦瓜20g、西红柿炒鸡蛋20g、素烩丸子20g,米饭已卖完,盛米饭的容器也洗干净没采到样品。
2.2培养基和试剂
所用培养基和试剂均北京陆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用试剂均在有效期内。
2.3检验方法
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14-2003)[1]和《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2-1996)进行检验。
3检验结果
3.1分离培养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医师要求,我们对4份样品均做了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3份炒菜均在普通琼脂板上长出大量杂菌和部分疑似蜡样芽孢杆菌,经MYP平板蜡样芽孢杆菌计数和鉴定3份均<100/g;3份菜在血平板均无可疑金葡菌。1份呕吐物在血平板和普通平板上均长出大量纯的典型蜡样芽孢杆菌。无可疑金黄色葡萄球菌。
3.2形态及生化、生长特性
对分离的菌株做了全面系统的生化特性、染色形态鉴定,结果为:卵磷脂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酪蛋白分解试验阳性,动力阴性,硝酸还原阳性,葡萄糖厌氧利用试验阳性,木糖分解阴性;普通琼脂平板上菌落不透明,似融蜡状,边缘不整齐,血平板上有绿色较宽的溶血环;形态呈G+粗大杆菌,排列呈链,并有散状芽孢圆形位于菌体中间或偏端不等,芽孢不超过菌体,以上特性均符合蜡样芽孢杆菌。
3.3生化分型
西蒙氏枸橼酸盐阴性,硝酸盐还原阳性,淀粉水解酶阴性,VP试验阴性,明胶液化阳性,属于蜡样芽孢杆菌生化9型。
4小结
经检验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可以确定,这是一起由蜡样芽孢杆菌污染大米饭,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造成的食物中毒。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GB4789-2003.北京:中国标准检验出版社,2003.
[2]周碧玲.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共同引起食物中毒的实验室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1):118.
[3]薛平,李淑萍.一起蜡样芽孢杆菌污染食物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5,12(1):148.
【关键词】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罹患率;调查
2012年10月1日,重庆市某区某饭店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接到报告后,当地突发公共卫生处理小组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就餐的人员中有47人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合临床症状,证实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10月1日中午,在重庆市某区某饭店就餐人员,共有66桌,约660人(婚宴60桌、搬家宴6桌),10月1日20时左右开始陆续有47人出现剧烈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经该区人民医院、中医院抗生素静脉输液及对症治疗后痊愈,于2012年10月9日全部出院,无重症死亡病例发生。
2结果
2.1流行病学调查
2.1.2临床表现患者中出现腹痛腹泻(大部分为稀水样便)症状47例,患者出现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20例(42.6%)、呕吐18例(38.3%)、腹痛22例(46.8%)、腹泻25例(53.2%)、头晕8例(17.0%)、发热3例(6.3%);其中有腹痛腹泻伴呕吐18例,腹痛腹泻伴发热2例。
2.1.3进餐食谱对中毒患者进餐食谱情况调查发现,所有中毒患者除10月1日在该饭店进餐外,之前72h无共同进餐史。婚宴60桌菜品主要有双味大虾、脆皮鸭、豌豆肚子汤、麻婆肉蟹、家常烩海参、红烧蹄髈、香菇烧鸡、醋椒过水鱼、甲鱼鸡汤、萝卜烧牛肉、西瓜银耳汤、口水鸡、五香牛肉、蕨根粉等。搬家宴6桌菜品主要有蛋卷烩鱿鱼、泡椒仔兔、年糕肉蟹、红烧牛肉、香酥鹌鹑、香菇烧鸡、西瓜银耳汤、红烧甲鱼、醋椒过水鱼。从上诉食谱观察发现均有蟹、虾、甲鱼、香菇烧鸡、西瓜银耳汤、醋椒过水鱼。根据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统计:有14人食用过红烧牛肉、泡椒木耳,有13人食用过双味大虾、荞麦粉、脆皮鸭,有10人以上食用过醋椒过水鱼、白砍鸡。食材主要在该区某一农贸市场购买。
2.2卫生学调查该饭店为综合性公共场所单位,经营的餐饮在该区属于中型餐馆,持有有效餐饮服务许可证。该饭店共有厨师和服务员21人,21人均有健康证,双手无破溃感染,事件发生前1周没有出现过腹痛、腹泻等症状。食品生产经营场所有“四防”设施,卫生良好,是食品卫生量化分级A级单位。该饭店厨房操作间卫生条件相对较好,厨房内有固定的冷荤间,储存食品场所环境符合卫生要求,食品无乱堆乱放。但食品存放“四隔离”实施不严格,成品与半成品存放有混放现象,部分食品直接存放于冰上。现场模拟食材存放与取用、制作过程发现,部分员工卫生意识不强,部分餐具存在混用现象。砧布混用存在,有员工取用生食材后用砧布擦拭手,后用砧布擦拭砧板。存在部分设备老化、员工没有经常进行卫生知识培训等现象。另外,由于当日进餐人数较多,凉拌菜于当日8时左右开始加工,11时左右加工完成后,直接摆送至餐厅摆桌待用,而餐厅当时室温25℃以上直至宴席开始。
2.3实验室检测现场采样发现该饭店主要食品未按要求留样,所用器具已进行消毒处理,现场已被破坏。只采集到剩余食物6份(口水鸡、五香牛肉、凉拌蕨菜、耔儿鱼、凉拌青豆、泡椒木耳),剩余食品感官性状好,无异常。采样时大部分患者已进行抗生素治疗,只采集了治疗前患者的肛试4份,送至实验室检测。对采集样品进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检测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789.4-2010(沙门氏菌)、GB/T4789.6-2003(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GB/T4789.7-2008(副溶血性弧菌)、GB/T4789.10-201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结果:6份剩余食品样品未检出致病菌;4份肛拭中2份肛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其余2份未检出致病菌。
7-10月是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的高峰月份[11],夏秋季气温较高,适宜副溶血性弧菌繁殖。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熟食品虽然感官性状良好,无腐败现象,不能简单以食品感官性状的好坏判断食品有无被污染或被污染的程度[12]。在该次食物中毒事件中,47例病例均反映食用时未发现感官性状异常,剩余食品采样时,食品感官性状好、无异常,亦验证了上述特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1996)[S].1996.
[2]吴坤,孙秀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9.
[3]葛津锦,金奕.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8):50-51.
[4]孙燕萍,葛敏英.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71-772.
[5]陈炳卿.现代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3.
[6]陈绍强,董华胜,张大帆,等.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9,20(11):46-48.
[7]邓辉,甘忠志,许磊,等.重庆市南岸区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及结果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4):490.
[8]杨梅,蒋立新,陈润莉,等.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耐药性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26(2):96-97.
[9]叶冰鸿,金春秋,张志方,等.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161-116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7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S].2003.
[11]潘丽峰,付慧琴,苏靖华,等.2007-2009年原上海市南汇区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情况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9):702-704.
建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按照《安全生产法》规定,公司及项目经理部应编制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处理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应急救援设备,应急救援人员、应急救援器材、设备要定期组织演练。使企业更好地适应法律和经济活动的要求,给企业员工提供更好地安全环境,保证各种应急反应资源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
(2)发生安全事故应及时上报,应保护好现场,及时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按照应急救援预案的规定和要求,以及事故现场的特性,根据状态发展要求,以及事故现场的特性,根据状态发展要求,充分使用应急救援资源和社会救援公共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减少人员伤亡。
(3)发生安全伤亡事故应及时如实上报公司,24小时内报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工会,必要时应向检查、公安部门报告,现场施工人员在组织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召集现场目击者或当事人询问情况,做好记录,并将初步调查情况写成报告。
(4)发生死亡、重伤事故应及时处理结案,填报《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上报有关部门。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制度使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坚持伤亡事故报告制度,有利于上级部门查明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拟定改进措施,有效地防止同类事故的发生。
推荐阅读:重大事故应急预案预防档案馆突发重大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夏令营学生食物中毒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专项应急救援的预案灾害性天气预警的应急救援预案煤矿火灾应急救援预案
【关键词】沙门菌、影响因素、食品从业人员、安全卫生从业人员
Abstract:foodsafetymanagementisputinplace,isdirectlyrelatedtothesafetyoflifeandproperty.Accordingtothereport,wecanknowthatSalmonellaisthebacterialfoodpoisoningcausedbypathogens,Salmonellafoodpoisoningcausedbyinfectionareoftenpresentoutbreakofepidemictrend,soforfoodandpublichealthpractitionersSalmonellacarriercasestudyisnecessary.Thispapermainlyanalysisthepersonnelcarrierandcombiningtheresultoffactorsaffectingageneraldiscussion,putforwardtherelatedproposal.
Keywords:Salmonella,influencingfactors,foodpractitioners,healthandsafetyprofessionals
一、对食品和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沙门菌的调查状况
要对沙门菌的分布情况和形成原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一定要有数据作为支持,我国地广人多,要进行全国调查无疑是痴人说梦,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只能抽取我国人口比较密集的城市,虽说这样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其实一线城市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表明我国现在沙门菌分布的情况。
1、对象与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锁定了我国一些一线城市里面工业区的食品和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身体状况,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调查的方法也是有所差异。如有的地方直接的采用同一的自制调差表,对从业人员的一般情况罗列了详细的问卷,采集肛试样本,以此来检测沙门菌的带菌情况。有的地方则采取更加细致的调查方法,根据何晓晴编写的卫生防疫细菌检验里面的方法,收集必须的材料进行临床检测。这样得出来的结果更加细致。
2、结果
在本次的调查里面,对于城市的结果进行了统合,从男女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做出统计,得出的结果是女性携带沙门菌病例普遍比男性要少,而不同年龄段之间,年龄在三十到三十九之间的,携带沙门菌的比例是比较大的。
这是山东对于当地工业区的食品和公共卫生人员调查出来的图表。我们可以知道,沙门菌是分布于五个群十个血清型的,以检出率从大到小来排列的话,依次是C、B、A最后是F。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季节性对于沙门菌的分布也是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的,而夏秋季检出来的比例明显是比冬春季要高的。依然是以山东的调查报告为例,夏秋季检测的标本有8585份,其中检出率是0.35%,再看冬春季时候的结果,标本是5415份,检出率为0.11%,结果已经显示出较大的差异。
最后的划分是以人群分布来作为标准的。在山东的检测结果中,检测食品从业人员标本总共是7620份,检出率是0.26%;公共卫生从业工作人员的标本总共为6380份,检出率0.25%,这样的差异对比从统计学来看是没有意义的。检测男性的标本总数是5768份,检出率是0.17%,女性标本总数为8232份,检出率0.32%,得出跟上面一样的结论,这样的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令人在意的是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对比差异,本地人标本5512份,检出率是0.11%,外地人的标本总数8588份,检出率是0.35%,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外地工作人员沙门菌携带病例是比本地人沙门菌的携带病例要多的。
二、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的讨论
1、调查结果的作用
沙门氏菌的存在将会使我国的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中需要长期面对的危害,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是切实存在的。因此,对于我国的食品和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沙门菌监测工作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沙门菌作为重要的肠道疾病病原菌,在伤寒、副伤寒的时候对于人们的身体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分析带菌者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还有不同季节时候的分布[2],能够针对不同的病患作出有效的对策,这有利于加强行业食品卫生管理,能切实的减少和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带菌率基本上都呈现出了上升后下降的波动趋势,但是整体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主要是很多带菌者对于沙门菌并没有很深入的认识,通过对病史的咨询,能够知道很多健康带菌者对于本身并没有感觉出来有什么异状。但是他们作为食品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从业人员,毕竟是一个潜在的传染源[3]。细菌食物中毒的病例中,有很大比例是由沙门菌所引起的,如果从预防的角度来看,及早消除一个传染源就等于直接的消除了一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从调查可知,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沙门菌的分布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基本在年龄阶段三十到三十九之间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所以对于这部分人群的卫生监督管理应该加强,从根本上对他们加强法制观念宣传,改善他们平时的卫生生活习惯,提高防病的意识,将可能发生的事故有效抑制。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城市里面本地人的携带沙门菌的病例一般都是比外地人少,这大概和本地人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意识增强,还有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有关。但是相对来说,外地人到了城市里面工作,居住的生活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卫生意识比较淡薄,所以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比较多。有关的地方部门要针对这样的现状,对外地人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宣传和加强他们的卫生意识,只有从根本上入手,才能治标治本,为外地劳工人员一个良好的环境保障。
2、对检验人员的警示
对于食品和公共卫生场所的监督是我国卫生监督部门应该不断加强的地方,一切要以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防止沙门菌食物中毒的爆发和流行。
[1].何晓晴.卫生防疫细菌检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04-305,66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