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司法判决中的异议意见制度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书中的意见类型主要有:全体一致意见(PerCuriamOpinion)、多数意见(MajorityOpinion)、附随意见(ConcurringOpinion)以及异议意见(DissentingOpinion)。其中,“附随意见”是指赞同判决结论但对判决的理由及法律推理有不同意见;而“异议意见”则是反对法院判决结论,也就是在投票时处于少数人的意见。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后公布的判决意见中,只有代表法院判决的“全体一致意见”或“多数意见”才具有法律拘束力,“异议意见”及“附随意见”都不具有法律拘束力。

当某位法官代表联邦最高法院草拟“多数意见”时,对其理由及结论持不同意见的法官就可以撰写“附随意见”或“异议意见”。多数情况下,这些法官会等到“多数意见”的草稿散发后,看看该“多数意见”是否采纳、吸收自己的观点而决定是否动手。如果异议意见的观点最终没有被吸收、采纳,持异议的法官就可能会选择公开其异议意见。当然,不论附随意见与异议意见公布与否,都不会产生法律拘束力。只有“多数意见”或“全体一致意见”会成为指导各级法院的判例。

美国在独立之前与独立初期,均承继英国旧制,各级法院实行法官各自发表意见的制度。但是在马歇尔就任大法官之后,即悄然将旧制推翻,转而采用由全体一致或多数决做出判决文书。但是仍然允许少数大法官同时发表他们的不同意见。一般认为,美国司法史上最早出现附有不同意见书的判决是1806年斯拉克案中大法官帕特森的反对意见书。

马歇尔推行单一意见制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升最高法院的权威性。因此,在其任期内,绝大多数由其执笔的法院意见均未附有不同意见书。同时,由于马歇尔法官在美国法学界的崇高地位与声望,由其建立的法院意见制度也一直为后人所奉行。

直到20世纪初叶,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所做的异议意见及附随意见在该年全部案件中的比例仍很少超过25%,大多数年份均在10%以下。这一状况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才逐渐开始转变,进入所谓的异议意见泛滥时代,其所占比例由1937年的27%上涨至1957年的76%。其后虽稍有减少,但无异议通过的全体一致意见,其比例始终无法突破50%的大关,而通常均维持在占全部案件的25—30%之间,异议意见制度得以确立并获得发展。

(一)强化裁判说理

异议意见的存在使得法官在撰写判决时必须斟酌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说理的深度与力度就必然要比根据单一意见撰写的判决书更强。少数意见与多数意见的力量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根本扭转,因此要求法官强化说理论证的力度以备日后的审查监督。

(二)异议意见对未来的司法的作用

“不同意见或并存意见可以为明天救助那种今天被牺牲或被忘却的原则。”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道格拉斯

比如霍姆斯大法官在9个案件中发表的重要“异议意见书”日后均成为多数意见,因而为其赢得“伟大的异议者”的美誉。霍姆斯大法官那些坚定捍卫言论自由的观点,最初就是以异议书的形式发布的,当其发布时,在最高法院只有区区两票。但思想会积蓄力量,不多久,原处弱势的观点得到了法院同仁的认同,并在以后的类似案例里,转化为多数意见。

又比如,美国内战前夕,首席大法官坦尼在“德雷德·斯科特案”中歪曲宪法条文,将非洲人视为“劣种人”,断言他们“不享有应受白人尊重的权利”,声称“黑人可以被公正合法地贬为奴隶,为白人的利益服务”,写下了臭名昭著的判决。随后,柯蒂斯大法官用了整整70页的篇幅表示反对,该异议书迅速印成小册子,向废奴主义者传递了火种。

(一)损害了判决和法院的权威性

首席大法官马歇尔认为联邦最高法院“用一个声音说话”可以提高其权威和声望。

当现任首席大法官罗伯茨2005年被任命为第十七任首席大法官时,罗伯茨表达了对于马歇尔时代法院一致意见的怀念和偏爱。在罗伯茨看来,异议是法院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他表示他所领导的最高法院面临的一个首要的问题是减少大法官的异议数量,让法院尽可能地用一个声音说话。

波斯纳法官也指出,“表达充分的异议意见,除非其中有论证不当,总会削弱多数意见的权威性,从而激怒多数意见的法官,并且使法律处于不安状态,因为它诱使人们对该判决作出缩小解释甚至推翻之。”

在异议意见的反对者看来,法院的功能在于有序地解决纠纷,建立稳定的行为预期,这就需要法院提供一个明确的判决。因此,异议的反对者认为,一致意见是司法权威的必要条件,而一个充满异议的判决创造了法律的不确定性,削弱了判决的权威,不利于树立法院的威信,满足不了法院的功能。

但是,在异议的支持者看来,异议通过揭露法律的缺陷,促进了法律的进步,因此,异议增强而不是削减了司法的权威。

(二)异议“无用”

首先,从法律效力上来说,异议是没有法律拘束力的,一般也不会被大法官作为先例加以引用。

除此之外,异议意见的反对者还认为不应该夸大联邦最高法院的某个判决中的异议对于社会的影响。他们认为无论最高法院如何判决斯科特案,几乎肯定还会有内战;也无论最高法院如何判决普莱西案,南方的非裔美国人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实质性歧视,这个世界不会有太大不同。这是因为异议起作用的途径非常间接,它需要先获得民众的认同,由民众选举新的总统,任命新的大法官,才能最终改变最高法院的判决,异议只不过是让我们认识到宪法存在另外的解读方式。他们认为异议之所以得到认可,更多的是因为复杂的社会发展与政治过程,甚至“伟大的异议者”霍姆斯大法官也承认,异议在大多数案例中是“没有用以及不可欲的”。

参考文献:

[1]何继业,罗文禄.对抗与妥协: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形成机制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58-62.

[2]张梅燕.论合议庭少数意见公开[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6.

[3]孙笑侠,褚国建.判决的权威与异议——论法官“不同意见书”制度[J].中国法学,2009(05):162-171.

[4]周泽雄.异议书:“自由的骑士”[EB/OL].载经济观察网,www.eeo.com.cn/2015/0922/279952.shtml.

[5]姜迪.司法权威的神话——以美国最高法院中的“异议”为切入点[J].天府新论,2016(03):83-93.

胡焱杰律师:18602885333huhuonline@163.com胡孟宁律师:13882188933hml-lshi@163.com

THE END
1.司法独立三原则保障司法权威防止外界干预和确保公正审判再者,“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还特别提出了对于信息公开透明化的要求。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所有与案件有关的事实真相应当向公众公开,以增进民众对司法活动了解并信任。此举也能够有效减少外界因未知而产生的情绪波动,从而降低可能出现的情感介入现象。 为什么说这三条规则至关重要? https://www.1lhyh3ij.cn/ke-pu-dong-tai/460515.html
2.主题我是如何避免干预司法的三大规则然而,有时一些不必要的干预可能会影响到案件的公正结果。为了确保司法独立和公正,我们需要遵守一系列规定来防止这种干预。在我看来,这三大规则至关重要,它们分别是:第一,不要直接或间接地干涉法院审判;第二,不得对法官施加外部压力;第三,任何与案件相关的人员都不得泄露案情信息。https://www.cjan6a6c.cn/xue-shu-huo-dong/456500.html
3.高层动态首页人民法院做实定分止争,需要严格的制度规定。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在审判工作中推动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的指导意见。 据了解,近年来,司法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就案办案、机械司法等问题,一些案件进入诉讼后历经多个程序甚至来回反复,未能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实质性化解纠纷,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http://www.sxzf.gov.cn/html/13/146554.html
4.王婧:来自《洞穴奇案》的法律拷问和道德历险︱中法评十四位大法官基于不同的事实细节和司法判例并立足于特定的政治背景和法律原则对这桩假想公案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要想探寻不同的法律哲学是如何影响法官对法律与事实的解读,回答“面对同样的事实,适用相同的法律,却导出完全不同的结论”[v]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对十四位法官的判决意见进行剖析,为此,我将各位法官判决书中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157538090452263936
5.法制日报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于是,我们经常面对这样一种困惑:司法机关要不要听从这样一种来自社会的声音?民众的声音是不是代表着某种时代的精神,从而个案的司法判决要不要将这种民众的情感作为裁判中考量的一个因素? 尽管一个中庸的观点或许更易令人接受,但我仍愿旗帜鲜明地提出,在司法判决中不应考虑所谓“民意”。https://news.cupl.edu.cn/info/1015/8577.htm
6.公开审判的网络舆论(精选三篇)“舆论审判”是指通过舆论压力来干扰司法机关的独立性, 特别是在法官审理案件的自主性方面, 从而导致未判先果。[4]从舆论影响较大的实际案例, 可以发现:有一些案件的结果是顺从了舆论的意见和评论而做出的判决, 还有一些是顺从了民众的舆论意见而做出改判。这在一定程度上, 使得现代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与我国自古形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lfby6lm.html
7.关于诉讼时效的相关法律规定—杨延君律师网华律网博罗县法院一审认为,白云农业有限公司的主张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白云农业有限公司不服,上诉至广东省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惠州中院)。惠州中院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广东高院)请示后,广东高院又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二、争论与分歧:司法实务中的观点概述(一)广东高院意见广东高院形成https://lawyers.66law.cn/s2608197533b30_i286427.aspx
8.“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刑事治理【摘要】2024年6月21日两院三部出台幷施行的《关于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以《反分裂国家法》和《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为依据,回答了在实际工作中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图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表明了依法运用刑事治理手段打https://www.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docid=10696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