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血缘差序格局中漆艺聚落的断裂与接续
——基于福州新一代漆艺聚落的考察
福建师范大学张培枫涂明谦
(图片来自杨启胜先生)
摘要:本文基于为期6年对福州新一代漆艺从业者聚落的调查,结合深入漆作坊近10年参与式观察与个案研究,探讨在非血缘差序格局中,福州现代漆艺聚落的出现、发展、断裂与接续。新聚落中非血缘差序格局的信任基础以院校为入口,作为第一维度中心的院校教师和第二维度中心的作坊主,共同决定从业者的行业路径。这种非血缘差序格局构建的从业路径由于信任不稳定会导致生存模式不稳定进而使新聚落可能断裂。这是由漆艺的手工艺身份决定的。乡村振兴有助于聚落的接续。
关键词:漆艺;聚落;非血缘;差序格局;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编号22YJA760108),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常规项目(本科)(编号FJJKBK22-195)阶段性成果。
(图片来自杨绳彬先生)
(本图为笔者亲绘)
长远看,新聚落从业者因非血缘关系进入行业并建立信任后,会再构建新的社群关系,如访谈中发现大量年轻从业者倾向与同专业的人组织家庭,与师兄弟为邻,构建相对稳定关系。受访者F51非福州人且是家中唯一男丁。他在福州求学后留在聚落中,婚姻对象是大学同学。有了孩子后,他将作为血缘亲人的父母带来一起进入聚落。父母来福州后就在他的作坊打下手,全家一起融入聚落。因此新一代从业者与原有村庄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最终呈现半熟人社会的特征,即进入非血缘陌生人社群后逐渐“脸熟”但存在信息阻隔,建立有限信任同时交往松散,主要交流行业信息而非家长里短。这种信任,以院校为入口并划定信任圈,构建非血缘的聚落特征。
(图片来自叶聪先生)
黄光国认为“关系”由内向外可逐步分为“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三种,是从家人、密友逐步向陌生人关系的转变。教师与作坊主作为新进从业者的资源支配者,是“序”的中心。他们一开始与新进从业者是工具性关系,后可能逐渐转换为处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的位置。年轻从业者往往希望关系往情感性靠近,以获得更多资源。这过程受差序格局中权力和资源分配的影响,传统师徒制伦理如“一徒不拜二师”等依然有体现。现代院校教育中,每个学生都有数位老师的不同课程,这种传统伦理规则显然无法遵循,自然也无法完全顺承“序”带来的资源。但进入行业后,新一代从业者会自发按照这规则,以便靠近“序”的中心,建立“情感性关系”以获得更多资源:他们倾向于认定职称或知名度更高的教师、作坊主作为自己的师承,而不会同时提到自己的老师是好几个人,因为这样很可能会得罪老师,不利于在非血缘差序格局中获得资源。这种对差序格局中“序”的中心的选择,会使从业者身份相对地被固定下来。如受访者F86在美术院校非漆艺专业毕业后,拜入一位高级别工艺美术师门下,短短五年就参与很多工艺展并数次获得大奖。
作者简介:
张培枫: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涂明谦: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
本文照片由杨启胜先生、杨绳彬先生、叶聪先生提供,他们也是图中漆器的制作者,图照不能尽意,建议前往现场观摩,千文万华不可方物。在本文成文过程中,得到三位先生鼎力相助,感谢再三。
本文已在清华大学《装饰》发表,引用部分已经省略,如需察看参考文献,请看CNKI原文,如需转发,请保留以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