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逆生长”茄街打造新名片—中国·重庆·大渡口网

“在七八十年代的茄子溪,你如果说自己是肉联厂的职工,别个都会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你。”“那时候,厂里可热闹了,职工们一边勤勤恳恳地工作,一边参加厂里丰富的活动,工资不高,日子还是很快乐。”……说这话的是茄子溪街道陈滨社区的居民陈秀玲和左其玉,两位阿姨都是年逾古稀的老年人,但说话时洪亮的嗓音,红润的脸庞,显得年轻活力。退休前,陈秀玲和左其玉都是肉联厂的职工,一个是厂里的人事员,一个是卫检员。退休后,他们和其他肉联厂的老职工一样,成为了社区的热心人,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两位阿姨样样不落。

1956年成立的肉联厂,位于茄子溪街道陈家坝,全称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2011年集团整合内部产业资源,公司更名为重庆农投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农投集团专业公司之一,是集团实施物流产业统筹、协同发展、资本运作的有效平台和板块。公司荣获2017年、2018年重庆服务业企业100强,下属四家项目公司,包括全资子公司重庆农投商贸有限公司、重庆生猪综合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控股企业重庆农投恒天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参股企业重庆万吨冷储物流有限公司。

提起肉联厂曾经的情景,阿姨们滔滔不绝。1965年,作为苏联专家援建的国家“一五”计划九大项目之一而修建的肉联厂成立。厂虽不大,也有职工两千多人。在最辉煌的鼎盛时期,肉联厂在国家计划经济中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繁忙的时候,几乎十几分钟就有一班运送生猪的列车,工人们每天吃睡都在站台上。车间工人们“两班倒”,每天要处理生猪七千多头……

“当时送生猪的车队,排着长龙,其他车间的工人也都出来帮忙,食堂做好饭菜,沿路给一个车一个车的司机送,那场景,壮观得很。不光是车队,还有火车、船队给肉联厂送生猪。”“厂里还有自己的仓库,最多的时候,有将近一万头生猪的存栏量。”陈阿姨和左阿姨回忆年轻时候工作的场景,仿佛打开了话匣子,眼前也浮现出计划经济时代,大家热火朝天生产的场景。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肉联厂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摸索,经过改革,最终成为发展冷链物流和商贸流通领域的强者。自成立以来,公司确立了“重庆垄断、西南第一、全国一流”的战略定位,“仓配一体、供应链一体、陆铁水航一体化、第四方物流”的战略模式、“用现代物流的新思维、新要求、新手段、新模式再造、提升、拓展农投物流的新业态新业务”的战略路径。商贸流通坚持做精做优做强大宗农产品国内贸易和进出口贸易,为各类食品加工企业提供安全放心的原料、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琳琅满目的进口产品,打造颇具影响的大宗农产品供应链。

大漆穿越时空的漆彩魅力

“凡验漆,惟稀者以物蘸起,细而未断,断而急收,更又涂于干竹上,荫之速干者,并佳。”“好漆似清油,明镜照人头,摇动虎斑色,提起钓鱼钩。”……在一间废旧的厂房里,王黎阳倚着工作台,正在给他的徒弟传授大漆技艺的要诀。

一间房,一盏灯,一个人,一颗匠心。在茄子溪街道新港社区后的旧厂房里,王黎阳始终专注于手里的活计——制漆,不理会外界的纷扰,只沉浸在一个不可自拔的精彩世界里。

“做大漆就得耐得住寂寞。”36岁的王黎阳,是我区大漆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一天24小时,王黎阳都耗在工作室里,认真研究漆彩魅力,一做就是十几年。对于他来说,每一件大漆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极为珍贵,都要精心呵护,细心培养。

重庆大漆制作技艺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是继承、发扬几千年来的中国髹漆技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重庆漆器特色的生漆、制漆工艺。我国当代漆艺流派的创始人、著名工艺美术家、漆艺名家沈福文先生恢复和发展早已失传的传统工艺技法,于1940年在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前身)率先创办了漆器科,创立了“研磨彩绘法”“堆漆法”为体系的中国新漆艺流派。

重庆历来是我国西南地区优质大漆原料的主产地之一,用大漆装饰的漆器质地坚固耐温,色泽鲜艳,结实耐用,漆器制作技艺过程复杂,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但随着岁月变迁,这种传统技艺制作的作品,越来越少出现在寻常百姓家中。为了做好传统大漆工艺的传承,王黎阳师从何豪亮、陶世智,依古训工艺,继承运用雕刻、镶嵌、彩绘、堆漆等传统技法,近年来成为重庆大漆制作的主要骨干力量。

2014年,重庆大漆制作技艺被列为重庆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黎阳也被评为重庆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其作品《酒歌》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18年,成立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生产基地,王黎阳的漆器作品《墨地堆漆研绘描金花鸟长方文盒》《朱金斑犀皮漆官皮箱》也被大渡口区博物馆收藏。

为了让这样精美的技艺能够得以传承,茄子溪街道一方面广纳贤才,进行漆工艺的制作和学习,同时对工作室制作的所有工艺流程进行了拍照,文字记录,积极开展大漆工艺及漆树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工作,推广现有的大漆制作利用综合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街道多方奔走,为工作室改善条件,减免费用,为大漆工艺的传承创造良好的条件。

据了解,今年计划将创立大漆品牌与文化,使“重庆大漆制作技艺”长期传承下去,并创建完整齐备的大漆制作工艺流程和场地,形成老中青三代漆工艺制作班底,与院校合作的设计制作团队,依托项目保护开展生产性保护。

帮扶有“五色”生活更多彩

“陈阿姨,我们上门来走访了,帮你做做清洁,聊聊天,有什么困难都可以给我们说说……”这样的场景时常在“五色”分类帮扶的过程中上演。而由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志愿者组成的帮扶队伍来到家中,帮助困难群众做清洁,陪着他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的场景,对于惠丰社区陈忠芬来说,也不陌生。“街道社区对我们的关心无微不至,是真心把我们的难处放在心上。”陈忠芬说道。

街道分类梳理精准扶贫帮困对象基础台账,构建“一对一”城乡困难群众帮扶联系机制,确保救助帮扶到点、到户、到人。根据“红橙青蓝绿”实际情况,整合专项、行业和社会扶贫帮困资源,为困难家庭量身定制精准帮扶措施。按照“兜底保障‘红色’家庭,重点扶持‘橙色’家庭,及时惠济‘青色’家庭,适度帮扶‘蓝色’家庭,人文关爱‘绿色’家庭”的原则,对建档立卡困难家庭实行分类施策、一户一策,确保高质量打赢打好扶贫帮困攻坚战。目前,街道结对帮扶286户困难家庭,入户走访572次。

21年他背坏了7个便民服务包

依靠这个便民服务包,欧贵祥把党组织和社区居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前些天,欧老师自己掏钱为我家购买了蒸锅,缓解了我们的经济压力。”居民翁大爷说道。留守儿童小雨说:“欧叔叔真好,他为我购买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还鼓励我好好学习。”居民陈运福说:“有一天下班回家不小心将手划伤了,正在犯难时,欧贵祥刚好到家里走访,从‘背包’里拿出止血贴,及时帮我缓解了疼痛,还送了一些止血贴和止痛膏给我。”

对欧贵祥来说,自掏腰包为居民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困难都是常事,每天背着“便民背包”行走在群众身边,得到过他帮助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把包背在身上感觉责任重大了,但是只要能实实在在地帮助老百姓办点事,心里舒坦!”在欧贵祥简朴的话语中,诠释了自己无私的爱。

如今,街道以“背包书记”为拉动点,带动形成一支由108名“背包社工”、280名“背包志愿者”组成的“背包服务”队,以“敲开居民的门、连上居民的心、帮上居民的忙”为总体目标,以网格管理为基础,以“访民情、惠民生、聚民情”活动为主题,以“居民天天见,走访人人记,问题件件回,情况周周汇,考核月月清”为内容,以宣传十九大精神、反映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安全稳定、夯实党建基础、促进社区发展为重点的“背包服务”工作模式,切实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密切、基层基础更牢固、社区建设更和谐,以实际行动把为民服务延伸到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

以“星”为荣创“星”争“星”

9月4日上午,茄子溪街道新港社区的会议室里,居民们坐得满当当的,每人手里都拿着笔和纸,正在激烈地讨论着。“这个月社区在开展党员组织生活方面做得很好,比上个月有进步。”“嗯,是的,但是我认为在服务这块,这个月和上个月差不多,应该还有进步的空间。”……居民还能给社区打分?原来,这是茄子溪街道在每个社区每月固定开展的“星级社区”评比活动。打分正式开始后,居民代表们认真地对照着打分表上的每一个选项,仔细地填写着。

在茄子溪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星级评定,每月开展一次,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制度和评比内容。这样的评比,体现出街道努力使每一个社区党组织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提高,服务功能有新提升,从而让居民们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了解,社区党组织的星级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每月考核结果进行评定,发挥星级评定的激励作用和星级标准的导向作用,激发社区党组织争先进位的内在动力。把群众认可作为评定社区党组织星级的重要标准,在星级评定、整改提高等各个环节全面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主动吸收群众参与,确保评星结果充分尊重和反映民意。

为了让星级评定能够取得实效,街道合理确定星级管理的步骤、程序和要求,将星级评定的结果适当地与党员民主评议、年度考核等工作相结合,保证基层党建工作推进有序、简便易行、务实管用。(记者张涵菓文琰/文唐明/图)

THE END
1.传承非遗文化?共筑民族未来——宜职学子与非遗漆艺的双向奔赴漆艺经过涂灰、裱布、髹漆、装饰、抛光每道工序都需要重复百次,每次都要耐心打磨,半年甚至几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在团队静下心来认真练习每一道工序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时光变得慢下来,大漆的美一点点展现出来,感悟到大漆技艺古老的魅力;在团队钻研漆艺技艺时,用手感受中国历史的温度,用技艺承续着中国文http://www.xinhuanet.com/food/20230625/85a7cf54b6534a3985b0032a4da80712/c.html
2.荆州打造中国漆器之都2019年1月,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领导建议下,由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牵头,联合全国漆艺传承人,发起成立漆艺传承发展联盟,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乔十光亲自为联盟题字。《中国生漆》杂志主编张飞龙表示,漆艺传承发展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漆艺新时代的开始。 打造“中国漆器之都” https://hb.cri.cn/n/20210531/134470ee-3e4d-fc22-3a64-4e0c9f4052ca.html
3.普及岭南漆器知识,弘扬岭南非遗精神非遗策展人与漆艺匠人共谈2023年11月23日-11月26日,“南方新造·自足于漆”漆器展于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圆满举行。展览的顺利进行,得益于心系非遗传承工作的各方努力。 为进一步传播与传承岭南漆艺文化,普及岭南漆器知识,弘扬岭南非遗精神,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馆长墨白和非遗大漆匠人蔡志程,分别从策展人和从业者的角度,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2/14/c8402705.html
4.林振中:将传统手工艺与时尚品牌结合,实现美学经济的创益3.文化主题:时尚品牌可以通过将传统手工艺与特定文化主题相结合,打造独特的时尚形象。品牌可以从传统手工艺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和故事中,向消费者传递特定文化背景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样可以为品牌赋予更多的故事性和情感共鸣。 彝族银饰产品中的文化寓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使得彝族非遗银饰成为民族文化的载https://www.cnacs.net.cn/20/202308/5195.html
5.新晋“新中式出片神器”漆扇,在数千年前就已留下“文化符号”譬如金漆镶嵌技术、北京雕漆、云南彝族髹漆等等。 漆扇更像是用非遗漆艺“边角料”做出的一点现代小玩意儿,但就这一点边角料就足够让普通人惊叹“好梦幻”。 年初时漆扇其实在一次大型网络狂欢中露过面,不过那时没有太多人留意。 春晚《上春山》节目开始前,主持人们手里拿了三把题字“上春山”的折扇,那是非遗传承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47864.html
6.文旅相融共生,两岸合作共赢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10月31日,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海峡两岸文博会”)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本届海峡两岸文博会突出文缘相承,两岸相关人士将同台竞技,促进两岸文创设计共融发展,期间还将举办两岸民间艺术家交流对话、两岸青年城市漫步等活动。 http://www.cnena.com/News/bencandy-htm-fid-32-id-97267.html
7.32授课班级是三年级脱胎班,创意产品生产课程是针对非遗文化传统脱胎班所增加的课程,学生已学习了胎地底的工艺流程和技巧,对漆艺装饰部分有初步的了解和审美感受和欣赏能力。从理论和欣赏制作层面对胎底、漆肌理的制作与髹漆技巧进行比较梳理,使学生对创意产品的漆艺制作有一些认识和初步的制作技巧。 http://m.fzlyzz.cn/nd.jsp?id=2080
8.认识髹漆,传承漆器髹饰技艺,传承匠人精神(髹饰录)书评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泛称中国漆。“漆”被称为“涂料之王”,它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液汁。古人将漆液涂在木器或陶器上,形成了最早的漆器,这种工艺被称为“髹(xiū)漆”。20世纪90年代,屯溪漆器整体工艺水平日渐下滑——漆料多用低端粗糙的腰果漆,大漆很少见。资深手艺人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036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