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之村”一家三代在传承中创新髹漆之美 重现荣光

福州脱胎漆器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由髹漆大师沈绍安所创,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

福州漆器一直深受各界名人的喜爱。众多文学巨匠的作品中,都曾展现过福州漆器的独特魅力。“精巧叹加工,玲珑生万物。或细等毫芒,或巨逾丘壑。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繁花着手春,硕果随意悦。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郭沫若的诗句更是生动描绘了它的器物之美。

闽侯荆溪镇厚屿村曾因漆艺而声名远扬,被誉为“漆器之村”。村里有一家三代匠人——张国潮、张家文、张升华,与漆艺结下深厚情缘。

脱胎雕填四方形花瓶(高60厘米)。

工艺

工序繁杂技法多样

日前,在厚屿村的一座老宅里,记者见到了张升华。

老宅的厅堂内弥漫着天然漆树大漆的醇厚香气。角落里摆放着形态各异的人物、动物、器具粗坯;展柜中则是大小不一、精雕细琢的花瓶,彰显着匠人的精湛工艺。贴满墙壁的奖状,也显示了张氏家族漆器制作工艺的辉煌。

记者触摸这些花瓶,发现虽然图案起伏,但手感平滑无凹凸。张升华解释,这是采用了濒临失传的雕填镶嵌技艺。好的福州脱胎漆器如镜般光滑,可留存千年,且历久弥新。他学习脱胎漆器制作已有20多年,仅雕填镶嵌这一技法就钻研了10多年。

张升华说,张家至今保留着数百年的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包括木料烘干、上粗灰、中灰、细灰等程序,以及制作大对瓶的上百道繁杂工序,涉及美术设计、绘画、雕刻、髹漆等多种技法。因此,制作脱胎漆器的每道程序都考究制作者的功力,没有三年以上的磨炼,是很难入门的。其制作过程短则数周,长则一两年,更需要匠人拥有极大的耐心。

张升华展示自己的作品。

作品

祖孙三代均有代表作

福州脱胎漆器始于清乾隆年间,为髹漆大师沈绍安所创。

据传,沈绍安在寺庙中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受此启发,他还原了汉代“夹纻”技法,并创新出“脱胎”技艺。

自沈绍安开始,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历经传承,巧匠辈出,逐渐誉满天下。

张升华的祖父张国潮是沈绍安第五代传人沈幼兰的女婿兼学徒,传承了沈家大部分的技艺。张升华的父亲张家文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张升华本人则是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家祖孙三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

1958年,中国第一款自行生产的红旗轿车问世。张国潮是该款车辆漆艺髹饰项目的设计创作骨干,负责车辆仪表盘边框等漆制品的设计和制作。他采用传统的赤宝砂工艺呈现髹饰效果,制作出如同红宝石般光彩夺目的车用漆制品。此外,他还设计了一套高度仅5厘米的迷你脱胎漆器用品“小十五宝”。

张家文也掌握髹漆的各种技巧,擅长漆艺雕填、镶嵌、漆变等技艺。2010年6月上海世博会

3.6米,采用濒临失传的雕填镶嵌技艺,描绘出仿宋代的缠枝牡丹图案,花瓶红黑相间,象征着平安和繁荣。

所谓雕填,就是用雕刀或钢针等锐器在漆器物体上雕或刻。该技艺是集雕刻、填漆、戗金于一体的经典髹漆技法,工艺复杂,周期长,制作难度大。

脱胎漆对瓶器形之大、技艺之难,均打破当时漆器界的历史纪录,成为上海世博馆福建馆的镇馆之宝。

张升华则擅长雕填和图案设计。他与时俱进,不仅创新性地引入电脑绘图技术,让图案设计更加便捷多样,还通过改善原料,避免了雕填过程中易裂变的缺陷,将几近失传的雕填工艺提升到新高度。他的代表作“脱胎雕填四方形花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

历史

厚屿曾是“漆器之村”

关于闽侯脱胎漆器产业的发展历史,张升华向记者娓娓道来。

1964年,闽侯第一家脱胎漆器加工厂在荆溪镇古山洲村成立,在国有企业扶持农村办企业、搞经营的政策下,逐渐发展壮大。

1967年,厚屿村也创办了脱胎漆器加工厂,工人多为附近务农人员的子女。当时,村里共有500多户人家,而生产漆器的作坊就有100多家,因家家户户基本都与漆器生产有关,这里被称为“漆器之村”。

在1973年前后,厚屿村从事漆器制作的人员发展到230人,每月产值高达10万元,完全实现了“以农养工”的目标。生产的漆器产品包括碗碟、花瓶、装饰盘、屏风等各类生活、装饰用具,多为外销产品,并屡次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

改革开放后,古山洲厂继续经营外销,而厚屿厂则转变为以小家庭作坊为主的经营方式。尽管产量增大,外销量一度增长,但因传统工艺周期长、产量低、成本高,厚屿厂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生产经营不景气。步入21世纪,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脱胎漆器没能适应现代生活消费方式等一系列因素,也导致产业逐渐凋零。如今,在闽侯坚持以传统工艺生产脱胎漆器的场所只有寥寥数家。

创新

让漆器焕发新生

“为了这个产业曾经拥有的荣光,闽侯还有一些人在艰难地坚守。这就像一盆炭火,虽微弱,但依然在发光。”张升华告诉记者,如何让漆器焕发新生,是他近十年来一直苦思冥想的课题。他认为,唯有让漆器回归大众生活,才能被更多人接受,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为此,他从理念、材料等多方面着手,不断探索创新。

张升华尝试将大漆与陶瓷结合,以白瓷为胎,大漆为饰,不仅缩短了漆器制作周期、降低了成本,还拓展了漆器的使用场景。同时,他在传统雕填镶嵌技艺的基础上,加入贝壳、蛋壳等材料,让漆器呈现出不同的视觉美感。

2023年,张升华荣获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年度入选人物,成为全国首批20人、福州市唯一入选者。这更加坚定了他为漆艺传承发扬发挥更多作用的想法。

为了给非遗传承注入新生力量,张升华和父亲张家文一起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老观念,成立张家文脱胎漆器大师工作室,并与7名中高级脱胎手工技师签订师徒协议,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此外,受行业主管部门委派,张升华还承担福州市政府国家非遗脱胎漆艺定向委托培养学生实训工作,负责福建技师学院2012级和2013级脱胎漆艺专业定向委托培养学生的实训技术指导,并承担行业大师带徒传艺工作,培养漆艺专业技能人才。(陈木易林双伟)

THE END
1.传承非遗文化?共筑民族未来——宜职学子与非遗漆艺的双向奔赴漆艺经过涂灰、裱布、髹漆、装饰、抛光每道工序都需要重复百次,每次都要耐心打磨,半年甚至几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在团队静下心来认真练习每一道工序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时光变得慢下来,大漆的美一点点展现出来,感悟到大漆技艺古老的魅力;在团队钻研漆艺技艺时,用手感受中国历史的温度,用技艺承续着中国文http://www.xinhuanet.com/food/20230625/85a7cf54b6534a3985b0032a4da80712/c.html
2.荆州打造中国漆器之都2019年1月,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领导建议下,由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牵头,联合全国漆艺传承人,发起成立漆艺传承发展联盟,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乔十光亲自为联盟题字。《中国生漆》杂志主编张飞龙表示,漆艺传承发展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漆艺新时代的开始。 打造“中国漆器之都” https://hb.cri.cn/n/20210531/134470ee-3e4d-fc22-3a64-4e0c9f4052ca.html
3.普及岭南漆器知识,弘扬岭南非遗精神非遗策展人与漆艺匠人共谈2023年11月23日-11月26日,“南方新造·自足于漆”漆器展于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圆满举行。展览的顺利进行,得益于心系非遗传承工作的各方努力。 为进一步传播与传承岭南漆艺文化,普及岭南漆器知识,弘扬岭南非遗精神,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馆长墨白和非遗大漆匠人蔡志程,分别从策展人和从业者的角度,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2/14/c8402705.html
4.林振中:将传统手工艺与时尚品牌结合,实现美学经济的创益3.文化主题:时尚品牌可以通过将传统手工艺与特定文化主题相结合,打造独特的时尚形象。品牌可以从传统手工艺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和故事中,向消费者传递特定文化背景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样可以为品牌赋予更多的故事性和情感共鸣。 彝族银饰产品中的文化寓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使得彝族非遗银饰成为民族文化的载https://www.cnacs.net.cn/20/202308/5195.html
5.新晋“新中式出片神器”漆扇,在数千年前就已留下“文化符号”譬如金漆镶嵌技术、北京雕漆、云南彝族髹漆等等。 漆扇更像是用非遗漆艺“边角料”做出的一点现代小玩意儿,但就这一点边角料就足够让普通人惊叹“好梦幻”。 年初时漆扇其实在一次大型网络狂欢中露过面,不过那时没有太多人留意。 春晚《上春山》节目开始前,主持人们手里拿了三把题字“上春山”的折扇,那是非遗传承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47864.html
6.文旅相融共生,两岸合作共赢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10月31日,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海峡两岸文博会”)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本届海峡两岸文博会突出文缘相承,两岸相关人士将同台竞技,促进两岸文创设计共融发展,期间还将举办两岸民间艺术家交流对话、两岸青年城市漫步等活动。 http://www.cnena.com/News/bencandy-htm-fid-32-id-97267.html
7.32授课班级是三年级脱胎班,创意产品生产课程是针对非遗文化传统脱胎班所增加的课程,学生已学习了胎地底的工艺流程和技巧,对漆艺装饰部分有初步的了解和审美感受和欣赏能力。从理论和欣赏制作层面对胎底、漆肌理的制作与髹漆技巧进行比较梳理,使学生对创意产品的漆艺制作有一些认识和初步的制作技巧。 http://m.fzlyzz.cn/nd.jsp?id=2080
8.认识髹漆,传承漆器髹饰技艺,传承匠人精神(髹饰录)书评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泛称中国漆。“漆”被称为“涂料之王”,它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液汁。古人将漆液涂在木器或陶器上,形成了最早的漆器,这种工艺被称为“髹(xiū)漆”。20世纪90年代,屯溪漆器整体工艺水平日渐下滑——漆料多用低端粗糙的腰果漆,大漆很少见。资深手艺人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036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