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保险+期货”为何未能全面推开期权保险公司期货市场保险产品农产品期货

饲料价格上涨,叠加猪价下行——2022年的这“一涨一跌”让和建忠倍感压力,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养猪利润。“饲料成本快速上涨,而猪价却直线下跌,尤其是二三月份,每天都要亏损十几万元。”他说。

和建忠是怒江建浩农业公司负责人。2010年前后,他就返回位于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的家乡,投资建起了养猪场、水果基地和农庄,随后又带领合作社养殖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养猪实现增收。

让和建忠不曾想到的是,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使其承受巨额损失,却能通过“保险+期货”的金融手段,在期货市场一定程度上找补回来。这背后是“兰坪县生猪、猪饲料价格指数保险+期货”项目在发挥作用。该项目于2022年10月完成全部投保工作,2022年11月保险机构和期货公司陆续启动快速理赔程序。近期,和建忠所在公司获得赔款44.95万元。“由于前期损失较大,虽然赔款有限,但至少稳住了阵脚,情况也在逐渐好转,金融机构的扶持让企业和农户切实受惠。”他说。

引入“保险+期货”补链

兰坪县,位于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尽管2020年已实现脱贫摘帽,但受困于高山峡谷的客观现实,产业发展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据和建忠介绍,当地素有养猪的习惯,但养殖模式多为农户散养,小农户无法有效抵御大市场的价格波动。据官方统计,全县个体养殖户7353户,合作社及企业只有28家。

由于养猪业存在明显的周期特征,饲料原料价格近年来剧烈波动,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当地生猪养殖户的困难,保卫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成为兰坪县政府的重要课题。

2021年4月,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上海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调整为云南全省,怒江州正式纳入上海援滇对口帮扶体系。同年6月,上海援滇干部张韬在兰坪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负责上海对口兰坪协作等工作。张韬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了解到怒江建浩农业公司、合作社、小农户发展养猪业的实际困难后,2022年3月,上海援滇干部联络组怒江小组落实沪滇协作资金500万元,通过金融机构实施“保险+期货”项目,将兰坪县7353家个体养殖户、28家合作社、龙头企业纳入保障范围。

“当地异地搬迁群众较多,防止返贫任务重,县政府就要想办法保障农户收入。考虑到当地少数民族有牲畜放养的习惯,地方培育的黑猪品种‘三江猪’作为生态猪品牌,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准备以此为切入点,打造黑猪全产业链。那么,第一步就是补链,以‘保险+期货’的方式,保障农户养殖收益,让农户有意愿养黑猪。由此,才可能延链、强链。”张韬说。

太平洋安信农险上海分公司市场发展部副总经理刘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生猪价格周期波动性很强,且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60%~70%,金融机构在兰坪县设立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生猪饲料价格指数保险,并基本实现全县生猪养殖经营全覆盖。

她提到,沪滇协作资金(500万元)分配给这两个价格指数保险的保费,分别为200万元、300万元。国泰君安等5家期货公司投入资金224.2万元,参与生猪饲料价格指数保险项目。

之所以设立这两个保险产品,刘畅解释称,一是生猪是兰坪县主要产业之一,有强烈的保险需求;二是保险标的不同,价格保障方向不同。其中,生猪保跌、饲料保涨。“两个价格保险产品的推出,可有效保障农户养殖利润。若再结合生猪养殖保险,可最大限度保障农户养殖收入。”她说。

那么,“保险+期货”项目是如何运作的呢?

总体来讲,养殖户向保险公司购买价格指数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向期货公司购买场外期权实现再保险。到期后,价格指数与目标价格出现差额,参保养殖户获得差额赔付。

太平洋产险云南分公司三农中心承保管理功能区经理宋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生猪、饲料属于不同的保险标的,保险公司看跌生猪,看涨饲料。到期后,生猪价格指数低于目标价格,参保养殖户获得差额赔付;饲料价格指数高于目标价格,参保养殖户获得差额赔付。

以饲料价格指数为例,宋娟称,生猪饲料原料主要是玉米、豆粕。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保险公司分多次在玉米、豆粕期货价格低位时买入。比如第一期,玉米是在2022年9月27日以2761.3元/吨的价格买入,保费为68.48元/吨;11月28日到期后,理赔结算价格上涨到2868.24元/吨,赔付价格为106.94元/吨,每吨赔付率为156%。

切实保障农户养猪收益

由于不用承担保费,由上海援滇资金和期货公司捐赠资金全额补贴,农户、企业的投保意愿很高。比如,尽管并不理解“保险+期货”的运作过程,但周要得还是拿到了1546元赔款。

周要得是兰坪县中排乡克卓村底甸二组的脱贫农户。2022年,他在基层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将存栏的19头生猪登记投保。“虽然保险赔偿不一定多,但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他说。

怒江建浩农业公司获得了44.95万元的赔款。作为公司负责人,和建忠称,之所以公司缺乏保险、期货实践,最关键的是自身认知有局限,不敢投,也不知道怎么投。当然,也跟企业规模小,近年来一直亏损,资金紧张有关。

在兰坪县试点的“保险+期货”项目,保险产品均为价格指数。刘畅称,不论是目标价格,还是结算价格,都通过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市场公布的价格做为承保、理赔依据,也有效规避了道德风险。

2022年3月,该项目启动立项。同年10月全部投保完成,11月就启动了快速理赔程序。

截至2023年4月末,项目已实现赔款累计558.3万元。其中: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项目,赔付金额为172.49万元,简单赔付率86.24%;生猪饲料价格指数保险项目,赔付金额为385.79万元,简单赔付率为128.6%,本项目涉及到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已达111.7%。

刘畅提到,该项目在充分保障养殖户赔付率的基础上,兼顾了各方利益,建起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下一步,在试点基础上,建议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打造“保险+期货+订单农业”新模式,带动地方政府、银行等主体参与进来,扩大帮扶资金规模、丰富帮扶工具箱;带动上下游企业参与进来,针对股份制经营、大户联合、规模养殖、小户散养等多种农业发展模式精准施策,让产业真正接受和使用现代化风险管理工具,推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提高产业体系的韧性和稳定性。

关于“保险+期货”业务,国泰君安风险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其创新之处就在于,使无法参与期货市场的小散户,通过保险的形式,与期货市场产生联系,起到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的作用。从期货公司的角度来看,由于加入了保险业务,也有利于自身业务的多元化,从而分散风险。至于未来,该业务应该逐步成为商业项目,当然,这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区域、分阶段逐步引导。目前来看,农户自缴、社会资金比例正逐渐提高。从去年开始,已有大型养殖企业出资自缴保费参与保险项目。

随着亏损的逐渐弥补,和建忠希望未来能够尝试自主使用金融手段,为全产业链的打造保驾护航。“我们正准备打造一个集种猪繁育、生猪养殖、屠宰、肉食品加工、冷链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让生态猪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他说。

不过,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农险管理部高级主管黄思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直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操作经验以及资金保障,这对于普通农户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相对于直接参与期货市场,农业保险更易于农户的理解和接受,加之保险公司具有更强的综合实力和更完善的基层服务基础,购买保险产品更适用于农户保障自身收益。

他认为,农户和企业只需要简单了解“保险+期货”的运作方式,通过主动购买收入保险和价格保险,知晓并同意约定价格和结算价格根据期货价格来确定获得保险保障,即可参与其中。

“保险+期货”在国内接连涌现

之前期货、保险这两个金融产品均面临挑战。期货难以被农户接受,且期货公司缺乏直接服务小农户的能力;保险公司虽然开始尝试价格类险种,但风险分散仍然是难题。

2015年,在大商所的组织下,期货公司在2014年玉米场外期权试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引入保险公司为农民提供价格保险、期货公司为保险公司分散风险,形成了“保险+期货”模式的雏形。

当时,国家推进价格机制改革,以调低临时收储价格的信号透露出价格市场化改革动向,玉米市场应声而动,结果参与试点的农户在当年玉米销售价格大跌的情况下获得了足够赔付,“保险+期货”价格保险应对价格风险的实效充分显现。

经过多年探索,“保险+期货”的业务模式已经成型。概括来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保险公司购买根据农产品期货价格开发的价格保险产品,将价格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同时向期货公司购买场外期权,转移自身承担的价格风险,期货公司对场外期权进行对冲交易,通过交易所的场内期货与期权市场进行风险对冲。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是国内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公司从2016年至2022年在黑龙江省开展“保险+期货”项目24个。其中,“收入保险+期货”项目17个,“价格保险+期货”项目7个。

谈及项目具体运作,黄思佳称,以2019年海伦市大豆“收入保险+期货”项目为例,该项目共计承保大豆152.96万亩,总保费6730.16万元,共计支付保险赔款9772.83万元,涉及理赔面积151.16万亩。具体操作流程分为四步:一是农户购买收入保险,二是保险公司购买场外看跌期权,三是保险公司行权,四是兑现保险赔款。该项目平均保额493.5元/亩。出单后,保险公司及时通过期货公司购买场外看跌期权,入场价格约3514元/吨,入场吨数24.48万吨。到期后,行权价为3424.18元/吨,保险公司向期货公司索要场外期权看跌赔款2201.37万元。而受灾豆农平均实际收入428.85元/亩,获得赔款64.65元/亩。

国泰君安期货及其风险管理子公司是上海市国资委下属企业,至今已开展“保险+期货”项目130多个,累计服务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涉农企业约45万户次,为约60万吨现货提供了价格风险管理保障,累计赔付金额超过8300万元。以2021年云南省澜沧县、芒市白糖“价格保险+期货”项目为例,该项目共计承保甘蔗种植面积约16万亩,折合白糖约5.2万吨,共计向农户支付保险赔款约380万元。

夏龙称,保险理赔款弥补了蔗农现货端价格下跌产生的亏损,降低了农户的实际损失,从而实现对蔗农的价格保险保障。

具体来说,农户与保险公司约定白糖保险目标价格为5830元/吨,结算价格以1月4日~3月4日SR2205合约每日收盘价格与保险目标价格较低值的平均值。保险公司出单的同时,保险公司就向国泰君安购买场外看跌期权。场外期权执行价格为5830元/吨,入场数量约5.2万吨。项目到期后,场外期权结算价格为5757.05元/吨,白糖期货价格平均下跌72.95元/吨,保险公司场外期权行权获得赔付约380万元。承保期间白糖现货价格发生下跌,蔗农甘蔗销售蒙受价格亏损,保险公司向蔗农理赔金额约380万元((5830-5757.05)*52000)。

“保险+期货”没有全面推广的背后

中华财险齐齐哈尔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张启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单凭交易所保费补贴,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随着试点推广和模式不断完善,若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或地方财政补贴资金补贴范围,该模式将迅速发展壮大。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价格保险业务发展的经验。

其次,场外期权风险管理效益低。黄思佳称,自开展项目以来,公司共计与20家期货公司合作,购买场外看跌期权126.18万吨,支付权利金1.66亿元,获得场外期权对冲赔款1.02亿元,场外期权亏损0.64亿元。

尤其是“收入保险+期货”项目,保险风险包括产量和价格两个因素,由于商品交易所对项目的权利金占保费比有硬性要求,导致公司开展的“保险+期货”项目中,权利金支出占保费比例接近50%,然而近年来产量下跌才是影响收入保险赔付的主要因素,保险公司自留保费不足,场外期权又入不敷出,无法支撑项目可持续开展。

除此以外,张启龙还提到,由于我国金融监管制度限制保险公司直接参与场内农产品期货交易,脱离高度集中化和结构化的场内期货市场,保险公司需要承担场外交易引致的高风险、高成本等弊端,尤其是流动性风险,也是抑制“保险+期货”模式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瑞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志谋曾经撰文建议,一方面,高度重视农业补贴政策。“保险+期货”业务是对农业补贴扶持方式的补充,财政适当介入,通过保费支出来实现农业补贴,设置农险专门管理机构,实施长期且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对不同的投保期限、保障水平、免赔率、被保险人规模等条件提供差异化财政补贴,增加产品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持续大力推进农业信贷、担保、投资融资等方面金融创新服务,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减轻农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缴保费的负担。

考虑到国外保险机构和农户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黄思佳建议,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根据收入保险品种需要,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大力开展收入保险,加快农业保险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型。

同时,他还提到,在未来,需要引进全程托管、种养生产、订单农业、收储企业等涉及现货的主体参与,推动“全程托管服务+银行+保险+订单农业+期货”的综合模式,才能真正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的重要作用。

THE END
1.[期货日报]“保险+期货”助力绘就乡村振兴画卷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试点至今9年来,郑商所结合试点成效与农产品期货上市进度,持续探索、研究与优化,在试点规模方面,不断增加试点规模、扩大试点区域,目前已覆盖全国15个品种主产省份;在试点模式方面,在价格险的基础上试点收入险,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专项支持;在产品方案设计上,试点不同期权结构降低成本,探索保险https://www.cfachina.org/industrydynamics/mediaviewoffuturesmarket/202409/t20240920_75858.html
2.放大“保险+期货”功效更好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因此应立足于我国国情农情,兼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壮大对统筹防范化解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紧迫需求,推进“保险+期货”高质量发展,并与传统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互为补充,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其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有力保障作用。http://nyncw.cq.gov.cn/zwxx_161/ywxx/202311/t20231122_12590487.html
3.农产品保险与期货市场:共同推动农业发展近年来,农业保险和期货市场作为农业领域的重要保障和金融工具,不断发挥着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农产品保险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而期货市场则为农产品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两者的结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首先,农产品保险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农业生产容易受到气候、自然灾害等不https://www.xyz.cn/discover/detail-nongchanpinbaoxian-3313588.html
4.“保险+期货”连续七年被提及农产品期货有望继续扩容【“保险+期货”连续七年被提及 农产品期货有望继续扩容】财联社2月24日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统计发现,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七年提及“保险+期货”,表明了该模式在切实保障农户收益、推动乡村产业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在这七年中,期货与农https://m.cls.cn/detail/941581
5.“保险+期货”是有效实行农产品价格类保险的必然方向随着近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保险+期货”一词广泛出现在期货业、保险业、财政部门、农业管理部门、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其中贫困地区的工作计划或有关文件中,2018年年初还出现在全国人代会的议案中。一项金融业务或者一类金融产品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保险+期货”试点工作的成效和问题有哪些?经过3年试点https://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90130/Articel14005MT.htm
6.我国农产品“保险+期货”运行机制及国际比较本文立足中央一号文件最新指示,聚焦“保险+期货”模式,关注“三农”经济,从我国“保险+期货”发展历程和当今试点项目成果出发,分析我国现存“保险+期货”模式的运行机制、产品设计、定价原理以及风险转移机制,基于期货市场发展、农业再保险体制完善度视角,分析我国和美国“保险+期货”模式差异,寻求“保险+期货”模式与农业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64f53277617c1f6b7c09e7ce.html
7.“保险+期货”模式在我国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农户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还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面临着很多不同类型的风险,一般的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是很愿意承担此类保险,而农业保险的作用主要是可以分担农作物的生产与经营环节的风险,当下的"保险+期货"模式以价格保险的方式为农户https://x.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QGSQ201936066&dbcode=CJFD&dbname=CJFD2019
8.俞勇:“保险+期货”与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和期权等金融产品发挥了显著的农业风险管理作用。特别是随着农业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期货”新业务模式出现。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优化完善相关模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发挥“保险+期货”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防范http://www.sjznync.com/col/1487318228462/2022/07/06/1657097861277.html
9.小张的毕业论文每周日志壹——框架初想+题目拟定目前各试点地区开发的保险均单纯采用期货价格作为农产品期货价格保险的“价格指数”,并将所有风险从保险公司转移到期货市场,保险公司只作为“中间人”。这一模式存在一定弊端,仅基于期货市场价格进行保险设计,若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发生背离,农户将面临巨大的基差风险;仅作为中介角色的保险公司因缺乏盈利机会,对该模式的参与https://blog.csdn.net/SharonSheeran/article/details/11954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