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表示,高校要主动作为、千方百计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以创新举措推动各项就业优先政策落实落细。要推进校企共建,并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最艰苦吃劲的地方锻炼成才、建功立业。
“我们一直号召同学们将个人发展跟国家民族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大家关心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希勤如是说。
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就业引导工作,鼓励同学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王希勤举例说,重点单位包括重点国企、军工单位、部队、党政机关以及有影响的国际组织,重点领域包括制造业、能源产业等10个重点领域。一直以来,这些重点领域都活跃着清华毕业生的身影。
“我们号召同学们要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同学们在选择岗位、选择就业的时候,选择对国家有用的岗位、领域和行业。”王希勤说。
根据清华大学统计,最近三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在制造业就业的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在能源行业就业的增加了四成。这既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反映了国家产业和行业的需要。在就业地域方面,也有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欠发达地区、基层乡村地区去就业,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据统计,近两年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人数增长了近六成。
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正是王希勤对大学毕业生的期待。“事实上,对于清华大学毕业生来说,要找到一份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我特别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自身发展跟我们国家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到国家最需要的岗位去建功立业。”王希勤说。
全国政协委员曹鹏谈新业态管理制度
建议研究公积金灵活发放制度
曹鹏发现,快递、外卖等新业态成为重点群体和困难人群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保持新业态活力是提升新就业群体获得感的基石。但他发现,目前新业态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比如,法律法规层面对不同类型用工关系界定尚不明晰,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顶层政策设计有待完善,对新业态扶持政策有待加强。
研究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积金灵活发放制度。曹鹏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快递员认为,从工资扣公积金不如直接发现金。“建议研究制定新就业群体公积金操作指引,允许公积金通过补贴形式发放,而非扣除,让小哥们得到更多实惠。同时,建议对在吸纳就业及社会保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就业补贴和财税优惠力度等奖补政策。”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曹鹏建议,可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加强新就业群体职业教育,建议发挥院校和企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比如,建设现代物流学院、智能供应链学院等,在培养、师资、课程等方面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还需完善企业对新就业群体技能认证体系,他建议加快新职业开发和职业通道设计,比如,围绕智能设备操作、5G网络维护、AI和机器人操作等开发新职业。支持有培训能力的企业开发培训课程,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业务能力、综合素质、职业发展等培训,加强企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育。
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谈“职场门槛”
打破35岁+“职场天花板”
今年全国两会,青年人就业问题是代表、委员聚焦热议的话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在提案中建议,打破35岁+“职场天花板”。
针对“35岁职场门槛”话题,吕国泉表示,在大家的印象里,提到35岁的青年群体,会想到年轻有为、风华正茂,觉得他们是在事业上升期。但实际上,很大一批青年内心会有纠结焦虑,都认为年龄是他们心中的隐痛,年龄使他们的处境沦为“隐秘的角落”。35岁仿佛是一扇“玻璃门”,使一些人面临着求职难、流动难、晋升难、再就业难。“去年两会上,我呼吁大家重视‘35岁职场门槛’问题,今年正式提出了提案。”
在企业里面,一些35岁+青年压力很大,很多招聘启事上虽然不会明确写出只招收35岁以下的人员,但一些招聘人员可能会把35岁+的简历放到一边,不予考虑;当企业形势不好,压力大或者面临转型时,企业裁员的目标有可能会针对35岁+年龄段的员工。一些企业认为35岁意味着工作热情和工作精力下降,而忽视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力支撑和资源经验储备。
“我们要让企业意识到35岁+青年员工是优质资产,不应该采取短视的‘过河拆桥’‘杀鸡取卵’的方式对待35岁+青年员工。高龄劳动者进入就业市场是应该提倡和鼓励的。”吕国泉表示。
吕国泉认为,高龄劳动者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们的出场会增加整体的就业实力,增大和激活“就业池”,从提供就业供给的角度反过来又会带来新的就业需求,与青年人就业市场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平衡。“我认为现在的就业市场应该更加包容、开放,只有国家政策允许、用人单位有需求、自身体力能力适应,就可以让每一个群体都能找到发挥自己潜力的舞台。从政府、工会以及媒体的角度,应该共同努力,给大家提供一个公开、透明、均衡的就业市场,让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出彩的机会,才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全国人大代表林尚立谈大学生“就业难”
搭建数字平台提供就业指导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今年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之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从当下和未来两个维度,为大学生就业难破题。他指出,着眼当下,作为就业供给方,高校应搭建数字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指导;面向未来,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总体素养,久久为功,解决就业难题。
从当下看,林尚立介绍,人民大学主要通过三方面工作着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构建以招生就业处为牵头单位、各个院系参与的工作网络,动员全部力量服务学生就业工作。二是搭建数字平台,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同时,也让用人单位通过数字平台能够了解学生的情况。这种双向沟通机制更直接、更全面、更通畅,有效地推进了就业工作。三是提供全面就业指导和培训,引导帮助学生如何和用人单位沟通,让学生能够很自信地参加面试等就业沟通活动。
从长远看,林尚立认为,作为供给方,学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一是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使得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能够适应国家发展的要求。“比如说,像我们人大这种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学校,在数字时代,学生就必须有数字能力。除了有能力以外,他的知识还必须是综合的,融通多学科、多领域。”林尚立说。他举例说,以记者为例,现在已经是全媒体时代,学校光教学生写作是不行的,一定要教数字技术,要教融媒体技术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要发生重大的调整,适应新形势下的挑战。
二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林尚立说,所谓整体素养,是指在社会上工作应该有的素养,比如,写作能力、调查能力、逻辑能力。也就是说,无论在哪一个行当、哪一个环节里工作,都应该具备的素养。
三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他认为,高校要加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将现实举措和长远举措结合起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那么,高校培养的人才,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他即使一时找不到工作,也能在社会上立足。”林尚立说。
全国人大代表袁亮谈就业心态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观念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以平常心看待就业话题,接纳年轻人多样的就业选择。
有数据显示,2021年“清北毕业生”有69%进入体制内,很多网友认为名校出身的毕业生毕业后没有去搞科研,反而都去考编,有些大材小用,会造成高端、科研人才的流失。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找工作,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未来。当下,平等、宽容的就业氛围越来越浓,能让毕业生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工作岗位数不胜数。未来,希望毕业生在谋生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在自己喜欢的平台上发挥专长、贡献力量、成就自我。
近几年,受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影响,就业岗位减少,就业渠道不畅,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较大压力,毕业生求稳心态表现突出,“考公考编”人数连年增长。
袁亮表示,未来的就业形势会随着新冠“乙类乙管”而逐步改善。首先是经济逐步恢复带动增强。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政策和稳经济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实,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将带动就业需求扩大,增加就业岗位。此外,服务业的改善也将促进就业增长。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将带动住宿、餐饮、旅游,增加居民出行、交通物流、消费活动等,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同时,各地区的稳就业政策也在持续发力,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全国政协常委李世杰谈残疾人就业
支持企业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
李世杰提到,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800万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截至2021年底,持证残疾人就业规模为881.6万人,就业率50%左右,这一比例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群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美好生活的愿望。特别是1200万心智障碍者群体,就业率不足5%。
企业期望在残疾人用工上可获得公益性政策和资源支持、无障碍环境改造补贴、准许多种用工合同形式获得残保金减免、提供绿色窗口完善残疾人意外和工伤理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