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立足当下接纳年轻人多样就业选择

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表示,高校要主动作为、千方百计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以创新举措推动各项就业优先政策落实落细。要推进校企共建,并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最艰苦吃劲的地方锻炼成才、建功立业。

“我们一直号召同学们将个人发展跟国家民族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大家关心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希勤如是说。

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就业引导工作,鼓励同学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王希勤举例说,重点单位包括重点国企、军工单位、部队、党政机关以及有影响的国际组织,重点领域包括制造业、能源产业等10个重点领域。一直以来,这些重点领域都活跃着清华毕业生的身影。

“我们号召同学们要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同学们在选择岗位、选择就业的时候,选择对国家有用的岗位、领域和行业。”王希勤说。

根据清华大学统计,最近三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在制造业就业的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在能源行业就业的增加了四成。这既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反映了国家产业和行业的需要。在就业地域方面,也有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欠发达地区、基层乡村地区去就业,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据统计,近两年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人数增长了近六成。

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正是王希勤对大学毕业生的期待。“事实上,对于清华大学毕业生来说,要找到一份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我特别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自身发展跟我们国家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到国家最需要的岗位去建功立业。”王希勤说。

全国政协委员曹鹏谈新业态管理制度

建议研究公积金灵活发放制度

曹鹏发现,快递、外卖等新业态成为重点群体和困难人群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保持新业态活力是提升新就业群体获得感的基石。但他发现,目前新业态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比如,法律法规层面对不同类型用工关系界定尚不明晰,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顶层政策设计有待完善,对新业态扶持政策有待加强。

研究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积金灵活发放制度。曹鹏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快递员认为,从工资扣公积金不如直接发现金。“建议研究制定新就业群体公积金操作指引,允许公积金通过补贴形式发放,而非扣除,让小哥们得到更多实惠。同时,建议对在吸纳就业及社会保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就业补贴和财税优惠力度等奖补政策。”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曹鹏建议,可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加强新就业群体职业教育,建议发挥院校和企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比如,建设现代物流学院、智能供应链学院等,在培养、师资、课程等方面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还需完善企业对新就业群体技能认证体系,他建议加快新职业开发和职业通道设计,比如,围绕智能设备操作、5G网络维护、AI和机器人操作等开发新职业。支持有培训能力的企业开发培训课程,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业务能力、综合素质、职业发展等培训,加强企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育。

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谈“职场门槛”

打破35岁+“职场天花板”

今年全国两会,青年人就业问题是代表、委员聚焦热议的话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在提案中建议,打破35岁+“职场天花板”。

针对“35岁职场门槛”话题,吕国泉表示,在大家的印象里,提到35岁的青年群体,会想到年轻有为、风华正茂,觉得他们是在事业上升期。但实际上,很大一批青年内心会有纠结焦虑,都认为年龄是他们心中的隐痛,年龄使他们的处境沦为“隐秘的角落”。35岁仿佛是一扇“玻璃门”,使一些人面临着求职难、流动难、晋升难、再就业难。“去年两会上,我呼吁大家重视‘35岁职场门槛’问题,今年正式提出了提案。”

在企业里面,一些35岁+青年压力很大,很多招聘启事上虽然不会明确写出只招收35岁以下的人员,但一些招聘人员可能会把35岁+的简历放到一边,不予考虑;当企业形势不好,压力大或者面临转型时,企业裁员的目标有可能会针对35岁+年龄段的员工。一些企业认为35岁意味着工作热情和工作精力下降,而忽视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力支撑和资源经验储备。

“我们要让企业意识到35岁+青年员工是优质资产,不应该采取短视的‘过河拆桥’‘杀鸡取卵’的方式对待35岁+青年员工。高龄劳动者进入就业市场是应该提倡和鼓励的。”吕国泉表示。

吕国泉认为,高龄劳动者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们的出场会增加整体的就业实力,增大和激活“就业池”,从提供就业供给的角度反过来又会带来新的就业需求,与青年人就业市场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平衡。“我认为现在的就业市场应该更加包容、开放,只有国家政策允许、用人单位有需求、自身体力能力适应,就可以让每一个群体都能找到发挥自己潜力的舞台。从政府、工会以及媒体的角度,应该共同努力,给大家提供一个公开、透明、均衡的就业市场,让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出彩的机会,才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全国人大代表林尚立谈大学生“就业难”

搭建数字平台提供就业指导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今年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之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从当下和未来两个维度,为大学生就业难破题。他指出,着眼当下,作为就业供给方,高校应搭建数字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指导;面向未来,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总体素养,久久为功,解决就业难题。

从当下看,林尚立介绍,人民大学主要通过三方面工作着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构建以招生就业处为牵头单位、各个院系参与的工作网络,动员全部力量服务学生就业工作。二是搭建数字平台,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同时,也让用人单位通过数字平台能够了解学生的情况。这种双向沟通机制更直接、更全面、更通畅,有效地推进了就业工作。三是提供全面就业指导和培训,引导帮助学生如何和用人单位沟通,让学生能够很自信地参加面试等就业沟通活动。

从长远看,林尚立认为,作为供给方,学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一是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使得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能够适应国家发展的要求。“比如说,像我们人大这种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学校,在数字时代,学生就必须有数字能力。除了有能力以外,他的知识还必须是综合的,融通多学科、多领域。”林尚立说。他举例说,以记者为例,现在已经是全媒体时代,学校光教学生写作是不行的,一定要教数字技术,要教融媒体技术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要发生重大的调整,适应新形势下的挑战。

二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林尚立说,所谓整体素养,是指在社会上工作应该有的素养,比如,写作能力、调查能力、逻辑能力。也就是说,无论在哪一个行当、哪一个环节里工作,都应该具备的素养。

三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他认为,高校要加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将现实举措和长远举措结合起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那么,高校培养的人才,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他即使一时找不到工作,也能在社会上立足。”林尚立说。

全国人大代表袁亮谈就业心态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观念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以平常心看待就业话题,接纳年轻人多样的就业选择。

有数据显示,2021年“清北毕业生”有69%进入体制内,很多网友认为名校出身的毕业生毕业后没有去搞科研,反而都去考编,有些大材小用,会造成高端、科研人才的流失。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找工作,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未来。当下,平等、宽容的就业氛围越来越浓,能让毕业生自食其力、自立自强的工作岗位数不胜数。未来,希望毕业生在谋生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在自己喜欢的平台上发挥专长、贡献力量、成就自我。

近几年,受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影响,就业岗位减少,就业渠道不畅,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较大压力,毕业生求稳心态表现突出,“考公考编”人数连年增长。

袁亮表示,未来的就业形势会随着新冠“乙类乙管”而逐步改善。首先是经济逐步恢复带动增强。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政策和稳经济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实,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将带动就业需求扩大,增加就业岗位。此外,服务业的改善也将促进就业增长。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将带动住宿、餐饮、旅游,增加居民出行、交通物流、消费活动等,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同时,各地区的稳就业政策也在持续发力,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全国政协常委李世杰谈残疾人就业

支持企业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

李世杰提到,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800万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截至2021年底,持证残疾人就业规模为881.6万人,就业率50%左右,这一比例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群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美好生活的愿望。特别是1200万心智障碍者群体,就业率不足5%。

企业期望在残疾人用工上可获得公益性政策和资源支持、无障碍环境改造补贴、准许多种用工合同形式获得残保金减免、提供绿色窗口完善残疾人意外和工伤理赔等。

THE END
1.大局越来越不对劲,普通人该何去何从创业快乐副业职场新人年轻人赚不到钱,是因为这个时代,光会读书确实没什么用了。一代人辛苦卷学历,卷专业,最后出来闯才发现,社会上根本就不吃学校教的那一套。一切都得重新再来。 大家都不卷学历了,都开始尝试个人事业。 对于想尝试个人事业,个人公司的伙伴来说,个人建议不要在职场陷入太深,你要知道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不要在支线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DNDDVG05566S53.html
2.专访《跃上高阶职场》行业大咖,广告人如何构建行业话语权?广告行业发展态势也趋于严峻:难以达到甲方的需求、创意经费燃烧但盈利急剧下降、承担过多纯实施的苦力活、想要转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面对这些难题,广告人如何重拾市场的话语权,激活广告从业者信心,成为广告行业新一轮的发展命题。 今年8月,腾讯视频推出了一档聚焦轻熟龄,面向广告行业的职场观察类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zQ2Nzg2NjeD33Wtr4akcw.html
3.当代职场青年现状:一线城市超八成90后常加班95后平均跳槽周期1.69年当代年轻人在职场中的真实状态如何?近日,猎聘发布了《当代年轻职场人现状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大数据及调研对这届年轻人在职场中的发展、职场状态和经济情况等进行分析,以此反映当代职场青年现状。 90后在职场中已经开始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曾被戏称“垮掉的一代”的90后,如今已经成为职场的中坚力量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109282123966957.html
4.统计学职场调查报告由滕华涛执导,白百何、张嘉译、王耀庆等主演的电视剧《浮沉》完美谢幕,剧中三人感情纠葛也尘埃落定,面对“高富帅”陆帆和“萌大叔”王贵林,小白领乔莉最终选择了大叔,这一结局引来网友热议同时也让人好奇:到底什么样的职场男性才是女性杀手?近日,据中国最大的相亲网站对其4000万会员中的女会员所做名为《你眼中的职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symd55d.html
5.80后调查报告8篇(全文)“80后”, 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多为独生子女, 覆盖了从校园到职场的年轻一族, 在现在乃至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导中国的消费市场。这些人成长于消费环境复杂多变、商品文化蓬勃发展的经济环境下, 生活在多元文化交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文化环境中, 同时“80后”处于很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中, 使“80后https://www.99xueshu.com/w/filea4hjwl0l.html
6.当代年轻人的职场困境与出路职业发展困境当代年轻人的职场困境与出路 在当今社会,年轻人普遍面临着职场的压力与挑战。作为一名90后,我在同龄人聚会中经常感受到这种压力的存在。我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今年4月,当我在北京地铁6号线上做出离职决定的那一刻,背部的物理疼痛便消失了。这种疼痛在上一份工作中多次出现,当时我担任一家科技媒体的主编,https://blog.csdn.net/weixin_52529200/article/details/140922005
7.职场中的Z世代调研——变与不变:Z世代的价值观驱动力这反映出当代年轻 人在职场的现状,一方面希望得到高薪、开心且能成 长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入职后发现,公司能够提供的 图 21.入职后,如果工作不满意,你会如何抉择? 调整心态,继续在岗位上奋斗 申请内部转岗(如果公司允许) 读书深造 创业 做自由职业者 裸辞,慢慢找满意的工作 骑驴找马找到下家再辞职 26-30岁 31-https://doc.mbalib.com/view/e5cb773ca11196b9e0c088a2873ec633.html
8.逃离“班味儿”:职场人的心灵解放与生活重塑教育在繁忙的生活中,“班味儿”悄然走红,这个由“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变了”衍生出的词汇,不仅是对职场人外在形象的一种调侃,更是他们内心世界疲惫与挣扎的深刻反映。从神采奕奕到双眼无神,“班味儿”仿佛成了职场人难以逃脱的宿命。在快节奏、高压力的职场环境下,拉萨的年轻人如何看待“班味儿”,又如何重新审视自http://www.tibet.cn/cn/edu/202409/t20240906_7682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