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理论研究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理论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工作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它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协助认定社会问题的性质与原因,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方法、技巧及行动模式,即“解释、预测、确定干预方法与模式以及发展新的理论”的四大作用。社会工作及其理论的本质性在于其社会性或曰整合性,因此社会工作理论复杂、流派众多。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与实践,浅谈对社会工作理论中的社会支持理论的理解。

二、社会支持理论述评

1、理论表述

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人与人之间的支持是相互的,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别人提供帮助打下了基础。

2、理论内涵

社会支持理论重视人对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强调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感受并且认为个体首先应适应社会环境;与此同时,重视个人对周围环境中的资源的有意识建立与运用。将个人的发展与适应性问题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认为人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工作、生活、学习、家庭、社会、市场、政治、宗教等)是相互作用的,认为个人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广泛利用可以改善目前的生活状况。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实施相应的干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个人社会适应问题,为个人的成长和潜力的发挥提供一定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改善个人的生活状况提供资源。基于此,社会工作者首先是帮助案主有意识的认识到其身边的可用社会资源,并进行评估、分析,进而争取、补足、运用。

三、社会支持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可见,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在工作过程中主要发挥两个作用:一方面,是以其掌握的正式社会资源为受助者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受助者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另一方面,帮助受助者建立、补足、争取和扩展其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受助者提高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四、结束语

社会支持理论重视个人从人际关系中得到的资源,以及社会系统中各种资源的流通、运用于经营。社会支持理论能给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能在个人或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或矛盾出现后迅速的地做出全面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回应。因此,社会支持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可以很好的解决个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问题。社会支持理论不仅能帮助我们从宏观的层次去分析问题,更重要是从微观的层次介入并解决问题,但它也有其局限性。社会支持理论对个人及社会问题的出现没有充分的理论加以预防,我们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发挥社会网络的优势,避免理论的局限,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本文作者在调查中曾经发现,有一些企业老板为加入“狮子会”等慈善组织,动辄捐款几十乃至上百万元,但却不愿为员工购买基本的“五险一金”,履行社会责任常常成为老板们的即兴之举。另有一些企业,在组织文化策划中,明确地写上了企业要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环境负责等等,但是却没有相应的伦理制度和伦理规范。这些现象表明,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等议题,并非一无所知,而是缺乏长久的规划和制度化的安排,履行社会责任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仅仅是偶然事件、即兴之举,或者其社会责任理念与行为是分离的。那么,企业伦理制度化与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是否会产生差异?制度化的企业伦理又能否为组织提供持久的动力呢?我们发现,当前学者们对企业伦理的研究,更多侧重于理念、规范和宏观对策领域,而较少涉及伦理的制度层面和相应的影响路径。基于上述现实问题和理论局限,本研究拟展开相应研究,以厘清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路径。

1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1.1伦理制度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1.2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1.3伦理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

1.4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结合制度――行为――绩效这种逻辑影响关系,我们将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组织绩效这三个变量结合起来,提出如下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在本研究中,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企业对员工、消费者、股东、环境的责任;组织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及非财务绩效两个维度。

根据上述文献和模型,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伦理制度与组织绩效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数据收集

此次正式问卷主要是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形式收集,问卷发放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及其他地区。共回收167份有效问卷。样本组织特征分布情况分别是:民营企业占样本总量的56.3%,国有企业25.1%,外资独资企业占8.4%,其他类型占10.2%,与我国目前以民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现状相符。

2.2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伦理制度:主要是反映企业管理者将商业伦理以及社会责任纳入管理决策并制度化的程度,本文主要采用Vitell等人开发的伦理制度量表[10]。利用Brenner的伦理制度研究框架[19],Jose和Thibodeaux开发了组织内可能执行制度化伦理的方式[20],具体包括伦理决策意识、伦理奖励、伦理惩罚以及伦理问题沟通、伦理守则、道德培训、伦理管理委员会等。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本文将探讨企业对员工、消费者、股东和环境的社会责任行为,并借鉴晁罡“企业社会责任取向的结构及其效应”中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量表[21],并作了简化。

组织绩效:组织绩效包括了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财务绩效是企业的经济目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例如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扩张速度、盈利能力以及整体的竞争实力。非财务绩效主要是体现在企业的人力绩效方面,也就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目前经营现状的整体满意度,对企业提供的薪酬、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的发展预期如何。测量量表借鉴刘善仕开发的组织绩效量表[22]。

3数据分析

3.1变量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本文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变量测量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首先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分析之前,对样本的KMO测试和Bartlett测试表明,原始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组织绩效各测量变量的Cranach’sα系数分别为0.888、0.942、0.887,均大于0.7,表明各个测量条款具有非常好的内部一致性。

3.2路径分析

路径分析结果显示,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没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β=0.28,p>0.05),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呈显著正向影响(β=0.81,p

从表1可以看出,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总效应等于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总和,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为0.815×0.570/0.279=166.51%,说明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而在此起中介作用的为企业社会行为变量,假设H4得到实证支持。

3.3全模型检验

为了进一步分析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本研究将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的两个维度进行模型构建。第一次运行部分路径未达到显著,故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模型如图3。

由图3可以看出,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财务绩效、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非财务绩效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8、0.47、0.81在P

4结果讨论及建议

4.1结果讨论

(1)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通过全模型检验可以看出,企业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并没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伦理制度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这一变量的间接效应却是显著的。这表明企业伦理制度的建设与管理并不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按照“价值观-行为-结果”这一理论框架,伦理制度属于组织的价值系统,而绩效属于企业行为带来的结果,在二者之间应有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等中介。因此,企业只是有一些想法或制度是不够的,还要落实到相应的行为方式。

(2)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由全模型检验可知,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这说明企业伦理制度建设愈完善,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才能更加彰显,这与佘溪水的研究结果一致。目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一般由企业领导者引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是通过伦理制度的建设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落实,使后者更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企业在伦理制度管理中,通过道德领导及决策,将伦理理念贯

4.2管理建议

孔子曰:“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遵守伦理制度以行道义,履行道义则可带来利益,进而可以安定百姓,这是为政管理的重要法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亦为同样道理,遵守礼义道德和社会责任,最终将有利于企业的绩效和持续发展。因此,伦理建设和经济诉求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企业应树立义利统一、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正所谓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相反,惟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经营管理者所摒弃。

参考文献

[2]张秋惠,孙鑫.组织伦理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5):97-100.

[3]王小锡.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伦理学使命[J].道德与文明,1999,(3):22-23.

[4]林恩夏普佩因.领导、伦理与组织信誉案例:战略的观点[M].韩经纶,王永贵,杨永恒,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80-181.

[5]VerschoorCC.AStudyoftheLinkBetweenaCorporation’sFinancialPerformanceandItsCommitmenttoEthics[J].JournalofBusinessEthics,1998,17(13):1509-1516.

[6]GregoryJK,DrozdenkoRG.RelationshipsamongPerceivedOrganizationalCoreValues,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Ethics,and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Outcomes:AnEmpiricalStudyofInformationTechnologyProfessionals[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10,92(3):341-359.

[7]WeaverGR,TrevinoLK,PhilipLC.IntegratedandDecoupled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ManagementCommitments,ExternalPressures,andCorporateEthicsPractice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9,42(5):539-552.

[8]TrevinoLK.WeaverGR.OrganizationalJusticeandEthicsProgram‘Followthrough’:InfluencesonEmployees’HarmfulandHelpfulBehavior[J].BusinessEthicsQuarterly,2001,11(4):651-671.

[9]HuntSN,VitellSJ.AGeneralTheoryofMarketingEthics[J].JournalofMacromarketing,1986,(8):5-16.

[10]SinghapakdiA,VitellSJ.SystemofEthicsandItsConsequences:ASurveyofMarketingProfessionals[J].JournaloftheAcademyMarketingScience,2007,35:284-294.

[11]李纪明.资源观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研究[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09.

[13]FrederickB,GandzJ.GoodManagement:BusinessEthicsinActionScarborough[M].Ontario:prenticehallCanadainc.,1991:182-186.

[14]罗伯特N卢西尔.管理学基础:概念、应用与技能提高[M].高俊山,戴淑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7]BricksonS.OrganizationalIdentityOrientation:TheGenesisoftheRoleoftheFirmandDistinctFormsofSocialValu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7,32(3):864-888.

[18]ValentineS,FleischmanGG.EthicsPrograms,Perceive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JobSatisfaction[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8,77(2):159-172.

[19]BrennerSN.Ethic’sprogramsandtheirdimensions[J].JournalofBusinessEthics,1992,(11):391-399.

[20]JoseA,ThibodeauxMS.InstitutionalizationofEthics:ThePerspectiveofManagers[J].JournalofMarketing,1999,57:53-70.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职业锚;大学生;就业指导

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如何发挥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与作用,是高校在社会转型期探索就业指导模式的重点。因此,引进西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理论,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构筑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头戏。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加强了对它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旨在强调高校管理部门应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构筑自己的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职业锚理论的涵义

职业锚理论是一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职业生涯选择理论。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E.H施恩教授首次提出了职业锚理论,他对“职业锚”的定义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锚是依据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现实地选择和准确的职业定位。它是个人自我观中的动机、需要、价值观、能力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职业锚,是个人稳定的职业贡献区和成长区,个人以其职业锚为其稳定源,可以获得该职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施恩还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锚所在,每个人的职业选择只有定位在自己适合的职业锚上,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业绩,从而获得满足感。

简单地说,职业锚是个人经过搜索所确定的长期职业定位。它的特点是:①通过个人的职业经验逐步稳定、内化下来;②当个人面临多种职业选择时,职业锚是其最不能放弃的自我职业意向。施恩(Edger.H.Schein)指出,职业锚由以下8种职业锚组成:技术/职能能力型(TechnicalFunctionalcompetence)、管理能力型(GeneralManagerialCompetence)、自主/独立型(AutonomyIndependence)、安全/稳定型(SecurityStability)、创造型(EntrepreneurialCreativity)、服务型(ServiceDedicationtoaCause)、纯挑战型(PureChallenge)、生活型(Lifestyle)。

要了解大学生早期逐渐形成的职业锚类型,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行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调查表反馈的信息,结合个别访谈的情况和平时通过观察积累的材料,每个学生的职业锚类型就可以十分清楚地显现出来,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就可以设计多种成才途径和提高素质的指导模块来指导各种不同锚型的学生,以帮助各类锚型的学生走上自己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

二、社会转型期运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使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后单位制时代,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运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效识别个人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成功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职业锚是个人经过搜索,所确定的长期职业贡献区或职业定位。这一搜索定位过程,依循着个人的需要、动机和价值观进行,所以,职业锚可以清楚的反映出个人职业追求与抱负。若某大学生选定的是技术职能能力锚,显现出其志向和抱负在于专业技术方面的事业有成,有所贡献。与此同时,从职业锚可以判断个人达到职业成功的标准。职业成功,无一致的定义,亦无统一固定标准,因人而异,因职业锚而不同。对于抛锚于管理型的大学生来讲,其职业成功在于升迁至高职位,获得全面管理越多人的机会和越大的管理权力。而对于安全型职业锚的大学毕业生来讲,求得一个稳定地位和收入不低的工作,有着优雅的工作环境和轻松的工作节奏,便是其职业成功的标志了。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从事劳动谋求生计,就必须通过就业来实现,必须走上社会就业岗位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人们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承认的主要途径。因此运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职业锚的认定可为终身职业奠定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更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大学生的成才意识虽然非常强烈,但缺乏准确的个人定位明确的成才目标,成才途径越来越窄,考研、考证、考公务员、出国等盲目“赶集”。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运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明确社会需要人才的状况,并且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业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提出合理的发展途径和成才方向,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观念结构上有针对性的建议,有利于学生确立明确的成才目标,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三)促进预期心理契约得以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与学校稳固的相互接纳,是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职业锚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职业需要及其所追求的职业工作环境,反映个人的价值观和抱负。透过职业锚,高校就业指导者可获得大学生正确信息的反馈,这样,学校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多种成才途径和提高素质的指导模块来指导各种不同锚的学生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各种不同锚的学生要发展自我就必须要变革自我:即不仅要树立明确的目标,而且还要善于有效地实现目标。于是,学校与大学生双方相互深化了解,互相交融,达到深度而稳定的相互接纳。

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大学生就业指导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大学生就业不能单纯的是“找工作”,他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职业选择和有责任的职业理想规划与实施。应用职业锚理论指导大学生就业,可以促进预期心里契约得以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与学校稳固的相互接纳,提高办学效益,培养出更多的“适销对路”人才。这将有利于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

(四)增长职业工作经验,增强个人职业技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职业锚是大学生职业工作的定位,是长贡献区。通过职业锚认定,将确定学生相对稳定的长期从事某项职业,必然增长工作经验;经验的丰富和积累,即使个人知识扩增,也将使个人职业技能不断增强,直接产生提高社会工作效率或劳动生产率的明显效益。

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就业既是人们维持生活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稳定、维持良好社会心理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应届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应用职业锚理论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事。

三、结语

社会转型期运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科学定位,正确认识社会竞争和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引导大学生正确地择业、就业,并向着爱业、敬业、乐业这样一种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理想的人生就是在谋求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包括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锚理论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E.H.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2002.

[2]沈明明.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M].华夏出版社,2002.

[3]沈杰.社会转型期,中国青年择业心理的多元化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3):40-44.

[4]陆桂芹,等.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3):5-6.

[5]徐凌霄,等.开展职业锚的认定构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高教研究,2004(3):80-81.

社会支持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其最先应用于精神疾病治疗领域,而后转向教育研究和社会研究等领域。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支持理论的研究旨在揭示社会群体的社会支持特征及其对个人自身发展的影响。[4]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社会支持理论没有统一的概念。Shumaker&Brownell认为社会支持是双方进行资源和信息的交换,其目的在于增加对方的福利。[5]殷世东、朱明山认为从国家的政策法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系统由国家、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等方面构成。[6]邹泓认为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支持源、支持行为和被支持者对支持行为的主观评价。[7]总之,社会支持就是支持源采取物质方式或精神方式对被支持者开展支持行为的总和。各个支持源、被支持的个体,以及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支持系统。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构成

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由其监护人、外出务工的父母、学校、政府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等共同组成。以留守儿童为中心,以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为分界线,将与其产生支持关系的支持源划分为近端支持源和远端支持源两大类。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里,留守儿童作为被支持者,监护人、父母、学校、政府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是支持者,其中监护人和学校被认定为近端支持源;外出务工的父母、政府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被认定为远端支持源。在这个社会支持系统中,作为中心的留守儿童既需要接收来自近端支持源和远端支持源主动给予的各种支持,同时也需要对这些支持及时做出反应和回馈。[8]远端支持源和近端支持源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远端支持源的部分支持作用需要近端支持源帮助实现,近端支持源在支持力量不足时也需要向远端支持源寻求帮助。

三、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

1.近端支持源

(1)监护人支持形式简单在走访中我们发现,隔代教育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监护模式,76.5%的监护人为年迈的祖(外)父母。而作为近端支持的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难以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正确的指导;教育观念落后,只看重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监护人的这种教育方式致使部分留守儿童从小养成了娇惯任性、不讲礼貌的性格,同时部分留守儿童因从小没有受到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存在扭曲现象。

(2)学校支持功能缺位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学校作为留守儿童重要的近端支持源,存在严重的支持功能缺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留守儿童教育缺乏针对性。学校没有根据留守儿童“被留守”这一特点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并把他们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因而导致留守儿童无法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有针对性的帮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第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严重脱节。在调研中发现,作为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两大重要纽带———家长会和家访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仅有25%的学校一学期召开1至2次家长会,仅有31%的教师一学期进行1次家访,学校教师和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方面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2.远端支持源

四、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依据,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自身为中心,包含监护人和学校等构成的近端支持源,以外出务工的父母、政府和其他社会支持力量等形成的远端支持源,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支持。

(1)监护人———基础作用监护人作为留守儿童最亲近和最直接的近端支持,应准确认识和把握留守儿童的特点,切实履行好监护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基础作用,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各方面为留守儿童提供关怀和照顾。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监护人应该积极发挥中介作用,将其他社会支持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好监护的基础作用:第一,定期与学校进行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等,努力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第二,积极寻求社区社会组织或社会义工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第三,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交流,及时向父母反馈留守儿童的情况,同时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和父母沟通情感创造条件。

(2)学校———根本作用在整个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留守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他人”,其一举一动对留守儿童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制定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法,规范其日常行为,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第二,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拉近感情距离,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到关心和鼓励,从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第三,建立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情况,及时有效地和家长沟通。第四,开设“第二课堂”,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为他们增加一个有效的情感排解渠道,克服心理障碍,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英国产业联合会(ConlederationofBritishIndustry)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认识到自己具有公共责任,不仅仅是它们的经济绩效也应为它们所在社区和环境的质量负责。更广义地讲,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促进人权、民主、社会质量的提高和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难点,研究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既能为考核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并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奠定基础,又是强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原则

通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使企业能够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不断战胜和超越自我,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其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基于如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既能反映企业的显性竞争力,又能反映其潜在竞争力,为评价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依据;同时尽可能避免指标之间的交叉和重叠,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2.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并突出主导要素的影响作用。

3.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简易性和复杂性的统一,要充分考虑数据及其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既要保证全面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内涵,又要有利于推广。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同时考虑定量和定性指标来综合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不断推进的长期工作,因此评价指标和考核标准也是一个不断优化发展的过程。随着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考核内涵也会不断深化提高。

(二)维度

笔者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可分为六个子能力,分别是运营管理能力、资产经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管控能力、人才培育能力、社会贡献能力。

运营管理能力是指企业总体掌控运营情况,在经济运行、安全生产、职业健康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综合协调,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能力。

资产经营能力是企业从资产的成长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是否能够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资产安全并稳健增长的能力。

市场管控能力是指企业通过保持并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加强质量管理,维护品牌信誉,不断推进国际化战略等措施,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的能力。

人才培育能力是指企业维护和保障员工权益,建立起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满意度,发展良好的员工关系,防止出现人才流失的能力。

关键词:相互依赖理论;社会组织;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协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首度获得充分肯定。2011年2月19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将“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专门列为一章。社会组织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社会建设的重大热点问题。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特征与发展价值

社会组织称谓颇多,如美国的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英国的慈善部门、免税部门等;我国早期称之为民间组织。香港地区称它为非牟利组织。台湾地区常常使用公益团体、邻里组织等。“社会组织”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首次使用,国家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加强社会建设,科学地提出了“社会组织”这一概念,将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社会自治组织兼容并包。所以,社会组织可以界定为独立于国家和市场之外的,以服务特定社会公众为宗旨。参与社会管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依法享有免税资格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从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管理的角度划分,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基金会三大类。实际上。客观存在着更大数量未登记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它们在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从本质上讲,人民团体与事业单位也应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

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第一,非营利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活动资金不来自于经营所得,实际营利也不得用于成员分配而只能再次投入公益,本身具备有效规避较高风险与较高回报的自我控制机制。第二。非政府性。社会组织具有自治性、独立性,进行自主决策、自治管理与自我监督;具有民主、公开和社会性,是民主治理、公开透明的开放组织:追求核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第三,社会性。社会组织的资源主要来自社会,包括募捐、接受捐赠、申请资助等,也包括志愿者等人力资源;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公益导向,其受益对象是不特定多数的社会成员或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在运作管理过程中要受到来自社会及公共部门的问责与监督。

社会组织发展对于国家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第一,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建设的核心主体,是构建完善的国家、市场、社会三者共同支撑的现代化国家结构的关键之一。第二。社会组织作为公民参与的组织载体,它的发展有利于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发展。提升社会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地保障公民参与的广泛性、有序性、有效性,增强社会归属感。第三,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它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弥补政府失灵,完善社会管理新格局。维护社会稳定。第四,社会组织作为个性化、专业化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与政府、市场共筑多元服务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不同需求。最后,社会组织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如发挥行业协会自我监督作用,有助于实现产业健康发展,而社会组织本身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扩大了就业。

二、政府、市场与志愿部门的相互依赖理论

伍思努认为,在概念上。三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还比较清楚,但在实践中,政府、市场和志愿部门的关系正变得日益模糊。在政府和志愿部门之间,由于政府把一些福利项目承包给志愿组织。并为它们提供资金。政府与志愿部门之间的项目合作也模糊了彼此的界限。在很多情形下,复杂的组织计划把营利性活动与非营利性活动置于同样的管理体制下。志愿部门与市场的关系也很难分清了。不同社会中这三个部门重叠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即使边界再模糊仍是三个部门,从本质上看。社会组织的非政府性、非营利性核心特征是不可改变的,否则必然引发各种问题。

伍思努认为,政府、市场和志愿部门之间存在着频繁的互动和交换关系,包括竞争与合作、各种资源的交换、各种符号的交易等。当不止一个部门的组织提供相似服务的时候,就存在着竞争关系。当集中不同的资源来共同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彼此之间就是合作关系。各个部门之间还存在着资源交换关系。组织和管理人员、技术、法律保护、公共关系、资金等往往在部门之间相互流动。社会组织要想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三个部门之间必须实现良性互动。进而走向三者“共赢”。

三、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现实问题

我国社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数量显著增加。目前,正式登记的社会组织约44.7万,备案的社区组织约24.6万,由于存在大量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未登记备案,保守估计实际量将超300万。1988年以来总量大约增长了100倍。年均增长率在5%-10%。社会组织功能领域不断扩展,几乎覆盖了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各个领域,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保、法律、中介、慈善等,部分社会组织由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发展,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据2009年统计报告显示,农业及农村发展类45367个,占18.98%;社会服务类30818个,占12.91%:体育类12623个,占5.29%;教育类12943个,占5.42%等。新型公益模式和新型社会组织不断涌现。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网民群体的迅速发展壮大,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网络型社会组织,同时,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公益模式逐渐增多。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逐步加大,如6万多个行业协会拥有企业会员2000多万,4万多个学术团体联系专家学者500多万。各类社会组织的经济实力也显著增强。2010年,社会组织拥有固定资产1864亿元,年收入约1525亿元。全国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达618.19万人。兼职工作人员500多万人,注册志愿者2500

多万人。国际活动能力稳步提升。全国性社团已经在122个国际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在92个国际组织中担任理事。再则,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基本以信息、宣传和教育为主,活动范围上以市、区、县等行政区划为准。

四、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在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巨大压力倒逼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伴随着学术界研究的深入,公民社会的自我成长以及国际结社运动的影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发展社会组织必须坚持以满足最广大公众的公共服务与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为导向,总体思路就是要“理清与政府、市场之间的边界,理顺彼此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本质优势,加强相互支持、交流与学习,合理地展开竞争,充分开展合作”,当务之急则在于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一)政府部门要彻底转变观念,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政府部门改善社会管理水平、完善公共服务的重要帮手,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基础,不只是传统的被管理者、竞争者。更不是政府的附庸机构。

(二)建立健全各项法规

(三)改革传统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首先。以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为重点,变“严进宽管”为“宽进严管”,科学分类,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建立登记与备案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尝试在同一地区放宽注册同类社会组织。其次。为了应对管理任务的空前增加,实现管理的动态化,必须重构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能体系与管理规范。提升管理机关的管理能力,落实管理责任。最后,搭建社会组织服务的枢纽性平台,按照“政府扶持、民间运作、专业管理、三方受益”的运作模式,借助社会组织的体系建设、公共平台搭建等多种渠道共同培育社会组织。同时,依托平台建立起多元化的正式沟通渠道,逐步建立社会组织参政议政制度。

(四)加大公共财政支持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完善政府公共服务采购制度、以三类社会组织为主加大补贴、健全激励机制。同时,鼓励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公众捐赠,现有体制下可尝试在民政部门设立捐助中心,按地区、领域甚至具体对象进行定向捐助,由民政部门统一落实税收减免,全程透明、公开。

关键词: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建议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繁荣发展以及财务管理理论逐渐先进化,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正在不断的由多方面创新并且取得不错进展。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凸显出各种问题。从一方面来看,资本市场上频繁出现例如上市公司投入资金变更等不尽人意的操作事件。从另一方面来看,现有的理论解释能力经常无法对企业在财务管理领域实践创新进行解释。这一系列在独特经济背景下产生的问题更是使得无法直接将西方成熟理论进行搬用借鉴。

究竟是何原因使得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出现与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引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走出此局面等一系列问题均是我国目前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与实际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一部分学者已经就目前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以及总结,然而还需要以此为基础,进行充分且全面的对已有研究经验进行回顾与总结,寻找到尚存不足点,为促进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提供支持。

二、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贡献

虽然我国财务管理利用研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是自从步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便逐渐壮大发展,近几年来更是大批学者积极将西方先进研究范式引入我国进行问题分析,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

2.基础理论以及通用业务理论逐渐形成了意义深刻的研究成果,并且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特有经济现象进行了一定的解释。通用业务理论以及基础理论样本相加后高达五百二十个,占据了总样本比重的百分之八十二。这些研究过程通常与现实联系紧密,极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价值,例如企业分拆上市与整体上市的原因,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激励制度等。

3.目前研究将市场经济现象以及因素的相互原因的比重增加,由制度方面,市场方面等对企业提供了有益参考。现有的研究对因素之间关联关系的剖析越来越重视,逐渐发展到由传统的对某一点进行研究发展到对某一链条的研究。如对于筹资问题,许多资料以及文献将其中心挪到资金筹集行为以及所形成的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上,进一步的对基本结构以及筹资行为会对哪部分产生影响。同时这些研究内容报刊了企业层面,制度层面以及市场层面等多角度多层面的问题。

4.以规范研究为基础的实证研究逐步受到重视,能够更好的对资本市场数据资源进行利用。随着人们不断证实资本市场效率,近几年利用数量分析实证研究的文献以及成果日益增多,达到了总样本的百分之三十五,约两百二十个样本,为我国企业多方面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与经验。

三、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针对我国财务管理特有环境的系统研究,并且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分析方式以及研究视角。目前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理论成果均是以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为主,对内外环境差异等主要支撑财务管理理论的因素重视程度不足。虽然我国由少数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所设计到了内外环境,但是其仅占总样本的百分之二左右,因此无法真正做到在研究中将我国特殊背景制度进行融合,更无法做到将零散独立的研究成果转变为更加贴近并且符合现实情况的理论体系。

2.对于企业业绩以及企业治理多以简单数量进行关系分析,缺乏对企业治理,企业价值以及企业财务决策的互动研究。企业价值,财务决策以及企业治理三方面关系可以两两一组并且以不同方向划分为六个环节。虽然目前我国研究已经对其环节有所涉及但是对企业价值,企业财务决策以及企业治理三方面之间因素互动研究缺失,导致其研究成果无法与实际复杂经济生活情况进行匹配。

3.研究内容受到传统领域局限,缺少对新问题的分析探讨。随着现代科技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变的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的财务管理研究无法从数量是对其进行满足,仅有占全部样本比重的百分之三不到。

4.多数研究对象为假定单体企业,对其集团企业内部的资本市场以及控制权问题重视度不够。传统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主体是单体企业,然而我国不断出现经济集团化现象,使得单体企业研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然而目前的有集团化企业角度的研究问题仅有总研究样本的百分之三点五。

5.研究角度多偏于对假定效率市场进行,而对于投资者心理特征角度的财务研究以及管理层财务研究较少。我国学者大多数偏重于效率市场假定分析,目前有二十个样本是以资本市场效率为主的专门研究,以假定效率市场为基础的研究思路更是高达二百多个样本。然而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仅做到了弱势有效,与假定效率市场还存在较大偏差。基于管理层以及投资者心理特征的财务研究,仅仅有两个样本。

6.缺乏以中国经济实际为基础的模型构建,多以西方模型借鉴为主,其研究资料也均已公开披露为主,几乎没有实地调查资料。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其基本用西方成熟模型带入我国市场数据进行检验,这样一来的研究成果无法真实有效的说明我国经济市场下所面临的问题。由案例研究方法看,此种适宜多变型经济环境只有四十个样本使用了案例研究,并且在这些案例研究样本中,只有九个样本是以企业实践考察作为基础资料。

四、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几点建议

1.以我国特有经济转轨时期财务管理环境为基础,将假定效率市场与行为财务理论作为研究的独立欠缺,以企业对兼收并蓄治理作为根本,设立起满足我国国情需要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体系。环境变化是财务管理理论更新发展的主要动力。企业治理内容普遍广泛,对企业自身来说,通过企业层面压缩,环境等各类因素都可能变为企业治理问题。企业治理与财务管理之间存在系统与环境的联系,在不同程度治理模式下运转的财务管理必然会受到其影响。更加之西方企业与我国的企业治理在现实拥有完全不同的状态,必须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投资,分配,筹款等研究核心的理论体系,方能发挥出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总结指导作用。

2.以价值作为标杆,财务决策作为纽带,将企业价值与企业治理融为一体,将传统鼓励,零散的研究成果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关于企业价值关系以及企业治理的研究文献虽然不少,但是其并没有一套简单明了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的定式,因此没有对真正影响机理的实现路径进行触及。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必然受到不同的治理结构影响,进而对企业业绩造成影响。由于这样的因果关系,需要将重心放在企业治理不同假定条件下,对企业三大主要财务决策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方式,以及财务决策后果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3.加强对人力资源以及无形资产等探讨分析,建立起符合新形势的资产分析模式与理论框架。目前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最重要资产之一就是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运作下,企业通常巨大经济效益均是无形资产所带来的。人是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企业所有权的未来趋势便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1)对我国企业进行考察其控制权,对其无形资产安排以及影响进行判断,同时还需要对企业所归属特点内部资本的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影响进行判断,并且以此为基础对无形资产的规模信息,种类等进行规范披露。(2)建立对无形资产的理论分析和模型构造,并构建适当的评价体系。(3)建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构建人力资产的收益模型,为人力资产的投资提供好的决策和评价。(4)根据拥有人力资本的人根据其价值的大小协调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关系;确定相应的分配方式;(5)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入手,明确人力资本的重要地位,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1]王化成,程小可.分拆上市与母公司股权价值研究——“同仁堂”分拆子公司上市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4期

[2]郑江淮.国有股减持中的冲突、股权价值与路径依赖[J].管理世界,2002年01期

[3]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兼论中国企业业绩评价模式选择[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4]赵增耀.董事会的构成与其职能发挥[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5]李志文,宋衍蘅.股权结构会影响筹资决策吗?——来自中国赛格系公司的案例[J].管理世界,2003年06期

[6]谭劲松,黎文靖.国有企业经理人行为激励的制度分析:以万家乐为例[J].管理世界,2002年10期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图书馆学;移植现象

1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分析

在传统企业管理中,其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在企业实践中,其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古典管理理论,其代表为泰罗与法纳尔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其代表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现代管理理论,其代表为哈罗德孔茨的“管理理论丛林”;“新管理理论丛林”。针对前后“管理理论丛林”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自“新管理理论丛林”出现以来,企业管理理论应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管理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新管理理论丛林”应用背景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研究范畴越来越广,主要包括现代企业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信息技术发展、企业组织变革、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管理、外包业务管理、企业战略理论、工作流管理等。除此之外,企业竞争力、企业核心能力、组织文化、注意力经济、组织行为等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

2图书馆学研究与实践中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移植现象与应用

3移植背景下图书馆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馆变革发展的理论研究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不断移植与应用,基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图书馆学研究越来越广泛,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馆面对信息竞争的变革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馆信息竞争就是将竞争机制引进图书馆工作当中,打破原有的图书馆格局,在原有的“势力范围”内无法形成垄断,提高了图书馆的行业竞争。

在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图书馆根基动摇表现为:社会信息化发展促进了知识资本化、信息产业化、信息商品化发展,为此,知识资本化突出了知识消费的竞争性,信息产业化冲击了公共信息服务,信息商品化挑战了信息自由制度,导致图书馆“非竞争性”与“非市场性”产生动摇,产生了准市场机制。在此形势下,图书馆一定会融入准市场,在公共信息服务领域发展中,信息竞争也会出现一些变革,形成图书馆市场化运营模式,突出图书馆服务市场化取向。基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图书馆学与图书馆管理研究兴起就是图书馆学界面对准市场形势的市场化营运模式与服务市场化取向反应,是图书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与时俱进,编写全新的“图书馆管理学”等专业教材

一直到2003年《现代图书馆管理》教材出版,才摆脱传统理论框架的束缚,此书打破了传统管理学研究框架,实现了与时俱进,通过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引用与移植,对图书馆管理理论进行分类,主要有理论、战略、专项等,同时在此基础上,在图书馆管理中加强了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战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管理等引进,进而全面的反映了图书馆管理内容,形成了完善的图书馆管理学理论体系。

(三)从“新管理理论丛林”角度探析图书馆学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移植背景下,可以通过强化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馆变革发展的理论研究、编写全新的“图书馆管理学”等专业教材、从“新管理理论丛林”角度探析图书馆学策略的落实,实现图书馆学的发展与创新。

[1]周世江.谈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与图书馆学方法论[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04).

[2]岳春杰.ERP理论运用于现代图书馆管理的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05).

[3]尉迟晓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在高校图书馆的实践与应斥[J].黑河学刊,2012(02).

关键词:期望效用理论前景理论公司治理理论风险回报

一、风险与回报关系研究综述

二、结论与启示

*本文受新疆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资助

[2]曾进:《我国上市公司的风险倾向研究》,《预测》2010年第4期。

[3]余明江、谭小梅:《行为财务理论:综述与启示》,《新疆财经》2004年第4期。

[4]JitendraV.SinghSource,Performance,Slack,andRiskTakinginOrganizationalDecision.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6.

[5]Bowman,E.H.arisk-returnparadoxforstrategicmanagement.SloanManagementReview,1980.

[6]Bowman,E.H.Riskseekingbytroubledfirms.SloanManagementReview,1982.

[7]Fisher,N.,&Hall,G.R.Riskandcorporateratesofreturn.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69.

[8]March,J.G.,&Simon,H.A.Organizations.NewYork:JohnWiley&Sons.1958.

[9]Padgett,J.F.Boundedrationalityinbudgetaryresearch.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80.

[10]Shepherd,W.G.Theeconomicsofindustrialorganization.EnglewoodCliffs.1979.

[11]Bettis,R.A.,&Hall,W.K.Diversificationstrategy,accounting-determinedrisk,andaccounting-determinedreturn.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2.

[12]Fiegenbaum,A.,&Thomas,H.Attitudestowardriskandtherisk-returnparadox:Prospecttheoryexplanation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8.

[13]Kahneman,D.,&Tversky,A.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sunderrisk.Econometrica,1979.

[14]Lev,B.Ontheassociationbetweenoperatingleverageandrisk.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1974.

[15]Singh,J.V.Performance,slack,andrisktakingin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6.

[16]Bettis,R.A.,&Mahajan,V.Risk/returnperformanceofdiversifiedfirms.ManagementScience,1985.

[17]Cyert,R.M.,&March,J.G.Abehavioraltheoryofthefir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63.

[18]Kahneman,D.,&Tversky,D.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sunderrisk.Econometrica,1979.

[19]Crum,R.,Laughhunn,D.J.,&Payne,J.W.Riskpreference:Empiricalevidenceanditsimplicationsforcapitalbudgeting.InF.G.J.Derkindren&R.L.Crum(Eds.),FinancingissuesincorporateprojectselectionBoston,Mass.:MartinusNyhoff.1980.

[20]Markowitz,H.Portfolioselection.NewYork:JohnWiley&Sons.1952.

[21.Mao,J.C.T.Surveyofcapitalbudgeting:Theoryandpractice.JournalofFinance,1970.

[22]Kahneman,D.,&Tversky,A.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Econometrica,1979.

[23]Armour,H.0.ANDD.J.TEECE."OrganizationalStructureandEconomicPerformance:ATestoftheMultidivisionalHypothesis,"BellJournalofEconomics,1978.

[24]MARCH,J.G.ANDZ.SHAPIRA"ManagerialPerspectivesonRiskandRiskTaking,"ManagementScience,1987.

[25]StephenWard.ExploringtheRoleoftheCorporateRiskManager.RiskManagement,2001.

[26]Frecka,T.J.,&Lee,C.F.Generalizedfinancialratioadjustmentprocessesandtheirimplication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3.

[27]PorterME.Competitiveadvantage:creatingandsustainingsuperiorperformanceM..FreePress,NewYork,1985.

[28]KentD.MillerandMichaelJ.Leiblein,CorporateRisk-ReturnRelations:ReturnsVariabilityversusDownsideRisk.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Vol.1996.

[29]BazermanMH.TherelevanceofKahnemanandTversky’sconceptofframingtoorganizationalbehavior.JournalofManagement1984.

[30]Conrad,G.R.,&Plotkin,I.H.Riskreturn:U.S.industrypattern.HarvardBusinessReview,1968.

[31]Friedman,M.,&Savage,L.J.Theutilityanalysisofchoicesinvolvingrisk.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48.

内容摘要:不同的公司治理理论分歧很大,甚至完全背道而驰。将不同的公司治理理论纳入其相应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之下,其异同源头及鲜明的共性与个性特征清晰可见。本文以不同的经济分析框架为划分依据,探究其不同公司治理理论的源头、评价其共性与个性特征。

关键词:经济学资源配置公司治理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公司治理理论

20世纪早期公司经济开始兴起之时,新古典经济学早已占据了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大批经济学家所接受的教育使他们坚信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总是最优的,习惯于把完全市场理论作为经济效率的基准。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观就自然成为主流经济学家所主张的公司资源配置的基础思想,而公司资源配置观又构成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交换活动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

在西方经济思想嬗变的过程中,当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被新古典经济学取而代之后,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就由生产领域转向了交换领域。主流经济学家视交换活动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并致力于研究所有互利的交易机会的条件,以实现现有资源的最优配置,互利的交换过程成为主流经济学家视阈中改善经济绩效的唯一方式。主流经济学家对交换活动特征的抽象认识成为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基石,进而成为建立在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及其变体基础上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微观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家对生产领域的研究持敌对态度,力图使生产服从于交换,并将交换活动的特征抽象为即时的(现在的行为不影响将来)、分立的(个体的独立行为)和确定的(至少是可计算的),由此产生了将资源配置视为可逆的、个体的和最优的资源配置观。可逆性是指现在的资源配置不会对未来的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即当期行为只产生当期效应;个体性是指资源配置和收益的性质允许每个经济参与者以其认为适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生产资源,而与经济中其他个体的决定和行动无关,即个人行为完全独立于其他人;最优性是指资源配置过程无非是在一定的市场和技术约束条件下,对不同经济结果进行选择,即资源配置过程就是在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都是已知的前提下,从中选择最优的。可见,主流经济学家在对交换活动特征进行抽象的基础上,由交换活动的特征逻辑演绎出新古典资源配置观。

(二)新古典资源配置及其变体与公司治理

两种公司治理理论在共性凸显的同时,各自都存在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来说,由不同的资源配置观所孕育的相应公司治理理论的独有个性可以归结为对委托关系的认识差异、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差异、公司经营目标差异及公司治理改革主张差异四个方面。

基于创新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公司治理理论

奥沙利文(O’Sullivan)的组织控制理论则不落新古典经济学的窠臼,直接以创新经济学为基础,建立起与上述两种理论针锋相对的治理理论,给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带来了一股清风。本部分将对组织控制理论的逻辑演绎过程及其观点主张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创新与创新型资源配置

创新的特征是奥沙利文(O’Sullivan)建立其公司治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她将创新的特征归结为一个具有累积性、集体性和不确定性的过程。累积性是指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生产质量更高、成本更低产品的学习是通过一个累积过程形成的;集体性是指集体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学习受他人学习的影响,并能合成一个新的、集体性的知识;不确定性是指进行创新的企业因学习过程可能未取得成功或无法取得竞争优势而获得回报,因而面临着生产的不确定性与竞争的不确定性。创新型资源配置建立在创新特征的基础之上,是对支持创新的资源配置特征的概括。创新是集体的、累积的和不确定的,就意味着对创新进行资源配置必须经由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开发性的―必须毫无顾虑地将资源投入到收入不确定的投资项目中去;组织性的―收入是通过人力和物质资源的整合产生的;战略性的―资源的配置要能克服现有市场和技术的条件限制。

(二)创新型资源配置与公司治理

(三)组织控制理论评价

首先,从研究方法来看,组织控制理论运用的是动态分析法。组织控制理论直接以创新活动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创新型资源配置的动态性质与新古典静态的资源配置观截然对立,相应的其动态研究方法与新古典的静态研究形成鲜明对比。

再次,从公司经营目标来看,组织控制理论视阈下的公司经营目标是企业的长期稳定和成长,对企业的委托关系并不强调,因而公司的经营目标不是建立在对委托关系认识的基础上,而是直接以其聚集的创新活动为基点,通过持续的企业创新来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和成长。

最后,从公司治理改革主张来看,组织控制理论视阈中理想的治理制度是由财务承诺、组织整合和内部人控制这三个制度条件相互结合所形成的对知识和资金的组织控制,从而支持企业持续的创新活动,这显然与新古典框架下主张保障公司经济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控制截然对立。

THE END
1.读书笔记亲密关系之相互依赖理论但,所有亲密关系获得负值的人们,都分手了吗?并没有。为什么呢?因为相互依赖理论的一个观点认为,人际交往结果正负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评价结果的两个三个关键因素: A、我们的期望 B、我们现在的亲密关系中的收益/损失情况 C、假如没有现在的伴侣,我们认为自己会过得怎样。 https://www.jianshu.com/p/6dfac6277a75
2.相互依赖理论相互依赖理论是指各个国家和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彼此孤立的,而必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这一理论是由我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刘再兴先生归纳提出的。西方一些经济学家也就二次大战后以欧洲共同体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的相互依赖关系,“南北”之间、“南南”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https://baike.sogou.com/v76208343.htm
3.相互依赖与国际机制:理论的比较【摘要】:相互依赖是国际机制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国际机制理论探讨的现实背景。在理论的发展里程上,相互依赖理论与国际机制理论是齐头并进的。相互依赖理论是国际机制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一。国际机制的发展促进了相互依赖的加深,国际机制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也加深了相互依赖理论的认识,扩大了其应用范围。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JDB200104006.htm
4.简述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简述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简答题查看答案 下一题 200题为1关,请收藏当前位置,方便下次学习。第1关 第2关 362 363 364 365 完整版《中学教师招聘通关题库》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加入会员,即可打包下载!经广大会员朋友实战检验,使用本题库考试通过率大大提高!绝对是您考试通关的不二利器!http://www.sdsgwy.com/tiku/zhongxue/timu.asp?zhangjie=%E7%AC%AC%E5%8D%81%E4%BA%94%E7%AB%A0%E6%95%99%E5%B8%88%E5%BF%83%E7%90%86&id=2994089
5.媒体依赖理论媒介依赖理论是一种重要的传播理论,它探讨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关系个人与大众媒体之间。该理论由 Sandra Ball-Rokeach 和 Melvin DeFleur 在 1970 世纪 XNUMX 年代末提出,认为媒体在塑造人们的观念、信仰和行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个人经常依赖媒体作为信息和影响力的来源。 https://fourweekmba.com/zh-CN/%E5%AA%92%E4%BD%93%E4%BE%9D%E8%B5%96%E7%90%86%E8%AE%BA/
6.经济相互依赖丶退出成本与国家间冲突升级——基于动态经济相互依赖、退出成本与国家间冲突升级*———基于动态博弈模型的理论分析摇摇揖内容提要铱摇经济相互依赖如何影响国家间的政治关系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基于马克·克里森兹的退出模型,作者构建了一个五阶段动态博弈模型,从动态视角考察经济相互依赖如何影响不同级别的冲突,并着重对经济相互依赖如何抑制冲突升级的内在https://doc.mbalib.com/view/4b2b7a855ecb5ef5a8702523e6ad4a92.html
7.理解相互依存理论理论界作者:范博伟非对称相互依赖敏感性脆弱性权力摘要:相互依存的概念从古希腊到今天都有人试图解释。相互依赖理论认为非对称相互依赖可以视为行为体的权力来源。它包含的机会成本的因素使该理论在国际政治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敏感性与脆弱性相互依赖,这两个概念对理解国际关系中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成本非常重要。https://www.xueshu.com/llj/201101/21484384.html
8.莫顿·多伊奇的社会互相依赖理论将目标结构分为:B. 主机与任意存在的分机间可相互进行呼叫和通话; C. 主机自动的记录呼叫、接通时间及通话内容 D. 主机可以对已登记分机线路进行实时巡检,出现开路故障时可以迅速报出线路地址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下列关于JTQB-CF-XSS621P固定式可燃性气体(带显示)技术指标正确的是( ) A. 检测气体:可燃气性气体 B. https://www.shuashuati.com/ti/f3bfad67474d4b6590751199626d9cc2.html?fm=bd3fd4fcd9a79c2dab67ac784bbbcfd83a
9.所需依赖个体的发展阶段和过程,用发展性理论解释依赖共生在发展性理论中,人们在 29 岁之前会完成四个发展阶段中的第一阶段即依赖共生阶段。理想情况下,发展过程应该按照以下途径进行。 第一阶段:依赖共生 我们出生时,就已经处于第一阶段:依赖共生。大自然提供了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共生关系,他们之间都没有经历过分离。这是自然界确保人类婴儿能获得生存所需照顾的方式。母亲和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789042/article/details/112623717
10."路径依赖"理论新解2014. 06 "路径依赖"理论新解 □时晓虹 1 耿刚德 2 李怀 3 ( 1. 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5; 2. 大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3. 东北财经大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路径依赖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制度变迁中令人关注的重要议题http://jjxj.swufe.edu.cn/CN/PDF/328
11.读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有感正是基于这样一些疑问,我在阅读沃尔兹先生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时对其所阐述的结构现实主义的相互依赖观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接下来,我将就此谈一点自己的体会。本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结构现实主义相互依赖观的观点梳理,第二部分将对其展开批判,第三部分是结语。http://harbour.powerchina.cn/art/2014/9/12/art_432_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