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峰会是由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和中国五个国家召开的会议。传统“金砖四国”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南非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已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伴随着南非的加入,“金砖四国”成为历史,一个更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金砖五国”登上国际舞台。金砖国家不仅因为经济规模和经济活力为全球瞩目,更是作为上一轮全球化的得益者和后发国家中的优等生在全球治理议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每年一度的金砖国家峰会,“金砖国家”不断达成发展共识,合作机制的日趋成熟。
2、海峡论坛
海峡论坛的前身是“海西论坛”,“海西论坛“已举办三届,并于2009年正式改名为“海峡论坛”。海峡论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福建“五缘”优势,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的前沿平台作用,广泛开展两岸人民交流,形成两岸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格局,不断促进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3、全球发展倡议(GlobalDevelopmentInitiative)
在2021年9月召开的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国家领导人作出了“人类社会已被深刻改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重要判断,再次提出“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呼吁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提出了深刻影响世界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的主要内容即“六个坚持”,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全球发展倡议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实干为途径,充分聚焦具体重点领域,为解决当今世界难题和匡正全球发展新征程,提供了一份立足时代特征和中国发展实际,饱含中国智慧,浓缩新时代治国理政精华的中国方案。
理论考研类
1、租借法案(Lend-LeaseProgram)
租借法案是指美国在1941年3月签署的,免费或有偿提供给英国、中国以及苏联和其他同盟国粮食、军事物资以及武器装备的法案。绝大多数的援助是免费的,只有一些物资(如船只)在战后被归还。作为回报,美国获得了战争期间在盟军领土上的陆军和海军基地的租借权。
2、双层博弈论
双层博弈论是关于外交谈判的理论,它主要用于分析国际谈判过程中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是如何发生互动的。双层博弈论是博弈论的一个分支。该理论假定首要的谈判者在国际和国内两个棋盘上进行相互关联的博弈,并把国际后者谈判区分为谈判和批准两个阶段,是两个层面之间关键的理论联系。大多数国家都要进行国家之间在国际层面上的讨价还价,国家谈判代表与国内选民之间也必然发生讨价还价,两个层面上的讨价还价都要达成同一个立场。除此之外,该理论还强调政府首脑能够通过采取一定的策略来扩大和缩小获胜集合。
3、苏伊士运河战争
苏伊士运河战争,又名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西奈(半岛)战役,是一次于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此次战争后,英法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已丧失殆尽,其大国地位也遭到严重削弱,美国利用英法的困境趁机填补了中东的力量真空。
4、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最基本的政治观点是种好的政治设计应该以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目的。自由、平等和民主这些政治价值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为它们具有某些实际的功用(效用),因而能够增进社会的利益。一般意义上的近代功利主义是从基督教哲学中起源的,其中在世较有影响的是英国人威廉·帕利。英国哲学家休谍发挥了重要俗学者中,的推动作用,真正使功利主义成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哲学思想的,是英国哲学家和政治学家边沁和密尔。
5、相对收益
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是国际政治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是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辩论的一个核心议题。绝对收益是比较单纯的收益问题,指在两个行为体交往过程中任何一方所获得的利益;相对收益则是分配问题,指在这一过程中双方获得的利益之比。这个问题是国家间合作和竞争的一个根本问题,相对收益论认为,国家在合作交往之中,最关心的并不是自己是否获益,而是自己相对于对方获得了多少利益,如果自己获益少、对方获益多,则会中断合作。
6、和合治理
和合治理的理论假定是关于人类历史与宇宙演化的规律性、因果性的一种假定性解释,其依据是以往的人类历史和科学原理。和合治理的核心范式是“和合主义”。和合主义的精神内核与思想起源是"和合”。“宇宙和合”与“类群和合”的演进规律不断生成人类的和合文化与社会和合共生的价值追求。根据互动频率、互惠类型、发展认同等三个核心因素将全球治理行为体的关系进行强弱程度的区分,和合治理的实践类型具体可分为“和合体”“聚合体”“竞合体”。和合治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重要原则。
7、均势理论(BalanceofPowerThoery)
均势理论是主权国家追求安全最普遍的一种手段。主权国家通过自身或联盟的力量来制衡潜在或现实的对手,实现力量均衡,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它起源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对雅典和斯巴达之间战争的论述,关于城邦国家之间相对力量的平衡及其国家之间战争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如果主要大国保持基本均衡的实力,并为此采取灵活的手段,以防止其他国家称霸,国际体系就可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8、核供应国集团
9、自主理论
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际关系学界围绕自主概念展开了大讨论,由此催生了自主理论。这一理论突破了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既定框架,抛弃西方国家中心论,将外围国家视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主体”而非“客体”,在部分借鉴现实主义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符合外围国家诉求的“自主”替代中心国家追求的“权力”,探讨外围国家减少对外依附、更好融入国际体系、实现国家利益的可行路径。自主理论被视为是继发展主义和依附论这两大拉美本土国际关系理论之后,拉美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的第三大理论贡献。
1、环境温度(Temperature)
环境温度对作战人员攻击性水平的影响可以用来区分受组织策略影响的暴力模式和更多受个体作战人员影响的行为。高温增加了具有充分自主权的个体暴力冲突行为数量,但对于需要更多组织控制的暴力行为则没有影响。环境温度在冲突期间对最不受组织约束的暴力冲突具有正向影响,但在特别高的温度下会减弱。温度对暴力行为具有多重效应,温度对于预测战斗人员攻击性和暴力行为的温度范围取决于测量策略和背景。
2、非对称相互依赖(AsymmetricInterdependence)
在相互依赖关系中,所谓非对称结构是指双方各自对对方的依赖程度不均等,形成一种非均衡的关系格局。因此,相互依赖的评价指标,不仅应该证明相互依赖关系的密切程度即双方是如何相互依赖的,而且也应该包括非对称的程度。现实中的相互依赖体系是由大量的非对称关系构成的,非对称性既有程度问题,也有结构问题。过度的非对称将对相互依赖关系机制的正常运转产生不利的影响。
3、“超视距”策略(“over-the-horizon”approach)
4、联盟依赖(Allieddependence)
联盟依赖是一种分析框架,揭示了国家对联盟的相对依赖程度和联盟承诺相互作用的因果机制。联盟依赖取决于:一个国家对军事援助的需求、盟国满足这种需求的程度、满足这种需求的替代方式。无法独自应对威胁的弱小盟友有必要加强与盟主的关系,但另一个强国可能会认为小国的政策符合竞争对手的利益,并利用一切资源来影响小国行为。
5、观众成本(AudienceCost)
观众成本是领导人发出威胁后又退缩所面临的国内政治惩罚。现有研究中约书亚·科泽(JoshuaKertzer)和瑞恩·布鲁特(RyanBrutger)认为观众成本具有两个组成部分:不一致成本(inconsistencycost)和好战成本(belligerencecost)。不一致成本(也即束手成本),是传统的观众成本,指的是领导人发出威胁却未能一以贯之所付出的代价。好战成本是指领导人因为率先作出武力威胁付出的代价。这是一种沉没成本,因为领导人在发出威胁后会立即付出这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