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果法师:佛教基本知识第三章声闻行果第一节行

正果法师:佛教基本知识第三章声闻行果第一节行

第一节行

一、出离心

第二章中说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可以保证未来世得到殊胜的人天善趣身,在六道轮回中来说,是很好的善报。但是,仍然没有超出三界,还是在生死中流转,善报尽时,还不免轮入恶道,受三恶趣的苦报。即在人天善趣中,亦常为诸苦所逼迫,不是究竟安稳的乐处。如《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这就是说,只要是在三界中流转,不论是善趣恶趣,都有生老病死等苦恼逼迫,如处在火宅里一样地不安。因此,声闻种性的有情,视三界如牢狱,如火宅,怖畏生死轮迥,厌舍世间,观察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种法蕴的道理,而发起出离心,希求解脱,誓证清净寂灭的涅槃,得到究竟的安稳处。如《增一阿含经》第二十三《增上品》说:‘诸比丘!欲得免死者,当思惟四法本。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谓初法本,当念修行。一切行苦,是谓第二法本,当共思惟。一切法无我,此第三法本,当共思惟。灭尽为涅槃,是谓第四法本,当共思惟。如是诸比丘!当共思惟此四法本。所以然者,便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此是苦之元本。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声闻乘人,既然志在解脱生死,求证涅槃,所以厌舍三界,发出离心,是声闻行的根本心要。引发出离心的方便,最殊胜的有二种,分别略述如下:

(一)思惟无常

(二)思惟诸苦

在思惟诸苦中,特别是思惟生老等八苦,最能引发出离心。生等八苦,在《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第六十一卷中,各说五相,修解脱行的人,应如理思惟。

一、生苦五相:(一)众苦所随故苦,即有情生于地狱趣,及一向受苦的饿鬼趣中,并诸胎生和卵生有情生时,为种种逼迫忧苦之所随逐故。(二)粗重所随故苦。由三界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逐;由此随逐,三界有情诸蕴生起,性不调柔,不自在转,故名粗重所随故苦。(三)众苦所依故苦。即生为众苦的所依,由有生故,衰老病痛等众苦差别依之而起。(四)烦恼所依故苦,有情既受生已,于可爱境生爱,于憎恨境起嗔,于中庸境起痴;由是因缘,身心昏荡,不能寂静安隐而住,生起种种烦恼,是名烦恼所依故苦。(五)不随所欲,离别法故苦。即诸有情,生者皆死,所有寿命,死为边际,死为终极,如是死事,非诸有情所爱,然死苦必受,是为不随所欲,离别法故说生为苦。

二、老苦五相:即诸有情,由五处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即肤黑发白,皱纹充满等,诸非可爱的衰老色现。(二)气力衰退故。于诸事业,无操作能力,及容易染患疾病等。(三)诸根衰退故。即眼昧耳聋,身体尪羸等。(四)受用境界衰退故。即于可食可用的境物,由力能衰朽,或由于不利于衰老的人,不能受用。(五)寿量衰退故。时分已过,寿量唯减,命将终极。

三、病苦五相:(一)身性变坏故。由四大乖违,肿胀羸劣,壮热煎寒,疼痛僵硬,麻痹瘫痪等。(二)忧苦增多,由于病苦缠身故。于身逼迫,引起内心无限忧苦,与时日俱增地住于痛苦中,悲愁地度过日夜。(三)于可意境不喜受用故。人在害了病的时候,平时心意中喜爱好乐的饮食等境界,由病苦逼迫,不再喜爱受用:或由于有增加病苦的危险而不能受用。这就是受用不自在苦。(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强受用故。由于有病,于不可爱乐的药物、针灸、刀割等境,虽非所欲,为了治病,也得勉强受用,引生领纳苦境之苦。(五)能令命根离坏故。由于见到自己病重难治的时候,多知自己命根将很快地舍离根身而断坏,趣于死亡,引起悲哀痛苦。

四、死苦五相:(一)离别所爱盛财宝故。由于死时舍离自己一生辛勤劳苦营谋追求积聚守护的丰盛财产宝物,心生痛苦。(二)离别所爱盛朋友故。许多知交善友,一生得其协助,成就了自己的知识事业等,情长谊深,死则永舍悲痛。(三)离别所爱盛眷属故。至亲至爱的父母妻子儿女等,团聚欢乐,在生不愿暂时有别,死则永远舍离,痛切心腑。(注)(五)于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故。死时四大分离,众苦交加,故其忧悲痛苦,至极尤重。

【注】原书漏列了第四相,今依《瑜伽师地论》补录:‘(四)离别所爱盛自身故。’

五、怨僧会苦五相:(一)与彼会生忧苦故。即与怨憎的人相会之时,心怀怨结,引生忧苦。(二)治罚畏所依止故。倘若与已有怨恨的人有权有势,一朝会面,畏其假借权势治罚于己,于治罚生起怖畏故苦。或由自己对于怨家曾作不善恶行,畏其报复,受到治罚。所依,就是说怨憎的人会面是产生治罚畏的所依止缘。(三)恶名畏所依止故。与怨憎人相会,恐其诽谤自己为作恶事的坏人,诬加种种恶名恶称,心生忧苦。或自己曾作恶事,为怨憎人所知,畏其揭露自己的丑恶名称,心生忧苦。(四)苦逼迫命终怖畏所依止故。即由与怨憎人相会,怖畏其治罚等苦逼迫以致于命终,心生忧苦。(五)越正法恶趣怖畏所依止故。与怨憎人相见,由怀怨结不舍,为了报复怨恨,造作种种恶行,违越了善恶因果律的正法,当堕恶趣,心生恐惧故苦。

六、爱别离苦五相:(一)舍离亲爱人苦。(二)由此舍离为因缘,引生语声忧愁叹息等苦。(三)由此忧叹等为因缘,身受扰乱苦。(四)念其恩德等思恋其人,引生心意热恼苦。(五)由其人远离故,应当受用的快乐事,如聚首谈心,戏论欢娱等,皆有所缺乏故苦。

七、求不得苦五相:《瑜伽师地论》说,如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当知亦尔。即(一)谋求不得苦,(二)语生愁叹,(三)身受扰乱,(四)意生热恼,(五)受用缺乏。

八、五取蕴苦五相:(一)生苦器故,即五取蕴是受生的苦器。(二)依生苦器故,即五取蕴为老病死等苦的生起之所依止器。(三)苦苦器,(四)坏苦器,即五取蕴是苦苦、坏苦的相重性之所随逐(依附)器,遇缘即能现起。(五)行苦性,五取蕴体性刹那迁流不住,非安稳法,故是行苦性。

这里抄录一段《法句譬喻经》第三《安宁品》的经文,助解五取蕴身为苦本的意义。经说:‘昔佛在舍卫国精舍,时有四比丘,坐于树下,共相问言:一切世间,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淫欲。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嗔恚。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饥渴。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惊怖。共诤苦义,云云不止。佛知其言,往到其所,问诸比丘,属论何事。即起作体,具白所论。佛言:比丘!汝等所论,不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元;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相残贼,吾我缚著,生死不息,皆由身兴;欲离世苦,当求寂灭。摄心、守正,泊然无想,可得泥洹,此为最乐。’

其余诸苦的意义,应参看第一章第四节所说苦相差别。修解脱行的人,应如理思惟,引生出离心,趣求解脱道。

二、修集涅槃法缘

声闻乘人,目的在证得解脱生死的般涅槃法。但一个有情从发心到证得究竟般涅槃,极速也需要经过三生,至迟则须六十劫。经三生是:第一生最初趣入资粮道,第二生修加行道,第三生预入圣位,乃至证得解脱。总有七贤四圣五位的差别。立表如表一:

(表一)

在没有趣入顺解脱分以前,必须修习证得般涅槃法的增上缘,才能顺利地趣贤入圣。涅槃法缘,在《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一卷中,总说二种:一是胜缘,二是劣缘。胜缘如论说:‘谓正法增上他音,及内如理作意。’就是由闻他宣说超胜四谛法的言音,引发自内如理所引作意,便能悟入真实现观。这种胜缘,非今日众生根器所具,可略不说。劣缘在论中说有如下十二种:一自圆满,二他圆满,三善法欲,四正出家,五戒律仪,六根律仪,七于食知量,八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九正知而住,十乐远离,十一清净诸盖,十二依三摩地。分别略释如下:

一、自圆满,即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五种圆满。

二、他圆满,即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五种圆满。

上两种圆满,已于第二章人天行果第二节中解说过,这里不再说了。乐广知者,可参考《瑜伽师地论》第二十卷和第二十一卷。

三、善法欲,即对于涅槃善法生起信解和希求证得的爱乐。如一个声闻种性的人,在佛陀跟前,或佛弟子跟前,听闻了正法教理,生起了清净的信心,希求能够如法修行,证得解脱:于是感觉在家庭中,对于妻室有淫欲相应贪著,对于子女亲属及诸财宝有受用相应的爱执,烦扰缠缚,不能闲静修行,证得解脱。为了有利于修行正法,决心舍家而出家,精进修行,断除烦恼,证得真实圆满的解脱。于如是事生起信解爱乐,就是善法欲。如《瑜伽师地论》二十一卷说:‘云何善法欲:谓如有一,或从佛所,或从弟子所,闻正法已,获得净信。得净信已,应如是学: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属财谷珍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圆满。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调伏自己心中所有的烦恼,名修正行。证得真实圆满的解脱,名得圆满。

四、正出家,由前殊胜的善法欲为增上力量,体请大德为亲教师,经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沙弥戒,是名正出家。梵语羯磨,译言作业,或译办事,是僧众团体中作行事务的民主方式,有如现在的开会报告通过。白四羯磨是作行最重要事务所用的方式,即执事人先把所要作的事向集会的僧众们告白一遍,其次更三问其可否而决定其事,合一白三问,故名白四羯磨。亦即报告一遍,而三问通过决定的意思。

五、戒律仪,此有六种差别:(一)安住具戒,(二)善能防护别解脱律仪,(三)轨则圆满,(四)所行圆满,(五)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六)受学学处。

六、根律仪,此有四种差别:(一)防守正念,(二)常委正念,(三)念防护意,(四)行平等位。

戒律仪与根律仪的意义,已在第二章第一节皈依三宝后的第二四正行中简略地讲过,这里不再说了。乐广知者,可参阅《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二卷和二十三卷论文。

九、正知而住,《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一卷说:‘云何正知而住?谓彼如是常勤修习觉寤瑜伽已,若往若来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大衣,即通常所说的祖衣)及以衣钵正知而住,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正知而住,于觉寤时正知而住,若语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劳睡时正知而住,如是名为正知而住。’即于往来瞻睹等,是所应住等,非所应住等,能正了知,不犯轨则威仪,如是住心,是名正知而住。广如《瑜伽师地论》第二十四卷所说应知。

十一、清净诸盖,《瑜伽师地论》二十一卷说:‘云何清净诸盖?谓彼如是住阿练若,或复树下,或空室等,于五种盖净修其心,所谓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及以疑盖。从彼诸盖净修心已,心离诸盖,安住贤善胜三摩地。如是名为清净诸盖。’五盖是三摩地之障碍法,心有五盖,三摩地即无成就的可能,为了获得三摩地,必须思惟青瘀等相,对治内心中的贪欲等盖,是名清净诸盖,净修其心。

十二、依三摩地,由于断除诸盖,欲贪等诸恶不善法不起现行,得初静虑具足安住,第二静虑具足安住,第三静虑具足安住,第四静虑具足安住。如是名为依三摩地。四静虑的差别相,在第一章第四节中已略说,此不再述。乐广知者,当参阅《瑜伽师地论》第三十三卷论文。

三、顺解脱分

(一)五停心位

如上所说的不净观,以无贪为自性。依四静虑与四近分,及中间定和欲界心十地生起,以无色界无缘色法的不净观故。唯缘欲界所见色境,唯人趣能生起此观,天中无青瘀等不净相故。此观唯是胜解作意相应,非十六行摄,但唯假想,故唯是有漏。

二、持息念:持息念,通常称为数息观,为对治散乱心的最好观行。持息念的相,实有六种差别,数息观法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持息念在经中名阿那阿波那念。阿那义即持息入,是引外风令人身中的意思;阿波那义即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外的意思。此持息念本以慧为体,应名持息慧,但慧由念力记持助慧观息为境,故名持息念。

此观的差别行相,有其六种:(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前三是止,后三是观。分别略述如下:

(一)数息,即系心于息,放舍身心,不用强持之力,任运地以念忆持入出而心数之。从一至十,不减不增。因恐于心引起急促,故其数不应减少于十:恐于心引起散乱,故其数不应增加于十。这数息之法,又有四种,如《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七卷说:‘云何名为算数修习?谓略有四种算数修习。何等为四:一者以一为一算数,二者以二为一算数,三者顺算数,四者逆算数。云何以一为一算数?谓若入息入时,由缘入意,出息住念,(出息住而未生,名出息住。)数以为一。若人息灭,出息生,出向外时,数为第二。如是展转数至其十,由此算数非略非广,故说唯十,是名以一为一算数。云何以二为一算数?谓若入息入而已灭,出息生而已出,尔时总合数以为一。即由如是算数道理,数至其十,是名以二为一算数。入息出息说名为二,总合二种数之为一,故名以二为一算数。云何顺算数?谓或由以一为一算数,或由以二为一算数,顺次展转数至其十,名顺算数。云何逆算数?谓即由二种算数,逆次展转从第十数,次九、次八、次七、次六、次五、次四、次三、次二、次数其一,名逆算数。’

修数息时,在算数方面有三种过失应当纠正,如《俱舍论.分别贤圣品》说:‘然于此中,容有三失:一数减失,于二谓一。二数增失,于一谓二。三杂乱失,于人谓出,于出谓入。若离如是三种过失,名为正数。若十中间心散乱者,复应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若十中间等文,就是说的纠正三种过失的方法。

修数习观时,在持息的方法上,还有两种过患,应该注意避免,不让其产生,产生以后,应注意调和。如《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七卷说:‘修入出息者,有二过患。何等为二?一太缓方便,二太急方便。由太缓方便故,生起懈怠;或为昏沉睡眠缠扰其心;或令其心于外散乱。由太急方便故,或令其身生不平等;谓强用力持入出息,由入出息被执持故,便令身中不平风转;由此最初于诸支节皆生战掉,名能战掉;此战掉风若增长时,能生疾病,由是因缘,于诸支节生诸疾病,是名令身生不平等。云何令心生不平等?谓或令心生诸散乱,或为极重忧恼逼切,是名令心生不平等。’方便就是方法,数习的时候,心念于息的摄持太松缓,名太缓方便。心把息摄持得太紧急了,名太急方便。太缓太急,都要产生过患,调和之法,即在意念上宽放身心,心息相依,任运地记数,则身心自然安稳寂静。

(二)随息:修数息的人,若算数已极串习,其心自然能够任连地展转相续流注,无有动摇,无散乱行,有适悦相应。至此心已微细,即应弃舍算数,进修随息。系心于息,不加功力,于入出息任运随顺而转。其简单的方法是:先随息从外入内,即从鼻入流至咽喉,复从咽喉流至心胸,从心胸流至脐轮,如是展转乃至流至足指,心皆随逐。复随息从内出外,行至一麻一麦,半指一指,半张手一张手,一尺二尺,乃至多尺,息去近远,心皆随逐。如《俱舍论.分别贤圣品》说:‘随谓系心缘入出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念息入出时各远至何所:谓念息入,为行遍身,为行一分,随彼息入行至喉、心、脐、髋、髀、胫,乃至足指,念恒随逐。若念息出,离身乃至一磔、一寻,随所至方,念恒随逐。’髋即胯骨,髀即左右大腿骨,胫即小腿。一磔是一张手,一寻是五尺。余文易解可知。总起来说,入息至身内何处,出息至身外远近,皆以念随逐,明静觉知。这个方法很简要,能够依之修习,收效极为快速。若修之如法,又能精进恒常,在不久的时期内,即能引起身轻安,证心一境性,而入三摩地。

(三)止:止是把心专住一处。随息虽好,但尚有起念之失,若久修习而未得定,宜于随息澄静无扰之后,进而专住修止。即把心于于自己身中的某一处所,专一注念,凝然不动。或随息于身中所止之处,心住观之。或观息住身中如串珠的线,是冷是热,于身为损害为利益。如此观息湛然而住,安稳明静,久久相续,自能得定。《俱舍论》说:‘止谓系念唯住在鼻端,或在眉间,乃至足,随所乐处,安止其心;观息住身如珠中缕,为冷为暖,为损为益。’系心之处,以自身正中各处为宜,除论说鼻端眉间外,如心窝、肚脐,皆是很适宜的住心之处。

(四)观:观是观察,即随息至鼻口咽喉,乃至足指,都能审虑观察。并观察息俱时有四大种,此四大种生诸造色,此所造是心心所的所依处。如是观行者,以观息为先,乃至展转能遍观五取蕴。《俱舍论》说:‘观,谓观察此息风已,更观息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住心及心所,具观五蕴以为境界。’具观五蕴如《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七卷说:‘谓于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悟入色蕴;于彼入息出息能取念相应领纳作意思惟,悟入受蕴;即于彼念相应等事作意思惟,悟入想蕴;即于彼念若念相应思及慧等作意思惟,悟入行蕴;若于彼念相应诸心意识作意思惟,悟入识蕴。如是行者,于诸蕴中乃至多住,名已悟入,是名悟入诸蕴修习。’如果观察修习,即能成就毗钵舍那,而引生所修慧。

(五)转:转就是转此入出息观、起身念住观、受念住观,心念住观,法念住观等后后的殊胜善根中,乃至四加行位中最后世第一法任中,如《俱舍论》说:‘转谓移转缘息风觉,安置后后胜善根中,乃至世间第一法位。’觉就是观心,把观心转移到五停心位之后的四念住等后后位而修音之,故名为转。

(六)净:净是清净,即观心至见道位等,能断烦恼。故名为净。如《俱舍论》说:‘净谓升进,入见道等。’见道以前的观行不能断烦恼,故不可以名之为净。在《毗婆舍论》第二十六卷中,有的论师还说从四念住位,乃至金刚喻定,皆是转摄。有烦恼未断尽故,未名为净;必须无学位尽智生起后,才名为净。

以上所说持息念的六种差别相,在五停心位,为得定故,重在修习数随止三相;后面三种观行,当于后后位中修习。

(二)别相念住位

修解脱行者,由修五停心观,心便得定。既已成就了殊胜的奢摩他,为了成就毗钵舍那,则应进一步修习四念住观。四念住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于身等四相别别观察,故名别相念住。为什么须修此观呢?因为修解脱行的障碍,首先是于色身执净,于诸受执乐,于心行执常,于诸法执我。为了对治四种颠倒,故必须先修四念住观。此观有两种差别:(一)自相别离,即观身受心法各别的自性,故名自相观。身念住,即观大种:造色、五根、五境,总括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皆是不净,对治于色身妄计为清净的颠倒。受念住,即观六受,身所有领纳皆是其苦,对治于诸受妄计为乐的颠倒。心念住,即观六识心集起染净生灭无常,对治于六识心王妄计为常的颠倒。法念住,即观除色蕴、受蕴、识蕴之外的所余一切法,无有常一主宰固实不变的我性,对治于一切法妄计为我的颠倒。如《大毗婆沙论》第一百八十七卷决择佛说四念住的意趣说:‘谓对治于不净,净想颠倒故,说身念处。对治于苦,乐想颠倒故,说受念处。对治于无常,常想颠倒故,说心念处。对治于无我,我想颠倒故,说法念处。’

(二)共相别观,即身念住观身与其余有为法俱是无常性,与余有漏法俱是苦性,与余一切法俱是空、无我性。如是受念住、心念住、法念注,皆别别观受心法与其余有为法俱是无常性,与余有漏法俱是苦性,与一切法俱是空、无我性。无常,是有为法的共相,苦是有漏法的共相,空、无我是一切法的共相,四念住别别于身受心法观其无常苦空无我,故名共相观。如《俱舍论.分别贤圣品》说:‘如何修习四念住耶?谓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为自相。一切有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为共相。

上述两种别相观中,又有杂缘不杂缘的差别。单观一法是不杂缘:观察法时并缘身等而修,是为杂缘。四念住中,前三种唯是不杂缘,第四一种通杂不杂缘。如《俱舍论》说:‘四中三种,唯不杂缘,第四所缘,通杂不杂。若唯观法,名不杂缘;若于身等二三或四,总而观察,名为杂缘。’关于杂缘修法,依《慧晖钞》立表如表二:

(表二)

修观行的人,最初观心未淳熟,只应先修不杂缘观,到观心已熟,为增进观智力量,方可渐次进修二二合缘、三三合缘,或总观四法的杂缘观。

(三)总相念住位

修观行的人,在别相念住位中,各别修习身等念住,观身等自相,或观身等共相,并于身等修习杂缘观行,经过这样的修习,观心已经淳熟,为了增强观智的力量,则应更进一步修习总相念住观。总相念住,即总缘身受心法四种所缘,而直观其共有的无常苦空无我四种行相。这种观法,比前杂缘别观,更升进了一步;以杂缘别观,虽能杂缘二三四法而修,但仍然是别观身等所缘的自相或共相,非是总集四法直观而修,因此,为了锻练观智,必须进修总相念住,才能增进观智的殊胜力量,而奠定生起四善根的基础。如《俱舍论》说:‘如是熟修杂缘身等法念住已,复何所值?颂曰:彼居法念住,总观四所缘,修非常及苦,空、非我行相。’

以上所说四种念住,就自性出体来说,皆以慧为其体。既然是以慧为体,则应名慧住,为什么立名念住呢?因为由慧观察力令念于身等安住,慧力是因,念明记所缘是果,从果为名,故名念住。如《俱舍论》说:‘自性念住以慧为体。……何缘于慧立念住名?毗婆沙师说,此品念增故,是念力持慧得转义。如斧破木,由楔力持。理实应音,慧令念住,是故于慧立念住名,随慧所观能明记故。由此无灭(阿那律尊者)作如是言:若有能于身住循身观,缘身念得住,乃至广说。世尊亦说,若有于身住循身观者,念便住不谬。’

四念住的次第依什么道理如此建立呢?这有两种理由:一是由所缘境的粗细次第而建立的。即粗境先观,最细境最后观。于四种境中,色粗先观。于后三种境中,受粗先观,如觉手痛等。于后二后境中,心粗先观。法最细故,所以后观。法中的想等心所,虽然比心王更粗,但法中包括涅槃,最极微细,与极细法合并施设,据细为论,故最后说。

二是由于诸欲贪烦恼之生起,而建立其次第。先是于身起贪,故四念住观在初;然贪于身,由欣乐于受,故观观受第二;欣乐于受,由心不调,故第三观心;心之不调,由惑末断,惑是法摄,故第四观法。

又由于四念住观,如其次第即能于身等四法起净乐常我四种颠倒,故四念住不增不减。

四念住建立的次第,及唯有四观的意义,如《俱舍论》说:‘此四念住,说次随生。生复何缘次第如是?随境粗者,应先观故。或诸欲贪于身处转,故四念住观身在初;然贪于身,由欣乐受;欣乐于受,由心不调,心之不调,由惑未断,故观受等如是次第。此四念住如次治彼净乐常我四种颠倒,故唯有四不增不减。’

以上所说四念住观,是依据《俱舍论》略说其义,爱乐广详意义者,应参阅《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七卷,及《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九卷。

总上所说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皆是顺解脱分摄。解脱是涅槃,分是因义。五停心观等善法,是顺彼涅槃之因,故名顺解脱分。亦名资粮道,此从譬喻得名,如古人行路,必须积持道粮,才能到达所欲至处:修解脱行的人,为至涅槃,修习善法,资益善根,是证彼涅槃的道粮,故名资粮道。

顺解脱分善法,依有部师说,唯闻思二慧,通三业为体。如《俱舍论》说:‘传说如是顺解脱分,唯闻思所成,通三业为体。虽就最胜唯是意业,而此思愿摄起身语亦得名为顺解脱分;有施一食、持一戒等,深乐解脱愿力所持,便名种植顺解脱分。’理实亦有修慧,如《俱舍论》说修四念住的颂文中说:‘依已修成止,为观修念住。’论文说:‘依已修成满胜奢摩他,为毗婆舍那修四念住。’又说:‘自性念住,以慧为体。此慧有三种,谓闻等所成,即此亦名三种念住。’由此文证,故知俱舍论师于顺解脱分体亦说修慧。

种种顺解脱分善根,需要深厚的厌离心与殊胜的智慧,故创植此善根,唯在人趣三洲。其余三恶趣、天趣、北俱卢洲,皆无此能。三恶趣以厌苦故,虽有厌离心,但以慧劣故,无殊胜的智慧。天趣虽有殊胜的智慧,但以苦轻故,无有深厚的厌离心。北洲苦轻,故无深厌:以其慧劣,故无殊胜智慧。因此,除三洲人外,皆不能种植顺解脱分善根。如《俱舍论》说:‘植顺解脱分,唯人三洲,余厌离般若,如应无故。’

种植顺解脱分之缘,必须遇著佛出世间的时代。如《俱舍论》说:‘遇佛出世,植此善根。’此所说遇佛出世,是指亲见佛,或遇教法,乃至佛已入灭,有教法住世,值遇教法,俱能种植顺解脱分善根。为什么必须遇佛或遇教法才能种此善根呢?因为必须了知生死可厌,了知涅槃可欣,才能种植顺解脱分善根故。

四、顺抉择分

(一)暖位

暖位中具观四谛十六行相而修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功德呢?《俱舍论.分别贤圣品》颂说:‘暖必至涅槃。’这就是说暖位善根,是奠定必得涅槃的基础。在这个位次上虽然还有退起邪见、毁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的过失,但肯定地成就了必至涅槃这一功德,所以不会在生死中长久流转。如《俱舍论》说:‘四善根中,若能暖法,离有退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而无久流转,必至涅槃故。’

(二)顶位

(表三)

修习暖善根时,其观智由下品转成中品,中品转上品,到最极成满时,以其观智的转胜,有殊胜善根性起,名为顶法。亦即四善根中的第二位。此位亦如暖法具足观察四谛为境,具修十六行相。为什么立名为顶呢?这有两种意义:(1)四善根中,暖顶二位是动善根,以有退起邪见,造无间业,堕入恶趣的动摇性故;但顶位善根,是由暖法渐次增长至上品而转胜的善法,在动善根之中,最为殊胜,已至极高之处,如人身的头顶,故立名为顶。(2)顶位善根,是进趣获得不动善根忍位,和退住暖位的两际处,譬如山顶,在进退两者之间,故名为顶。如《俱舍论.分别贤圣品》说:‘此暖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顶法。此转胜故,更立异名,动善根中此法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或由此是进退两际,如山顶故,说名为顶。此亦如暖具观四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修此顶善根所获功德,《俱舍论》颂说:‘顶终不断善。’就是获得顶位善法。虽然还有退起无间业,堕入三恶趣的动摇性,但对前暖法来说,更增加了毕竟不断善根的功德。如《俱舍论》说:‘若得顶法,虽有退等,而增毕竟不断善根。’由此可知,顶位不起邪见,以唯有上品邪见才能断善根故。

(三)忍位

修顶善根,由下品而中品而上品,渐次增长至最极成满时,有殊胜善根生起,名为忍法。为什么立名为忍呢?以此位善法,于四谛道理能信解忍可中,最为殊胜,故得名为忍。又此位善根坚忍无退堕故,名为忍法。此忍善根,有下中上三位差别。下中二位,同前顶法,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暖顶及下中忍皆能具缘三界苦等。)上品忍位,唯观欲界苦谛,以一行一刹生起世第一法,名为上忍。

下中忍位,虽然都是如暖顶二位具观四谛理,修十六行相,但有差别;即向欲界四谛与上界四谛各起十六行相,合修三十二行相,是为下忍位。中忍位则是减缘减行的修法。

(表四)

以上所说减缘减行最后观留欲界苦谛下一非常行相拟入见道,仅是举例而言,实际入见道时,虽然都是从苦谛下一行相悟入,但由于修行人根器有异,所观留的行相亦有所不同。依《毗婆沙论》一百九十卷说,人见道人,有利钝二根。利根人有两类:一是著我者,依无我行悟入见道。二是著我所者,依空行悟人见道。钝根人亦有两类:一是我慢增者,依无常行悟入见道。(以别知身无常,不自恃起慢故。)二懈怠增者,依苦行悟入见道。(以知苦相,即精进求出离故。)如上所说四类行者,应以何行拟入见道,即留何行而观察修习,广如《毗婆沙论》所说应知。

中忍位要作减缘减行的原因是:下忍位修三十二行解,观智散漫,不能成为引发无漏智的殊胜增上缘,为了锻炼观智,故于上下八谛行相习减缘减行,由渐减略,使其智力明锐猛利,成为引发见道无漏智的殊胜增上缘。

得此下中忍位善根有什么功德呢?《俱舍论.分别贤圣品颂》说:‘忍不堕恶趣。’若依论义,望前顶法增加三种功德:一不退失善根,二不造无间业,三不堕恶趣。如彼论说:‘若得忍时,虽命终舍,住异生位,而增无退,不造无间,不堕恶趣。然颂但说不堕恶趣言,义准已知不造无间业,造无间业者必堕恶趣故。忍位无退,如前已辩。’得中忍位若不命终,必入见道而证圣位,纵然命终,弃舍了忍善根,此生不能入见道,虽住于异生位,亦能得如前所说三种功德。

从中忍满位,无间引起殊胜善根,名上品忍。此位以一刹那心观欲界苦谛起一行相,道入世第一法,称为一行一刹那。因为上品忍与世第一法相邻接故,唯有一念,不容相续。如《俱舍论》说:‘从此位(中忍)无间起胜善根,一行一刹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续故。’得上品忍,由于必入见道故,更得五种功德,即于生、处、身、有、惑五法得非择灭,称为五种不生:(一)生,即卵生湿生。(二)处,即无想天、北俱卢洲、大梵大王三处。(三)身,即扇搋半择迦(男根不具的人)、二形身。(四)有,即第八有等。(见道以后的圣者,充其极只有七翻生死,故无第八次的后有等。)(五)惑,即见道所断惑。如《俱舍论.分别贤圣品》说:‘若至圣位,于少趣生处身有惑中,得不生法故。趣谓诸恶趣。生谓卵、湿生。处谓无想、北俱卢大梵处。身谓扇搋半择迦、二形身。有谓第八等有。惑谓见所断惑。’

(四)世第一位

从上品忍,无间引生最极殊胜的善根,名世第一法。此世第一法,亦如上品忍唯缘欲界苦谛,唯有一行一刹那心,即直入见道。此位善根仍是有漏,故名世间。但在世间善法中,已至极顶,能与苦法智忍作等无间缘,开圣道门,引圣道性,最极殊胜,故名第一。是世间最胜法故,名为世第一法。如《俱舍论》说:‘上品忍无间,生世第一法,如上品忍缘欲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漏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圣道生,故名最胜。’

此位善根所得功德,《俱舍论颂》说:‘第一入离生。’即得世第一法已,虽住异生位,必定能够趣入‘正性离生’—见道。

以上所说暖等四善根,皆以慧为体。名顺决择分。见、修、无学三种圣道,皆名决择。决是决断,能断疑故;择是简择,能分别四谛相故。分是分段。见道名决择分,是决择中的一分故。暖等四种善根,能为胜缘,引生见道,能顺益彼见道故;顺是其因,决择是果,从因及果为名,故名顺决择分。亦名加行道,为入见道而加功用行修习四善根故。

此四善根,皆依定地生起,故是修所成慧,而非闻思所成散慧。依六定生起,即未至定、四静虑,及中间定,欲界中无此四法,以非定地故。无色界也没有,以暖等是见道的眷属法,无色界无见道故,唯欲界人天身能生起四善根,别的界趣都无缘生起。广如《俱舍论.分别贤圣品》所说应知。

总上所说的五停心观等三资粮,及暖等四加行,又名七方便,以皆为趣证圣果的方便行故。

----------------------------------------------------------------------------------------------------------------

THE END
1.《佛说无量寿经》讲话(二)【讲义】 诸菩萨在世界到处现身,示现八相成佛,以救度众生。一切菩萨并不满足于自己一个人的觉悟,自身先得果之后,就一再重复示现其修行,引导有缘众生。以下将就其顺序加以叙述。 处兜率天(1),弘宣正法。舍彼天宫(2),降神(3)母胎。 (1)兜率天兜率是都史多(Tusita)的音译。意译为知足。欲界六天的第四,位于须https://www.lslqs.com/news/120.html
2.农历七月廿九恭迎地藏王菩萨圣诞据《十轮经》和《占察经》载,地藏菩萨由大悲誓愿力,示现大梵王身、帝释身、声闻身、阎罗王身、狮象虎狼牛马身,乃至罗刹身、地狱身等无量无数异类之身,以教化众生,并愍念五浊恶世受苦众生,应众生所求而消灾增福,以成熟众生善根。地藏菩萨常变现无数化身济度众生,所以又称千体地藏。 https://www.lingyinsi.org/detail_22_13337.html
3.十一救世大悲者佛学基本知识(三)王民身——菩萨的慈悲应缘示现更能从以下所现之身得知。当有众生乐为人王,菩萨即现人王身(小王身)而为说法;若有爱主族姓的众生,菩萨示现长者而为说法;倘有众生爱好多谈,而以清净自居者,菩萨应现居士身而为说法;若有爱治国土,剖断邦邑的人,菩萨示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如有爱诸数术,摄卫而自居者,大士就http://fowap.goodweb.net.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7438
4.大悲普现利有情──〈普门品〉与观音菩萨应化身像(二)中台世界博物馆「大悲普现──馆藏观音造像特展」,「应缘如响化群情──应化观音」单元,展出西安碑林博物馆赠藏的白衣观音、鱼篮观音拓本,南海观音7、鳌头观音8等九尊观音菩萨像,藉由明清时期造型多变、或精致庄严或通俗亲切的观音造像艺术,介绍观音菩萨悲智双运,应机施化的故事。 从这些观音菩萨像,可以看到水https://www.ctworld.org.tw/buddaart/85-gb.htm
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这句话做何解性宗亦谓之分别性。此是妄想,云何称之为性耶?意在明其虽是无明妄想,然为真心之所变现,非离真实性而别有也。但相宗名为遍计执性,是单约凡位说;性宗名曰分别性,则兼约凡圣说。圣位之分别性,是明其应缘示现,对机说法,丝毫不爽。似有分别,盖约众生边望之云然耳,非谓圣位尚起念分别也。当如是知。https://www.mailaweb.net/25740.html
6.入菩萨行论广解.上隆莲法师汉译般若文海全集于殊胜菩提发心者,由体性之门,总摄有二种差别应知,即缘菩提而外发之愿心,及缘于菩提之行心是。大乘发心之性相者,即为利他故欲求正等菩提之欲及彼相应之心是。此中由体性之门差别,有愿行二:由助伴之门差别有二十二,由分齐之门差别,有胜解乃至增上意乐等四。仅唯愿行发心者,从未得殊胜资粮道起皆是http://www.china-ciyun.cn/detail-955.html
7.观世音菩萨灵应事迹实录精神有所寄托,身体就爽快了几倍,她叹息说:‘台中人很有福气,我们台东人就未曾闻到过如此深入浅出的正法。’阿面答她:‘你现在已经明白信佛念佛的好处,你就应发菩提心,请莲社的弘法人员到贵地去弘扬佛法,使有缘众生亦得利益,你就功德无量了。’阿盏听了很欢喜地答应说:‘好好!那就委托你请,来回车票或飞机https://www.jinyunsi.com.cn/boruo/books/0926.htm
8.略论明心见性关于妄念和放光——即妙用之别,原来在于日用、应缘、接物时粘著不粘著。若粘著,海印放光即变成尘劳妄念;若不粘著,尘劳妄念即是海印放光。六祖云:‘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憨山大师释云:‘所言转识成智者,别无妙术。但于日用念念流转处,若留情念系著,即智成识;若念念转处,心无系著,http://www.cfolu.com/xiuxueyd/095luelunmxjx.html
9.缘起法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因、缘、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 三、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佛陀一代时教所说的空有、无常、因果、中道、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 https://www.douban.com/note/620086111/
10.上师佐钦寺珠巴·土登尼玛尊者示现圆寂学佛参禅尊者持戒清净、修法精严、智悲双运、慈祥可亲,深受各地有缘佛弟子的爱戴,真可谓德高望重、四海来归https://www.hanxiangt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