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队伍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党的事业才能红红火火、薪火相传。然而,少数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缺乏激情、束手束脚、拈轻怕重等问题,与新时代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要求不相符,反映出干部队伍动力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的现实问题。
01
干部队伍动力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
目前,干部队伍活力缺乏、动力不足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不良风气作祟,前进动力不足
有迹象表明,“佛系”“躺平”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在干部群体中蔓延。有的干部工作热情低迷,遇事左推右挡,能躲则躲;有的消极懈怠,不干事还“找茬”。究其原因,是有些干部对职业发展心理预期不高,习惯于端起“铁饭碗”、安心混日子,遇到困难和挫折,便容易一蹶不振、心灰意冷。同时,一些单位正向激励不到位,习惯于鞭打快牛,造成能者“过劳”的局面,也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工作本领缺失,能岗不相匹配
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因经验缺乏“不会干”,有的因专业短板“干着急”,有的对新事物“跟不上”。比如,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群众基础薄弱、实战经验匮乏,具体业务上手慢,做事不得要领、毫无头绪。实践证明,如果不懂规律和门道,缺乏知识和本领,难免会出现“新招不会用,老招不管用,硬招不敢用,软招不实用”的情况。
监督问责频繁,心理压力过大
近年来,对干部的监督问责持续保持高压态势,起到了督促干部转变作风、规范履职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容易被问责的领域,如应急管理、生态环保等成为一些干部眼中的“高危行业”。一些肯干事的干部“为公背处分”,影响职务提拔和职级晋升。受此影响,个别干部只会“照章办事”,担心“干多错多”被追责,一定程度上造成懒政怠政现象的出现。
02
健全干部队伍动力机制的对策建议
针对干部队伍动力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坚持系统谋划、多维发力,着力完善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突出“前进之勇”,强化正向激励
突出“能征善战”,强化精技砺能
建立完善的动态学习和培训机制,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担当作为的胜任力。提升理论水平。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发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作用,把政治理论、业务知识、政策法规等作为常态化学习内容纳入其中,经常性组织干部开展专题学习、专题研讨,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夯实专业水平。根据不同功能定位和岗位素质要求,形成专业化干部信息库和供需清单,明确培养选拔的整体方案。突出干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训,大力实施新时代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升工程,针对干部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分层分类开展专题培训。组织调训关键领域、重点岗位干部,锤炼专业思维、提升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方法,增强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的素质能力。提高实战水平。注重在重大项目、基层一线、艰苦环境和急难险重岗位的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把他们放到任务重、矛盾多、情况复杂的岗位上去磨炼,加大跨层级、跨地区、跨领域交流力度,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到发达地区、重点板块、综合经济部门和国有企业等跟班学习锻炼、提升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