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持续推进,广大党员干部也正锻造作风、提升能力,积极进取、担当作为。但仍有少数党员干部“躺平”思想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不想干,自觉在工作中没有获得感、成就感,感觉“干多干少一个样”。二是不敢干,在当前问责泛化的形势下,“洗碗越多摔碗几率越大”的顾虑让他们心生“错不起”的念头,得过且过。
干部,干字为先。特别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瞻前顾后自然闯不过险滩暗礁,干部多一分担当,改革就多一分成效。唯有担当有为敢于创新创造,高举“改革创新”的大旗,方能在大胆试、勇敢闯中解决改革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
强化干部的信仰信念、价值理念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引导,加强干部对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民族精粹和党的科学理论的学习与领悟,特别是要用党的伟大精神对其进行滋养熏染,帮助年轻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以鲜明的用人导向和奖惩机制解决好干部“不想为”的问题。组织部门在选人用人时必须坚持“任人唯贤”标准,杜绝“排排坐”、论“背景”等不合理、不合规的用人现象,严防形成“劣币驱良币”的“破窗效应”。同时,对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予以警诫惩处,以赏罚分明的立场让有志有为干部有干劲、有奔头。
消除干部“不敢为”的顾虑,能容错,允许试错。如果总是把改革创新失败的“板子”打在改革者身上,让“放牛娃赔牛”,干部的冲劲会大受挫伤。故而,需我们认真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不断完善、执行“容错纠错”机制,特别是要防范“过度问责”带来的不良后果,组织上要主动给予“闯将”“干将”支持与鼓励,通过谈心谈话、积极为蒙冤干部主动证明等方式,为“敢为”“有为”干部护航,持续释放“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强烈信号。